原核遺傳重組
Ⅰ 原核生物能發生基因重組么
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不能發生基因重組
Ⅱ 原核生物能發生基因重組嗎,不是有轉基因嗎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組就是轉基因(基因工程),這屬於廣義的基因重組概念。
狹義的基因重組只是真核生物中的染色體上的的交叉互換。
Ⅲ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有幾種方式各是什麼
原核微生物中,自然發生的基因重組方式主要有結合、轉導、轉化和原生質融合等方式.真核微生物中有有性雜交、准性雜交、酵母菌
2
m
m
質粒轉移等等.
還有人為的基因重組方式,主要是基因工程
Ⅳ 什麼是基因重組,在原核微生物中哪些方式可引起基因重組。
定義:造成基因型變化的核酸的交換過程。包括發生在生物體內(如減數分裂中異源雙鏈的核酸交換)和在體外環境中用人工手段使不同來源DNA重新組合的過程。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組有轉化、轉導和接合等方式。受體細胞直接吸收來自供體細胞的DNA片段,並使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中,從而獲得供體細胞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稱為轉化。通過噬菌體媒介,將供體細胞DNA片段帶進受體細胞中,使後者獲得前者的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稱為轉導。自然界中轉導現象較普遍,可能是低等生物進化過程中產生新的基因組合的一種基本方式。供體菌和受體菌的完整細胞經直接接觸而傳遞大段DNA遺傳信息的現象,稱為接合。細菌和放線菌均有接合現象。高等動植物中的基因重組通常在有性生殖過程中進行,即在性細胞成熟時發生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的部分遺傳物質可實現交換,導致基因重組。基因重組是雜交育種的生物學基礎,對生物圈的繁榮昌盛起重要作用,也是基因工程中的關鍵性內容。基因工程的特點是基因體外重組,即在離體條件下對DNA分子切割並將其與載體DNA分子連接,得到重組DNA。1977年美國科學家首次用重組的人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基因生產人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獲得成功。此後,運用基因重組技術生產醫葯上重要的葯物以及在農牧業育種等領域中取得了很多成果,預計下世紀在生產治療心血管病、鎮痛和清除血栓等葯物方面基因重組技術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Ⅳ 4.簡述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基因重組的區別。
1
真核基因組的長度比原核的大
2
真核基因組中有內含子
經過翻譯後被剪切.而原核中沒有內含子
3
真核基因表達調空正性調節為主要
原核生物負調節為主
4
有的原核基因組可以整合到真核基因中
例如逆轉錄病毒基因
Ⅵ 原核生物能不能基因重組
可以基因重組,因為基因重組的本質是形成新的基因型。原核生物也有基因,故可以重組基因,如導入外源基因。
Ⅶ 原核生物可以進行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嗎
在高中階段,原核生物只能進行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在高中階段原核生物是不能進行基因重組的,不過有些物殊情況的例子,例如:進行基因工程時人們把目的基因導入原核生物的細胞,這就是基因重組;必修二中R型細菌轉變成S型細菌也是基因重組。這些特殊的例子不具普遍性,所以不能說原核生物有基因重組。
原核生物由於沒有染色體,所以也就沒有染色體變異。
Ⅷ 以E.coli為例說明,與真核生物比較,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的傳遞和遺傳重組有哪些特點
一般真核生物在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才可能發生基因重組,而原核生物進行有性生殖,也就沒有基因重組。但是原核生物容易受外源基因入侵,這樣也就發生了基因 重組,如R型菌轉化成S型菌就是這樣。在基因工程中通常用原核細胞作為受體細胞,也就是說具有外源基因的工程菌也發生了基因重組。以上所說的這兩種原核生物中的基因重組及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的傳遞不遵循孟德爾的的遺傳規律。
Ⅸ 自然條件下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方式有哪些類型各有什麼特點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
(一)轉化 (transformation)
轉化是細菌中最早被發現的遺傳物質轉移形式。 l928 年 Griffith 用肺炎鏈球菌對小鼠的感染實驗以及 10 多年後 Avery 等體外轉化過程的實現,轉化因子 DNA 的證實,是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重要起點。
1 .幾個概念
轉化 受體菌直接吸收了來自供體菌的 DNA 片段,通過交換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中,從而獲得了新的遺傳特性的現象。
轉化子( transformant ) 受體細胞經復制分裂後出現了供體性狀的子代。
感受態 (competence) 細菌能夠從周圍環境中吸收 DNA 分子進行轉化的生理狀態。
(二) 轉導 (transction)
1952 年 Zinder 和 Lederberg 在驗證鼠傷寒沙門氏菌是否也存在接合現象時發現了轉導現象。
通過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體為媒介,把供體細胞的 DNA 片段攜帶到受體細胞中,通過交換與整合,從而使後者獲得前者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稱為轉導。獲得新性狀的受體細胞,稱為轉導子 (transctant) 。攜帶供體部分遺傳物質 (DNA 片段 ) 的噬菌體稱為轉導噬菌體。在噬菌體內僅含有供體菌 DNA 的稱為完全缺陷噬茵體;在噬菌體內同時含有供體 DNA 和噬菌體 DNA 的稱為部分缺陷噬菌體 ( 部分噬菌體 DNA 被供體 DNA 所替換 ) 。
根據噬菌體和轉導 DNA 產生途徑的不同,可將轉導分為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
1 .普遍性轉導 (general transction)
通過完全缺陷噬菌體對供體菌任何 DNA 小片斷的「誤包」,而實現其遺傳性狀傳遞至受體菌的轉導現象,稱為普遍性轉導。
普遍性轉導的機制——「包裹選擇模型」,當噬菌體侵染敏感細菌並在細菌內大量復制增殖時,亦把寄主 DNA 降解為許多小的片段,在裝配時,少數噬菌體 (10 -6 一 10 -8 ) 錯誤地包裝了宿主的 DNA 片段並能形成「噬菌體」,這種噬菌體稱普遍性轉導噬菌體 ( 為完全缺陷噬菌體 ) 。隨著細菌的裂解,轉導噬菌體也被大量釋放。當這些轉導噬菌體再次侵染受體菌時,其中的供體 DNA 片段被注入受體菌。 如果該 DNA 片段能與受體菌 DNA 同源區段配對,通過遺傳物質的雙交換而進行基因重組並形成穩定的轉導子,稱完全普遍性轉導。如鼠傷寒沙門氏菌的 P22 噬菌體、大腸桿菌的 P1 噬菌體和枯草芽孢桿菌的 PBS1 和 SP10 等噬菌體中都能進行完全轉導。 如果該 DNA 片斷不能與受體菌 DNA 進行交換、整合和復制,只以游離和穩定的狀態存在,而僅進行轉錄、轉譯和性狀表達,稱流產轉異。發生流產轉導的細胞在其進行分裂後,只能將這段外源 DNA 分配給一個子細胞,而另一子細胞僅獲得供體基因轉錄、轉譯而形成的少量產物 -- 酶,因此在表型上仍可出現輕微的供體菌特徵,每經分裂一次,就受到一次「稀釋」。所以能在選擇培養基上形成微小菌落就成了流成轉導子的特點。
2 .局限性轉導 (specialized transction)
通過部分缺陷噬的溫和噬菌體把供體菌的少數特定基因攜帶到受體菌中,並獲得表達的轉導現象)。轉導後獲得了供體部分遺傳特性的重組受體細胞稱為局限轉導子。
(1) 局限性轉導的機制——「雜種形成模型」 λ噬菌體的線狀雙鏈 DNA 分子的兩端為 12 個核苷酸單鏈(粘性未端 cos 位點),在溶源狀態下,以前噬菌體狀態存在於細胞染色體上。被誘導後,在裂解細菌時,其以粘性末端形成的環狀分子通過滾環復制形成一個含多個基因組的 DNA 多聯體,以 2 個 cos 位點之間的距離決定其包裝片段的大小而進行切割、包裝,最終形成轉導噬菌體。在極少數情況下 ( 約 10 -5 ) ,在前噬菌體兩端鄰近位點上與細菌染色體發生錯誤的切割,使其重新形成的環狀 DNA 中,同時失去前噬菌體的一部分 DNA 和增加了一段相應長度的細菌宿主染色體 DNA ,這樣形成的雜合 DNA 可正常被包裝、復制。形成的新轉導噬菌體稱為部分缺陷噬體。因為λ前噬菌體位點兩端是細菌染色體的 gal + ( 發酵半乳糖基因 ) 和 bio + ( 利用生物素基因 ) ,故形成的轉導噬菌體通常帶有 gal + 或 bi0 + 基因,故這些部分缺陷噬菌體表示為λ dga1( 缺陷型半乳糖轉導噬菌體 ) 或λ dbio( 缺陷性生物素轉導噬菌體 ) 。這些轉導噬菌體可重新侵入受體菌,侵入後,噬菌體 DNA 與受體菌的 DNA 同源區段配對,通過雙交換而整合到受體菌的染色體組上,使受體菌獲得了供體的這部分遺傳特性。
( 2 )局限性轉導中的低頻轉導與高頻轉導 低頻轉導 (LFT) :由於宿主染色體上進行不正常切離的頻率極低,因而在裂解物中所含的部分缺陷噬菌體的比例是極低( 10 -4 --10 -6 )的,這種裂解物稱為 LFT 裂解物。 LFT 裂解物在低 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情況下感染宿主,就可獲得極少量的轉導子。高頻轉導 (HFT) :形成轉導子的頻率很高,理論上可達 50 %,故稱之為高頻轉導。其原因是因為供體菌為雙重溶源菌,它同時有兩種噬菌體整合在細菌的染色體上。例如,大腸桿菌 K12 株,其雙重溶源菌為 E.coli K12( λ / λ dg), 即其前噬體體有λ和λ dg 為缺陷噬菌體,帶有供體 gal + 基因,但丟失了部分噬菌體本身的 DNA ;而λ噬菌體為正常噬菌體,不帶 gal 基因,但起輔助作用,稱為輔助噬菌體,可彌補λ dg 的不足,使λ dg 也能成為「完整噬菌體」而釋放。這樣,一個細菌便可同時等量地釋放出λ dg 和λ兩種噬菌體,這時的裂解物稱為 HFT 裂解物,當用低 m.o.i 的 HFT 裂解物去感染另一個 E.coligal - 受體菌,是可高頻率的把它轉化為能發酵乳糖的 E.coli gal + 轉導子。這種方式稱為高頻轉導。
當溫和噬菌體感染其宿主而使之發生溶源化時,因噬菌體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而使後者獲得了除免疫以外的新性的現象,稱為溶源轉變。
( 三 ) 接合 (conjugation)
指供體菌和受體菌完整細胞間的直接接觸,而實現大段的 DNA 傳遞現象。
Iederberg 和 Tatum 於 1946 年設計了一個有名的實驗,才證明了原核生物的接合現象。他們篩選出了兩種不同營養缺陷型的大腸桿菌 K12 突變株,其中 A 菌株是 met- 、 bio- , B 菌株是 thr- 、 Leu- ,將它們在完全培養基上混合培養後,再塗布於基本培養基上。結果發現,在基本培養基上出現了 met + 、 bi0 + 、 thr + 、 1eu + 的原養型菌落 ( 約為 10 -7 ) ,而分別塗布的兩種親本菌株對照組都不出現任何菌落。進一步的實驗證實,上述遺傳重組的形成,是兩個親本細胞接合以後發生基因重組的結果。在細菌中,接合現象發研究最清楚的是 E.coli ,研究發現 E.coli 是有性別分化的,決定性別的是一種質粒,即 F 因子。
(四)原生質體融合( protoplast fusion )
通過人為的方法,使遺傳性狀不同的兩細胞的原生質體發生融合,並進而發生遺傳重組以產生同時帶有雙親性狀的、遺傳性穩定的融合子( fusant )的過程 . 能進行原生質體融合的細胞是極其廣泛的,不僅包括原核生物,而且還包括各種真核細胞。
Ⅹ 原核生物能發生基因重組么
況且,也可以不同,會發生接合重組,在某一位置上的轉座子(一段有特徵的序列,可以是同條染色體。
基因重組的方式有很多種,大腸桿菌還有
接合生殖,意思是,有性生殖產生配子的減數分裂過重中的交叉重組僅僅是一個方面。
轉座重組遍布原核與真核生物,也可以反之,其間可以攜帶有功能的基因)經過轉座酶介導的轉座作用,可以從擬核dna轉座到質粒上,轉移到其他座位,而在原核生物中可以。
首先你要明確什麼叫做
基因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