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遺傳因素 » 遺傳學與物種起源

遺傳學與物種起源

發布時間: 2021-03-24 00:04:06

1. 《物種起源》書的大致內容

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達爾文
[編輯本段]必讀理由
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經典著作
震撼世界的10本書之一
1985年美國《生活》雜志評選的人類有史以來的最佳圖書
1986年英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
所闡述的進化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爾文(1809~1882)出生於英國西部施魯斯伯里一個世代為醫的家庭。16歲時,他被送到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但達爾文從小就愛打獵,採集礦物和植物標本。父親認為他游手好閑,1829年,在盛怒之下,他被父親送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希望他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同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環球考察,達爾文以「博物學家」身份自費搭船開始考察活動。這艘軍艦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日回到英國。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終於寫成科學巨著《物種起源》。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去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牛頓墓旁。
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當時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論,成為生物學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當時,有關生物是否進化的辯論,也主要是在生物學家和基督教傳道士之間,而不是在生物學界內部進行的。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當時的生物學家對接受這一點猶豫不決,因為自然選擇學說在當時存在著三大困難。
第一,是缺少過渡型化石。按照自然選擇學說,生物進化是一個在環境的選擇下,逐漸地發生改變的過程,因此在舊種和新種之間,在舊類和新類之間,應該存在過渡形態,而這只能在化石中尋找。在當時已發現的化石標本中,找不到一具可視為過渡型的。達爾文認為這是由於化石記錄不完全,並相信進一步的尋找將會發現一些過渡型化石。確實地,在《物種起源》發表兩年後,從爬行類到鳥類的過渡型始祖鳥出土了,以後各種各樣的過渡型化石紛紛被發現,最著名的莫過於從猿到人的猿人化石。在現在被稱為過渡型的化石已有上千種,但是與已知的幾百萬種化石相比,仍然顯得非常稀少。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生物化石都是偶然形成的,因此化石記錄必然非常不完全;另一方面,按照現在流行的「間斷平衡」假說,生物在進化時,往往是在很長時間的穩定之後,在短時間內完成向新種的進化,因此過渡形態更加難以形成化石。
第二,是地球的年齡問題。既然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進化是一個逐漸改變的過程,它就需要無比漫長的時間。達爾文認為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幾億、十幾億年。但是當時物理學界的泰斗威廉·湯姆遜(即開爾文勛爵,一個神創論者)用熱力學的方法證明地球只有一億年的歷史,而只有最近的最多兩千萬年地球才冷卻到能夠讓生命生存。對於物理學家的挑戰,達爾文無法反擊,只能說「我確信有一天世界將被發現比湯姆遜所計算而得的還要古老」。我們今天已知道達爾文是對的,而湯姆遜算錯了,現在的地質學界公認地球有四十幾億年的歷史,而至少在三十億年前生命就已誕生。但是在當時,在地球的年齡問題上,人們顯然更傾向於相信物理學權威。
第三個困難是最致命的:達爾文找不到一個合理的遺傳機理來解釋自然選擇。當時的生物學界普遍相信所謂「融合遺傳」:父方和母方的性狀融合在一起遺傳給子代。這似乎是很顯然的,白人和黑人結婚生的子女的膚色總是介於黑白之間。湯姆遜的學生、蘇格蘭工程師簡金(F. Jenkin) 據此指出:一個優良的變異會很快地被眾多劣等的變異融合、稀釋掉,而無法象自然選擇學說所說的那樣在後代保存、擴散開來,就象一個白人到一個非洲黑人部落結婚生子,幾代以後他的後代就會完全變成了黑人。達爾文雖然從動植物培養中知道一個優良的性狀是可以被保留下來的,但是他沒有一套合理的遺傳理論來反駁簡金。達爾文被迫做出讓步,承認用進廢退的拉馬克主義也是成立的,可以用來補充自然選擇學說。事實上,在達爾文逝世(1882年)前後,生物學界普遍接受拉馬克主義,而懷疑自然選擇學說。
如果達爾文知道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實驗,就不會在遺傳問題上陷入絕境了。孟德爾在1865年就已經發現了基因的分離定律和獨立分配定律。生物遺傳並不融合,而是以基因為單位分離地傳遞,隨機地組合。因此,只要群體足夠大,在沒有外來因素(比如自然選擇)的影響時,一個遺傳性狀就不會消失(膚色的融合是幾對基因作用下的表面現象)。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個優良的基因能夠增加其在群體中的頻率,並逐漸擴散到整個群體。
很顯然,孟德爾主義正是達爾文所需要的遺傳理論。可惜,孟德爾的發現被當時的科學界完全忽視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孟德爾主義在1900年被重新發現時,遺傳學家們卻認為它宣告了達爾文主義的死亡,在他們看來,隨機的基因突變,而不是自然選擇,才是生物進化的真正動力。只有一些在野外觀察動植物行為的生物統計學家仍然信奉達爾文主義,因為他們所觀察到的生物對環境的奇妙適應性,是無法用隨機的突變來解釋的。
[編輯本段]內容提要
《物種起源》是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巨著,全書分為十五編,前有引言和緒論。十五編的目次為:第一,家養狀態下的變異;第二,自然狀態下的變異;第三,生存斗爭;第四,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第五,變異的法則;第六,學說之疑難;第七,對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第八,本能;第九,雜種性質;第十,地質記錄的不完整;第十一,古生物的演替;第十二,生物的地理分布;第十三,生物的地理分布續篇;第十四,生物間的親緣關系:形表學、胚胎學和退化器官;第十五,綜述和結論。從前十四個篇目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種起源》的內容:講述生物進化的過程與法則。而在這前14章中 ,又可以分成3部分,分別是1至5章,6至10章和11到14章。第一部分的內容是全書的主體及核心,標志著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 。第2部分中作者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提出了一系列質疑,再一一解釋,使之化解。這正表現出作者的勇氣和學說本身不可戰勝的生命力。在第三個大部分,達爾文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分宜,胚胎發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從而,使這一理論獲得了進一步支撐。
自然選擇;即最適者生存
自然選擇——它的力量和人工選擇力量的比較——它對於不重要性狀的力量——它
對於各年齡和雌雄兩性的力量——性選擇——論同種的個體間雜交的普遍性——對自然
選擇的結果有利和不利的諸條件,即雜交、隔離、個體數目——緩慢的作用——自然選
擇所引起的絕滅——性狀的分歧,與任何小地區生物的分歧的關聯以及與歸化的關聯—
—自然選擇,通過性狀的分歧和絕滅,對於一個共同祖先的後代的作用——一切生物分
類的解釋——生物體制的進步——下等類型的保存——性狀的趨同——物種的無限繁生
——提要。
前章簡單討論過的生存斗爭,對於變異究竟怎樣發生作用呢?在人類手裡發生巨大
作用的選擇原理,能夠應用於自然界嗎?我想我們將會看到,它是能夠極其有效地發生
作用的。讓我們記住,家養生物有無數輕微變異和個體差異,自然狀況下的生物也有程
度較差的無數輕微變異和個體差異;同時也要記住遺傳傾向的力量。在家養狀況下,可
以確切他說,生物的整個體制在某種程度上變為可塑性的了。我們幾乎普遍遇見的家養
生物的變異,正如胡克和阿薩·格雷所說的,不是由人力直接產生出來的;人類不能創
造變種,也不能防止它們的發生;他只能把已經發生了的變種加以保存和累積罷了,人
類在無意中把生物放在新的和變化中的生活條件下,於是變異發生了;但是生活條件的
相似的變化可以而且確實在自然狀況下發生。我們還應記住,生物的相互關系及其對於
生活的物理條件的關系是何等復雜而密切;因而無窮分歧的構造對於生活在變化的條件
下的生物總會有些用處。既然對於人類有用的變異肯定發生過,那末在廣大而復雜的生
存斗爭中,對於每一生物在某些方面有用的其他變異,難道在連續的許多世代過程中就
不可能發生嗎?如果這樣的變異確能發生(必須記住產生的個體比可能生存的為多),
那麼較其他個體更為優越(即使程度是輕微的)的個體具有最好的機會以生存和繁育後
代,這還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呢?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確定,任何有害的變異,即使程度
極輕微,也會嚴重地遭到毀滅。我把這種有利的個體差異和變異的保存,以及那些有害
變異的毀滅,叫作「自然選擇」,或「最適者生存」。無用也無害的變異則不受自然選
擇的作用,它或者成為彷徨的性狀,有如我們在某些多形的物種里所看到的,或者終於
成為固定的性狀,這是由生物的本性和外界條件來決定的。
有幾位著者誤解了或者反對「自然選擇」這一用語。有些人甚至想像自然選擇可以
誘發變異,其實它只能保存已經發生的、對生物在其生活條件下有利的那些變異而已。
沒有人反對農學家所說的人工選擇的巨大效果;不過在這種情形下,必須先有自然界發
生出來的個體差異,然後人類才能依照某種目的而加以選擇。還有一些人反對選擇這一
用語,認為它含有這樣的意義:被改變的動物能夠進行有意識的選擇;甚至極力主張植
物既然沒有意志作用,自然選擇就不能應用於它們!照字面講,沒有疑問,自然選擇這
一用語是不確切的;然而誰曾反對過化學家所說的各種元素有選擇的親和力呢?嚴格地
實在不能說一種酸選擇了它願意化合的那種鹽基。有人說我把自然選擇說成為一種動力
或「神力」;然而有誰反對過一位著者說萬有引力控制著行星的運行呢?每一個人都知
道這種比喻的言同包含著什麼意義;為了簡單明了起見,這種名詞幾乎是必要的,還有,
避免「自然」一字的擬人化是困難的;但我所謂的「自然」只是指許多自然法則的綜合
作用及其產物而言,而法則則是我們所確定的各種事物的因果關系。只要稍微熟習一下,
這些膚淺的反對論調就會被忘在腦後了。
對正在經歷著某些輕微物理變化、如氣候變化的一處地方加以研究,我們將會極好
地理解自然選擇的大致過程。氣候一發生變化,那裡的生物比例數幾乎即刻就要發生變
化,有些物種大概會絕滅,從我們所知道的各地生物的密切而復雜的關系看來,可以得
出如下的結論:即使撇開氣候的變化不談,生物的比例數如果發生任何變化,也會嚴重
地影響其他生物。如果那地區的邊界是開放的,則新類型必然要遷移進去,這就會嚴重
地擾亂某些原有生物間的關系。請記住:從外地引進來一種樹或一種哺乳動物的影響是
何等有力;對此已有所闡明。但是,在一個島上,或在一處被障礙物部分環繞的地方,
如果善於適應的新類型不能自由移入,則該處的自然組成中就會騰出一些地位,這時如
果某些原有生物按照某種途徑發生了改變,它們肯定會把那裡填充起來;因為如果那區
域允許自由移入,則外來生物早該取得那裡的地位了。在這種情形下,凡輕微的變異,
只要在任何方面對任何物種的個體有利,使它們能夠更好地去適應改變了的外界條件,
就有被保存下來的傾向;於是自然選擇在改進生物的工作上就有餘地了。
正如第一章所闡明的,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可以相信,生活條件的變化,有使變異性
增加的傾向;在上節所述的情形中,外界條件既變,有利變異發生的機會便會漸多,這
對自然選擇顯然大大有利。如果沒有有利變異發生,自然選擇便不能發生作用,切勿忘
記,「變異」這一名詞所包含的僅僅是個體差異。人類把個體差異按照任何既定的方向
積累起來,就能使家養的動物和植物產生巨大的結果,同樣地,自然選擇也能夠這樣做,
而且容易得多,岡為它有不可比擬的長久期間去發生作用。我不相信必須有任何巨大的
物理變化,例如氣候的變化,或者高度的隔離以阻礙移入,藉以騰出一些新的空位,然
後自然選擇才能改進某些變異著的生物,而使它們填充進去。因為各地區的一切生物都
以嚴密的平衡力量互相鬥爭著,一個物種的構造或習性發生了極細微的變異,常會使它
比別種生物占優勢;只要這個物種繼續生活在同樣的生活條件下,並已以同樣的生存和
防禦的手段獲得利益,則同樣的變異就會愈益發展,而常常會使其優勢愈益增大。還沒
有一處地方。在那裡一切本地生物現已完全相互適應,而且對於它們所生活於其中的物
理條件也完全適應,以致它們之中沒有,一個不能適應得更好一些或改進得更多一些;
因為在一切地方,外來生物常常戰勝本地生物,並且堅定地佔據這片土地。外來生物既
能這樣在各地戰勝某些本地生物,我們就可以穩妥地斷言:本地生物也會發生有利的變
異,以便更好地抵抗那些侵入者。
人類用有計劃的和無意識的選擇方法,能夠產生出而且的確已經產生了偉大的結果,
為什麼自然選擇不能發生效果呢?人類只能作用於外在的和可見的性狀:「自然」——
如果允許我把自然保存或最適者生存加以擬人化——並不關心外貌,除非這些外貌對於
生物是有用的。「自然」能對各種內部器官、各種微細的體質差異以及生命的整個機構
發生作用。人類只為自己的利益而進行選擇:「自然」則只為被她保護的生物本身的利
益而進行選擇。各種被選擇的性狀,正如它們被選擇的事實所指出的,都充分地受著自
然的鍛煉。人類把多種生長在不同氣候下的生物養在同一個地方;他很少用某種特殊的
和適宜的方法來鍛煉各個被選擇出來的性狀;他用同樣的食物飼養長嗤和短椽的鴿;他
不用特別的方法去訓練長背的或長腳的四足獸;他把長毛的和短毛的綿羊養在同一種氣
候里。他不允許最強壯的諸雄體進行斗爭,去佔有雌性。他並不嚴格地把一切劣等品質
的動物都毀滅掉,而在力之所及的范圍內,在各個不同季節里,保護他的一切生物。他
往往根據某些半畸形的類型,開始選擇;或者至少根據某些足以引起他注意的顯著變異,
或明顯對他有利的變異,才開始選擇。在自然狀況下,構造上或體質上的一些極微細的
差異,便能改變生活斗爭的微妙的平衡。因此它就被保存下來了。人類的願望和努力只
是片刻的事啊!人類的生涯又是何等短暫啊!因而,如與「自然」在全部地質時代的累
積結果相比較,人類所得的結果是何等貧乏啊!這樣,「自然」的產物比人類的產物必
然具有更「真實」得多的性狀,更能無限地適應極其復雜的生活條件,並且明顯地表現
出更加高級的技巧,對此還有什麼值得我們驚奇的呢?
我們可以比喻他說,自然選擇在世界上每日每時都在仔細檢查著最微細的變異,把
壞的排斥掉,把好的保存下來加以積累;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地方,只要有機會,
它就靜靜地、極其緩慢地進行工作,把各種生物同有機的和無機的生活條件的關系加以
改進。這種緩慢變化的進行,我們無法覺察出來,除非有時間流逝的標志。然而我們對
於過去的悠久地質時代所知有限,我們能看出的也只是現在的生物類型和先前的並不相
同罷了。
一個物種要實現任何大量的變異,就必須在變種一旦形成之後,大概經過一段長久
期間,再度發生同樣性質的有利變異或個體差異;而這些變異必須再度被保存下來,如
此,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由於同樣種類的個體差異反復出現,這種設想就不應被看作
沒有根據。但這種設想是否正確,我們只能看它是否符合並且能否解釋自然界的一般現
象來進行判斷。另一方面,普通相信變異量是有嚴格限度的,這種信念同樣也是一種不
折不扣的設想。
雖然自然選擇只能通過並為各生物的利益而發生作用,然而對於我們往往認為極不
重要的那些性狀和構造,也可以這樣發生作用。當我們看見吃葉子的昆蟲是綠色的,吃
樹皮的昆蟲是斑灰色的;高山的松雞在冬季是白色的,而紅松雞是石南花色的,我們必
須相信這種顏色是為了保護這些鳥和昆蟲來避免危險。松雞如果不在一生的某一時期被
殺害,必然會增殖到無數;我們知道它們大量受到食肉鳥的侵害;鷹依靠目力追捕獵物
——鷹的目力這樣銳利以致歐洲大陸某些地方的人相戒不養白色的鴿,因為它們極容易
受害。因此,自然選擇便表現了如下的效果,給予各種松雞以適當的顏色,當它們一旦
獲得了這種顏色,自然選擇就使這種顏色純正地而且永久地保存下來。我們不要以為偶
然除掉一隻特別顏色的動物所產生的作用很小;我們應當記住,在一個白色綿羊群里,
除掉一隻略見黑色的羔羊是何等重要。前面已經談到,吃「赤根」的維基尼亞的豬,會
由它們的顏色來決定生存或死亡。至於植物,植物學者們把果實的茸毛和果肉的顏色看
作是極不重要的性狀;然而我們聽到一位優秀的園藝學者唐寧說過,在美國,
一種象鼻蟲對光皮果實的為害,遠甚於對茸毛果實的為害;某種疾病對紫
色李的為害遠甚於對黃色李的為害;而黃色果肉的桃比別種果肉顏色的桃更易受某種病
害。如果藉助於人工選擇的。一切方法,這等微小差異會使若干變種在栽培時產生巨大
差異,那麼,在自然狀況下,一種樹勢必同一種樹和大量敵害作斗爭,這時,這種感受
病害的差異就會有力地決定哪一個變種——果皮光的或有毛的,果肉黃色的或紫色的—
—得到成功。
觀察物種問的許多細小的差異時(以我們有限的知識來判斷,這些差異似乎十分不
重要),我們不可忘記氣候、食物等等對它們無疑能產生某種直接的效果。還必須記住,
由於相關法則的作用,如果一部分發生變異,並且這變異通過自然選擇而被累積起來,
其他變異將會隨之發生,並且常常具有意料不到的性質。
我們知道,在家養狀況下,在生命的任何特殊期間出現的那些變異,在後代往往於
相同期間重現,——例如,蔬菜和農作物許多變種的種籽的形狀、大小及風味;家蠶變
種的幼蟲朗和蛹期,雞的蛋和雛雞的絨毛顏色,綿羊和牛靠近成年時的角,都是如此,
同樣地在自然狀況下,自然選擇也能在任何時期對生物發生作用,並使其改變,之所以
能如此,是由於自然選擇可以把這一時期的有利變異累積起來,並且由於這些有利變異
可以在相應時期遺傳下去。如果一種植物因種籽彼風吹送得很遠而得到利益,那麼通過
自然選擇就會實現這一點,其困難不會大於植棉者用選擇的方法來增長和改進葫內的棉
絨。自然選擇能使一種昆蟲的幼蟲發生變異而適應成蟲所遇不到的許多偶然事故;這些
變異,通過相關作用,可以影響到成蟲的構造。反過來也是這樣,成蟲的變異也能影響
幼蟲的構造;但在一切情況下,自然選擇將保證那些變異不是有害的,因為如果有害,
這個物種就要絕滅了。
自然選擇能使子體的構造根據親體發生變異,也能使親體的構造根據子體發生變異。
在社會性的動物里,自然選擇能使各個體的構造適應整體的利益;如果這種被選擇出來
的變異有利於整體。自然選擇所不能做的是:改變一個物種的構造,而不給它一點利益,
卻是為了另一個物種的利益。雖然在一些博物學著作中談到過這種效果,但我還沒有找
到一個值得研究的事例,動物一生中僅僅用過一次的構造,如果在生活上是高度重要的,
那麼自然選擇就能使這種構造發生很大的變異;例如某些昆蟲專門用以破繭的大顎,或
者未孵化的雛鳥用以啄破蛋殼的堅硬喙端等皆是。有人說過:最好的短嘴翻飛鴿死在蛋
殼里的比能夠破蛋孵出來的要多得多;所以養鴿者在孵化時要給予幫助。那麼,假使
「自然」為了鴿子自身的利益,使充分成長的鴿於生有極短的嘴,則這種變異過程大概
是極緩慢的,同時蛋內的雛鴿電要受到嚴格選擇,被選擇的將是那些具有最堅強鴿嚎的
雛鴿,因為一切具有弱椽的雛鴿必然都要死亡;或者,那些蛋殼較脆弱而易破的將被選
擇,我們知道,蛋殼的厚度也像其他各種構造一樣,是變異的。
在這里說明以下一點,可能是有好處的:一切生物一定都會偶然地遭到大量毀滅,
但這對於自然選擇的過程影響很小,或者根本沒有影響。例如,毎年都有大量的蛋或種
籽被吃掉,只有它們發生某種變異以避免敵人的吞食,它們才能通過自然選擇而改變。
然而許多這等蛋或種籽如果不被吃掉,成為個體,它們也許比任何碰巧生存下來的個體
對於生活條件適應得更好些。再者,大多數成長的動物或植物,無論善於適應它們的生
活條件與否,也必定每年由於偶然的原因而遭到毀滅;雖然它們的構造和體質發生了某
些變化,在另外一些方面有利於物種,但這種偶然的死亡也不會有所緩和。但是,即使
成長的生物被毀滅的如此之多,如果在各地區內能夠生存的個體數沒有由於這等偶然原
因而全部被淘汰悼,——或者,即使蛋或種籽被毀滅的如此之多,只有百分之一或千分
之一能夠發育,——那麼在能夠生存的那些生物中的最適應的個體,假使向著任何一個
有利的方向有所變異,它門就比適應較差的個體能夠繁殖更多的後代。如果全部個體都
由於上述原因而被淘汰,如在實際中常常見到的,那麼自然選擇對某些有利方向也就無
能為力了。但不能因此就反對自然選擇在別的時期和別的方面的效力;因為我們實在沒
有任何理由可以假定許多物種曾經在同一時期和同一區域內部發生過變異而得到改進。
--本章提要:
在變化著的生活條件下,生物構造的每一部分幾乎都要表現個體差異,這是無可爭
論的;由於生物按幾何比率增加,它們在某年齡、某季節或某年代,發生激烈的生存斗
爭,這也確是無可爭論的;於是,考慮到一切生物相互之間及其與生活條件之間的無限
復雜關系,會引起構造上、體質上及習性上發生對於它們有利的無限分歧,假如說從來
沒有發生過任何有益於每一生物本身繁榮的變異,正如曾經發生的許多有益於人類的變
異那樣,將是一件非常離奇的事。但是,如果有益於任何生物的變異確曾發生,那麼具
有這種性狀的諸個體肯定地在生活斗爭中會有最好的機會來保存自己;根據堅強的遺傳
原理,它們將會產生具有同樣性狀的後代。我把這種保存原理,即最適者生存,叫做
「自然選擇」。「自然選擇」導致了生物根據有機的和無機的生活條件得到改進;結果,
必須承認,在大多數情形里,就會引起體制的一種進步。然而,低等而簡單的類型,如

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一座最偉大的劃時代的里程碑

2. 生物進化論和物種起源有什麼關系

生物進化論是一個不斷完善的理論體系,一般認為i以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為起點,但其實在達爾文之前已經出現了各種形式的進化論。在其後的100多年中,隨著現代生物學的進展,生物進化論在《物種起源》的基礎上被不斷完善,修正了達爾文的一些學說,如進化的最小單位是基因而不是個體,進化源於突變而非漸變,進化是基因頻率在群體中改變的結果,等等。
「適者生存」的說法源自嚴復,嚴復翻譯並總結了托馬斯·赫胥黎的大量著作,合並並改譯為《天演論》在清末造成很大影響。達爾文《物種起源》——赫胥黎——嚴復《天演論》,作者不是同一人。
赫伯特·斯賓塞在哲學層面提出進化論的學說,在達爾文之前,他把進化論應用到社會學之中,代表作有《社會靜力學》等,被認為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主張在社會中削弱或壓制「劣等人種」,社會達爾文主義被認為是納粹的來源之一,廣受批判。

3. 遺傳學的發展史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馴養動物和栽培植物,而後人們逐漸學會了改良動植物品種的方法。西班牙學者科盧梅拉在公元60年左右所寫的《論農作物》一書中描述了嫁接技術,還記載了幾個小麥品種。

533~544年間中國學者賈思勰在所著《齊民要術》一書中論述了各種農作物、蔬菜、果樹、竹木的栽培和家畜的飼養,還特別記載了果樹的嫁接,樹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閹割等技術。改良品種的活動從那時以後從未中斷。

許多人在這些活動的基礎上力圖闡明親代和雜交子代的性狀之間的遺傳規律都未獲成功。直到1866年奧地利學者孟德爾根據他的豌豆雜交實驗結果發表了《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揭示了現在稱為孟德爾定律的遺傳規律,才奠定了遺傳學的基礎。


(3)遺傳學與物種起源擴展閱讀

遺傳學中的親子概念不限於父母子女或一個家族,還可以延伸到包括許多家族的群體,這是群體遺傳學的研究對象。遺傳學中的親子概念還可以以細胞為單位,離體培養的細胞可以保持個體的一些遺傳特性,如某些酶的有無等。

對離體培養細胞的遺傳學研究屬於體細胞遺傳學。遺傳學中的親子概念還可以擴充到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復制甚至mRNA的轉錄,這些是分子遺傳學研究的課題。基因相互作用與信號傳導網路的系統生物學研究是系統遺傳學的內容。

4. 揭開物種起源生物進化的奧秘是誰

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是偉大的英國博物學家,他因其進化論而名垂青史。

達爾文出身於英格蘭施魯斯伯里鎮一個醫生世家。祖父伊斯拉謨斯·達爾文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有名的哲學家、博物學家和醫生,在他的著述中滲透著進化論思想。父親羅伯特·韋林·達爾文也是皇家學會會員,有名的醫學博士。這樣的家庭環境從小對達爾文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他8歲時,母親病故,次年進施魯斯伯里學校讀書。

達爾文從小就對大自然表現出濃厚興趣,在上課之餘,他熱衷於搜集化石和各種生物標本,觀察各種動植物習性。1825年,父親送他到愛丁堡大學學醫,希望子承父業。但達爾文對學醫沒有多大興趣,他覺得學校課程枯燥無味,只有化學課是個例外。在校期間,他對地質學和動物學都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他花大量時間閱讀博物學方面的書籍,經常和青年自然科學家們一起探討生物學問題,觀察和解剖動物,並發現前人關於板枝介蟲和海蛭研究中的錯誤,他就此寫成的兩篇論文在「普林尼學會」上宣讀並獲得好評。在愛丁堡時,動物學家和解剖學教授R.E.葛蘭特向他介紹了J.B.杜拉馬克的進化論思想,這對達爾文產生了重要影響。

達爾文廣泛涉獵課外知識,卻被父親指責為「游手好閑」、「荒廢學業」,沒有等他畢業,父親就把他轉到劍橋大學學神學。課堂上大量講授的都是教會教義和各種神學書籍,其中包括上帝創造萬物和物種不變的神創論。達爾文對神學課更沒有興趣,仍然鍾情於博物學的研究。他大量採集昆蟲,其中不乏珍稀品種,有的昆蟲被收集到昆蟲學家斯蒂芬斯主編的《不列顛昆蟲圖譜》中。他在劍橋期間,研讀了A.V.洪堡的《南美洲旅行記》和J.赫舍爾的《自然哲學研究導言》,從中受到啟發和激勵,立志要為發展自然科學作出貢獻。

在劍橋,達爾文特別喜歡植物學家J.S.亨斯羅的植物課,後者在植物學、昆蟲學、化學、礦物學和地質學等方面都有淵博的知識,達爾文常跟隨他到野外去觀察動物和植物,深受其學識和治學方法的熏陶。亨斯羅介紹他認識了地質學教授A.塞奇威克,在其指導下學習地質學。1831年暑假,達爾文跟他到北威爾士作地質考察,學會採集岩石標本,分析地質構造和辨認化石,獲益匪淺。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亨斯羅推薦他參加英國皇家軍艦「貝格爾」號的環球考察。這一偶然的機會決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貝格爾」號環球航行的主要任務是測繪南美洲東西兩岸和附近島嶼的水文地圖,而達爾文則利用這次航行考察了沿途的地質和動植物資源。考察船從英國的德文港出發,駛向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完成南錐體沿岸考察後,橫渡太平洋到達大洋洲南海岸,再經過印度洋的許多島嶼到南部非洲,然後又返回南美洲,歷經5年才回到英國。

在航行中,達爾文克服暈船和疾病等重重困難,始終以強烈的求知慾和科學家的犀利目光去觀察沿途所見的動植物及千姿百態的地質地貌。隨著各地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變化,種種前所未見的植物和動物呈現在達爾文眼前,嫵媚的奇花異草,珍稀的動物種群,古老的生物化石,令人目不暇接。他如飢似渴地採集各種動植物標本及生物化石,詳細進行記述,到航行結束時,他已經寫了26本日記和大量書信,為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

達爾文最初成名是在地質學方面。在旅行期間,他詳細研讀了賴爾的《地質學原理》。在此之前,歐洲地質學界受「災變論」統治,認為從海底隆起的山脈和丘陵都是歷史上具有超自然威力的大災變造成的。每當災變發生時,地球上的生物慘遭毀滅,災變過後,新的生物又被創造出來。他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動植物所發生的大變動,最終只能求助於上帝,把上帝看成是造成這一切變化的偉大力量,世上萬物的締造者。賴爾給了「災變論」毀滅性的打擊。賴爾認為,地層變化與生物化石遺骸有密切關系,在前後相繼的時代中,動植物種類不同,「地層年代愈新,生物的類型與現在生存的物種愈相似,而與較古老的岩石中所產生的物種相差甚遠」。這種觀點給了達爾文很大啟示。

達爾文環球旅行回來不久,即於1836年11月參加了地質學會,以後當選為理事和秘書。他把地質考察的成果編寫成書,先後發表了《珊瑚礁的結構與分布》(1842年)、《火山島嶼的地質考察》(1844年)和《南美洲的地質考察》(1846年)等著作。達爾文利用在考察中搜集的第一手資料,科學地解釋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現象在造成地殼變動中的作用,從而批駁了「大災變」的謬論。他還成功地闡明了珊瑚礁的形成機制,珊瑚蟲像億萬個小建築師長年累月向上堆積,形成了珊瑚礁和珊瑚島。

達爾文一生最傑出的成就還是在發展進化論方面。在神學統治的時代,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被說成是上帝創造的,而且是永遠不變的。達爾文也曾相信過物種不變論,但他在環球考察中發現大量物種變異的事實,例如,他在南美洲發現一種已滅絕的披甲胄的哺乳動物化石與現在仍然生活在那裡的犰狳外形頗為相似,但後者已發生變異;在南美洲,從北到南,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同是一種鴕鳥,因生長地不同,體形也不相同;棲居海島的動物具有鄰近大陸同類動物的特徵,但隨著距離的擴大,這些特徵差別也越大,而且海島上還有自己特有的物種。這些事實與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發生了沖突,促使達爾文進行思考。在他腦子中逐漸形成一種科學的見解,即植物和動物的種不是不變的,而是不斷進化的。

達爾文是一位態度嚴肅的科學家,他不肯輕易下結論,環球旅行回來後,他便向在良種培育方面卓有成就的育種家和園丁們請教,並親自進行育種試驗。他還廣泛查閱各種資料,包括中國的古代文獻資料。他從古代和現代人類的生產實踐中了解到,由於人們根據需要長期選擇動植物良種,使其不斷朝著人們的願望發生變化,培育出新品種。這證明,人們早已在生產實踐中通過人工選擇培育新品種。

在自然界是否也存在類似人工選擇的過程呢,即是否存在自然選擇呢?達爾文觀察到,一些物種因不能適應環境而滅絕了,而另一些物種因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而繁衍下來。達爾文受馬爾薩斯《人口原理》的啟發,他想到,動植物極高的繁殖率受到自然界有限空間和食物的限制,致使大量動植物夭亡,就像人的繁殖受到戰爭、疾病、災荒等因素的「積極抑制」一樣。在生存競爭中,那些適於生存的變異得以保存和發展,而不適於生存的變異就會被消滅和淘汰。動植物通過自然選擇不斷進化,產生新種。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認真研究,達爾文從1837年起開始整理物種起源方面的資料,1859年11月,達爾文苦心研究多年的心得《物種起源》一書正式出版。

該書列舉大量事實論證生物是由進化而來的,物種是變化著的,新的物種不斷產生,不能適應環境變化的舊物種不斷滅絕。現存的各種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發展而來的。達爾文以自然選擇為理論基礎來解釋生物進化機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有利變異的積累,導致新物種的形成,所以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主要因素。

《物種起源》一書的發表,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引起了轟動。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地揭示了物種的起源和生物進化的規律,對神創論和形而上學的物種不變論是一次致命的打擊,它完成了生物學的一次革命,促進了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形成,推動了歷史生態學、歷史生物學、歷史地理學和遺傳學的發展,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唯物主義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有人用進化論來證明社會進步的必然性,但也有社會學家混淆生物和人類的本質區別,把「強存弱汰」的原理引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弱肉強食的行徑辯護,形成「社會達爾文主義」。

《物種起源》問世後,立即受到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評價和進步科學家的贊揚。進化論像一把匕首投擲在神學的心臟上,引起神學界、保守的生物學家和反動政客的圍攻,稱其是對上帝的叛逆,對神學的「褻瀆」,觸犯了「君權神授」的「天理」。他們出版刊物,書寫恐嚇信,舉行辯論會,對達爾文學說進行圍剿。英國首相迪斯累里親自出面攻擊,公開禁止在學校講授進化論。但真理是不可戰勝的。

由於時代的局限性,達爾文學說也有一定缺陷,他只強調生物進化的漸進性,否認突變和漸進中的中斷,他也不了解遺傳變異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

達爾文一生著述頗豐,除上面提到的以外,主要還有:《一個自然科學家在貝格爾艦上的旅行》、《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人類的由來和性的選擇》、《人和動物的表情》等。

由於達爾文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他的崇高聲譽很快傳遍全英國和全世界,各種榮譽接踵而至。1839年,年僅30歲的達爾文就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劍橋大學、波恩大學和比勒斯勞大學先後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普魯士政府授予他功勛騎士稱號,他多次獲得各種獎章,有57個外國學會或學術團體選舉他為名譽會員。

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有人把達爾文的學說介紹到中國。1898年,嚴復翻譯的《天演論》正式發表,該書系統地介紹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嚴復以「物競、天擇」二義概括了進化論之精髓。不久,達爾文的原著和他的生平也介紹到中國,20世紀初有馬君武翻譯的《達爾文物競篇》和《達爾文天擇篇》問世。後來馬君武又全文翻譯了《物種起源》及《人類的由來和性的選擇》兩書,並多次重印。進化論的傳人不僅促進了中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而且成了渴望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志士救亡圖強的思想武器,他們從生物進化演繹為世上萬事萬物都在進化發展的哲學觀點,以此論證推翻腐朽社會的必然性。

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在倫敦不遠的達溫村故居逝世,享年73歲。送葬時,著名科學家赫胥黎、胡克等親扶靈柩,許多外國學者也派代表來參加葬禮。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與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及其他名人長眠在一起。

5. 《物種起源》的發表引起怎樣的社會反響

《物種起源》一書的發表,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引起了轟動。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地揭示了物種的起源和生物進化的規律,對神創論和形而上學的物種不變論是一次致命的打擊,它完成了生物學的一次革命,促進了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形成,推動了歷史生態學、歷史生物學、歷史地理學和遺傳學的發展,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唯物主義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有人用進化論來證明社會進步的必然性,但也有社會學家混淆生物和人類的本質區別,把「強存弱汰」的原理引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弱肉強食的行徑辯護,形成「社會達爾文主義」。

6. 物種起源是什麼東東

部劃時代的著作
標志著19世紀絕大多數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1859年11月24日,在英國倫敦,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這一天,倫敦眾多市民湧向一家書店,爭相購買一本剛出版的新書。這本書的第一版1250冊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
這本轟動一時的新書就是《物種起源》,它是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巨著。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
《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轟動。它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從反動教會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們群起攻之,誣蔑達爾文的學說"褻瀆聖靈",觸犯"君權神授天理",有失人類尊嚴。與此相反,以赫胥黎為代表的進步學者,積極宣傳和捍衛達爾文主義。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非常有意義,這本書可以用來當做歷史上的階級斗爭的自然科學根據。
--馬克思

1859年成為劃分科學史前後兩個"世界"的界限。《物種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如同馬克思主義登上歷史舞台一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達爾文遠離大城市的繁囂,在他寧靜的庄園里准備著一場革命,馬克思自己在世界囂嚷的中心所准備的也正是這種革命,差別只在杠桿是應用於另一點而已。
--李卜克內西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的主導思想,即"自然選擇",一定會被當做科學上的確定真理而為人們所接受。它有一切偉大的自然科學真理所具有的特徵,變模糊為清晰,化復雜為簡單,並且在舊有的知識上添加了很多新的東西。達爾文是本世紀的、甚至是一切世紀的博物學中最偉大的革命者。
--英國植物學家 華生

我認為《物種起源》這本書的格調是再好也沒有的,它可以感動那些對這個問題一無所知的人們。至於達爾文的理論,我准備即使赴湯蹈火也要支持。
--英國博物學家 赫胥黎

生 命 之 旅

從最古老的單細胞到有著復雜生命結構與思維的人類誕生,在漫長的30多億年生命行進征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從出生到滅亡,從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種神奇的力量推動著生物的進化發展呢?多少個世紀以來,人們絞盡腦汁,企圖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最終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終。
就在人們對生命演進機理持不同見解的各門各派展開激烈論戰、爭論不休的時候,一個劃時代的人物出現了。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進化論思想終於在19世紀英國偉大的博物學家達爾文手中形成了具有無可爭議的說服力的體系。到了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出版後,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機制已成為學術界、思想界的公論。由此,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被稱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在舉世聞名的《物種起源》一書中,達爾文提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震驚的論斷:生命只有一個祖先,因為生命都起源於一個原始細胞的開端;生物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而來的,生物在進化中不斷地進行著生存斗爭,進行著自然選擇……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成了生物學史上的經典著作。如今,《物種起源》所提及的許多觀點已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後來不斷地得到發展。20世紀40年代初,英國人霍爾丹和美籍蘇聯生物學家杜布贊斯基創立了"現代進化論"。
現代進化論者摒棄了達爾文把個體作為生物進化基本單位的說法,他們認為,應當把群體作為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本身是物種的一種適應性狀,它既是進化的動因,又是進化的結果,自然選擇的作用不是通過對優勝個體的挑選,而是以消滅無適應能力的個體這一方式而實現的。現代進化論很好地解釋了古典達爾文主義無法解釋的許多事實。
遺憾的是在達爾文時代,遺傳學先驅孟德爾還沒有能夠讓世人相信他的遺傳學說,否則,達爾文定會痛不欲生,因為1838年,他選擇了親舅舅的女兒、表姐埃瑪作為終身伴侶。據說,到了晚年,達爾文對孟德爾和他的遺傳學略有所聞,他常常為他的近親結婚感到不安。 --周祥
參考資料:http://book.263.net/20040330/00407829.html

7. 生物遺傳學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生物進化論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簡述
從19 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首次提出比較完整的進化理論, 到新綜合進化理論形成經歷了近2 個世 紀, 這期間有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對生物進化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本文就其中一些重要事件及其影響做一簡述。
11809 年, 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J. B. L amark)《動物學哲學》一書出版。歷史上第1 次提出了全面的生物進化學說。他著重討論環境對生物體形態及結構的直接影響和自然規律的統一主張, 認為生物的進化是從低等到高等的漸進過程, 是由於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所致。拉馬克的卓越貢獻, 就是最先喚起人們注意生物界的一切改變, 與非生物界同樣可能根據於一定的法則, 而不是神奇的干預。但是, 在拉馬克學說中, 關於獲得性遺傳的法則, 始終得不到現代科學的支持。關於有機體趨向完善的能力的論述, 關於低等生物源於自然發生的論述, 關於變異與適應無差別的論述等, 又都與事實明顯不符。
21859 年, 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 R. Darw in)《物種起源》一書出版。達爾文以自然選擇為中心, 用豐富事實從變異、遺傳、選擇、生存和適應等方面論證了生物的進化。尤其重要的是說明了生物是怎樣進化的(即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所起的作用)。達爾文學說是對進化論研究成果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總結, 也是現代進化論的主要理論基礎。達爾文進化論所揭示的關於生命自然界辯證發展的規律, 結束了生物學中的特創論、物種不變論和目的論的統治, 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基礎。從此正確的唯物主義進化觀點在科學上占據了優勢。但是由於當時遺傳學知識的貧乏, 因而無法深刻闡明生物進化的機理。
31860 年6 月, 英國科學會在牛津自然歷史博物館召開會議, 會議爭論的焦點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T. H. Huxley) , 面對達爾文主義的敵對者, 沉著應戰, 打敗了牛津主教威爾伯福斯(B. W iber2force) 對進化論的攻擊, 使達爾文學說在英國取得了決
定性勝利。
4隨著達爾文學說在英國的勝利, 拉馬克學說在英國復活。19 世紀後半期, 在同拉馬克爭論中產生出新達爾文主義。19 世紀80 年代, 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A.W eismann) 提出「種質論」並以連續切斷22 代鼠尾, 而第23 代鼠尾仍不變短的實驗, 否定拉馬克及後繼者的獲得性遺傳的觀點, 同時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加以擴展, 認為不但個體, 而且器官均受選擇法支配, 對鞏固、發展達爾文進化理論, 起到了積極作用。
5 1886 年, 荷蘭植物學家、遺傳學家佛里斯(H. deV ries) 觀察月見草變異, 經多年研究, 認為生物的進化起因於突變, 並於1901~ 1903 年出版《突變理論》, 書中詳述了他的理論——進化不是如達爾文相信的那樣通過漸變而發生, 而是通過「不連續變異」, 即突變的不連續步驟而實現, 成為現代達爾文主義與染色體遺傳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
61900 年, 孟德爾(G. J. M endel) 遺傳規律在被埋沒了35 年之後, 由荷蘭的植物學家德佛里斯(H. de V ries)、德國植物學家柯靈斯(C. Correns)、奧地利植物學家丘歇馬克(E. Von T schermak) 3 位學者各自重新發現。孟德爾遺傳學說是現代進化論的重要理論來源, 本應為彌補達爾文遺傳規律知之甚少的缺陷提供有利條件。但是, 早期的孟德爾者[ 貝特森(W. Bateson) ]和達爾文主義者[ 韋爾登(W. F. R. W eldon) ]在變異是否連續的問題上發生一場尖銳爭論。導致了20 世紀科學家之間許多不必要的爭議, 使孟德爾揭示的引起物種變異的原因和闡明的雜交育種的原理未能及時填補達爾文主義的空白。
71903 年, 丹麥植物學家、遺傳學家約翰森(W. L. Ja2hannsen) 根據菜豆選種試驗結果, 指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性狀發育都有作用, 並提出「純系說」。認為選擇只能對現成的遺傳差異起過篩和分類作用, 並不能創造新種, 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81908 年, 英國數學家哈代(G. H. Hardy) 和德國內科醫生溫伯格(W. W einberg) 分別提出了被後人承認的哈代2溫伯格模型, 奠定了群體遺傳學的基礎。20 世紀20~ 30 年代, 英國費希爾(R. A. F ish)《自然選擇進化理論》和英國霍爾丹(J. B. S. Haldane)《進化原因》及美國賴特(S. W righ t)《孟德爾群體進化》的3 部著作中, 首先以數學形式把自然選擇與孟德爾遺傳規律結合起來,形成研究進化機理的重要學科——群體遺傳學。
91937 年, 美籍蘇聯學者杜布贊斯基(Th. Dobzhan2sky)《遺傳學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標志著現代達爾文主義(綜合達爾文主義) 的誕生, 把細胞遺傳學以及以後的分子遺傳學與群體遺傳學、古生物學、分類學、生態學等學科成就結合起來, 認為群體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生物進化的主要因素是突變、選擇和隔離,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達爾文主義, 成為近幾十年來得到
普遍承認的進化學說。
101968 年, 日本遺傳學家本村資生提出了中性學說, 認為分子水平的進化是中性的或近乎中性的隨機固定的結果。近幾十年來的研究表明, 中性學說並非推翻而是豐富、發展了達爾文進化論。分子水平的中性突變的進化主要是通過遺傳漂變發生的, 但是自然選擇也參與作用。遺傳漂變放大了對偶然性在生物進化中的認識, 但它只是對自然選擇的重要補充。如果說達爾文主義是從宏觀角度來闡明生物是怎樣由1 個物種演變成另1 個物種, 那麼中性說就是從微觀角度來揭示基因突變在分子水平上的進化現象及規律。填補了達爾文、杜布贊斯基的研究空白, 推動了進化論的發展。
111972 年, 生物學家埃爾德里奇(N. Eldredge) 和古爾德(S. J. Gould) 共同提出了中斷平衡論, 認為新種在短期內迅速形成, 又長期保持穩定。生物進化趨勢的本質是間斷的而不是漸進的。他們的主要根據是從化石中找不到中間類型。因此, 新物種的形成是突然出現的。但應該看到, 生物變異是復雜的, 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在變異方式上並非只有一種情況, 既有大突變, 又有小突變。中斷平衡進化學說與系統發育論必然走向統一, 進化的趨勢是連續的、漸進的。正是由於古往今來眾多科學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對生物進化理論進行廣泛深入探討, 才能使之日趨完善和發展, 真正揭示出生物進化本質的全部內容。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小男孩在農場遇到一隻白狗 發布:2024-08-19 08:36:47 瀏覽:594
微光上有什麼恐怖片 發布:2024-08-19 05:25:40 瀏覽:915
穿越香港鬼片滅鬼的小說 發布:2024-08-19 03:36:10 瀏覽:833
惡之花都敏秀姐姐扮演者 發布:2024-08-19 02:22:07 瀏覽:321
thai好看電影 發布:2024-08-18 11:34:37 瀏覽:795
電影內容女的是傻子容易尿褲子,男的很窮單身漢 發布:2024-08-18 10:31:36 瀏覽:129
雙機巨幕廳和4k廳哪個好 發布:2024-08-18 10:18:41 瀏覽:818
日本僵屍片上世紀 發布:2024-08-18 07:32:00 瀏覽:537
怪物 韓國電影在線 發布:2024-08-18 03:49:17 瀏覽:491
第九區一樣的 發布:2024-08-17 23:16:05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