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遺傳
Ⅰ 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上簽名的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分別是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簽字者包括11位著名的科學家,其中10人均為諾貝爾獎得主,只有奧波德·英費爾德例外:
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伯特蘭·羅素;
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理論物理學家玻恩;
194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高氣壓物理學的奠基者布里奇曼;
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
194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遺傳學家穆勒;
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化學家鮑林;
195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鮑威爾;
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澍;
199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羅特伯拉特。
愛因斯坦—英費爾德—霍夫曼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波蘭物理學家英費爾德;
Ⅱ 自私資本主義人權學術界三觀不正,上一代自私反對換位思考學術界百萬美元養6000種病遺傳遺傳下一代
羅素,英國著名的哲學家,二十世紀西方哲學集大成者。新文化運動興起時,《新青年》雜志只給三個人辦過專號:馬克思、易卜生、羅素。
當時北京大學還做過一次民意測驗,問題是:「中國之外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1千多人測驗的結果是:列寧第一,威爾遜第二,羅素第三。
中國知識界對羅素的崇拜,可見一斑。
那麼羅素其後是如何與中國產生了關聯呢?當時,梁啟超與蔡元培、汪大燮等人正在籌備講學社,而羅素是他們擬定聘請的第一位學者(此後還有杜威、孟祿、杜里舒和泰戈爾)。
出身英國伯爵之家的羅素,因為殘酷的一戰,而對西方的未來產生了幻滅感。1920年五六月份,羅素踏上了蘇維埃新世界的土地,四處考察,與列寧等人對談,但並未找到答案。
失望而歸的羅素,回到倫敦家中,在大量積壓的信件中,意外發現一封來自中國的講學邀請。信中邀請他到中國講學一年,酬金除往返差旅費外加2000英鎊。當時失落的羅素,也十分希望能在這古老而又變化中的東方國度,尋找文明新的鑰匙。
在證實了不是有人開玩笑之後,羅素回信,表示願意前往。1920年8月,他由情人朵拉·勃拉克陪伴,經過一個多月的海上航行,來到了上海。
中國人從來都是盛情好客的。羅素大師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十分周到。朵拉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說,他倆受到了「國王和王後般的」款待。充滿老派紳士風度的羅素,登上了各大報紙的版面。但其間鬧了一個烏龍:由於羅大師刻意沒有介紹朵拉的身份,媒體於是想當然地推斷,稱她為「羅素夫人」。等記者弄清朵拉是羅素的「劍橋弟子」,不得不急忙登報更正、致函道歉。
在一次晚宴中,興高采烈的羅素第一次發表了公開講話。或許是為了回報中國人的熱情,羅大師在晚宴上猛誇中國的歷史文化,並疾呼,中國人務必要珍惜自己的傳統文化。
於是,《申報》的報道中,他的演說被冠以一個醒目的標題:「羅博士言中國宜保存固有國粹」。
但在當時,一戰結束,民族工業初興,外有列強,內有憂患,新文化運動下,人人都喊著「破除一個舊世界」,全盤西化的呼聲十分高漲。羅大師「保存國粹」的說法,顯然不符合中國人的期待。周作人先生首先發難,在10月17日《晨報》上刊發的《羅素與國粹》中說:「羅素來華了,他第一場演說,是勸中國人要保存國粹……但我卻不能贊成。」周作人告誡說:「羅素初到中國,所以不大明白中國的內情,我希望他不久便會知道,中國的壞處多於好處,中國人有自大的性質,是稱贊不得的。」
此後羅素在中國的講學,左者嫌其太右;右者嫌其太左。羅素不是一個「標題黨」,更不是一個「情緒煽動者」,他無法給中國人一個斷言式答案,在「非黑即白」的時代,他的態度顯然是不受歡迎的。不僅左者魯、毛、陳、李都對其進行過批評,右者如胡適等人也不滿他的主張,就連北洋政府都差點將羅素驅逐出境。
好在講學社給羅素的待遇十分優厚。羅素於10月31日抵達北京,租住在東城遂安伯胡同一所寬敞的四合院。他們用中式傢具布置了房子,還僱傭了廚師、家童、人力車夫和裁縫女傭,生活十分舒適。
每逢休假日,羅素常去天壇,他後來在書中寫道:「它是我有幸看到的最美的建築了。我們會無言默坐,沐浴著冬日的陽光,沉湎在和平靜謐之中,然後離開那兒回來准備以鎮定和平靜的心情,面對我們自己那個混亂的歐洲大陸的瘋狂和苦痛。」
1921年春,在保定育德中學的一次演講中,由於受寒引發肺炎,羅素連日高燒竟至病危,不得已,只好請剛在中國認識的美國哲學家杜威,為他擬好遺囑,還作為見證人在委託書上簽了字。
幸運的是,洛克菲勒集團提供了血漿,幫羅素闖過此劫。由於在中國講學並不受認同,他本已無心逗留,朵拉又已懷孕,此刻更是想盡快離開。在寄往英國的信中,他說:「患病前我就已討厭中國的北方了,這里很乾燥,而且人也冷酷無情。我深感疲憊,歸心似箭。」
因此到了7月,羅素剛能拄拐行走,就迫不及待地買了船票,准備離京。在歡送會上,他作了《中國走向自由之路》的演講。讓中國人吃驚的是,他不再含糊其辭,一口氣為中國提出了十幾條建議。對於中國當時的問題,羅素的答案是:國家社會主義。他說:「在目前產業幼稚、教育不普及的中國,不能模仿西方的體制,而必須經過一個磚制的過渡期……需仿效俄國的方法,第一步惟有採用國家社會主義為最切當。」
羅素將東西方進行了「區別對待」:他建議西方實行公會社會主義,卻主張中國實行國家社會主義。因此,有些人因此認為,羅素覺得中國不配走西方的路。胡適為此作了一首題為《一個哲學家》的詩:「他看中了一條到自由的路,但他另給我們找一條路。這條路他自己並不贊成,但他說我們還不配到他的路上去。」
羅素的中國之行,最終以雙方的的失望告終:羅素沒有在中國找到西方工業文明的解葯,中國人也沒有在羅素這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臨別之際,有人請羅素評價中國人性格。羅素沒有客套,給出三個詞:「貧窮、自私、冷漠」。這評價看著十分刺眼,但和僅在中國呆了幾天的愛因斯坦,在日記中寫中國人「貧窮、魯鈍、骯臟、旺盛的繁殖力、和日本人和印度人在智力上都有著天然的不足」,已然不算什麼了。且羅素補充:「中國人完全可以克服這些缺點,只要他們進行社會改革,破除家族道德觀念。」
我們自然不必太在意當時這些大師對中國的評價,畢竟時代不同,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觀察的局限性。盡管在中國的經歷不那麼愉快,但羅素對中國的感情依然是真摯的。他贊同中國率真平和、勤勞朴實的傳統美德,也對中國的未來期許很高。1922年,羅素出版《中國問題》一書 ,使他成了西方最權威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
100年前的中國十分孱弱,但羅素已然在書中預言,中國必將崛起,並能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強國。但他又擔心中國如全盤西化,就會走上帝國主義的老路。他期許梁啟超筆下的「少年中國」,在自立自強之時,也能留住中華民族「溫文爾雅,恭敬有禮之風,率真平和之氣」。
雖然他當年的言論不受國人歡迎,但羅素提出的構想,卻正是中國現行的准則。
在此後的歲月中,羅素也曾頻頻替中國發聲。他曾向英國政府建議歸還庚子賠款和殖民地,譴責日本侵略中國、在朝鮮戰爭時譴責美國,而在當年中印邊境沖突時,曾致信兩國領導層調停。
羅素在書中寫道:「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假如中國人願意的話,他們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國家,但他們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
Ⅲ 誰有《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原文
在現代科學與國際政治糾纏的歷史上,1955年是一個很特殊的時間坐標,這一年有三個著名的科學家宣言相繼發表。4月12日,18位聯邦德國的原子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聯名發表《哥廷根宣言》。7月9日,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B. Russell)在倫敦公布了由他親自起草、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學家聯名簽署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7月15日,52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德國博登湖畔聯名發表《邁瑙宣言》。
三個宣言的宗旨和語氣非常相似,都警告使用氫彈的核戰爭將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敦促各國政府放棄以武力作為實現政治目的手段,表達了科學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它們的影響卻不相同,有的熱鬧一時,並未引起公眾注意就銷聲匿跡了。唯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表後,促成了一個國際性會議——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引發了一場著名的科學家國際和平運動——帕格沃什運動。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發表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起源於羅素對原子彈和氫彈爆炸後的深邃思考和思想轉變。他最早意識到,核戰爭不再像克勞塞維茨(K. von Clausewitz)在《戰爭論》中所宣稱的那樣,是政治通過其他手段的繼續,而是導致人類同歸於盡的苦葯。1954年6月中旬,羅素主動給英國廣播公司寫信,希望能夠喚醒公眾,呼籲人類在為時還不太晚的時候將自己從全球性的自我滅絕中解救出來。英國廣播公司於12月23日播出了羅素著名的「人之禍」演講。羅素在演講中警告,在一場使用氫彈的世界戰爭中,朋友、敵人和中立者都將被消滅,並呼籲所有具有良知的人,牢記自己的人性,忘掉其他東西。
羅素在聖誕節前夕人們最喜慶之際發出全球面臨核戰爭毀滅的警告,對世界各國的政府官員、科學家和普通民眾產生了強烈的震撼。1955年初,他根據德國理論物理學家玻恩(M. Born)和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J. F. Joliot-Curie)的建議,著手將「人之禍」演講改寫成一個宣言,並尋求其他科學家簽名支持。
羅素首先尋求愛因斯坦的支持。1955年2月11日,他給愛因斯坦寫信討論此事,2月16日愛因斯坦回信表示贊同,並於4月11日在宣言上簽名。愛因斯坦簽名後幾天,因腹部主動脈硬化腫瘤破裂而與世長辭。愛因斯坦的臨終簽名,被視為「來自象徵人類智力頂點的人的臨終信息,懇求我們不要讓我們的文明被人類的愚蠢行為所毀滅」。由羅素起草的這份文件原先叫做《關於核武器的聲明》,後改為《羅素—愛因斯坦呼籲》,現在通稱為《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兩位偉人的名字賦予了這份文件特殊的魅力。
後來加入簽名的科學家包括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理論物理學家玻恩,194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高氣壓物理學的奠基者布里奇曼(P. W. Bridgman),愛因斯坦—英費爾德—霍夫曼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波蘭物理學家英費爾德(L.Infeld), 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194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遺傳學家穆勒(H. J. Muller),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化學家鮑林(L. Pauling),195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鮑威爾(C. F. Powell),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澍(Hideki Yukawa),199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羅特伯拉特(J. Rotblat)。參與簽名的科學家人數並不多,但是他們來自東西方國家,包括左派和右派,宣言沒有意識形態的偏見,不偏袒政治對立的任何一方。
1955年7月9日,羅素在倫敦卡斯頓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羅素從現實和理性出發,拋開了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地域、國家和人種的偏見,保持公正與平衡,站在整個人類的立場,維護全人類的安全利益。他在宣言中所表明的中立立場得到了東西方科學家的認可,也逐漸得到了各國政府的信任,而這種認可和信任是冷戰時期東西方會議能夠在各國輪流舉行並影響各國政府裁軍政策的前提。
帕格沃什會議的召開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出的第一個呼籲是針對各國科學家的。宣言開篇指出:「在人類所面臨的悲劇性的情況下,我們覺得科學家應當集會對這種由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所引起的危險做出估計,並且按照所附草案的精神進行討論,以達成一項協議。」宣言所指的科學家會議是由東西方科學家參加的國際會議。面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給全人類帶來的危險,需要來自不同陣營的科學家保持客觀中立,共同探討對策。在政治關系緊張的冷戰時期,召集科學家會議是一個比較現實可行的計劃。
由於美國工業家伊頓(C. Eaton)主動資助於1957年7月7日—10日在帕格沃什舉行的首次《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倡導的科學家國際會議,因此之後舉行的會議一直稱為「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簡稱「帕格沃什會議」,這個科學家運動即稱為「帕格沃什運動」。
首次帕格沃什會議由鮑威爾和羅特伯拉特主持。來自10個國家的22位科學家在第一次全體大會一般性討論之後,分成三個委員會進行分組討論。第一委員會評估在和平和戰爭中使用原子能導致的危險,得出結論:核試驗塵埃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影響所有國家的公民;一定數量的核試驗塵埃將對基因產生影響,導致基因突變,其影響將延續好幾代人;一場核大戰的災難性影響將比核試驗塵埃大幾千倍,數以億萬計的人將被爆炸、高溫和電離子放射一下子殺死,全球放射性塵埃將導致大范圍的基因和其他傷害。東西方科學家之間首次就核試驗的放射性危險達成一致意見。
第二委員會討論核武器控制,很快得出結論,問題太復雜、爭議太大,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具體建議,但勾畫出裁軍的總目標:所有國家必須廢除戰爭,廢除戰爭對人類生命的威脅;停止軍備競賽,馬上暫停原子彈試驗;用政治解決的辦法,消除小國之間爆發局部戰爭的風險,防止大國介入導致核戰爭。
第三委員會專門討論科學家的責任,在公共政策、人類安全、青年教育、國際合作、思想自由等方面達成11點共識,得出結論:科學家在他們的專業工作之外最重要的責任是盡力去阻止戰爭,幫助建立一種永久而普遍的和平;他們可以通過向公眾宣傳科學的破壞性和建設性潛力來做貢獻,也可以利用幫助制定國家政策的機會來發揮作用。
最後一天,每個委員會准備了一個報告在全體大會上討論,並附在最後發表的聲明中。會議閉幕時,成立了一個五人常務委員會,負責指導繼續組織類似的會議,羅素當選為委員會主席。會後,許多科學雜志轉載了會議發表的聲明全文,其觀點為許多國家的其他科學家團體和人民所接受。在蘇聯和中國,會議聲明被廣泛宣傳,得到了許多科學家的贊同。在西方,會議的主要觀點逐漸為許多科學家所接受。
1957年12月18日—20日,帕格沃什常務委員會在倫敦開會,確定今後會議採取三種形式:舉行大規模會議,討論普遍性的問題,公布針對世界大范圍問題的解決辦法;舉行小規模的會議,澄清科學家自身的思想,研究科學發展的社會含義;舉行小規模會議,討論直接的政治問題,主要是針對影響國家政府的問題。按照多數科學家的建議,第一種會議偶爾舉行,第二種會議後確定為帕格沃什年度會議,第三種會議為小型專題研討會,每次都與一個特定的議題相關。會議還確立了帕格沃什的三個目標,即影響政府、建立科學家之間的溝通渠道和教育輿論。
從召開首次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至今,總共舉行了55屆帕格沃什會議年會。帕格沃什會議早就發展成為經久不衰的科學家國際和平運動。帕格沃什會議的基本原則是:科學家僅僅作為個人參加會議,既不代表某個組織,也不代表某個國家和政府,以利於參加者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地交換思想,彼此達成理解和信任;自然科學家、人文社會科學家與政府決策人密切合作,從多學科、跨專業的角度探討如何解決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的復雜問題;遠離新聞媒體的視線,以保持會議的非正式與非官方性,為會議參加者營造一種有助於互相信任和坦率對話的氣氛;尋求贊助多元化,由各國帕格沃什小組輪流主辦會議,防止在經費上受制於人,以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
敦促各國政府放棄核戰計劃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出的第二個呼籲是針對各國政府的。宣言結尾寫道:「鑒於未來任何世界大戰必將使用核武器,而這種武器威脅著人類的繼續生存,我們敦促世界各國政府認識並且公開承認,它們的目的決不能通過世界大戰來達到。因此,我們也敦促它們尋求和平辦法來解決相互間的一切爭端。」宣言發表後,羅素將其副本分別送給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六國政府首腦。敦促各國政府放棄戰爭手段解決爭端,比呼籲科學家參加會議、評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給人類造成的危險來,難度要大得多。科學家們沒有讓這個呼籲完全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採取一系列實際行動,以防止核戰爭的爆發。
最初的行動是通過舉行一系列科學家會議,客觀深入地評估核戰爭對人類的危險,得出東西方科學家都認可、有科學根據的結論和建議,影響各國政府的戰略決策。在帕格沃什專題研討會上,各國科學家與軍控專家對核軍備競賽和核武器攻擊的可能結果作出科學客觀、坦率明了的分析和評估,有助於敵對陣營保持戰略平衡,放棄先發制人的戰略企圖,尤其是勸阻政治領導人不要做出輕率的冒險決定。科學家們還直接參與幕後調解,幫助化解戰爭危機,盡快結束武裝沖突。帕格沃什常務委員會直接給政府首腦寫信、發電報或與其面談,調解地區武裝沖突。
冷戰結束後,參加帕格沃什會議的科學家們繼續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核戰爭的爆發。2002年8月,第52屆帕格沃什年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舉行,在全體會議上通過了第十個五年計劃(2002~2007)的總目標,其中目標之一就是要繼續把屬於安全理念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利益矛盾、宗教敵對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的科學家、技術專家和決策人召集到一起,商討對策和措施,避免那些擁有或可能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捲入武裝沖突或緊張局勢中。
今天,在有關中東安全、恐怖主義、克什米爾、北朝鮮和伊朗核問題等專題研討會上,來自敵對雙方的自然科學家、人文社會學家和前政府高官參加帕格沃什會議的辯論和研討,增加交流、理解與信任,緩和對立情緒和緊張局勢。
促成一系列軍備控制協定
倡導核裁軍協議,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是《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提出的第三個呼籲。這個呼籲是第一個呼籲——召集科學家會議的直接結果,同時是第二個呼籲——敦促政府放棄戰爭手段的預防措施。不過,由於裁軍協定和其他協議最終需要各國政府去簽署,裁軍措施也需要各個政府去具體落實,科學家們如果要落實這個呼籲,首先必須設法說服各國政府接受科學家的科學分析和合理建議。
科學家們在促成裁軍條約和軍控談判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舉行一系列專題研討會、專家小組會和秘密會議,科學分析,客觀探索,辯論停止和緩和軍備競賽的具體措施,在官方談判之前首先在科學家之間達成一致,為官方談判和政府級的官方協定鋪平道路。隨著一些與政府有聯系、對局勢發展有影響的科學家和學者,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官方科學家和政府顧問參加帕格沃什會議,帕格沃什會議討論的觀點更容易接近官方制定政策的水平。
此外,帕格沃什的議程還包括全面和徹底裁軍、全面禁止核試驗、禁止導彈飛行試驗、無核武區、切斷核原料的生產、反潛戰、反擊力量戰略、限制戰略武器會談等。帕格沃什會議一直提供論壇,促進東西方之間的理解,幫助澄清問題,提出各種新思想和新方案,為政府級的談判打基礎。官方談判越是陷入僵局,甚至破裂,東西方關系越緊張,科學家們就越抓緊時機開會,反復探討解決難題的對策。
冷戰時期,科學家們在其中或多或少貢獻了智慧的國際條約主要包括《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核武器不擴散條約》和《反彈道導彈條約》。這些國際條約和軍控措施並沒有提供最終的解決辦法,但是在冷戰時期對不斷升級的核軍備競賽起到了「剎車」作用。
冷戰結束後,帕格沃什會議繼續致力於防止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建議採取具體的步驟,消除所有核武器、生物和化學武器;加強針對平民的常規武器的發展、生產和轉移的國際監測和限制;把戰爭本身的發生率減到最少,並最終消除戰爭;尋求創造性的方法,趕在武裝沖突爆發之前解決爭端,並很快結束已經發生的武裝沖突,使其破壞最小。
盡管核裁軍條約的締結和其他軍控措施的談判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參加帕格沃什會議的科學家們在其中發揮了特殊作用。1995年12月10日,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塞傑斯特德(F. Sejersted)在授予羅特伯拉特與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典禮上說:「帕格沃什運動在導致諸如1963年禁止核試驗條約、1968年禁止核武器擴散條約、1972年限制戰略武器第一階段會談和生物武器協定的軍備控制協定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它也一直是自冷戰結束以來如此從根本上改變核裁軍思想的主要貢獻者……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因為那樣的工作要給他們頒獎,同時表示希望工作繼續進行下去,以便業已開始的裁軍在將來某個時候真正帶來一個沒有核武器、更加安寧的世界。」帕格沃什科學家們長期為裁軍與和平做出的獨特貢獻贏得了世界的公認。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五十年後的意義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表五十年後的今天,世界並不比冷戰時代更安全,人類仍面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危險,特別是國際恐怖主義組織謀求核武器的危險。這個時代更需要《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來作為人類行動的指南。
當今核大國仍把核武器當作保障國家安全的法寶。盡管美、俄之間簽訂了削減戰略核武器的協議,但是,兩國武器庫中儲備的核武器數目仍然驚人,雙方的戰略核武器一直處在戰備值班狀態,還不時舉行核戰演習,研製新式戰術核武器,強化核威懾戰略。從里根政府流產的「星球大戰」計劃到小布希當局極力推行的「國家導彈防禦」(NMD)系統與「戰區導彈防禦」(TMD)系統,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制定國際戰略的基點,仍未脫離「核威懾」這一冷戰思維的巢臼。不甘心在軍事上淪為二等強國的俄羅斯則通過不斷更新「白楊」(SS)系列戰略導彈,試圖形成反制約力量,同美國相抗衡。2002年12月13日,美國宣布單方面退出美、蘇兩國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從而使美、蘇幾代領導人和無數科學家、軍控專家在上個世紀達成的限制軍備競賽的努力付諸東流,世界有可能倒退到無序而危險的核武器競爭時代。
同時,核武器早就擴散到了其他國家,公開宣布進入核俱樂部的成員包括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擁有核武器則是一樁路人皆知的秘密。此外,還有一些潛在的核國家正致力發展自己的核軍備計劃,某些非國家集團可能或已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材料的失控與流入非法分子之手的危險始終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生化武器作為「廉價的原子彈」,很容易被一些不負責任的利益集團或政治狂人掌握。
與此同時,世界范圍的經濟剝削、環境惡化、貧窮飢餓、資源短缺和分配不公,容易成為絕望、怨恨、敵意和暴力的溫床,來自文化、宗教和種族方面的偏執導致不寬容,對極端行為提供精神上的誤導,也增加了地區性沖突和局部戰爭擴大化的可能性。「9·11」事件之後,國際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威脅全人類福祉的最危險敵人,企圖依靠武力威懾和基於先發制人的戰略思維在新的國際政治格局與國際反恐斗爭中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面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各種危險和潛在的不利影響,科學家們仍需要開展國際合作和跨學科研究,通過科學分析和理性探討,積極影響大眾媒體、國際科學共同體和政府決策者,為廢除核武器和消除一切戰爭、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維護整個人類的生存與安全貢獻新的智慧。促進科學技術用於人類的福利而不是毀滅,是各國科學家永恆的社會責任。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殃及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的種種危險,任何負責任的政治家仍需像宣言所呼籲的那樣,採取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政治問題,防止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演變成核災難;即使擁有科學技術、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的優勢,政府領導人也不應該優先考慮採用戰爭手段,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以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
建立一個沒有核武器、沒有戰爭、永久和平的美好世界,是各國自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社會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和工業家共同努力的最高目標,也是以「和平崛起」為戰略目標的中國人民義不容辭的使命。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向全人類發出的呼籲「記住你們的人性,忘掉其他」,是人類永恆的格言!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有鑒於在未來的世界大戰核子武器肯定會被運用,而這類武器肯定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威脅,我們號召世界各政府體會並公開宣布它們的目的不能發展成世界大戰,而我們號召它們,因此在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應該用和平手段。」
英文版的是: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n any future world war nuclear weapons will certainly be employed, and that such weapons threaten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mankind, we urge the Governments of the world to realize, and to acknowledge publicly, that their purpose cannot be furthered by a world war, and we urge them, consequently, to find peaceful means for the settlement of all matters of dispute between them."
Ⅳ 美國有哪些不容錯過的系列電影
謝邀!感謝關注影視控,共享第一手影視資訊、資源。
5、《星球大戰》
豆瓣8.3分,超7萬人標記,美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IP
阿納金·天行者的故事,他將從一個天真的男孩開始,不斷追尋他的夢想、對抗他的恐懼,在亂世中成長為銀河帝國邪惡的軍事領袖—達斯·維德。
首部星球大戰的人物及故事是參照越南戰爭還有日本導演黑澤明的《戰國英豪》所創作而成。
Ⅳ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宣言發表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起源於羅素對原子彈和氫彈爆炸後的深邃思考和思想轉變。他最早意識到,核戰爭不再像克勞塞維茨(K. von Clausewitz)在《戰爭論》中所宣稱的那樣,是政治通過其他手段的繼續,而是導致人類同歸於盡的苦葯。1954年6月中旬,羅素主動給英國廣播公司寫信,希望能夠喚醒公眾,呼籲人類在為時還不太晚的時候將自己從全球性的自我滅絕中解救出來。英國廣播公司於12月23日播出了羅素著名的「人之禍」演講。羅素在演講中警告,在一場使用氫彈的世界戰爭中,朋友、敵人和中立者都將被消滅,並呼籲所有具有良知的人,牢記自己的人性,忘掉其他東西。
羅素在聖誕節前夕人們最喜慶之際發出全球面臨核戰爭毀滅的警告,對世界各國的政府官員、科學家和普通民眾產生了強烈的震撼。1955年初,他根據德國理論物理學家玻恩(M. Born)和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J. F. Joliot-Curie)的建議,著手將「人之禍」演講改寫成一個宣言,並尋求其他科學家簽名支持。
羅素首先尋求愛因斯坦的支持。1955年2月11日,他給愛因斯坦寫信討論此事,2月16日愛因斯坦回信表示贊同,並於4月11日在宣言上簽名。愛因斯坦簽名後幾天,因腹部主動脈硬化腫瘤破裂而與世長辭。愛因斯坦的臨終簽名,被視為「來自象徵人類智力頂點的人的臨終信息,懇求我們不要讓我們的文明被人類的愚蠢行為所毀滅」。由羅素起草的這份文件原先叫做《關於核武器的聲明》,後改為《羅素—愛因斯坦呼籲》,通稱為《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兩位偉人的名字賦予了這份文件特殊的魅力。
後來加入簽名的科學家包括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理論物理學家玻恩,194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高氣壓物理學的奠基者布里奇曼(P. W. Bridgman),愛因斯坦—英費爾德—霍夫曼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波蘭物理學家英費爾德(L.Infeld), 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194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遺傳學家穆勒(H. J. Muller),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化學家鮑林(L. Pauling),195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鮑威爾(C. F. Powell),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澍(Hideki Yukawa),199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英國物理學家羅特伯拉特(J. Rotblat)。參與簽名的科學家人數並不多,但是他們來自東西方國家,包括左派和右派,宣言沒有意識形態的偏見,不偏袒政治對立的任何一方。
1955年7月9日,羅素在倫敦卡斯頓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羅素從現實和理性出發,拋開了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地域、國家和人種的偏見,保持公正與平衡,站在整個人類的立場,維護全人類的安全利益。他在宣言中所表明的中立立場得到了東西方科學家的認可,也逐漸得到了各國政府的信任,而這種認可和信任是冷戰時期東西方會議能夠在各國輪流舉行並影響各國政府裁軍政策的前提。
Ⅵ 牛津大學生物化學系遺傳學研究者
?從牛津大學大學(牛津大學)位於牛津市,是英語世界最古老的大學。雖然創作牛津大學的確切日期目前還不清楚,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晚期約至今約900年。 1209年,牛津大學的學生和鄉民的沖突後,一些牛津的學者遷離至東北劍橋鎮,並成立劍橋大學的。此後,兩所大學,開始與對方相當漫長的歲月里競爭。
牛津大學(牛津大學),1167建設上來的。牛津大學在英國擁有世界聲譽,它在英國社會和高等教育系統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有世界性影響。英國和世界很多年輕的學生誰是進入牛津大學學習作為一種理想的。
劍橋(英國劍橋大學),始建於1209年,是第一個逃出牛津大學成立了由一批學者逃離戰斗。劍橋國王亨利三世於1231教學授予的壟斷。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牛津大學)著名的兩個在英國最好的大學,並統稱為「牛津劍橋」。是世界十大大學,從這所學校8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一。劍橋大學是英國名校聯盟「羅素集團」(大學的羅素集團),歐洲聯盟和科英布拉集團大學(科英布拉集團)旗下的成員。現任校長是艾莉森·理查德。
Ⅶ 求《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原文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有鑒於在未來的世界大戰核子武器肯定會被運用,而這類武器肯定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威脅,我們號召世界各政府體會並公開宣布它們的目的不能發展成世界大戰,而我們號召它們,因此在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應該用和平手段。」
英文版的是: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n any future world war nuclear weapons will certainly be employed, and that such weapons threaten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mankind, we urge the Governments of the world to realize, and to acknowledge publicly, that their purpose cannot be furthered by a world war, and we urge them, consequently, to find peaceful means for the settlement of all matters of dispute between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