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遺傳
1. 《孔已己》《狂人日記》《故鄉》《阿Q正傳》的中心細想
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對迫害狂者的精神狀態雖然有逼真的描寫,但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驚,揭露了「仁義道德」的極端虛偽性,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不僅表現了魯迅的「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創造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以嫻熟的白語口語,以足夠的思想藝術份量,深刻的體現了思想革命的和文學革命的實質,把徹底反封建的精神和嶄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結合,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狂人日記)其主題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義所體現出來的,概述而言,
① 鞭撻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後、麻木的精神狀態和國民劣根性;
② 批判辛亥革命與封建勢力妥協,被封建勢力篡奪革命果實的不徹底性;
③提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和國民覺悟的重要性。
小說通過對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描寫,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另一方面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與黑暗。
《故鄉》的主題思想長期以來有諸多說法的,有代表性的意見有三種:
第一種為「隔膜說」,是茅盾先生最早提出的。先生早在1921年就談了對《故鄉》主題思想的看法,認為「《故鄉》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與人中間的不了解,隔膜。造成這不了解的原因是歷史遺傳的階級觀念。」(茅盾《評四五六月的創作》,《小說月報》第12卷第8期)
第二種為「農民問題說」,嚴家炎、許欽文、張傳宗等諸位先生持此觀點。如嚴家炎先生談道:「《故鄉》提出了我國革命中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農民問題。小說通過閏土這個普通農民半生的悲苦遭遇,概括了19世紀末年到五四時期農民所受的深重的苦難,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嚴家炎《知春集〈「故鄉」與魯迅小說的現實主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第三種為「批判辛亥革命說」,此觀點曾出現在人教社1987年版的初中語文課本和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書中。如原課本第三冊在《故鄉》的注釋中說道:「這篇小說……通過閏土二十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原教參在《故鄉》分析中說道:「作者滿懷深情地寫了閏土的種種不幸,正是要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當時社會的弊端,從而啟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這種看法顯然是把當時農村經濟的衰敗、破產,把農民的貧困歸咎於辛亥革命。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故鄉》現已編入「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第四冊」,新課本中雖然去掉了「辛亥革命十年間」等等的話,但新出版的《教師教學用書·初中語文第四冊》中仍隱約著「批判辛亥革命說」的詞語。如「用書」在課文分析中寫道:「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兩個』閏土和『兩個』楊二嫂,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對《故鄉》主題的這三種觀點中,「批判辛亥革命說」在今天看來顯然是受了極左思想的影響,是不能成立的。因為辛亥革命最終因革命力量的弱小和中外反動派的聯合鎮壓而失敗了,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和革命軍一直處在同反動勢力的頑強斗爭中,他們無法實施治國方略,也無法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魯迅先生不可能把中國農民的貧困問題歸咎於辛亥革命。再從歷史的角度看,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在中國大為傳播,其歷史功績是偉大的。如果要意會地把《故鄉》的主題看作是批判辛亥革命,這不僅會貶損辛亥革命,也有損於魯迅先生的偉大形象;這種觀點在小說中找不到可靠的根據,所以,「批判辛亥革命說」應予徹底否定。
茅盾先生的「隔膜說」和嚴家炎諸位先生的「農民問題說」是有道理的,這兩種觀點在小說中都能找到可靠而充分的根據;但是,如果用其中的一種觀點來概括《故鄉》的主題,我們又覺得不夠全面。所以筆者認為,「悲哀那人與人中間的不了解,隔膜」和「深刻反映農村經濟衰敗,農民極度貧困」,這兩方面都可看作是《故鄉》的主題所在;這兩方面綜合起來表達《故鄉》的主題就比較全面一些。
「悲哀那人與人中間的不了解,隔膜」,這一思想在《故鄉》中是有充分體現的,揭示得很深刻。
2. 狂人日記的全文是什麼
狂人日記:
原文:
魯迅
作者:魯迅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校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絡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記中語誤,一字不易;惟人名雖皆村人,不為世間所知,無關大體,然亦悉易去。至於書名,則本人愈後所題,不復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識。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
我可不怕,仍舊走我的路。前面一夥小孩子,也在那裡議論我;眼色也同趙貴翁一樣,臉色也都鐵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麼仇,他也這樣。忍不住大聲說,「你告訴我!」他們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麼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麼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趙貴翁雖然不認識他,一定也聽到風聲,代抱不平;約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對。但是小孩子呢?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這真叫我怕,叫我納罕而且傷心。
我明白了。這是他們老子娘教的!
三
晚上總是睡不著。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
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候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么怕,也沒有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個女人,打他兒子,嘴裡說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他眼睛卻看著我。我出了一驚,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夥人,便都鬨笑起來。陳老五趕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拖我回家,家裡的人都裝作不認識我;他們的臉色,也全同別人一樣。進了書房,便反扣上門,宛然是關了一隻雞鴨。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細。
前幾天,狼子村的佃戶來告荒,對我大哥說,他們村裡的一個大惡人,給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壯壯膽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戶和大哥便都看我幾眼。今天才曉得他們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樣。
想起來,我從頂上直冷到腳跟。
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幾口」的話,和一夥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戶的話,明明是暗號。我看出他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傢伙。
照我自己想,雖然不是惡人,自從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難說了。他們似乎別有心思,我全猜不出。況且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我還記得大哥教我做論,無論怎樣好人,翻他幾句,他便打上幾個圈;原諒壞人幾句,他便說「翻天妙手,與眾不同」。我那裡猜得到他們的心思,究竟怎樣;況且是要吃的時候。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
書上寫著這許多字,佃戶說了這許多話,卻都笑吟吟的睜著怪眼睛看我。
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
四
早上,我靜坐了一會。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我說「老五,對大哥說,我悶得慌,想到園里走走。」老五不答應,走了;停一會,可就來開了門。
我也不動,研究他們如何擺布我;知道他們一定不肯放鬆。果然!我大哥引了一個老頭子,慢慢走來;他滿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頭向著地,從眼鏡橫邊暗暗看我。大哥說,「今天你彷彿很好。」我說「是的。」大哥說,「今天請何先生來,給你診一診。」我說「可以!」其實我豈不知道這老頭子是劊子手扮的!無非借了看脈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這功勞,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雖然不吃人,膽子卻比他們還壯。伸出兩個拳頭,看他如何下手。老頭子坐著,閉了眼睛,摸了好一會,呆了好一會;便張開他鬼眼睛說,「不要亂想。靜靜的養幾天,就好了。」
不要亂想,靜靜的養!養肥了,他們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麼好處,怎麼會「好了」?他們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聲大笑起來,十分快活。自己曉得這笑聲裡面,有的是義勇和正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這勇氣正氣鎮壓住了。
但是我越有勇氣,他們便越想吃我,沾光一點這勇氣。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夥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五
這幾天是退一步想:假使那老頭子不是劊子手扮的,真是醫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他們的祖師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上,明明寫著人肉可以煎吃;他還能說自己不吃人么?
至於我家大哥,也毫不冤枉他。他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我那時年紀還小,心跳了好半天。前天狼子村佃戶來說吃心肝的事,他也毫不奇怪,不住的點頭。可見心思是同從前一樣狠。既然可以「易子而食」,便什麼都易得,什麼人都吃得。我從前單聽他講道理,也胡塗過去;現在曉得他講道理的時候,不但唇邊還抹著人油,而且心裡滿裝著吃人的意思。
六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
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七
我曉得他們的方法,直接殺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禍祟。所以他們大家連絡,布滿了羅網,逼我自戕。試看前幾天街上男女的樣子,和這幾天我大哥的作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帶,掛在樑上,自己緊緊勒死;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自然都歡天喜地的發出一種嗚嗚咽咽的笑聲。否則驚嚇憂愁死了,雖則略瘦,也還可以首肯幾下。
他們是只會吃死肉的!——記得什麼書上說,有一種東西,叫「海乙那」⑺的,眼光和樣子都很難看;時常吃死肉,連極大的骨頭,都細細嚼爛,咽下肚子去,想起來也叫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親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趙家的狗,看我幾眼,可見他也同謀,早已接洽。老頭子眼看著地,豈能瞞得我過。
最可憐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夥吃我呢?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
八
其實這種道理,到了現在,他們也該早已懂得,……
忽然來了一個人;年紀不過二十左右,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滿面笑容,對了我點頭,他的笑也不像真笑。我便問他,「吃人的事,對么?」他仍然笑著說,「不是荒年,怎麼會吃人。」我立刻就曉得,他也是一夥,喜歡吃人的;便自勇氣百倍,偏要問他。
「對么?」
「這等事問他什麼。你真會……說笑話。……今天天氣很好。」
天氣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可是我要問你,「對么?」
他不以為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不……」
「不對?他們何以竟吃?!」
「沒有的事……」
「沒有的事?狼子村現吃;還有書上都寫著,通紅斬新!」
他便變了臉,鐵一般青。睜著眼說,「有許有的,這是從來如此……」
「從來如此,便對么?」
「我不同你講這些道理;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
我直跳起來,張開眼,這人便不見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紀,比我大哥小得遠,居然也是一夥;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還怕已經教給他兒子了;所以連小孩子,也都惡狠狠的看我。
九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
去了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這只是一條門檻,一個關頭。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各不相識的人,都結成一夥,互相勸勉,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
十
大清早,去尋我大哥;他立在堂門外看天,我便走到他背後,攔住門,格外沉靜,格外和氣的對他說,
「大哥,我有話告訴你。」
「你說就是,」他趕緊回過臉來,點點頭。
「我只有幾句話,可是說不出來。大哥,大約當初野蠻的人,都吃過一點人。後來因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變了人,變了真的人。有的卻還吃,——也同蟲子一樣,有的變了魚鳥猴子,一直變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還是蟲子。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慚愧。怕比蟲子的慚愧猴子,還差得很遠很遠。
「易牙⑻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還是一直從前的事。誰曉得從盤古開辟天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⑼;從徐錫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裡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舐。
「他們要吃我,你一個人,原也無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去入伙。吃人的人,什麼事做不出;他們會吃我,也會吃你,一夥裡面,也會自吃。但只要轉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雖然從來如此,我們今天也可以格外要好,說是不能!大哥,我相信你能說,前天佃戶要減租,你說過不能。」
當初,他還只是冷笑,隨後眼光便兇狠起來,一到說破他們的隱情,那就滿臉都變成青色了。大門外立著一夥人,趙貴翁和他的狗,也在裡面,都探頭探腦的挨進來。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著;有的是仍舊青面獠牙,抿著嘴笑。我認識他們是一夥,都是吃人的人。可是也曉得他們心思很不一樣,一種是以為從來如此,應該吃的;一種是知道不該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別人說破他,所以聽了我的話,越發氣憤不過,可是抿著嘴冷笑。
這時候,大哥也忽然顯出兇相,高聲喝道,
「都出去!瘋子有什麼好看!」
這時候,我又懂得一件他們的巧妙了。他們豈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預備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吃了,不但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佃戶說的大家吃了一個惡人,正是這方法。這是他們的老譜!
陳老五也氣憤憤的直走進來。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對這伙人說,
「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你們要不改,自己也會吃盡。即使生得多,也會給真的人除滅了,同獵人打完狼子一樣!——同蟲子一樣!」
那一夥人,都被陳老五趕走了。大哥也不知哪裡去了。陳老五勸我回屋子裡去。屋裡面全是黑沉沉的。橫梁和椽子都在頭上發抖;抖了一會,就大起來,堆在我身上。
萬分沉重,動彈不得;他的意思是要我死。我曉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掙扎出來,出了一身汗。可是偏要說,
「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十一
太陽也不出,門也不開,日日是兩頓飯。
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曉得妹子死掉的緣故,也全在他。那時我妹子才五歲,可愛可憐的樣子,還在眼前。母親哭個不住,他卻勸母親不要哭;大約因為自己吃了,哭起來不免有點過意不去。如果還能過意不去,……
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親知道沒有,我可不得而知。
母親想也知道;不過哭的時候,卻並沒有說明,大約也以為應當的了。記得我四五歲時,坐在堂前乘涼,大哥說爺娘生病,做兒子的須割下一片肉來,煮熟了請他吃,⑽才算好人;母親也沒有說不行。一片吃得,整個的自然也吃得。但是那天的哭法,現在想起來,實在還叫人傷心,這真是奇極的事!
十二
不能想了。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著家務,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飯菜里,暗暗給我們吃。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十三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一九一八年四月。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它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猛烈抨擊「吃人」的舊社會制度的小說。作者除在本書(《吶喊》)《自序》中提及它產生的緣由外,又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指出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舊禮教的弊害」,可以參看。
⑵候補:清代官制,通過科舉或捐納等途徑取得官銜,但還沒有實際職務的中下級官員,由吏部抽簽分發到某部或某省,聽候委用,稱為候補。
⑶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這里比喻我國封建主義統治的長久歷史。
⑷「本草什麼」:指《本草綱目》,明代醫學家李時珍(1518—1593)的葯物學著作,共五十二卷。該書曾經提到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中以人肉醫治癆的記載,並表示了異議。這里說李時珍的書「明明寫著人肉可以煎吃」,當是「狂人」的「記中語誤」。
⑸「易子而食」: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是宋將華元對楚將子反敘說宋國都城被楚軍圍困時的慘狀:「敝邑易子而食,析骸而爨。」
⑹「食肉寢皮」: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晉國州綽對齊庄公說:「然二子者,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二子」指齊國的殖綽和郭最,他們曾被州綽俘虜過。
⑺「海乙那」:英語Hyena的音譯,即鬣狗(又名土狼),一種食肉獸,常跟在獅虎等猛獸之後,以它們吃剩的獸類的殘屍為食。
⑻易牙:春秋時齊國人,善於調味。據《管子?小稱》:「夫易牙以調和事公(按指齊桓公),公曰『惟蒸嬰兒之未嘗』,於是蒸其首子而獻之公。」桀、紂各為我國夏朝和商朝的最後一代君主,易牙和他們不是同時代人。這里說的「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也是「狂人」「語頗錯雜無倫次」的表現。
⑼徐錫林:隱指徐錫麟(1873—1907),字伯蓀,浙江紹興人,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的重要成員。1907年與秋瑾准備在浙、皖兩省同時起義。7月6日,他以安徽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監督身份為掩護,乘學堂舉行畢業典禮之機刺死安徽巡撫恩銘,率領學生攻佔軍械局,彈盡被捕,當日慘遭殺害,心肝被恩銘的衛隊挖出炒食。
⑽大哥說……煮熟了請他吃:指「割股療親」。割取自己的股肉煎葯,以醫治父母的重病。這是封建社會的一種愚孝行為。《宋史?選舉志一》:「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
3. 分析魯迅《狂人日記》中「狂人」形象的歷史文化內涵
魯迅先生<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形象的雛形為章太炎,迫害狂患者的模特兒為阮久蓀.小說"吃人"主題的現實基礎是徐錫麟、秋瑾遇難被吃,歷史基礎是<通鑒>中記載的大量事例,分直接吃人和禮教吃人兩種.小說形式上借鑒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記>.小說的直接促成者為錢玄同.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現代啟蒙小說.它既是對"五四"時期個性主義與人類主義思潮的回應,也是對魯迅自身早期思想的一種創造性承續與發展.<狂人日記>更是一篇寓言性很強的小說,它對現代中國啟蒙主義必然失敗的命運作了清醒預言,並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富有啟示性的思考,因而它又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啟示錄.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一個落後的不覺悟的.帶有精神病態的農民形象。他生活在未庄,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無家無業,無名無姓。只能靠打短工艱難度日,是一個無產無業的赤貧者,在政治上,在人格上,他是一個受迫害,受摧殘的典型。
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民族遺傳的頑症:因循守舊,害怕變革的頑固心裡,自卑自賤,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的懦弱態度,狹隘粗暴,機械絕對的判斷方式,諱疾忌醫,麻木冷漠的作風,欺軟怕硬,互相殘害的行為,迷信盲從,懶惰愚魯的習性......阿Q不是一個小人物,而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而在當時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是中華民族覺醒和振興的最嚴重的思想阻力。
魯迅正是寫出這樣可以暴露國民的阿Q,哀其不興,怒其不爭來完成對我們民族的自我批判!
諸如明代末期的批判思想家。
4. 我大一,剛看過《五猖會》,麻煩懂的給分析一下
一、課文解讀。
(一)魯迅與《朝花夕拾》簡介。
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壽樟,字豫才,後改名樹人,浙江紹興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魯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學,1902年留學日本學醫,後痛感於醫治麻木的國民精神更重於醫治肉體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藝運動。1909年回國,在杭州、紹興任中學教員。1912年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講師。1918年參加了《新青年》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其後又發表了《孔乙己》、《葯》、《阿Q正傳》等著名小說,並撰寫大量雜文、散文,批判舊思想、舊道德,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吶喊》,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1926年8月起先後任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從事文學寫作,參與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為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實際領導者和旗幟。生前出版小說集三種、散文集兩種、雜文集十五種、通信集一種,文學史著作兩種。魯迅在翻譯外國文學和整理中國古籍方面也成績卓著。
《朝花夕拾》是魯迅1926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
[《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本書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范愛農》等篇先後被選人中學語文課本。
二、詞語:
吡吡(bi)豪奢姣(jiāo)長美髯(rn)臻臻(zhēn)至至稱娖(chu)高蹺(qiāo)篡(cun)改
考據癖(pǐ)蹊(qī)蹺忐忑(tǎnt)肇(zho)開
詞解:
吡吡:象聲詞。奇拔:奇異。姣長:美麗修長。臻臻至至:齊備之意。
稱娖:行列整齊的樣子。眼學:親自閱讀研習。蹊蹺:奇怪;可疑。
忐忑:心神不定。肇開:開始。
三、課文研討:
(一)通讀全文,概括它的主旨。
——《五猖會》是《朝花夕拾》中的第4篇。它主要記述「我」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以及因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主旨)
(二)課文一共寫了幾次賽會,分別用五個字為它們各寫一個標題。
——全文共寫了四次迎神賽會。課文相應的分成四個部分。
第l、2自然段,寫「童年看賽會」。這兩段主要寫孩子們盼望看迎神賽會,但看過後又失望的心態,以及每次看迎神賽會後留下的紀念品——「吹都都」。這里既寫出了孩子們的童心,又寫出了他們的童趣,非常生動形象,同時也為後文寫看東關五猖會做了鋪墊。
第3自然段,寫「明代的賽會」。本段主要用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陶庵夢憶》中的「明人的賽會」與現實的賽會作比較,意在反襯現實賽會的簡單。其中,《陶庵夢憶》里記載的「紹興的祈雨賽會」,寫得具體、生動、有趣,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第4自然段,寫「親見的賽會」。這是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寫迎神賽會。其實,就是在這一段中,真正正面敘寫迎神賽會的文字及標點,也不到140個。這一現象就非常值得我們注意。本段前面寫到的「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等,是魯迅先生常用的雜文筆法,即使是寫往事,也不忘針砭時事。
第5自然段以後,寫「東關五猖會」。這是全文的重點。
(三)比較幾次賽會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並說說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內容:同:都是寫賽會;異:側重點不同(見小標題)。
——形式:同:以記敘為主;異:手法有所不同。如第一次側重寫心態;第二次用了引用和比較寫場景;第三夾用了雜文筆法針砭時局;第四次詳寫,描寫了一段故事。
(四)第4部分是全文的重點。可分為幾層?
——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從「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了」到「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別論』了」,介紹五猖會的來由。第二層,從「因為東關離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到「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敘寫「我」去看五猖會前的情感變化的經歷。第三層,從「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到結尾,寫「我」的感受和疑惑。
(五)「我」去看五猖會前的情感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
——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高興地「笑著跳著」催促。作為孩子,最愛的是熱鬧,因此,聽說要看迎神賽會,當然非常高興,因此總是嫌時間過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東西。
第二,「忐忑」、「擔心」地強記。「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從高興到沮喪的極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對父親在孩子高興的時候讓其背書的這種教育方式的不解。
第三,夢幻「鐵鉗」的幫助。在母親、工人、長媽媽默默的靜候中,作者急急誦讀的聲音發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嗚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現幻想,這幻想是「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終於,作者夢似的背完了。
第四,熱鬧,但沒有什麼大意思。文章的最後通過對比:大家高興,而「我」卻覺得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親在孩子最高興的時候讓其背書對孩子心靈的傷害。
全段對父親沒有一句譴責的詞語,卻充分流露出了對長輩不能理解一位兒童真實心情的傷感與困惑。
(六)
魯迅寫童年生活的作品,除《五猖會》外,我們還學過《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社戲》,比較這些作品,說說它們之間在內容、選材、立意和語言風格等方面的異同,以及你從中得到的啟示。
——命題意圖:旨在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過的課文,並注意把此文與它們進行比較。
《阿長與(山海經)》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二篇和第六篇,內容、立意、語言等與《五猖會》基本相同。
《風箏》出自魯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集《野草》,在內容、立意、語言等與《五猖會》有一定的區別。《風箏》的內容相對單一,但是寓意非常深刻,語言也相對深沉些。
《社戲》出自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小說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月夜行船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小說里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與《五猖會》有很大的不同。
(七)見課文第五頁第三題
——命題意圖:旨在引導學生鑒賞魯迅先生的比喻藝術。
答案說明:五段比喻,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和感興趣的,進行比較鑒賞,不要求全部回答答案也不要求完全一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說出自己的意見。
(八)見課文第五頁第四題
命題意圖:旨在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
答案說明:此題是開放性問題,不要求答案一致,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四、相關資料。
(一)東關五猖會。
五猖又稱「五通」、「五聖」。紹興人把它們說成是馬、猴、狗、雞、蛇五種動物之精。紹興的民眾特別敬畏它們。每到冬至、夏至,幾乎家家都要私祭「五聖菩薩」。其代表是蛇神。蛇最喜吞蛋,所以祭品中一盤熟雞蛋是必不可少的。祭祀時,為了財富須關起房門,只留主婦一人,男子必須迴避,最特別的是紹興縣東端的東關鎮(現屬上虞),舊時有座「五猖廟」,供奉著青、黃、紅、花、黑五色面孔的神像五尊,旁邊另有一尊白面神像,所以廟額為「六府修治」。傳說五猖神曾屢屢騷擾地方,攪戕世界,上天派了雷公電母追殺它們,四處尋找,不見蹤影,只在閃電轟雷中有六個壯丁在修海塘。這是保境安民的好事,豈能是五猖的所作所為?況且人數也不符,終於被瞞了過去。從此五猖不再為虐,改惡從善,也就被百姓寬恕而敬以為神了。自此以後,東關鎮上便有了賽五猖會的習俗,日期是農歷的四月十五。
五猖會並非是每年迎賽,往往是數年,甚至二三十年方才迎賽一次。所以一旦迎賽就轟動全縣,規模盛大異常。各路商販水逐陸奔,從四面八方湧向東關。祭祀儀式之隆重,沿路祭棚之華麗固不必說,光是外區外鄉趕來拜神的村民,萬頭攢動,數不勝數。真是「村翁村婦知多少,各持雞豚頂禮忙」。據說東關本地人,凡家有古玩珍寶的,到了這天,也要拿出來作為供品陳列於祭桌之上。所以為首的「頭家先生」須事先到縣城裡請眾多的「團兵」來維持秩序,加強保衛,以防歹徒搶劫。
四月十五日,天將放光,五猖廟外就擠擠攘攘,鬧聲如雷。到了天色平明,五尊偶像便被抬出殿來。迎到前街,須停下來先受祭一拜,名之為「駐蹕」。此時各路會貨便可大致到齊。所謂會貨,猶如演戲的行當與角色,各村各鎮都有自己叫做『『會」的組織。所需的服飾、道具及一應用品全在公產中解決。比如銃會的火葯,白神會的鑼鈸、素衣、草鞋、紙帽,吹敲會的絲弦管竹,大旗會的旗幟,龍船會的船槳等等,都須隨時添配、維修,以便哪裡有迎神賽會,隨時可以去參加。「五猖神」在前街受祭完畢,迎賽正式開始。此時萬鑼齊鳴,萬銃齊發,隊伍井然有序、浩浩盪盪地向東關附近各村進發。會貨的序列大致先是「塘報」
(一個騎在馬上負責通風報信的孩子)、「高照」(魯迅在《五猖會》中有很詳細的介紹)。其次是銃呀、鑼呀、旗呀、傘呀、抬閣呀。再次是三十六行呀、雜耍呀、高蹺呀。接下去是鼓樂,有大敲棚雲門鼓等。隨後是五乘神轎,轎後還有一批因病在神前許過願而此時穿著罪衣罪褲、戴枷戴銬的「犯人」。一路迎去,一路是密密麻麻持香跪拜的善男信女。神轎到了每一個祭棚前,便須停下來受祭。會貨們趁此機會便要賽一番,獻獻技藝。最好看的莫過於雜耍中的戲銳、戲彩瓶、啞背瘋、摜跌打等。尤其精彩的是跳白神。跳白神一般有夜魃頭(端礱篩者):活無常、無常嫂嫂、阿領(據說是無常嫂嫂前夫所生的孩子,俗呼「拖有病」)和死無常五人組成,他們在「咚咚鈸,嚓嚓鈸」的音樂節奏中起舞,雖然舞姿十分笨拙.但能逗人快樂。特別是則水牌、瓦窯頭等村裡出來的白神會,除了這五人之外,另加一個托鳥籠的闊少爺,他走在花枝招展的無常嫂嫂身邊,兩人邊舞蹈,邊眉來眼去,打情罵俏,氣得活無常不時地拿芭蕉扇攆他,讓觀眾捧腹大笑。
下午,東關街上還有十多台戲文開場演出。岸上船上,觀眾如山似海,十分熱鬧。。
其實,紹興城鄉的迎神賽會處處都很精彩熱鬧。與「五猖會」相仿的還有青甸湖的水上迎會及漓渚、曹娥等地的日夜迎會。農歷四月初六日,青甸湖有黃老相公會(廟在西郭門外汽車路以南)水上迎賽,別有趣味。這一天,附近村落,處處沿河設祭,每座較大的橋樑上還搭上五彩繽紛的祭棚。所有會貨統統乘船,一隊一船,頭銜尾,尾咬頭,儀仗竟達三里多路長,而大龍船與泥鰍龍船的序列還不計在內。黃公乘坐的神船,裝點得特別輝煌。每進一個村子的小河,兩岸的善男信女,一齊跪拜不休。其時橋上禁止通行,讓船隊緩緩通過。船隊中必有數只特大之船,叫「盤車船」。這些船的船頭、船肚和船尾,都有人扮故事,扮者一概稱為「艄婆」,不知出自何典,無以查考。會貨船過完,戲劇便鳴炮開台。自西郭吊橋沿河西岸以至附近村落約有二十餘台。常替少年魯迅講故事的長媽媽老病突發死於船中,就是看這青甸湖水上迎會。三月十七、十八和三月二十八日漓渚與曹娥分別迎日會,晚上還要迎夜會。日會最多的是銃,夜會最多的是庭燎火把和火流星。因為如果漆黑一片,猶如錦衣夜行,無美可言了。所謂火流星,就是一根粗而柔軟的長繩,兩端各系一個小鐵絲籠,內裝飽蘸煤油或別的油料的棉絮團,點燃以後,由一壯漢上下左右盤旋飛舞。此時,但見夜空中一條火線劃出一個又一個的紅圈圈。倘若場地空曠,幾個火流星一齊舞動,簡直就是一群銀蛇火龍在爭妍斗姿,令人目不暇接。
(文/楊乃浚)
(二)魯迅談《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小引
魯迅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於廣州白雲樓記
(三)關於魯迅的敘事散文。
論魯迅敘事散文意境創造的藝術方法
龔鋼趙妙青
《朝花夕拾》是以描寫人物為敘事中心,再現性地反映社會生動本質見長,但更側重於在藉助具體感性的客觀物象過程中,與創作主體的主觀情思意趣相融合,造成「虛實相生,共殊交發」的藝術氛圍,以啟發接受者用自己的審美聯想或想像去感興品悟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境像畫面。魯迅這種創造散文意境的藝術方法,曾以魯迅研究為課題的捷克漢學家普實克似早就感覺到了。他在《中國文學革命的前因後果:傳統的東方文學和現代歐洲文學在這一革命中的對抗》等文里提出了創造意境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三個基本要素,即「高度的充溢的情感體驗」,「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從細微的事物中最簡練地表現出它的本質」,認為魯迅在舍棄中國傳統文學形式的同時,卻運用中國傳統的這一抒情方法,組織了他的創作。由於《朝花夕拾》的審美特徵為作品所要表現的文化意蘊所制約,並和文體特徵交互作用得以物態化的藝術特殊表現,所以只有把這三個要素通過作品的意境有機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朝花夕拾》所展示的難以窮盡的文化意蘊。這里我們就以《朝花夕拾》文體特徵與意境構成的過程,從作品的情與境、事與境、理與境等三個主要方面,切入作品的具體感性材料,側重於考察,探索魯迅以高度的藝術造詣,如何採用各種途徑和方式創造和開拓意境,從中提取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因為達到「意與境渾」的具體途徑或方式,可以更多地見出魯迅的創作個性和作品的風格特徵,從而不僅使我們能深刻感悟到《朝花夕拾》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典範意義,也可以為我們當代敘事性散文的意境創造發掘出「催人留心」的美學價值。
就情與境關系而言,感性顯現出文學作品中的意境構成不外乎「境由心造」,也就是作家本人的創作心境、審美情感的高峰體驗與所攝取的客觀物像相契合而得以物態化的過程。投射在作品中的任何感性材料,一旦注入作家的主觀情思,就能「使寥廓無象者,托物以起興,恍惚無聯者,著跡而如見」。固然也須看到「情緣境而生」的一面,倘若沒有客觀物象的引動、觸發和依託的感情,也會變得枯燥和矯揉造作,只有客觀物象和主觀情思相輔相成,契合融洽,才能造出內涵雋永、耐人咀嚼的意境來。在這方面,魯迅的《朝花夕拾》為我們展示出的典範事例俯拾皆是。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篇那段膾炙人口的寫景段落,當我們初讀它時,不免為作者心神追慕幼趣的生命感受而動容生情,彷彿和作者一道又重新回到了幼年率真、純凈的詩畫世界。但稍加思索,便不難感悟到其中深長的韻味,顯然已不是作者對自己幼時生活「神魂是無法追躡的」留戀。追懷那絢麗多姿、生趣昂然的百革園,何嘗不是作者嚮往與憧憬那種符合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理想教育模式呢?對兒童天性正常要求的情感形態,作者似乎站在中國幾千年民族文化歷史的巔峰,將之升華為「文化哲學式」的肯定,強烈地反襯出對暗淡、壓抑、沉悶、枯燥的三味書屋這一象徵著異化入的感性生命的傳統教育的文化否定。
作者不但假借一隅一地的具體自然景觀來寄寓自己深邃的思想情感,還常常將涌動在自己心靈深處的感情潛流融注於某種預先設定的生活場景里,將無形注入有形中,在情思意緒的物態化、對象化中形成作品的意境。《藤野先生》就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情與境會而意旨高遠、啟人深思的生活情景。作者在文中刻畫「清國留學生」賞花、玩辮、跳舞等醜陋的形象,實際上是對名曰謀求西方科學文化,力主改良的「維新派」以及那些留學歐美、身穿西裝革履的現代評論派的「正人君子」們,躺在中國舊文化的這具僵屍上醉生夢死的原形暗示。尤其是將藤野先生朴實而嚴謹的生活方式、教育態度,關注中國裹足、怕鬼等舊習俗文化的改造,與熱忱地向中國傳播西方科學文化的精神相對照,那幫「拖著長辮」的「清國留學生」更見其庸俗、守舊、無聊、卑下的病態文化人格。也正是於此,我們在讀到作者「想偷懶時」仰面瞥見牆上的藤野先生像,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繼續與這些自稱「正人君子」的學者之流展開韌性的戰斗,後者不就是「骨子裡是傳統的」,與當年日本「清國留學生」相彷彿的精神剪影嗎?由此可見,作者並非隨意狀寫自然景物、生活場景,或局限於隨興所至地摻入一般的嘲諷之情,而是刻意擇取這種特定的生活場景,以暗涵作者在貫穿於《朝花夕拾》的整個傳統文化的理性透視與心靈自省中深入把握的文化意旨,造成一個足以觸發、啟撥讀者審美聯想和理性思考的深廣的藝術空間。
魯迅的《朝花夕拾》不像作者自我剖示心靈世界的《野草》向我們展現的主要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自然風景畫或情景性生活畫面,而是更多地接近敘事小說《吶喊》、《彷徨》,重在描摹社會的習俗、風尚,繪制出了一幅幅鄉土風情濃郁、色彩鮮麗的風俗畫。但《朝花夕拾》的風俗畫特點自然與敘事小說不同,具有明顯的自傳散文的風格特徵,這就是我們在作品中不難看出的作者在以自我的人生歷程為回憶媒體的基準上,往往「裝著隨便的塗鴉模樣」,其實是在精心設計地穿插、點綴、鋪陳了一些富有鄉土氣息濃厚的民間風物、地方習俗,其間水乳交融著自己明快、激越的愛憎情感和冷峻含蓄的體驗,形成一種形散神不散、景象平實有限而韻味雋永深遠的境界。
這些突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現象的習俗景象畫面,不僅塗抹著倫勃朗油畫似的灰褐調子的暗喻與表徵色彩,蘊蓄著作者豐富的情懷,而且引而不發地誘導讀者與作者一起「入乎其內」地去探詢傳統文化遺傳在人們心靈中不易省察的隱形意識,從而「出乎其外」地理性地探求其顯在的文化批判意義。這種「思與境偕」的生發、開拓,正如魯迅在談到英國Essay文體時一再肯定的「那寫法,是將作者思索體驗的世界,只暗示於細心的注意深微的讀者們,裝著塗鴉模樣,其實卻是用了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如果說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我生命體驗是側重於暗示、表徵、比喻的手法,依託於自然風景、情景性生活和濃郁的民間習俗的景象畫面的話,那麼魯迅更為曲折隱晦的情感形態,則是藉助荒誕變形、離間、陌生化的方式,附麗於非現實的童話故事和鬼物世界的編織中,拓發出一種形象奇特、寄寓深廣的藝術境界。
「異於常態,平素人們談鬼色變、望而生畏的陰間世界,在魯迅的筆下反倒成了封建迷信「大背經典」,毫無半點陰森、恐怖氣氛,「很有比陰間更好的處所」,「那地方鬼神為君,『公理』作宰」,一如《聊齋志異》中所展現的「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尤其是那捉拿生魂的鬼物「無常」,更顯得活潑率真,於人可親可近,他是鬼卻通達人情,只因阿嫂苦得悲傷,暫放其兒子還陽片刻「一點情面末屑」,遭到「不太高明」的閻羅王一頓嚴厲的體罰,「不過這懲罰,卻給了我們活無常以不可磨滅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緊雙眉,捏定芭蕉扇,臉向著地,鴨子浮水似的跳舞起來……」這「鬼而人,理而情」的人鬼雙向或單向組合的新境界,浸染著濃烈的愛憎傾向,折射出勞動人民在藝術想像中補償不完整現實的審美理想及千百年來追尋正義、公道、完美的優秀民族文化結晶的鮮亮色澤。作者正是以荒誕變形、離間、陌生化的手段,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不無創造性地大膽作違背常規的題材處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向讀者洞開一個為《朝花夕拾》所獨鍾的清新雋永、韻味醇厚的童話世界和鬼物世界。
《朝花夕拾》的意境創造不獨表現在寫景抒情、以情創景上,更多地體現在寫人記事這主要文體特徵的有機構成中。當然,我們在共睹魯迅明確作為藝術創作看待的這一敘事性散文具有嚴格的紀實性特點的同時,也不能完全將其視為就人寫人、就事敘事、不容任何增刪「位移」或想像成分的生活實錄,或許更應注意到往往出於作者敏銳觀察力的精心選擇與情感的浸染、過濾,甚至對生活原材料有所變動,從而有意尋求「從細微的事物中最簡練地表現出它的本質」,開拓和深化作品意境的表現特徵。我們這里不妨先摘錄一段史料加以輔助性的說明。如人熟知,《朝花夕拾》中《父親的病》一文,作者寫明操縱「招魂」儀式的是衍太太,而周作人曾在《知堂回想錄》中對此提出存疑,認為照當地的民俗,為處在彌留之際的病父安排「招魂」儀式,像衍太太這樣的遠親是不可能在場的,因此他認為這是作者有意自撰的生活細節。過去由於周作人的歷史污點,他的看法向來不被人重視而被簡單加以否定,但在魯迅自己寫於《父親的病》前七年的《我的父親》中看到,作者明白記敘著父親臨終前指使「招魂「的不是衍太太,而是魯迅終生深情追懷的長媽媽。這段寫入作品中得到「位移」的史實,我們認為不應看做是魯迅的個人記憶有誤,而是作者在整個《朝花夕拾》的創作中,始終堅持不違背歷史寫實的總原則下,自覺地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藝術整合。這種適當或必要的藝術處理(類似的還有《五猖會》中父親令幼年魯迅背《鑒略》等),按作者的創作意圖,自然是出於有助創造作品意境的藝術考慮。也正是沿著作者「雕心刻骨的苦心」的審美追求,我們在《朝花夕拾》中也就更顯豁地體會到了作品中具體敘寫的人和事,既是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也是經過精心擇取或適度虛構,將自我的情感、理想、思索融注寄託其間,有一個抽象與具體、虛與實交互生發的藝術過程,由而在虛實隱現之間形成或誘發出「相當可看」的藝術空間。《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憶念兒時的保姆,抒發自我深厚誠摯情感的作品。「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已有三十年了罷。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這段令人
讀來酸楚而悵然的短短60字中,記述著一位普通而苦命的鄉村婦女像壓在磐石下的細草一樣「默默地生,默默地去死』』的凄慘命運,字里行間浸透著作者「言語道阻」的萬般情愫。
5. 分析《狂人日記》中"狂人"形象的歷史文化內涵。
此處「狂人」有一種反諷的意味,有點天下皆醉我獨醒的意思。作品的主旨不是要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歷史上多少反抗舊傳統的、離經叛道的人,曾經被視為瘋子,如孫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瘋子」。從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瘋子;站在革命的立場看去他是先知先覺。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實際是一個敢於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形象。 一樓的為什麼大談阿Q,而且還是來的。
6.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魯迅《狂人日記:從來如此,便對嗎某博客:大家都這樣,就對嗎
要敢於挑戰成規 林 雅
魯迅在《狂人日記》這篇小說中借狂人之口向封建社會吃人的制度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擲地有聲的質詢,彰顯了「五·四」時代思想啟蒙的光芒;無獨有偶,某博客率性直言,「大家都這樣,就對嗎」,它體現了一種拒絕從眾隨俗,不甘循規蹈矩的可貴的懷疑精神。「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古往今來,正是由於有無數敢於質疑定見、挑戰成規的人,才推動了改革的車輪滾滾向前,才有「江山代各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富有蓬勃活力的新局面。
挑戰成規,需要有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毅然決然的勇氣。成規往往是新知的藩籬,是創新的鎖鏈,它對一切新生事物本然地具有令人窒息的排斥力。它處處設下羅網、關卡、高壓線,對一切與之格格不入的新發現新發明新創造實施圍堵、封鎖、打壓、鏟除等種種手段。面臨這樣的桎梏與壓迫,如若沒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鐵骨錚錚的鬥志,就只能屈服於陳規陋矩的淫威。正是因為布魯諾面對宗教裁判所的火刑無所畏懼,堅持真理,才最終使「日心說」得以傳遍歐洲。正是因為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凜然大義,才讓世人真正看到變法革新之於拯救一個國勢衰頹的老大腐朽帝國的迫切性。為了守護真理的明燈,為了沖決舊制度的城堡,而敢於挑戰、不畏阻撓、不懼失敗、不怕犧牲的勇氣,是一切創新家和改革家不可或缺的精神。
挑戰成規,需要有慎思明辨、勤學篤行的嚴謹專注的態度。胡適有言:「大膽懷疑,小心求證。」這就是說,挑戰成規,僅僅有大膽懷疑的勇氣,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嚴謹的智慧、科學的理性。指出舊制度的弊端,闡明舊思想的危害,靠的是認真深入的研究、去偽存真的批判;而不是不明就裡、淺嘗輒止地下結論。實踐出真知,只有扎實深入仔細謹慎地探索、研究、發現,才能真正發現真理,才能革故鼎新。李四光不迷信傳統的地質理論,他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地質實踐和前人的經驗教訓,深入思考反復研究,最終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全新的找油理論——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我國先後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河南油田、江漢油田等大型油田,終於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袁隆平不盲從傳統的經典遺傳學觀點,勇於挑戰美國著名遺傳學家辛格特和鄧恩等人的定論——「稻麥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雜交無優秀」,他從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天然雜交稻開始,經過長期艱苦的實驗,孜孜不倦的探索,終於誕生了一整套培育人工雜交水稻的方案,改寫了某些遺傳學權威的結論。「行成於思毀於隨,業精於勤荒於嬉」,嚴肅的態度,勤勉的作風,知行合一的理念,是推翻定論、突破成規的不可或缺的基石。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腐朽落後的成規是新生事物的大敵,盡管它具有強大的約束力,但就像烏雲,它是永遠無法長久地遮蔽太陽的光輝的。年輕人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就不能匍匐於權威腳下而不思進取,拘囚於成規的牢籠而不能自拔,而應敢為天下先,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腳踏實地地努力耕耘,才能推陳出新。
7. 急~~!!!山東省教育出版社八年級寒假生活指導答案~!!誰有
【語文】
紀昌學射
1超過,勝過;即使;微小 巨大;斷
2.把小的東西看得像大的東西,把微小的東西看得像巨大的東西。
十天之間,看虱子逐漸變大,三年之後,虱子像車輪一樣大。
3.學任何事都要循序漸進,先從基本功練起,才會成功,成功來自於恆心、毅力、扎實的基本功。
孝心無價
1.澀 溉
2.家書
3.孝心是無價的,我們要在父母健在的光陰里抓緊為父母盡孝心。
4.作者不贊同,認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因為家境貧寒的緣故,母親為了供他上大學只有去賣血,他只考慮到自己的個人利益,並沒有考慮家庭的情況,即使是在高的學歷也無法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5.「在一位老人……在寂寞中遠行。」
6.在世界上,有些事情當我們懂得時還有機會補救,然而當我們懂得為父母盡孝道時,有可能父母已經駕鶴西去了,那時無論如何也無法彌補未盡的孝心,只剩下無盡的遺憾。
7.第8段。因為孝心是無價的,不能用具體數值衡量的。
8.我認為孝心是無價的,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目前還沒有讓父母過上更好生活的經濟實力,但我們可以與父母多溝通,緩解父母的壓力。
卧看牽牛織女星
1.「卧看牽牛織女星」引用詩句,使文章富有詩情畫意,心穎獨特,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2.點題,引出下文,使文章富有詩情畫意。
3.牛郎星位於銀河系東側三顆呈直線星星中間的一顆。16光年。
4.提出問題,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5.人類生命與自然相比固然是微乎其微的,但人類運用自己的智慧探索自然法則,發現自然規律,解析生命的密碼,是人類偉大之處。
6.隨便寫好了,就靠你自由發揮了。
【英語】
備注,英語我這是抄我同學的 ,她正確率不高啊
填空第一題 go writes marry is are visiters careful eating lifes her
第二題 comfortable best survey best engineer reporter retire start
選擇ADAACBDDAA
選詞填空第一題 go chooses decide write to think learn fill match wear do
第二題 breakfast went stayed friendly different big but your meal class
完形填空 DDACAACDCD
閱讀理解A篇 BACBC
閱讀理解B篇 FTFF
閱讀理解C篇 1) C 2)C 3)have less pictures 4)過了很多年,人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不想知道尺碼。5)Seven
【數學】
錯對錯錯錯 對錯對錯對 對錯對對對 對錯錯錯錯
ADBDB ACDCC ABCAB
【歷史】
1840.6
英國
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0
甲午中日戰爭
1894
日本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
辛丑條約
2三大戰役簡表`
1948.9
東北解放軍
解放東北全境
`
淮海戰役
1948.11
劉伯承 鄧小平 陳毅 栗裕 譚震林
奠定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平津戰役
華北解放軍 東北解放軍
林彪 羅榮桓
3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簡表
魯迅
狂人日記
屈原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
丁玲
愚公移山
聶耳
黃河大合唱
填字游戲
1 、英國
2 、林則徐 廣州虎門
3 、鴉片戰爭 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建
4 、洪秀全 南京
5 、鄧世昌
6 、60 奕欣 師夷長技
7 、康有為 梁啟超 變法維新運動
8 、民族 民權 民生
9 、新文化 民主 科學 新青年
10、德國 日本 五四運動
11、周恩來 吳佩孚 孫傳芳 張作霖
12、5 遵義
13、井岡山 井岡山
14、九一八 1937 七七
15、李宗仁 彭德懷
16、30 1945 8 15
17、中原 陝甘寧 挺進大別山
18、1927 1949 22
19、京師大學堂 1905
20、璦琿條約 北京條約 改定條約 勘分西北界條約
一一對應
1.洋務運動--李鴻章
戊戌變法--康有為
辛亥革命--孫中山
新文化運動--陳獨秀
2.收復新疆--左宗棠
提出「。。」口號--張騫
主持修建京張鐵路--詹天佑
「。。」的發明--侯德榜
3.1894--甲午
1898--辛亥
1901--辛丑
1911--戊戌
岷山位於秦嶺以南,為什麼會出現「千里雪」的景觀?
岷山山脈海拔5588米,由於景觀的垂直分布,頂層出現積雪是顯而易見的
金沙江 大渡河地勢險要,水力資源豐富的原因是誰么?
處於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附近,地勢落差大,故而水力資源豐富
是真是假
1魏源
2英法
3李大釗
4陳獨秀
5甘肅
6初步形成
7平型關大捷
8沒有得到好的恢復
9上海
10戊戌變法.
【地理】
兵敗烏江始有悟(猜一中國省級行政區名)
河北省
地下文物(猜一中國省級行政區名)
內蒙古
烏雲化作及時雨(猜一中國省級行政區名)
黑龍江
回首猶見日落(猜一中國省級行政區名)
山西
遙遠的祝福(猜一中國省級行政區名)
遼寧
松濤萬里(猜一中國省級行政區名)
青海
【物理】
走進生活2.
1)凹面鏡可以匯聚光線
2)將同樓民家的一舉一動看得清清楚楚
3)凹形建築的玻璃幕牆可以匯聚光線,使局部溫度升高,造成火災隱患
4)將高大建築物的玻璃幕牆換成毛玻璃或普通的牆
[生物]
青蛙肌肉 電池
視覺 電影攝影機
響尾蛇 紅外技術
雷電現象 超長波
蛙眼 目標跟蹤系統
昆蟲復眼 抗干擾系統
昆蟲的觸角 天線
蜜蜂的超順磁鐵 導航超長波
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行為。特點:小時候最佳,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能力變弱,受後天影響強。
(2)人的學習能力不是無限的,研究發現在嬰兒時期,尤其是在人生的前幾年是人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期,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能力下降。
(3)狼孩在嬰兒時期,也就是學習語言等人類必須能力的初期就脫離了社會,所以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期,而之後再學就難了。
(4)我們應該在少年時期多學些知識,以免長大後後悔
1、杜邦公司科學家們的這種研究是利用動物的基因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2、這種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即科學家通過對山羊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使它的乳房可以產生和分泌出科學家所需要的物質蜘蛛絲的蛋白質。
3、從生態規律的角度考慮,這種新興技術會不會有不良影響?(建議搜集關於轉基因技術及應用的資料進行學習與分析。)
生物是長期進化的結果,現有的生態系統中,物種應該是和諧的;轉基因技術有可能打破原來的平衡
1.引起癬的生物是真菌
真菌的危害是引起動物植物患病
2.異養
3.防癬的方法:注意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不用患癬者的用具,一旦發現有癬要及時根治
科學之窗P43
1. 骨
2.骨傳導 空氣傳播 空氣
3.鼓膜 聽小骨 聽覺神經 聽覺神經
4.不長時間帶耳塞聽音樂
不長時間帶在噪音環境下
不聽頻率過高或響度過大的聲音
5.在聲源處 在傳播過程中 在人耳處
植物無性繁殖的方式有哪些?無性繁殖的好處是什麼?
扦插、嫁接、壓條和組培。 培育成的新植株,具有能保持母株優良性狀,避免發生劣變,同時進人結果期較早,培育技術簡單,群眾容易掌握,能較快較多地育成良種苗木,加速良種繁育的速度,適應生產發展的要求。
探究之路P79
文人與茶
1.陸羽,唐,《茶經》
2.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3.煎茶
【唐】成彥雄
岳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點擊名茶
1.其實主要是製作工藝的不同,綠茶和花茶一樣是沒有發酵過程的,烏龍茶是半發酵的,而紅茶是完全發酵的茶,所以導致了功能也有所不同,綠茶還原性較強性質也比較涼,熱天喝比較好,紅茶暖身,冷天比較合適,所以也有春喝花茶,夏喝綠茶,秋喝青茶(烏龍茶),冬喝紅茶的說法。
2."色、香、味、形"四絕(色翠、香郁、味甘、形美)
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十大手法"
3.有嫁接,扦插,壓條,分離,組織等.
好處可以加速繁殖速度,改良作物品種,保存品種的優良特性等.
茶與健康
1.咖啡因,氟
2.抗衰老,抗菌
3.茶鹼是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過濃和過量都容易「茶醉」:血液循環加速、呼吸急促、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
茶與生活
1.柴、米、油、鹽、醬、醋
2.琴棋書畫詩酒茶
3.略
活動探究
1.按情況自己寫
2.按凌汛的長短來劃分,越往南凌汛越短,長江,珠江無凌汛現象,黃河部分凌汛,所以
春天 珠江
夏天 長江
秋天 黃河
冬天 黑龍江
3.不矛盾,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西北風,東南風
8. 魯迅寫的《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形象如何理解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徵,諸如「今天全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層意蘊卻是有意識地指向幾千年的歷史和當時社會上的「吃人」現象從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戶來說吃心肝的事」;從「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到徐錫林(即徐錫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內容雖然帶有狂人的非邏輯心理特徵,但始終圍繞著「吃人」,
魯迅正是寫出這樣可以暴露國民的阿Q,哀其不興,怒其不爭來完成對我們民族的自我批判!談談你對《狂人日記》中狂人形象的理解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的象徵形象,一個敢於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形象、沒有挑戰,只有覺醒。狂人是一個反傳統、反道德、反壓迫的形象,他認識到原來幾千年的封建道德封建文化只不過都是人吃人的文化道德,但他無力挑戰強大的傳統道德的壓迫,只能仍舊被吃,被迫害。當所有的人都還沒有覺醒而他覺醒的時候,其他人都被他當成了瘋子,狂人。
9.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合法放火,天下快事!」
「餘五十歲前,從不遊山玩水,最聽人話,學專鐵牛脾氣,只撿屬人多處殺去,至今老了,才覺得十分好笑。」
「明月幾時有——東坡名句:喝醉了酒,那裡顧得著看月亮!」
「糊塗丈夫加上愛管閑事的朋友,天下如何不亂!」
「自古以來,全世界原諒三種人:詩人,醉鬼和小孩!」
「板橋夫子提倡難得糊塗,其實是種很費力的打扮。他自已就做不到,並且從來沒有力行。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這哪裡像是糊塗人的主張,雖然這也是本份得很的觀點,只是提出了主張,別人就要如此衡量,未免自縛繭作了。我倒是認為如今處事大多因為糊塗上當居首,即要方正,倒不如小心為妙,況且混了一輩子生活,一下子裝起糊塗來反而是個老奸巨滑的光棍了。」
「少年子弟江湖老,多少青山白了頭。」
「山中飯罷渾無事,插了梅花便過年。」
10. 狂人日記的內涵是什麼啊
魯迅先生<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形象的雛形為章太炎,迫害狂患者的模特兒為阮久蓀.小說"吃人"主題的現實基礎是徐錫麟、秋瑾遇難被吃,歷史基礎是<通鑒>中記載的大量事例,分直接吃人和禮教吃人兩種.小說形式上借鑒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記>.小說的直接促成者為錢玄同.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現代啟蒙小說.它既是對"五四"時期個性主義與人類主義思潮的回應,也是對魯迅自身早期思想的一種創造性承續與發展.<狂人日記>更是一篇寓言性很強的小說,它對現代中國啟蒙主義必然失敗的命運作了清醒預言,並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富有啟示性的思考,因而它又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啟示錄.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一個落後的不覺悟的.帶有精神病態的農民形象。他生活在未庄,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無家無業,無名無姓。只能靠打短工艱難度日,是一個無產無業的赤貧者,在政治上,在人格上,他是一個受迫害,受摧殘的典型。
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民族遺傳的頑症:因循守舊,害怕變革的頑固心裡,自卑自賤,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的懦弱態度,狹隘粗暴,機械絕對的判斷方式,諱疾忌醫,麻木冷漠的作風,欺軟怕硬,互相殘害的行為,迷信盲從,懶惰愚魯的習性......阿Q不是一個小人物,而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而在當時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是中華民族覺醒和振興的最嚴重的思想阻力。
魯迅正是寫出這樣可以暴露國民的阿Q,哀其不興,怒其不爭來完成對我們民族的自我批判!
諸如明代末期的批判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