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的遺傳育種
1. 為什麼要重視豬的育種工作
種(良種豬)、料(營養飼料)、舍(豬舍環境控制)、病(豬病防治)、管(經營管理)是構成現代養豬生產的五大基本要素,從一定意義上講,良種是關鍵。利用豐富的豬種資源,採取科學有效的選育方法,選育出適合多種市場需求的優良種豬,建立完整的良種繁育體系,發揮良種豬的最大遺傳潛能,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養豬生產的根本。
提高豬的生產性能,既要重視豬生產所需的外部環境條件的控制,更要重視生產性狀的遺傳改良。豬育種工作的實質就是豬群的遺傳改良,是選擇出生產性能和經濟價值高的優良基因型群體,並將其優良基因迅速傳遞到生產群的過程,只有通過挖掘遺傳潛力(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才能實現,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其影響是永久的;而後者通過改進飼養管理條件就能實現,在短期內就會有明顯的效果,但影響是暫時的和可逆的。根據美國農業部1996年對各種因素對畜牧生產的相對貢獻率的估計,育種的貢獻率最大,達到40%以上,營養佔20%,疾病防治佔15%,經營管理佔20%,其他因素佔5%。因此,要高度重視豬的育種工作。
2. 家畜主要經濟性狀的遺傳力與遺傳相關在育種上有何參考價值
提高肉蛋奶等畜禽經濟性狀可以從遺傳育種、營養飼料、疾病防治、畜舍環境和經營管理等幾個方面考慮。其中遺傳育種是從遺傳上改良畜種;疾病既有遺傳因素(如易感性)也有環境因素(如病原體);營養飼料與畜舍、設備等雖然是環境因素,但也存在著遺傳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經營者通過管理提高畜禽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是一項系統工程,不但要使各個環節都能有效運轉,而且要使其達到最佳的協調與配合。
一、經濟性狀改進的遺傳學基礎
1.數量遺傳學基礎
數量遺傳學是遺傳學原理與統計學方法相結合研究群體數量性狀遺傳規律的一門遺傳學分支學科。半個世紀以來數量遺傳學對肉蛋奶等可度量的經濟性狀即數量性狀的提高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與起始群體或未經改良的地方畜種相比,豬的瘦肉率提高了20—25%;肉雞到達2公斤時的上市日齡提前了40—50天;雞的產蛋數提高了100—120個;奶牛的泌乳期產奶量提高了3000—4000公斤。近50年來,肉蛋奶等主要經濟性狀的世代遺傳改進見表1。
肉蛋奶等經濟性狀的遺傳基礎是多基因,表現為連續變異,它的改進需要有生產性能的記錄和遺傳參數,把表型值轉化為育種值,從而提高了選種的准確性。
2.細胞遺傳學基礎
家畜家禽都是兩性繁殖的高等動物,性狀的遺傳都要通過生殖細胞也就是精子和卵子來實現。人工授精和精液冷凍技術擴大了優秀公畜的遺傳作用;超數排卵和卵細胞體外成熟技術擴大了優秀母畜的遺傳作用;胚胎移植或核移植技術則同時擴大了優秀公畜和母畜的作用,提供了大量遺傳上優秀的後代;胚胎切割則是使遺傳上優秀的個體通過「無性繁殖」進行復制或「克隆」。
細胞遺傳學中的染色體畸變和染色體倍性化在畜禽育種中還不多見。羅伯遜易位在牛和豬中都有報道,但都還沒有達到應用的程度;哺乳動物的多倍體和鳥類的孤雌生殖鮮有報道,但多屬偶見,很少有人進行深入研究;使馬和驢的精卵二倍化有可能產生能育的雙二倍體騾子,但這一在50年代的設想至今也未能成為現實。
3.分子遺傳基礎
目前對遺傳物質的認識已進入分子水平,即去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自從1909年瑞典生物學家H.尼森.埃爾(Nilsson-Ehle)提出多基因假說(Polygene hypothe-sis)以來,數量性狀的多基因一直是作為一個遺傳整體用統計學方法加以研究和分析的,雖然對決定數量性狀的多基因數目可以用統計學的方法作出估計,但不能確定單個基因以及它所在的染色體上的位置。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得從分子水平上研究數量性狀基因(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成為可能,這就要分離和克隆決定數量性狀的基因、研究其結構和功能,最終達到從分子水平上改良數量性狀的目的。
二、育種新技術
這里討論的新技術有三層含義:一是近年來研究出的對從遺傳上改良畜種有明顯效果的技術(如用DNA 多態檢測豬應激綜合症);二是研究的方法和技術雖然不是最新的,但只是近年來才加以推廣和應用的(如BLUP育種值);三是從單項技術來看不是什麼新技術,但重新組裝後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的(如「超級豬」、「節糧小型蛋雞」)。本文只是通過一些例子加以說明,並沒有包括所有的育種新技術。
1.生物技術
(1)數量性狀主效基因的檢測與利用
在過去的20年中,陸續發現有些數量性狀不但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而且還受一個或少數幾個主效基因(Major gene)的影響。例如綿羊中的布羅拉(booroola)基因,該基因座純合子的母羊,產羔數比不帶該基因的母羊平均多產羔1.1-1.7頭;雜合子母羊也要多產0.9-1.2頭。目前已將該基因定位到綿羊的第六號染色體上。又如豬的氟烷敏感基因,該基因的隱性純合個體易產生應激綜合症,在飢餓、咬斗、運輸、驅趕等情況下容易發生突然死亡,而且肉的品質差。但帶有這種基因的豬在生長速度和瘦肉率方面比不帶該基因的豬有明顯優勢。由於氟烷測定方法對隱性純合子的外顯率並不完全,其范圍在50%—100%,而且外顯率的高低受豬的月齡和性別的影響。這就是說,氟烷測定方法不但無法區別基因型NN和Nn的個體,因為它們的表現都是氟烷不敏感型,而且對基因型nn的個體也有相當一部分沒有表現為敏感型。用PCR-RFLP方法可以清楚地得到三種不同基因型的 DNA圖譜,這給豬育種中檢出攜帶氟烷敏感基因個體(Nn,nn)帶來了極大方便。目前這一基因已被定位到豬的第六號染色體上的一個連鎖群內(Vogeli,1994)。
(2)數量性狀的標記輔助選擇
在數量遺傳學研究中,把要改進的某個數量性狀稱為目標性狀,因此對決定這一性狀的基因或基因組稱為目標基因。目前對決定數量性狀的多基因還不能准確定位,但如果能找到一個可以識別的基因或基因組的DNA多態,或是一個染色體片斷與這一目標性狀有密切的關聯,就可以作為對目標性狀選擇的遺傳標記。遺傳標記還可應用於基因轉移、基因定位和基因作圖等研究。
除上述分子和細胞水平的遺傳標記外,利用已知的主基因或單基因還可以從群體水平上對個體作出標記選擇,如肉牛的雙肌肉基因,綿羊的多羔基因,豬的應激敏感基因,雞的小型化基因、快慢羽基因等。
(3)雜種優勢預測
通過血型因子、血漿蛋白多態、DNA 多態和實驗動物模擬試驗,可以對畜禽的雜種優勢進行預測。例如能過DNA多態性可以識別種間、家系間、家系內個體間的遺傳差異。用Hinf I/ 3』-HVR-α珠蛋白探針可獲得豬、雞、鴨等畜種多態性含量極高的DNA指紋帶。這些多態性為分析系間親緣關系的遠近,雜交親本的選配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用DNA多態性測定品種或系間的差異,並據此作出的遺傳距離(genetic distance)要比根據其他指標穩定,因此用來預測雜種優勢也更為准確。
2.計算機技術
(1)育種值的BLUP計算方法
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最佳線性無偏預測)方法最早由美國C.R.漢特遜(Henederson)於1973年在紀念勒什(Lush)的學術討論會上系統介紹,雖然他對線性模型的研究早在50年代初就已經完成。由於受當時計算工具的限制,這一方法在育種上的應用推遲了20年。
BLUP育種值估計方法之所以能夠提高選種的准確性是由於:(1)充分利用了所有親屬的信息;(2)能消除由於環境造成的偏差;(3)能校正由於選配所造成的偏差;(4)能考慮不同群體不同世代的遺傳差異;(5)當利用個體的多次記錄時,可將由於淘汰所造成的偏差降到最低。
近年來由於計算機的普及和生物技術在動物育種中的應用,使BLUP育種值估計方法又有所發展,如從公畜模型發展為動物模型;單性狀育種值估計發展為多性狀育種值估計;常規繁育體系的育種值估計發展為有胚胎移植、胚胎切割等非常規繁育體系的育種值估計。
(2)計算機圖像分析應用於畜禽育種
計算機圖像分析系統和圖文資料庫的建立,使育種數據、種質資源、形態特徵、生態環境等與家畜育種有關的「數」和「形」聯系起來,大到對群體行為,小到對染色體組型特徵都可通過圖像進行充分的觀察和度量,從而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提高育種效果。例如在對奶牛外形的線性評定中,15項體型性狀中已有14項可由計算機通過圖像進行識別,僅1項(乳用特徵)還需人機結合進行判斷。利用C語言編寫的計算機程序,從攝錄、數字化、校正、識別、評分及綜合等都由程序控制,基本實現了奶牛體型線性評定的自動化,有利於對產奶性狀的選擇與提高。又如通過計算機圖像可分析超聲波測定肉用家畜(牛、豬)的活體脂肪層和肌肉層的厚度以及眼肌面積,提高了對肉用動物選種的准確性。
(3)地理信息系統(GIS)應用於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保存畜禽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對今後肉蛋奶等數量性狀的增產有重要意義。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生命科學中的「保護生物學」和地球科學中「地理信息系統」兩個學科的結合。建立畜禽品種資源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現有的遺傳資源有一個整體的、動態的認識,該系統能監視各個畜禽品種在相當長時間內的數量與地理分布、特性特徵等信息的變化,以及建立數量瀕危畜禽的報警系統。最近中國農業大學已完成了按畜禽品種名稱或按省、市、自治區檢索牛、羊、豬、禽等國內主要品種的外形(相片)、數量、分布、生產性能等計算機軟體系統。
3.系統工程技術
系統工程主要研究的是「系統」。系統是有組織的或是組織化了的總體,是由組成這個總體的各個部分(元素)和部分間的有機聯系構成的。下面介紹的雖然是一些成熟技術的重新組裝,但從系統論的思想出發,各類成熟技術間的有機聯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效益。
(1)優化育種方案
以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的優化育種方案的制定,是現代畜禽育種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豬的優化育種方案中,結合生物學和經濟學目標考慮,生長、胴體品質、繁殖力、飼料轉化效率等應作為主要改進的目標性狀。通過對性狀邊際效益的計算和各目標性狀經濟重要性的分析,可制定出遺傳改進快、經濟效益高的優化育種方案。對育種核心群的規模、群體結構、種畜利用年限、選種方法、飼養工藝、投入產出分析等在一個優化育種方案中也應予以考慮。
在肉雞優化育種方案的研究中,本文作者曾提出縮短世代間隔的選擇方法,父本品系和母本品系都達到每年13個世代。該育種方案與國內外現行的方案相比,還有以下優點:
1.對母系體重的選擇要有上下限。這一措施直接選擇了增重的均勻度,間接選擇了產蛋性能;
2.對母系產蛋的選擇。廢除現行的自閉產蛋箱記錄制度,改為按公雞家系記錄產蛋性能,再根據育種目標確定是否淘汰整個家系;
3.對產蛋性能用「先留後選」的方法代替現行的「先選後留」方法,提高了選種的准確性。
4.初選時間。改6周齡選種為5周齡選種,降低了選種後由於限制飼喂引起的應激作用。
5.以入孵蛋的健雛率選擇父系,全面提高了受精率、孵化率和雛雞生活力。
(2)MOET育種計劃
MOET(Multiple Ovul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育種計劃是超數排卵和胚胎移植技術與核心群育種技術相結合的一項系統工程,主要應用於奶牛、肉牛等單胎動物。這一育種計劃的實施不但可以提高母牛的繁殖力和增加優秀個體的數量,而且通過同胞測定可以縮短世代間隔。MOET育種計劃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是否能有一個高產母牛組成的核心群作為胚胎移植的供體,使優良的遺傳種質能迅速擴大。我國在「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已立項開展奶牛MOET育種研究。
(3)「理想豬」和「超級豬」計劃
從商品豬生產的要求來看,作為雜交親本的父系和母系應具有不同的特點。對理想父系豬的要求是:配種能力強,四肢健壯,精液品質良好;生長速度和瘦肉率高,大量瘦肉分布在經濟價值高的部位;顯性白色純合子;可允許為氟烷敏感基因的雜合子(Nn)。對理想母系豬的要求是:繁殖力高,母性強;食慾良好,適度的生長速度和瘦肉率;不攜帶氟烷敏感基因即要求基因型為NN。
英國J.魏柏(Webb)曾提出一個應用胚胎工程生產「超級稻」的計劃。這個計劃的目標是:1.每年每頭母豬提供32頭商品豬;2.100天達到100公斤活重;3.胴體瘦肉率65%。在完成上述三項指標後,每頭母豬年產瘦肉量為1400公斤。他建議的具體做法見圖1。
(4)節糧小型蛋雞的選育
節糧小型蛋雞的選育是一項育種、營養、籠具、雞舍環境、飼養工藝等改革和配套的系統工程。它的育成是利用了雞性染色體上的一個矮性化基因(dw),這是一個生長激素受體基因的缺陷型,造成長骨變短、生長受阻,但產蛋等繁殖性狀基本正常。目前對這一基因較為廣泛應用的是在肉雞中,父母代母本為矮小型,可節省飼料和提高飼養密度。矮小型母雞與普通型雜交的後代,公母都是普通型,可用於正常的商品肉雞生產的。法國伊沙公司的「明星雞」就是採用這一制種方法生產的。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自1990年起就開始把「明星雞」中的dw基因引入「農大褐」中型褐殼蛋雞,選育出有90%以上蛋雞血統的節糧小型蛋雞。用這種小型雞作為父系與普通型褐殼雞雜交,後代商品母雞為矮小型褐殼蛋雞;如與普通型白殼蛋雞雜交,後代商品雞為矮小型淺褐殼蛋雞。這兩種商品雞比普通型蛋雞的體重小20—25%,可提高飼養密度25—30%。雖然總蛋重要少1.0—1.2公斤,但可節省飼料8—10公斤。所以總的經濟效益比普通蛋雞高得多。特別是節糧(料蛋比可達2.0—2.2:1)這一點,更加適合我國市場。如我國15億只蛋雞中有1/3改養小型蛋雞,則可節省飼料40—50億公斤。
作者吳常信: 動物遺傳育種學家。1935 年11月15日生,浙江鄞縣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1979—1981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遺傳系進修動物遺傳育種。歷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畜牧系主任、動物科技學院院長。《遺傳學報》副主編。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動物遺傳與畜禽育種研究和教學工作。
3. 豬由什麼進化來的
歐亞野豬,家豬是野豬被人類馴化後所形成的亞種,獠牙較野豬短,是人類所馴養的家畜之一。
在新石器時期,原始人開始嘗試馴化野豬。他們試著把逮到的野豬幼崽養起來,而且很快發現養豬有很多優點:首先,野豬是雜食動物,不挑食,能吃植物根莖、果子、樹葉,也能吃昆蟲、小鳥等肉食,飼養起來很省事。而且,飼養豬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它們長得很快,生長迅速,能為人類提供大量穩定的肉食。因此,人類開始普遍地馴化和飼養豬。
(3)豬的遺傳育種擴展閱讀:
歐亞野豬的物種學史:
歐亞野豬曾廣布於歐亞大陸及北非地區,西至西班牙與摩洛哥,東至日本,北至北歐地區與西伯利亞,南至印度尼西亞、印度與蘇丹。棲息環境跨越溫帶與熱帶,從半乾旱氣候至熱帶雨林、溫帶林地、草原等都有其蹤跡,也經常闖入農地覓食,但就是沒有在極乾旱,海拔極高,與極寒冷的地區出沒。除了青藏高原與戈壁沙漠外,它們廣布在中國境內。
自13世紀以來,歐亞野豬的活動領域因人類獵捕而大量減少。它們可能是於13世紀時消失於英國;英格蘭北部於1610年確定已經毫無歐亞野豬存活,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試圖重新引進歐亞野豬到一些國家公園,但因偷獵而告失敗。自1700年後,英國就不再有歐亞野豬出沒。
丹麥最後的一頭歐亞野豬於19世紀初被射殺;1900年代時於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突尼西亞和蘇丹等地完全消失。它們已在俄羅斯大部分地區消失,尤其是阿爾泰山以西的地區。不過,在法國仍有很多歐亞野豬,且有增長的跡象。
1950年代後歐洲和中亞的歐亞野豬的數量開始回升:在1960年聖彼得堡及莫斯科的郊野發現有歐亞野豬出沒;1970年再次於丹麥與瑞典出現,可能是從動物園里逃出來的;1980年代則因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電廠周圍的撤離區漸漸變成了歐亞野豬的生活空間;1990年又有歐亞野豬遷徙到義大利北部。另外在英國也有大量歐亞野豬從籠中逃出,在野外成長,數量正在上升。
20世紀初,歐亞野豬引入到美國作為獵物,但是它們與家豬進行混種。在南美洲、新幾內亞、紐西蘭、澳大利亞及其他島嶼等,都有引入歐亞野豬及發生與家豬混種的情況。於2004年6月,在美國喬治亞州射殺了一隻非常巨大的「豬斯拉」。最初以為這是惡作劇,但經國家地理頻道調查及由科學家進行DNA測試後,證實豬斯拉是歐亞野豬和家豬的混種。
4. 豬育種的系譜怎麼看
豬育種過程應注意的問題
建立一個高產、高性能的核心群
核心群的建立,首先要分析近年來的測定數據,包括個體本身、同胞、後裔及系譜的信息,對這些信息數據進行遺傳評估,根據母系品種與父系品種性能要求的著重點不同,將遺傳評估分析值進行選優排序,父系品種要優先考慮生長性能:日增重、達100kg體重日齡、飼料報酬等性狀,而繁殖性狀的總仔數、泌乳力就要處於次要地位;母系品種的選擇則反之。反復挑選,把場內的生產性能優秀的個體集中,來組建高產核心群。
血緣測定量要均衡
各豬場都在進行性能測定工作,測定量也很大,但測定的隨機性比較強,很難按照測定規程的要求在結測時保證每窩一頭公豬和一頭母豬入測,這樣就容易造成某個血統的後裔測定量大,而某個血統後裔的測定量少,各血緣測定不均衡的現象發生,從而對以後的遺傳評估造成偏差。解決辦法就是在始測30kg時對每個血統的後代進行選擇,保證每窩都有一頭公豬入測,每個血緣都有一頭或一頭以上的母豬入測(但不一定每窩一頭),從而保證各血緣測定量的均衡性。
實際性能測定
性能測定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操作不規范造成測定數據不準確。
1、測定部位要正確,豬保持自然站立狀態後,將鰲合劑塗擦於左側背部,B超儀探頭放在腰薦結合距背中線5cm處,水平向前滑動,觀察圖像,尋找倒數第一根肋骨,當第一根肋骨的圖像清晰可見時,再向前輕輕滑動探頭,使圖像固定在倒數第三與第四根肋骨間,然後輕輕左右擺動,直到出現兩條平直(或稍向下傾斜)筋膜亮線與胸膜亮線,固定圖像讀取數據,背膘厚度指皮膚到筋膜亮線間的距離;眼肌厚度指從筋膜亮線到胸膜亮線之間的距離。
2、在測定過程中要給豬創造一個良好舒適的環境,趕豬動作要輕柔,態度要溫和,更不要打罵豬只造成應激,從而防止在稱重過程中由於應激造成重量損失,保證日增重的准確性。
3、測定工作完成後要及時的保護B超探頭,對其進行清潔,防止碰撞探頭,要把B超儀放在通風,乾燥的環境中,防止過熱過潮濕。
後備豬選留
後備豬選留要有固定的程序作為依靠,一般後備豬的選留要經過初選、中選和定選三個過程,初選是由產仔段轉向育成段時,確定留種量4倍的待選群;中選是指仔培向育肥轉群時,從待選群中選留50%的個體留做待選後備群;定選是指在結測完後,按照測定結果選擇優秀個體確定後備豬群。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選擇標准,初選主要是根據祖先的測定成績,以及個體本身能夠表現的一些性狀;中選主要是看生長速度和體型外貌特徵;定選標準是綜合以上的測定數據結合結測結果,對種豬進行綜合指數計算,30~100kg的日增重、背膘厚度在平均水平的120%以上,父系指數和母系指數要在100%以上,只有嚴格按照一定的選留程序進行後備選留,才能避免選留的盲目性,從而提高整個群體的生產水平。
5. 有關育種的有哪些專業
在本科復,一般有關育種的制專業包含農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草學類專業(牧草栽培與育種)、蠶學(涉及桑樹栽培及育種、蠶種繁育)、林學(林木遺傳育種)、動物科學(涉及動物繁殖、育種、遺傳、生長發育、繁殖等)、水產學(水產動物育種)等。
6. 養豬及豬的遺傳與育種
豬育種就是從遺傳上來改良種豬和商品豬,形成新的品種,主要包括純種內的選育提高,新品種的育容成,雜種優勢的利用等,從而提高養豬業的產量和質量.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我家是通過《生態養豬技術大全》學習這項技術的!育種這一關搞好了,現在的養殖過程都比以前順了很多!我把網址給你,你自己去看看吧!
7. 種豬遺傳評估和聯合育種概念及意義
種豬遺傳評估:採用一致的測定、記錄方法及統一的遺傳評定方案,利用先進的BLUP遺傳評定技回術評價種豬群答遺傳潛質。
種豬聯合育種,也叫分散核心群育種,是將多個中小型種豬選育場的遺傳資源合並到一起,形成龐大的核心群,進行統一遺傳評定,選出最優秀的種公豬,供參與聯合育種的各個豬場共同使用。其核心內容是進行種豬的跨場、跨地區、乃至全國性的聯合遺傳評估,從而實現種豬(尤其是種公豬)的跨場選擇的使用,實現優秀遺傳資源的共享。在這個過程中,種豬生產性能測定數據和遺傳評估結果的及時可靠的傳遞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實現豬的聯合育種,成員單位首先需要以某種方式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制定共同的育種目標,採用一致的測定、記錄方法及統一的遺傳評定方案,其次通過人工授精站在各種豬場之間要建立長期、穩定的遺傳聯系。
從技術角度來講上,聯合育種在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豬育種水平:
(1)提高了育種群群體規模;(2)減少種公豬數量;(3)提高選種的可靠性;(4)縮短育種群世代間隔。
8. 我國種豬遺傳評估方案中的肉質性狀包括哪些
從育種角度看,由於肉質與瘦肉率間存在著遺傳負相關,當對高瘦肉率的選擇工作強度過大時,將引起肉質下降。為此,許多國家已將肉質性狀納入豬的綜合育種值評定之中。我國種豬遺傳評估方案中的肉質性狀有:肌肉pH、肉色、滴水損失和大理石紋。
肌肉pH
在屠宰後45~60分鍾內測定。採用pH計,將探頭插入倒數第3~4肋間處的眼肌內,待讀數穩定5秒以上,記錄pH。肉色肉色是肌肉顏色的簡稱。在屠宰後45~60分鍾內測定,以倒數第3~4肋間處的眼肌橫切面用5分制目測對比法評定。滴水損失在屠宰後45~60分鍾內取樣,切取倒數第3~4肋間處眼肌,將肉樣切成2厘米後的肉片,修成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條,稱重,用細鐵絲鉤住肉條的一端,使肌纖維垂直向下,懸掛於塑料袋中(肉樣不得與塑料袋接觸),扎緊袋口後吊掛於冰箱內,在41℃條件下保持24小時,取出肉條稱重,按下式計算結果:
9. 在豬育種中為什麼要用標記輔助選擇
現代數量遺傳學的原理和方法在豬育種實踐中的應用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它對一些遺傳力高且呈連續性正態分布的數量性狀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選擇方法,但對於低遺傳力性狀,如母豬的產仔數等,選擇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動物遺傳育種學家從分子遺傳水平上找到性狀的遺傳差異或與數量性狀連鎖的遺傳標記,從而實現真正的基因型選擇。通過基因組分析,可以確定控製表型性狀的基因,或與該基因緊密連鎖的遺傳標記,在此基礎上可對家畜直接進行基因型選擇,或標記輔助選擇(MAS),且不受性別、時間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標記輔助選擇定義為以分子遺傳學和遺傳工程為手段,在連鎖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與經濟性狀連鎖緊密的標記基因並結合現代育種原理和方法,實現經濟性狀最大的遺傳改進。
MAS是通過對遺傳標記的選擇,間接實現對控制某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的選擇,從而達到對該性狀進行選擇的目的;或者通過遺傳標記來預測個體基因型值或育種值。需要指出的是MAS的效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除性狀的遺傳力、選擇強度、被選群體大小之外,決定因素是遺傳標記與QTL的連鎖程度。
在豬育種選擇中,對遺傳力較低(如繁殖性狀)、度量費用昂貴(如抗病性)、表型值在發育早期難以測定(如瘦肉率)或限性表現(如產奶量)的性狀,如採用MAS,則可提高選擇的准確性和遺傳進展,提高育種效率。據估計,綜合多個遺傳標記與性狀信息的選擇指數,可使遺傳進展提高50%~200%。在雜交育種中利用標記選擇,可以預測和充分利用雜種優勢。
目前MAS主要用於母豬的產仔數選擇,即用雌激素受體(ESR)基因選擇高產仔基因型。ESR基因是豬產仔數的主效基因,該座位在中國梅山豬合成系中可以控制1.5頭總產仔數和1頭活產仔數。
10. 20世紀以來,豬的育種目標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20世紀以來,人們把生長速度、飼料效率和胴體瘦肉率作為豬的主要育種目標性狀。30年前,由於超聲波活體測膘技術的應用,加速了胴體瘦肉率的遺傳進展。據報道,背膘厚、眼肌面積和胴體瘦肉率的年遺傳進展,分別為:-0.1~-0.5毫米、-0.2~-0.5平方厘米和0.3%~-0.6%。因此,歐洲一些國家的育種者主張不再把胴體瘦肉率納入育種目標,因為背膘厚已降低到需要的程度。但對於發展中國家,還應該將胴體瘦肉率包括在育種目標中。
提供優質的鮮肉和加工製品,是養豬生產的主要目的。因此,肉質改良也為育種者所關注。肌內脂肪含量(IMF)是衡量豬肉質品質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2%~3%是鮮肉的理想水平,含量低於此范圍時,肉嫩度和風味變差。隨著胴體瘦肉率的提高,肌內脂肪含量大幅度下降,如丹麥在1978—1992年間,長白豬、約克夏豬、杜洛克豬和漢普夏豬的肌內脂肪含量下降了50%,如長白豬和約克夏豬僅為1%左右,杜洛克豬也由4.15%下降到2.05%,如果這個指標不納入育種目標,肉質變劣將發展到使消費者難以接受的程度。此外,豬應激敏感基因(Hal-)和酸肉基因(RN+)對肉質變劣有著嚴重的影響,也應納入育種目標。
21世紀豬的育種目標,必須根據未來的市場及消費的不同需求不斷調整,開放的世界和特殊的市場要求有不同的育種目標和豐富多彩的系群,在保持和適度提高胴體瘦肉率的前提下,要繼續提高瘦肉組織的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加強對繁殖性狀,肉質,母豬的使用年限和抗病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