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診療學雜志
⑴ 尋常疣有什麼金方
尋常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膚病。中醫稱之為千日瘡、枯筋箭、疣目,俗稱刺瘊。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針頭至豌豆大圓形或多角形增生性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顯,觸之質硬,呈皮色、灰黃、污褐色,一般無自覺症狀,碰撞易出血。好發於手背、手指、足緣等處。
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本病又有不同的名稱。如皮損發生於甲周圍者,稱甲周疣。向甲下蔓延使甲掀起,影響甲的生長,易使甲裂開疼痛者,稱甲下疣。發生於足跖者稱跖疣。
(一)內治方【方一】去疣二號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蜂房9克,生薏苡仁30克,紫草15克。
【功效】解毒去疣。
【用法】水煎服,日1劑,7日為1療程。
【方二】去疣四號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當歸尾9克,赤芍、白芍各9克,桃仁、紅花、牛膝、穿山甲各9克,熟地黃12克,赤小豆15克。
【功效】活血去疣。
【用法】每劑水煎2次,另加黃酒30克。早晚分服,5劑為1療程,至多2個療程。
【方三】復方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蜂房9克,大青葉15克,生薏苡仁30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0劑。
【方四】治疣湯一【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桃仁、紅花、熟地黃、當歸尾、赤芍各9克,川芎、白術、炮山甲、何首烏各6克,板藍根、夏枯草各15克。
【功效】平肝清熱,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治疣湯二【來源】《實用中醫外科方劑大辭典》【組成】桑葉、菊花、黃芩、紫草、夏枯草、益母草、珍珠母、生牡蠣、代赭石、板藍根。
【功效】平肝散風,解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鏟疣軟堅湯【來源】《中醫皮膚病診療學》【組成】生龍牡(先煎)、炒薏苡仁、生代赭石(先煎)各30克,板藍根、金銀花、生龍齒(先煎)各15克,茯苓皮、玄參各12克,柴胡、桑枝各6克。
【功效】平肝軟堅。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大青薏仁湯【來源】醫葯春秋,1990:(3)
【組成】紫貝齒、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薏苡仁各30克,馬齒莧、大青葉、丹參各15克,赤芍、升麻各9克。
【功效】平肝潛陽,解毒鏟疣。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第三次煎汁外洗患處。
【方八】喧聲合劑【來源】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5:19(2)
【組成】北沙參、南沙參、蟬蛻、木蝴蝶、生訶子等。
【功效】養陰潤肺,舒肝清熱。
【製法】上葯切成飲片,煎煮,過濾,濾液處理後灌裝每瓶500毫升,消毒即成。
【用法】每次50毫升,日3次,口服。
【方九】驗方一【來源】張家口醫學院學報,1995:12(4)
【組成】磁石30克,代赭石30克,生牡蠣30克,石決明12克,桃仁9克,紅花6克,地骨皮30克,山慈菇3克,板藍根12克,牛膝3克,白芍9克,忍冬藤9克,黃柏12克,穿山甲6克,金銀花12克。
【功效】平肝潛鎮,柔肝軟堅,清熱解毒,和血通經。
【用法】水煎服,日1劑。將葯渣加水300毫升,煎1小時,待溫,浸泡患處30~40分鍾即可。
【方十】清肝益榮湯加減【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柴胡、川芎、焦山梔子、木瓜各6克,茯苓、熟地黃、白術、炒白芍、當歸各9克,金銀花、板藍根、鉤藤、防風各15克,生薏苡仁、紫貝齒各30克。
【功效】清肝瀉火,疏風平疣。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歸芍六味地黃丸加減【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熟地黃、茯苓、當歸、白芍、牡丹皮各10克,山葯、山萸肉、桑椹子、何首烏各15克,貫眾、柴胡、桑枝各6克,生石決明、生薏苡仁各30克。
【功效】滋補腎水,平肝鏟疣。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紫藍方【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馬齒莧60克,板藍根、大青葉各30克,生薏苡仁、紫草根、赤芍、紅花各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結。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四石桃紅湯【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磁石、生牡蠣、代赭石、珍珠母各30克,桃仁、紅花、赤芍各10克,陳皮6克。
【功效】平肝散結。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驅疣湯【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大青葉、馬齒莧各15克,赤芍、牡丹皮、防風、炒三棱、炙穿山甲各10克,生薏苡仁30克,鬱金6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結。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二)外治方【方一】去疣煎劑【來源】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6:18(3)
【組成】木賊、香附各30克。
【功效】疏風清熱,解郁散結。
【用法】水煎先熏後洗,日1次,每次30分鍾,每劑洗3次,共洗6次。洗後6個月未脫落者,加板藍根、苦參各30克,進行第二個療程。
【方二】香木水洗劑【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木賊、香附、地膚子各30克,細辛9克。
【功效】散風止癢,軟皮除疣。
【製法】加水1000毫升左右,煮沸去渣備用。
【用法】外擦疣體。
【方三】驗方一【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木賊30克,香附45克,陳皮15克。
【功效】祛風消疣。
【製法】上葯加水500毫升左右,水煎。
【用法】外洗,日2~3次,1劑葯可洗3天,一般2~3劑見效。
【方四】驗方二【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馬齒莧30克,蒼術、蜂房、白芷、陳皮各15克,細辛10克,苦參、蛇床子各12克。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
【用法】煎汁,外洗或濕敷。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鍾。
【方五】驗方三【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木賊、磁石各15克,山豆根、香附各10克。
【功效】清熱解毒,平肝潛陽。
【用法】煎汁,外洗,日2次。
【方六】驗方四【來源】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0:3(2)
【組成】木賊30克,烏梅30克,大青葉30克,板藍根30克,紫草30克,香附30克,夏枯草30克,生薏苡仁30克,敗醬草30克,當歸15克,紅花15克,桃仁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結。
【用法】水煎浸洗患處,不斷摩擦疣體以不出血為度,每次約30分鍾,6~7劑為1個療程。
【方七】驗方五【來源】中醫外治雜志,2003;12(6)
【組成】白鬍椒30克,五倍子20克,薄荷冰5克。
【功效】透散邪毒。
【製法】上葯研為細末,過100目篩,混勻密封備用。
【用法】先用葯粉少許放在皮疹上,用手搓數分鍾,然後用食醋調葯粉成糊狀敷皮疹上,一日數次。
【方八】硝礬洗葯【來源】《實用中醫外科學》【組成】朴硝12克,硼砂、明礬各9克。
【功效】消炎,止癢,收斂,除疣。
【用法】用開水沖化後,趁熱浸洗患處。
【方九】三棱消疣湯【來源】湖南中醫葯導報,2003:9(2)
【組成】莪術、黃柏、石上柏、大青葉、桃仁、山豆根、三棱、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百部、蒲公英、露蜂房、馬齒莧、磁石、白礬、生牡蠣等。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破瘀,軟堅散結。
【用法】水煎取汁,趁溫熱時浸泡,每次30分鍾,每日2次,15天為1療程。
【方十】祛疣洗劑【來源】實用中醫葯雜志,2003:19(7)
【組成】木賊、大青葉、馬齒莧各30克,桃仁、紅花各2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製法】混勻粉碎成粗末裝紗布袋。
【用法】以沸水2毫升沖泡,浸泡患部,日2次,每次30分鍾,連用7天。同時用聚肌胞注射液2毫克加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40毫克,混勻後注射於疣基底部,每處0.5~1毫升,若未愈則7天後再注射1次。
【方十一】千金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乳香、沒葯、輕粉、硃砂、白信、赤石脂、五倍子、醋制蛇含石、雄黃各15克。
【功效】腐蝕惡肉。
【製法】共研細末,裝瓶備用。
【用法】將葯末以冷開水調塗患處,外用紗布,膠布固定,3日換1次。
【方十二】半夏粉【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半夏。
【功效】腐蝕惡肉。
【用法】半夏研末加白糖少許,冷開水調成糊塗於疣頂上,三天上一次葯,漸脫落。
【方十三】骨碎補酊【來源】中醫外治雜志,1996:5(4)
【組成】骨碎補10克。
【功效】養肝柔筋,破血,止血,止痛,蝕爛肉。
【製法】骨碎補研粗末,裝入75%酒精200毫升瓶中,密封浸泡1周,每天搖晃3次,1周後過濾備用。
【用法】先用干棉球浸骨碎補酊擦拭疣體,再用消毒針頭挑撥疣體深達疣基底部,破壞疣體,將棉球蓋在疣體上,再蓋大於棉球約2厘米的膠布固定。次日更換時剪除被蝕爛的疣體組織後以第一天同法治療,每日更換1次,一般5~7次可治癒。
【方十四】鴉膽子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鴉膽子30克。
【功效】腐蝕贅疣。
【製法】將鴉膽子剝去殼,取仁,搗碎,置瓶中加入乙醚,略漫過葯為度,隔2小時後,將上層浮油倒於平底玻璃皿中,待乙醚揮發後,即得鴉膽子油,裝入小瓶中備用。
【用法】以牙簽挑取少許油,點於尋常疣上,不要觸及正常皮膚,以免發生凹痕。
⑵ 皮膚性病學的雜志有哪些本人想投稿不知偷
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
曾用刊名: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
ISSN:1673-4173
CN:32-1763/R
===============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主辦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ISSN:1001-7089
CN:61-1197/R
===============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主辦單位: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天津市中西醫結合皮膚病研究所
ISSN:1672-0709
CN:12-1380/R
==============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
曾用刊名: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
主辦單位:廣東省皮膚性病防治中心
ISSN:1674-8468
CN:44-1671/R
===============
皮膚病與性病
曾用刊名:皮膚病防治;皮防戰線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昆明分會
ISSN:1002-1310
CN:53-1082/R
⑶ 中華皮膚科雜志
<中華皮膚科雜志>2005年第四期
目 錄
論著
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症一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和突變研究
姜禕群 陳柳青 吳黎明等 〈文摘〉 PDF全文 ---------(199)
白念珠菌對角質形成細胞β防禦素-2mRNA表達的影響
段德鑒 蔣獻 冉玉平等 〈文摘〉 PDF全文 ---------(202)
中國人皮膚型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一例報道
高紅陽 邱丙森 王平等 〈文摘〉 PDF全文 ---------(205)
天然屬性的抗角蛋白單克隆IgM抗體的制備
付萌 李巍 王剛等 〈文摘〉 PDF全文 ---------(208)
對一株基因工程人抗角蛋白抗體的免疫學鑒定
盧寧 王剛 劉玉峰等 〈文摘〉 PDF全文 ---------(211)
外用維A酸治療尋常痤瘡的療效和安全性的系統評價
李玲 冉玉平 李靜等 〈文摘〉 PDF全文 ---------(214)
催乳素與促生長素對體外培養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單一核細胞產生細胞因子的影響
黃雯 馮樹芳 徐金華等 〈文摘〉 PDF全文 ---------(217)
復方殼多糖真皮替代物體外抗菌作用的研究
雷霞 伍津津 朱堂友等 〈文摘〉 PDF全文 ---------(220)
馬拉色菌與花斑癬色素改變的相關性初探
陶詩沁 陳煒 楊莉佳等 〈文摘〉 PDF全文 ---------(222)
阿維A對人表皮鱗狀細胞癌A431細胞株生長及凋亡的影響
蔡綏勍 鄭敏 陳麗榮等 〈文摘〉 PDF全文 ---------(225)
兩種變應原致小鼠變應性接觸性皮炎的研究
郭麗芳 范衛新 湯愛民 〈文摘〉 PDF全文 ---------(229)
暗孢節菱孢引起皮膚感染一例
呂桂霞 沈永年 陳偉等 〈文摘〉 PDF全文 ---------(232)
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在急性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炎中的表達
馮靜 塗亞庭 林能興等 〈文摘〉 PDF全文 ---------(235)
短篇論著
牛痘樣水皰病與Epstein-Barr病毒潛伏感染的關系
徐子剛 馬琳 申昆玲等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38)
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P物質和神經生長因子檢測
王慶毅 史同新 王建英等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39)
甲氨蝶呤對HaCaT細胞分泌結合珠蛋白影響的研究
夏立新 陳洪鐸 王雅坤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40)
中醫中葯
穿琥寧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
尹光文 何秋波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41)
臨床經驗
兩性黴素B脂質體治療播散性馬爾尼菲青黴病一例
劉道凡 王繼輝 伍啟康等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42)
卡介苗素注射液治療扁平疣
姚先平 韓春玉 矯愛紅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43)
病例報告
頭孢菌素類葯物引起雙硫侖樣反應二例
巫毅 李曉天 李彥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01)
兄弟二人同患殘毀性掌跖角皮症
韓秋月 謝慶國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10)
泛發性色素異常症一家系11例
劉春平 陳強 趙淑肖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24)
原發性系統性澱粉樣變一例
朱小紅 張熔熔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28)
無色素性惡性黑素瘤一例
勞力民 朱可建 茅曉紅等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44)
多發性集簇性皮膚纖維瘤一例
李圓圓 王玉坤 焦健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45)
成人線狀IgA皮膚病一例
丁海峰 於美玲 周桂芝等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46)
惡性萎縮性丘疹病一例
陳洵禮 沈斌 蘇明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47)
腦三叉神經血管瘤病一例
祝仁霞 朱小冰 林紅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48)
先天性甲肥厚一例
黃建生 甘吉洪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49)
融合性網狀乳頭瘤病合並假性黑棘皮病一例
李波 李萍 李久宏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54)
葯物與臨床
復方卡力孜然酊治療白癜風
吳文育 楊勤萍 陳美娟等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50)
冰黃膚樂軟膏治療皮炎濕疹療效觀察
倪海洋 黃永 李景雲等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50)
鹵米松乳膏和甲氧沙林液聯合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
徐國林 熊心猜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51)
綜述
細胞因子制劑相關的皮膚不良反應
張理濤 李虹 張玉環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52)
皮膚科教程
少見病理類型的惡性黑素瘤
常建民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55)
書評
教育部規劃系列教材《皮膚性病學》讀後感
王俠生 〈篇首內容〉 PDF全文 -------(234)
會議·徵文·消息
皮膚美容化妝品制劑研修班及圖書郵購消息
PDF全文 -------(204)
第三屆全國實驗皮膚病學學術會議徵文通知
PDF全文 -------(216)
全國中醫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研究進展學習班通知
PDF全文 -------(219)
性傳播疾病規范化診療及新進展研討班通知
PDF全文 -------(231)
全國皮膚治療及皮膚美容學術研討會徵文通知
PDF全文 -------(241)
全國皮膚美容激光與光子治療學習班通知
PDF全文 -------(249)
出版·征訂·啟事
編輯部電子郵箱更名啟事
PDF全文 -------(207)
《臨床真菌學》出版通知
PDF全文 -------(237)
《臨床葯物變態反應診斷與處理》正式出版
PDF全文 -------(249)
詳細內容見網站
⑷ 毛囊炎有什麼金方
毛囊炎為毛囊發生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症,較為常見。一般皮膚不清潔、搔抓或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均可誘發。中醫稱之為「發際瘡」、「髭毛瘡」、「須瘡」等。
毛囊炎好發於頭部,但其他有毛部位也可波及。本病初起為粟粒大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貫穿毛發,逐漸發展成丘疹性膿皰,繼而乾燥結痂,約1周左右脫痂而愈,自覺癢痛,易反復,常綿延數周乃至數月。愈後一般不留疤痕,但嚴重者可形成禿發及瘢痕疙瘩。
由於毛囊炎的發病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現的形式也各異。如生在頭部的毛囊炎,治癒後可出現米粒至指甲大的脫發斑,而且患處不再生發,這通常稱為禿發性毛囊炎;有的毛囊炎呈集聚排列,其深部相互貫通而融合成片,稱為穿鑿性毛囊炎;如毛囊炎發生在枕部,因部位特殊常增殖呈乳頭狀硬結,稱為乳頭狀毛囊炎或枕部硬結性毛囊炎。
(一)內治方【方一】消炎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黃連6克,黃芩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蚤休9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驗方一【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大青葉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己10克,車前草10克,白鮮皮15克,防風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證毛囊炎的治療。
【方三】驗方二【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黃芪15克,黨參15克,干生地黃15克,麥門冬15克,天門冬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藍根10克。
【功效】清熱解毒,養陰益氣。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素體虛弱的毛囊炎患者的治療。
【方四】驗方三【來源】中醫葯信息,1997:(4)
【組成】金銀花、天花粉各18克,白芷4克,甘草2克,赤芍10克,貝母、當歸尾、陳皮各6克,乳香、沒葯各3克,防風5克,生黃芪15克。
【功效】清火解毒,佐以托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治療頭部穿掘性毛囊炎病久體虛患者。
【方五】驗方四【來源】中國醫葯指南,2003:(8)
【組成】黃芪15克,黨參15克,干生地黃15克,麥門冬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藍根10克。
【功效】清熱解毒,養陰益氣。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治療陰虛型毛囊炎。症見:素體虛弱,面色蒼白,食少納差,軀干及四肢有散在性炎性丘疹或膿皰,與毛囊一致。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或遲。
【方六】驗方五【來源】中國醫葯指南,2003:(8)
【組成】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大青葉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已10克,車前草10克,白鮮皮15克,防風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治療濕熱型毛囊炎,症見:頭部及四肢有散在米粒大淡紅色、與毛囊一致的炎性丘疹,或小膿皰,自覺疼痛刺癢。舌質微紅,苔薄白,脈微弦。
【方七】升麻消毒飲【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升麻、羌活、防風、白芷、桔梗、生甘草各6克,金銀花、連翹、赤芍、當歸、炒牛蒡子、花粉各10克,野菊花、草河車各12克。
【功效】疏風、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風熱毒盛證。
【方八】蜂房散【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蜂房6克,澤瀉、地丁、赤茯苓、赤芍各12克,金銀花、蒲公英各15克,羌活4.5克,土貝母10~12克,升麻10克。
【功效】清熱,除濕,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濕熱蘊毒證。
【方九】托里消毒散加減【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黃芪、黨參、麥門冬、石斛、草河車、當歸各12克,地丁、蒲公英、金銀花、白花蛇舌草各15克,生地黃、茯苓、浙貝母、陳皮、天門冬各10克。
【功效】益氣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素體虛弱,病情反復發作的氣虛邪戀者。
【方十】排膿散加減【來源】《皮膚病中醫診療學》【組成】當歸、黃芪、防風、羌活、澤瀉、白芷各12克,草河車、金銀花、白花蛇舌草各30克,皂刺、甲珠、川芎各6克,金頭蜈蚣1條。
【功效】清熱化痰,利濕散結。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項部硬結性毛囊炎。
【方十一】清熱解毒湯【來源】中醫葯信息,1997:(4)
【組成】金銀花18克,七葉一枝花6~9克,赤芍、黃芩、黃連、牡丹皮各10克,山梔子、黃連、生甘草各6克。大便干結者加生大黃6~9克,大青葉15~30克。
【功效】清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治療一般頭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十二】消毒飲【來源】新中醫,2002:34(5)
【組成】升麻、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葉、金銀花、蒼耳子、赤芍。漸欲成膿者加白芷、皂角刺、桔梗;丘疹色紅堅硬者加大黃、牡丹皮;反復發作者可加土茯苓。
【功效】祛風清熱,解毒涼血,行血除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五味消毒飲【來源】實用中醫葯雜志,2003:19(9)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各20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清癤湯【來源】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3(3)
【組成】金銀花20克,野菊花10克,生黃芪20克,當歸6克,陳皮6克,赤芍10克,浙貝母10克,炒穿山甲6克,炒皂角刺6克。腫痛明顯者,可加連翹、黃芩;日久皮損暗紅者,可加黨參、川芎;便秘者加大黃、芒硝;結節堅硬者,加用大黃□蟲丸。
【功效】清熱解毒,托毒散結。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適用於治療項部硬結性毛囊炎。
(二)外治方【方一】龍膽草擦劑【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龍膽草5千克。
【功效】清熱解毒,止癢止痛。
【製法】水煎,第1煎加水20升,開鍋後煮1小時,第2煎加水10升,開鍋後煮40分鍾,合並兩次葯液濃縮為9.6升,裝瓶。
【用法】塗擦患處。
【方二】芫花水劑【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芫花15克,川椒15克,黃柏30克,苦參30克,水3升。
【功效】解毒消腫,殺蟲止癢。
【製法】共研粗末備用。
【用法】取葯一包用紗布袋裝好,加水煮沸20分鍾,溫洗或布袋敷患處,也可外搽。
【方三】解毒洗葯【來源】《外科外治療法》【組成】蒲公英30克,苦參、黃柏、連翹、木鱉子各12克,金銀花、白芷、赤芍、牡丹皮、甘草各10克。
【功效】清熱解毒,祛腐排膿。
【用法】水煎溫洗患處,每日1~2次。
【方四】解毒瀉火洗方【來源】中醫葯信息,1997:(4)
【組成】木瓜、一枝黃花、半枝蓮各20克,夏枯草、公英、葎草、馬齒莧、一見喜各30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洗患處,每次15分鍾,每日1次,連用7日。洗後用拔毒膏外貼。如有蓄膿,可先用五五丹葯捻連用3~5天提膿拔毒,待膿出腫消,再以生肌散薄撒瘡口,連、柏水紗(黃連、黃柏等份煎開即成)外貼,隔日換葯1次,直至收口痊癒。
【備注】適用於治療頭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五】何首烏方【來源】中國民間療法,2002:10(1)
【組成】何首烏10克,苦參10克。
【功效】清熱燥濕,活血消腫。
【製法】將何首烏、苦參加水200毫升濃煎至100毫升。
【用法】用葯液將消毒過的紗布浸透,擰至不滴水,濕敷患處,每次敷30分鍾,早晚各1次。一般於用後24~48小時即可消腫,3~4天炎症消散。
【方六】藿黃浸劑【來源】四川中醫,2005:23(4)
【組成】藿香、大黃、黃精、枯礬各30克。
【功效】祛風止癢,燥濕殺蟲。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2次,連續用葯4周。
【備注】適用於治療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七】中葯外洗驗方【來源】廣西中醫葯,2005:28(6)
【組成】黃柏30克,黃芩30克,黃連15克,龍膽草15克,土荊皮30克,花椒30克,藿香30克,丁香30克,苦參30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敗醬草15克,紫花地丁15克,地榆30克。14歲以下用量酌減。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殺蟲止癢。
【製法】每日1劑,加水2500~5000毫升,沸後煎煮15~20分鍾,濾葯渣,取葯液。
【用法】待水溫降至15~20℃時,浸泡患處,反復搓洗以微熱為度。葯渣復煎。每日2次,每次30~45分鍾。
【備注】適用於治療糠秕馬拉色菌毛囊炎。
【方八】雄黃解毒散【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雄黃30克,生白礬120克,寒水石30克。
【功效】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製法】共研細末。
【用法】撒布患處,或植物油調敷患處。
【方九】四黃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大黃末15克,黃柏末15克,雄黃末15克,硫黃末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
【製法】上為細末。
【用法】麻油調塗。
【方十】發際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五倍子末310克,雄黃末30克,枯礬末30克。
【功效】殺蟲止癢,收濕化毒。
【製法】先將雄黃及枯礬研細,後加五倍子末研和。
【用法】香油或醋調敷。
【方十一】黃散【來源】新中醫,1999:(7)
【組成】蛇床子、密陀僧、硫黃、雄黃、枯礬各120克,輕粉、冰片各60克。
【功效】祛風止癢,燥濕殺蟲。
【製法】共研細末混合。
【用法】用白醋調搽患處,每日2次,連續用葯4周。
【備注】適用於治療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十二】茄蒂去毒散【來源】江西中醫葯,2003:34(4)
【組成】秋季熟透了的老茄蒂。
【功效】清熱解毒,補津生肌斂瘡。
【製法】將茄蒂曬干,放進鍋內焙乾脆焦黃存性,冷卻後研成細末,收至瓶內貯存,【用法】將適量葯粉麻油調拌成稀糊狀,塗敷患處瘡頭上,每日1~2次,7天為1療程。
【方十三】復方三黃散【來源】江蘇中醫葯,2006:27(8)
【組成】大黃3克,黃連3克,黃芩3克,氟康唑兩片(100毫克)。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製法】上葯碾粉,加適量蒸餾水調成糊狀。
【用法】清潔局部皮膚,冷噴機冷噴10分鍾,局部皮膚消毒後,用痤瘡針清除皮損內容物。後用復方三黃散約10克均勻塗於患部,勿使乾燥,干後以水濕潤之,約30分鍾後擦拭去除。每周1~2次,每日患者自行塗葯1次,連續治療1個月。
【備注】適用於治療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方十四】抗炎酊【來源】中國中醫葯科技,2001:8(6)
【組成】馬錢子、黃芩、紫草。
【功效】通絡散結,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用法】外搽皮損,每日4次。對皮損較大或呈片狀分布的用2~3層紗布塊浸抗炎酊濕敷患處,每日2次。
【方十五】毛囊炎酊【來源】實用中醫葯雜志,2002:18(3)
【組成】生乳香、生沒葯、藜蘆、密陀僧各6克,生白芥子、冰片、生牽牛子、生鴉膽子、生蒼耳子、生天花粉各10克。
【功效】拔毒攻毒,清熱解毒,透毒外出。
【製法】將以上中葯除冰片外均搗爛,與冰片一起置密閉玻璃容器中,以75%酒精10倍量(840毫升)浸泡2周。在浸泡期間隨時振搖或攪拌,浸泡到期濾出提液。加75%酒精至1000毫升即可。
【用法】外擦,每日2次。
⑸ 我是皮膚性病學專業的請問!有些什麼論文刊物可以購買
- 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
- 中國性科學
- 實用皮膚病學內雜志
- 皮膚病與性病
- 中國艾滋病性病
- 中國中西容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
- 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
- 中華皮膚科雜志
-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 臨床皮膚科雜志
⑹ 有誰知道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是核心期刊嗎
不是核心!
屬於省級期刊!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是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雙月科技回期刊(CN 44—1671/R,ISSN 1674-8468),為《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原名《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答。1994年創刊,由南方醫科大學皮膚病醫院(廣東省皮膚性病防治中心)主辦、廣東省醫學會皮膚病學分會協辦,主管單位為廣東省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2000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16開漢文科技類皮膚性病科專業期刊,改為季刊;2006年,為適應皮膚性病科研究成果的日益繁榮的現狀,改為雙月期刊,逢雙月28日出版;2010年,為進一步明確雜志的定位,擴大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經國家新聞出版署及廣東省新聞局批准雜志更為現名。
⑺ 扁平苔蘚2年了,一直在吃中葯,但效過不佳。請問什麼地方有這個專科
扁平苔蘚是一種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性黏膜疾病,其特點是口腔、兩頰、牙齦、口回唇、舌體等部位由珠光白答色有光澤的小丘疹構成的條紋,主要發生在口腔頰粘膜處,其次在唇、舌、牙齦、磨牙後區以及齶部,初期臨床表現主要是粘膜上有白色線狀、樹枝狀、網狀條紋出現,隨著病情加重會出現紅斑以及糜爛。此病嚴重時會對病人的生活質量影響很大,長期糜爛者有癌變可能,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 病情比較復雜,臨床上3%的患者會癌變,需要引起患者重視。
⑻ 瘙癢症有什麼金方
瘙癢症是指僅有瘙癢症狀,而無原發皮損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風瘙癢。可發於任何季節、任何年齡,但更好發於老年人,更多見於冬季。臨床表現以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損為特徵,或瘙癢局限,如肛門、陰囊、女陰和小腿等,或逐漸擴展至身體大部或全身。瘙癢時發時止,夜間尤甚,影響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繼發感染。常反復發作。
(一)內治方【方一】四物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當歸(酒浸炒)、川芎、白芍葯、熟乾地黃(酒灑蒸)各等份。
【功效】養血潤膚。
【製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熱服。
【方二】養血定風湯【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9克,赤芍、天門冬、麥門冬、生僵蠶各6克,鮮首烏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溫服,或為丸服。
【方三】養血潤膚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黃芪、天花粉、黃芩各9克,天門冬、麥門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養血潤膚,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黃芪化毒湯【來源】《外科大成》【組成】生黃芪15克,連翹6克,防風、當歸、何首烏、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氣養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地黃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玄參、牡丹皮、紅花、白蒺藜、首烏各9克,僵蠶、生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扶脾堅表湯【來源】《瘡瘍經驗錄》【組成】金銀花、黃芪、防風、桔梗、蒼術、白術、甘草、懷山葯、車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
【用法】水煎,每日1劑。
【方七】除濕飲【來源】《揣摩有得集》【組成】蒼術、白術、地骨皮、白鮮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蠶、秦艽、連翹、白芷、羌活、防風、生甘草各3克,蟬蛻9克。
【功效】燥濕清熱,祛風止癢。
【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八】救割全生湯【來源】《石室秘錄》【組成】人參15克,當歸45克,荊芥5克。
【功效】益氣和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九】荊防生地湯【來源】《不知醫必要》【組成】荊芥、防風各30克,赤芍、生地黃、金銀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涼血疏風,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止癢永安湯一【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薄荷、獨活、赤芍、桃仁、甘草、當歸尾各6克,白芷、蟬蛻、天麻、荊芥穗、僵蠶各9克,藏紅花(另沖服)4克。
【功效】祛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二【來源】《常見皮膚病中醫療法》【組成】麻黃、防風、荊芥、僵蠶、薄荷、蒼術、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甘草。
【功效】疏風活血,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新消風散【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全蠍、僵蠶、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參、荊芥、防風各6克,生地黃15克,蟬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大棗、生薑、甘草、僵蠶、蟬蛻各6克,連翹、杏仁、鉤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蒼柏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蒼術、黃柏各6克,蒲公英、茵陳各15克,山梔子9克,苦參片、茯苓皮、地膚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五】止癢熄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參、玄參、白鮮皮、刺蒺藜各9克,煅龍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涼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六】養血熄風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黃芪15克,當歸、白芍、紅花、玄參、荊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七】首烏七花湯【來源】《名醫奇方秘術》【組成】何首烏、生地黃、熟地黃、鉤藤、杭菊各10克,防風、凌霄花、槐花、紅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雞冠花各6克。
【功效】養陰疏表,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八】麻桂各半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黃3克,赤芍9克,生薑3克,大棗6克。
【功效】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九】二地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熟地黃、生地黃、赤芍葯、女貞子、枸杞子、玉竹、麥門冬、菟絲子、浮萍、防風、防己、枳殼各10克,當歸10~12克,川芎6~9克,生黃芪、何首烏、刺蒺藜、白鮮皮各15~30克。
【功效】滋陰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當熟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熟地黃、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荊芥、防風各9克,川芎、何首烏、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安神,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一】當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15克,熟地黃、黃芪、白蒺藜、川芎、荊芥、白芍葯各10~12克,何首烏30克,防風、甘草各6克。
【功效】益腎補肝,養血疏風,潤膚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濕熱重者加黃柏、黃芩、薏苡仁;風盛者加蟬蛻、白鮮皮。
【方二十二】首烏養血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克,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葯各15克,生地黃、黃精、天門冬、麥門冬、防風各10克,蟬蛻、炙甘草各6克。
【功效】養血祛風,滋陰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冬季瘙癢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癢加重者加玄參;瘙癢頑固者加全蠍。
【方二十三】皮膚瘙癢症專效方【來源】《中醫專病專效方》【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白鮮皮、荊芥、生地黃、紫草、赤芍葯各9克,蟬蛻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血熱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
【方二十四】消風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15克,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荊芥、防風各12克,蟬蛻、甘草各6克。
【功效】清熱涼血,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五】潤膚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玄參、麥門冬、鉤藤、赤芍葯、牡丹皮、白鮮皮各10克,當歸、蟬蛻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養陰潤燥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六】涼血消風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參、知母、牛蒡子、荊芥、防風各9克,白芍葯12克,金銀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涼血清熱,解毒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龍膽草、黃芩、炒山梔子、車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風、蟬蛻各6克。
【功效】清肝泄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八】人參健脾湯【來源】中醫雜志,1983:(5)
【組成】黨參、黃芪各12克,土炒白術、陳皮、防風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荊芥、砂仁(後下)、炒枳殼、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黃連1~5克,廣木香9克。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潤膚湯【來源】湖北中醫雜志,1991:(4)
【組成】紅棗20枚,綠豆100克,豬脂1匙,冰糖適量。
【功效】益氣健脾,祛風止癢。
【製法】水煮至綠豆開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劑。
【方三十】全蠍止癢湯【來源】安徽臨床中醫雜志,1998:(5)
【組成】全蠍、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黃、熟地黃、防風各30克,當歸、丹參、白鮮皮、白蒺藜、首烏各20克。
【功效】養血滋陰,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養血潤膚飲二【來源】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6)
【組成】黨參、黃芪、生地黃、熟地黃、麥門冬、當歸、赤芍、白芍、防風、浮萍各10克,丹參、雞血藤、苦參、地膚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天麻丸【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天麻、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麥門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風、人參、羚羊角屑、犀角屑、黃芩各15克,烏蛇肉(酒浸,炙)、麻黃各30克,苦參3克。
【功效】祛風燥濕,涼血止癢。
【製法】搗篩為末,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計時服,溫漿下20丸。
【方三十三】枳殼羌活丸【來源】《聖濟總錄》【組成】羌活、枳實、人參各45克,防風、枳殼、芍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細辛、當歸、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祛風。
【製法】上葯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彈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風浴湯【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防風、羊桃根、苦參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礬、枳殼各3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細銼,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於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湯【來源】《老中醫經驗學術選編》【組成】蛇床子18克,艾葉9克,蒼術、黃柏、苦參各15克。
【功效】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癢浴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枯礬、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濾過乘熱洗浴,至微出汗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黃根、白芷各90克,藜蘆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搗羅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勻。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黃洗劑【來源】《外傷科學》(廣州中醫學院)
【組成】大黃、黃柏、黃芩、苦參各等份。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共為細末,上葯10~15克,入蒸餾水100毫升,醫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時搖勻,棉簽蘸葯液搽患處,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劑【來源】《中醫皮膚科診療學》【組成】木賊草、香附、地膚子各30克,細辛9克。
【功效】燥濕殺蟲,止癢。
【製法】研細末加水混勻。
【用法】用毛刷外塗患處。
【方七】蛇床子洗劑【來源】《張志禮皮膚病醫案選萃》【組成】威靈仙、蛇床子、當歸尾、土大黃、苦參各15克,縮砂殼9個、老蔥頭7個。
【功效】祛風止癢。
【製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鍾,日1次。
⑼ 皮膚病 太原哪看得好
治療皮膚病應該到專業的皮膚病專科醫院,選擇醫院的時候要從醫院口碑,醫生技術,就診環境等方面考慮,畢竟專業的皮膚病醫院醫生治病經驗都比較豐富,收費也是按國家規定收費的,不會浪費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