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臉部皮膚病 » 扎針斗雞眼

扎針斗雞眼

發布時間: 2021-03-31 10:40:40

① 春秋戰國的成語故事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隻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就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慾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多少年,魏國終於被秦國滅亡。

毛遂自薦:在戰國的時候,有權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有什麼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卻也沒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後來,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共同出兵對抗秦國。平原君回家後,准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選來選去只有十九人合格,還差一個人。平原君正傷腦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對平原君說:「我是最適合的人選,願意跟從公子前往。」平原君說:「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鋒利的錐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會穿破袋子,顯露鋒芒。而你在我這三年,卻沒有傑出的表現,我看你還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現在才要進入袋子里,不然我這把錐子早就穿破袋子,顯露出它的鋒利,而且連錐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於是平原君就帶著毛遂等二十人趕往楚國。
見到楚王,平原君說明了局勢和利害得失,費盡口舌,卻都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沒有辦法、想不出好點子。正當大家不知到該怎麼辦才好,毛遂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說:「大王的性命現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國有幾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役中卻被秦國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感到羞憤。趙國提議兩國聯合抗秦,是在替你們楚國報仇。」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著寶劍威脅,就同意結盟,訂下和約。並立刻發兵支持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從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招持。

② 列舉20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1、拔苗助長

春秋時,有個急性子農夫,他插下秧苗後,好幾天也不見秧苗長高,心裡著急,就把自己田裡的秧苗挨個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裡,得意地對兒子說:「我幹了一天,總算幫助秧苗長高了一些。」兒子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見秧苗全都被太陽曬得枯死了。

2、一鳴驚人

春秋時,楚莊王當國君的前三年,只知享樂,不管國事。申無畏出了個謎語讓他猜:「有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楚莊王笑著說:「這只鳥,要麼不飛不鳴,要飛就直沖雲霄,一叫就讓人震驚。」從此,他勵精圖治,成為霸主。

3、風吹草動

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他逃到昭關。由於楚軍在關口盤查很嚴,他出不了關。因為著急和憂愁,一夜之間他的須發全都變白了。憑著相貌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他混出了昭關。逃亡的路上,他經常在蘆葦和草叢里穿行,由於精神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他就趕緊躲起來。

4、風雨同舟

春秋時,吳、越兩國相鄰,但彼此之間爭端不斷,戰爭頻繁。有一次,兩國的人同乘一條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風突起,大浪滔天,眼看著就要翻船。在這危急時刻,人們忘記了過去的仇恨,齊心協力,共同排除險情,使渡船安全地到達了岸邊。在船上的兩國人就像一家人一樣。

5、甘拜下風

春秋時,秦、晉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也被秦俘獲。秦穆公對晉國的君臣們說:「盡管晉惠公忘恩負義,但我是不會將你們當俘虜押回秦國的。」晉國的大臣們說:「我們是跪在您的下風頭,希望您在上風頭說的話能算數。

6、天羅地網

春秋時,楚平王聽信大臣費無忌的讒言,要殺害太子的師傅伍奢和他的兒子伍子胥。太子連夜告訴了在樊城做守將的伍子胥。當第二天費無忌的兒子來騙伍子胥回都城時,伍子胥將他痛打一頓,說:「如果不是太子告訴真相,我就被騙入天羅地網了。」

7、守株待兔

春秋時,宋國有個農夫在田裡看見一隻野兔撞在樹樁子上,折斷脖子而亡。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從那以後,他什麼農活兒也不幹了,天天守在樹樁子旁邊,等著撿兔子。可再也沒有野兔來撞這樹樁子,他的行為被人們當作了笑話。

8、無能為力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要組成聯軍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訴他,有個叫燭之武的官員能夠勸說秦國退軍。國君立即召見了燭之武。燭之武對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就不如別人,現在年紀大了,就更沒有這個能力了。」

9、如釋重負

春秋時,季孫、叔孫和孟孫三個家族掌握了魯國的軍政大權。魯昭公為奪回權利,派兵去攻打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知道後,立刻前來救援。三家聯合起來,把昭公的軍隊打得大敗,昭公只得逃亡齊國。因為他原來已經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覺像放下沉重的負擔。

10、安居樂業

春秋時,哲學家老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社會:國土面積小,人口稀少。人們不用坐車乘船到遠方去;沒有戰爭,人們不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穩;與相鄰的國家望得見,但不相往來。

11、出類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學生的提問時說:「麒麟和一般走獸是同類,鳳凰和普通飛禽是同類,聖人和百姓也是同類;而孔子作為聖人,遠遠超越同類人中的佼佼者,沒有人比他更偉大了。」

12、從容不迫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莊子,在一次與另一位哲學家惠子辯論時,指著水中的魚說:「它從容不迫地游來游去,多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那條魚,怎麼知道?」莊子說:「魚快不快樂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我們自己快樂,所以可以認為水裡的魚同樣非常快樂。」

13、大義滅親

春秋時,衛國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兒子石厚,卻幫助衛庄公的兒子州吁殺害了衛桓公,篡奪了國君之位。州吁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憤。石碏對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憤恨。他設計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與陳桓公商量好,將兩人處決。人們稱贊他的行為是「大義滅親」。

14、趾高氣揚

春秋時,楚武王派大將屈瑕帶兵去攻打羅國。大臣斗伯比為他送行時,看到他走路時把腳抬得高高的,回來就對楚王說:屈瑕太驕傲了,他必敗無疑。楚王趕緊派人去提醒屈瑕不可輕敵,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屈瑕已經兵敗鄢水。由於羞愧,一個人跑到山谷中上吊自殺了。

15、退避三舍

春秋時,晉國內亂。公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待他很好。當問及如何報答時,重耳說:「如我當上國君,要是兩國交兵,我就退兵九十里以謝恩。」後來,重耳成了晉國國君,稱晉文公。不久,楚晉兩國發生了戰爭,重耳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16、卧薪嘗膽

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俘虜。勾踐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屈辱。被釋放回國後,他發誓要報仇血恨。為激勵鬥志,他睡在柴草上,還在旁邊掛了一個苦膽,每天都要嘗一嘗膽的苦味。經過長期准備,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

17、螳螂捕蟬

春秋時,一個侍衛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決定,就拿著一把彈弓在花園里走來走去。吳王問他在干什麼。他說:「一隻蟬在叫,它沒有想到身後有一隻螳螂要捕捉它。而螳螂沒有想到身後有一隻黃雀要啄食它。黃雀呢,更沒想到我用彈弓在瞄準它。它們沒考慮身後的危險啊!」吳王聽後,撤回了決定。

18、葉公好龍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貴族,自稱葉公。他對別人說:「我最喜歡龍。」他把家裡的廳堂、屋樑、房柱、門窗及牆壁上,全都刻畫上龍的形象。天上真龍聽說了,非常高興就從天而降,來到葉公家裡。葉公看見了真龍,嚇得臉色發白,渾身發抖,狼狽逃竄而去。

19、一鼓作氣

春秋時,魯國與齊國發生戰爭。齊軍連續兩次擂響戰鼓發起沖鋒,魯軍都按兵不動。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進攻,將軍曹劌才下令:「擊鼓,進攻!」結果魯軍大勝。曹劌告訴魯庄公,敵軍擂鼓三遍時士兵已乏力,而我軍一鼓作氣,所以能取勝。

20、邯鄲學步

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當地人如何走路。他發現滿街的人走路姿勢各異,但都很優雅,就見一個學一個。結果呢,什麼姿勢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家去。

③ 賜教一下有沒有了解刺綉畫方面的知識的

一、刺綉概述

刺綉,又名「針綉」,俗稱「綉花」。以綉針引綵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綉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湘綉、蜀綉,號稱「四大名綉」。此外尚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和苗綉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綉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

二、中國刺綉源流

刺綉起源很早。黼黻絺綉之文,見於尚書。虞舜之時,已有刺綉。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綉。三國吳孫權使趙夫人綉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卷,綉於尺絹之上,因刺綉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綉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綉家在美術史上也佔了一席之地。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綉,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綉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綉)綉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綉藝術之成就。漢代綉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綉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刺綉風格。從這些綉品看,漢綉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綉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綉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綉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綉全部綉出,成為滿地施綉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綉,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有不少唐綉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綉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刺綉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綉,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綉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綉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綉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系,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綉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綉之綉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綉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刺綉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綉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綉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綉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綉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綉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系。

宋代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綉院掌纂綉。徽宗年間又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刺綉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綉作。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綉前需先有計劃,綉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綉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綉之特色。

元代綉品傳世極少,台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綉之精工。

明代的染織工藝,至宣德間始變發達。刺綉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綉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綉之真傳。摹綉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綉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綉,蓋所謂畫綉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綉。
顧綉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綉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發,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綉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綉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斗雞尾毛,薄金、頭發均可入綉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綉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綉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綉技術。

清代刺綉,宮廷御用的刺綉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制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綉作坊,照樣綉制,綉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綉,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綉,著名的有魯綉、粵綉、湘綉等、京綉、蘇綉、蜀綉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綉,後又稱為「四大名綉」,其中蘇綉最負盛名。蘇綉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綉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綉針法的多種變化,綉工更為精細,綉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綉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綉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綉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綉技精湛,聞名蘇州綉壇。沈氏30歲時,逢慈嬉太後70壽辰,沈氏綉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沈綉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模擬的特點表現於刺綉之中,新創「模擬綉」,或稱「藝術綉」,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隨著蘇綉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綉,如亂針綉、束綉、雙面綉、雙面異色綉、精微綉、彩錦綉等。另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織綉,亦充分表現原始風格的自然美與拙樸之美。刺綉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綉,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綉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三、中國刺綉流派

蘇綉:歷史悠久,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在蘇州就出現有綉衣坊、綉花弄、滾綉坊、綉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明代蘇綉已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較廣。清代為盛期,當時的皇室綉品,多出自蘇綉藝人之手;民間刺綉更是豐富多采。清末時沈壽首創「模擬綉」,飲譽中外,她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繪綉科主任楊守玉,創始亂針綉,豐富了蘇綉針法。蘇州刺綉,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綉工細致,形象傳神。技巧特點可概括為「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針法有幾十種,常用的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綉、紗綉等。綉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用品,有被面、枕套、綉衣、戲衣、台毯、靠墊等;一類是欣賞品,有台屏、掛軸、屏風等。取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雙面綉《金魚》、《小貓》是蘇綉的代表作。蘇綉先後有80多次作為饋贈國家元首級禮品,在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國外作刺綉表演。在1982年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雙面綉《金魚》雜1984年第56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獎。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品的總稱。是在湖南民間刺綉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綉和粵綉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綉,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綉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綉自銷的「吳彩霞綉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綉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寧鄉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綉,長期深入綉坊,繪制綉稿,還了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綉藝術水平。早期湘綉以綉制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後逐漸增加繪畫性題材的作品。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劈絲細致,綉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艷,十分強調顏色的陰陽濃淡,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能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以特殊的鬅毛針綉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中,湘綉榮獲金杯獎。

粵綉:亦稱「廣綉」。泛指廣東近2、3個世紀的刺綉品而言。粵綉歷史悠久,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制織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朱啟鈐《存素堂絲綉錄》都描述:遠在明代,粵綉就用孔雀羽編線為綉,使綉品金翠奪目,又用馬尾毛纏絨作勒線,使粵綉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現;「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輪廓花紋,自然工整」。至清代粵綉得到了更大發展。國內收藏以故宮藏為最多而有代表性。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奪目,針步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善留水路。粵綉品類繁多,欣賞品主要有條幅、掛屏、台屏等;實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台帷和綉服等。一般多作寫生花鳥,富於裝飾味,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婦女衣袖、裙面,則多作滿地折枝花,鋪絨極薄,平貼紬面。配色選用反差強烈的色線,常用紅綠相間,眩耀人眼,宜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18世紀納絲綉,則底層多用羊皮金(廣東稱「皮金綉」)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1982年粵綉以《晨曦》、《百鳥朝鳳》等作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

蜀綉:又名「川綉」。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綉品的總稱。歷史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載,當時蜀中刺綉已很聞名,同蜀錦齊名,都被譽為蜀中之寶。清代道光時期,蜀綉已形成專業生產,成都市內發展有很多綉花鋪,既綉又賣。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題材內容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針法經初步整理,有套針、暈針、斜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100多種。品種有被面、枕套、綉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掛屏等欣賞品。以綉制龍鳳軟緞被面和傳統產品《芙蓉鯉魚》最為著名。蜀綉的特點:形象生動,色彩鮮艷,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綉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

④ 達斡爾族抗戰沙俄時期的故事

①檀萃撰輯,何耀華校正:《武定鳳氏本末》,《雲南史料叢刊》,第二十二輯。苗與灌溉稻田,其中有全縣最大的萬德壩塘,可灌溉水稻田170多畝。與此同時,當劫掠斂跡後,比較安定和平的民族關系可以出現,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就比較容易獲得傳播與推廣。

在對外掠奪奴隸來源枯竭與社會生產力取得發展的新形勢下,貴族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群眾的直接佔有難以繼續,農奴對領主的依附關系就日益發展。

清代中葉,這種奴隸制經濟向封建領主經濟的轉化或者農奴對領主封建依附關系的發展,可從嘉慶年間水西地區流傳下來的三份彝文田契顯示一斑。其中一份,寫明農奴阿勾巴租種土目領主燕翼堂安的勃那意吐型地一片,交頂銀五十兩,年交稻穀租二大斗五升,旱地租一大斗。並講明:「今後糧清糧款,作事夫役,大派小派,隨喚隨到,阿勾巴子孫永遠管業。以後如糧租不清,大派小派夫役,不能隨喚隨到,由官家扯土,另安他人,阿勾巴子孫並無異言。」另有租與農奴阿木的兩份田契,主要內容基本相同①。這里既不是奴隸制的直接強制,也不是單純的經濟剝削。而是由於農奴租種了土目領主的土地,因而產生了除交租糧外,還有各種夫役、派款等經濟外強制。如果農奴不能履行這種經濟剝削與經濟外強制,領主的土地就要收回。這就將租種土地產生的經濟剝削與封建性質的人身依附關系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自然,在繼續保持土目大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土目在政治統治上仍然掌握了很大的權力,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決不是一帆風順的。清代前期至中期,水西有的地區奴隸制仍然十分活躍,有的地區則保留嚴重的奴隸制殘余。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三月初一日,貴州大定府悅服里步武(補露)土目安沙巴及孫安智,將角灣子地方一塊佃給一個叫不修(麻栽爺爺)的,這個不修除交頂銀前後共十九兩銀子外,並寫明「以後子孫萬萬代,一代抽一個當『直』(奴隸)。官家生了一個孩子,要出一兩或二兩銀子,要出一壇或二壇酒。另外我家該出十兩零八錢銀子給官家」。結合解放後在貴州威寧地區的調查,這種「一代抽一個當『直』」的關系,就是家外娃子(分居奴)耕種「人租地」,每代必須交納人租一個的關系。這又是奴隸制殘余在水西地區長期得到保存的表現。

改土歸流的有效推行與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在清代若干彝族地區,除出現土司制度下奴隸制經濟向封建領主經濟過渡外,在其他若干彝族地區,由於改土歸流的有效推行,也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直接向封建地主經濟的過渡。

清代彝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可以雍正年間東川、烏蒙、鎮雄彝族土司、①余宏模:《清代水西彝族土目和彝文田契試析》,《貴州民族研究》,1979年第一期。土目的改流為代表。雍正以前,這里還保留著奴隸佔有制度。雲南巡撫鄂爾泰於雍正四年十二月奏陳由威寧到東川彝族土司土目統治區內所目睹的情況:「三百六十里內人煙俱寂,雞犬無聞」。「田皆蒿萊,地盡荊棘,耕種不施,漁樵絕跡」①。社會生產力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與破壞。鄂爾泰在上述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所採取的策略是,在陸續調集軍隊陳兵邊境的同時,先行分化土司、土目內部的團結。烏蒙府城發生了奴隸主暴亂,殺害了烏蒙鎮總兵劉起元等人。從而迫使鄂爾泰飛調滇、黔官、土兵一萬數千人,對東川、烏蒙、鎮雄等地的奴隸主武裝進行大規模的粉碎性的打擊,使之一蹶不振,並為奴隸制經濟向封建地主經濟的直接過渡,創造了一個迅速發展的先例。其具體措施是:軍事上加強安營設汛,防止涼山彝族奴隸主的勢力越過金沙江卷土重來;政治上慎選能員,以「人地相宜」的徐成貞為昭通總兵;著眼於恢復與發展經濟,早在1727年初,就陸續招集墾民墾荒,繼而將原屬土司土目現在無業的田地賞給兵丁。「並量與牛種銀兩,勸令開墾」①。1731年初,當「魯甸涼山等數百寨盡平」之後,又對避亂逃亡及被脅從的,無論漢回彝苗,「概令招撫,悉予安插」,於是「歸而完聚者數萬戶」②。1731年底,繼鄂爾泰擔任雲貴總督的高其倬,又採取了進一步的措施:首先從尋甸各州招得「習於耕稼」的農民一千戶,限期趕赴昭通;其次將昭通之田分為熟水、生水、熟旱、生旱田四種,分別授與;尤為重要的是:將「所給與兵民夷戶之田,俱令於分給之始,即立清界限,以杜將來紛爭影射之葛藤。其田按年陸續收其稻穀,照時價計算,扣還工本,扣清之後即令起科其田給與執照,永遠為業」③。這種既承認勞動者的土地所有權,又從生產資金方面給予借貸的政策,極大地鼓勵了勞動者的生產熱情,大約只經歷了十多年,就出現了改流前後迥然不同的變化。在改流前的1726年,是「昔日土酋,好逸惡勞,不喜耕種,縱容部落,不時搶劫人口,擄掠牲畜,販賣為生,習成慣技」④。而在改流後的乾隆十一年(1746),則是「數年以來,招徠開墾,野無曠土,商賈輻輳,漢土民夷,比屋而居,廬舍稠密,已與內地氣象無二」⑤。

在向封建地主經濟過渡中,並非所有地區都要經過改土歸流。如康熙二十七年授職的新平土縣丞楊宗周,乾隆三年因軍功議敘的新平土千總邱國①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雲貴總督鄂爾泰奏》,《硃批諭旨》,第49冊。①《清世宗實錄》卷96,頁20、21。

②民國《昭通志稿》卷2《政典志》。

③民國《昭通志稿》卷8《藝文志》,高其倬:《委員赴昭辦理開墾疏》。④乾隆十年十一月初三日,《雲南昭通鎮總兵官董芳奏》(硃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民族事務類,第1688號。

⑤乾隆十一年二月二十日,《雲南總督張允隨奏》(硃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民族事務類,第1688號。

良,都是直到清朝末年子孫世襲,轄區四至分明,保持著土司封建領主的大土地所有制。但至乾隆三年,土弁李毓芳在新平所屬地方「新買者甸岡、丫租等田」,其中者甸岡計九畝八分二厘,「年收京斗租谷二十四石,納秋糧四斗八升**五勺」①。表明這里的地主經濟已在領主制周圍取得進展,並對後者進行沖擊。又如道光年間雲南武定慕蓮土舍所屬練頭聯合群眾,要求在轄區內自由買賣土地。土司被迫承認,允許有田戶以後只交納一份官租,這就以容許地主經濟發展的方式破壞了領主制的完整。再如清朝末年,貴州威寧龍街、牛棚、大官寨等地仍然保存土目封建領主的大土地所有制,鄰近的灼圃地區卻由於土目絕嗣,地產歸公,折價出售,從而使這一地區的地主富農經濟逐漸居於統治地位。

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與風俗習慣除少數後進地區外,各地彝族有著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歷史。正是從農業生產實踐中,彝族人民積累了許多有關天文氣象的知識。如在雲南景東縣,彝族群眾把長時期以來觀察天象變化的經驗編成許多農諺。在雲南牟定縣,當地部分彝族老農根據春雷第一聲的時間和方位,能夠正確地預測當年雨季開始的遲早和雨量豐欠的情況。在四川涼山,彝族群眾在自己的生產實踐中,採用了根據物候定農時的方法,並進一步把農時與天象聯系起來,根據日出點和日落點的位置變化確定農時,確定該種某一種作物。

在對疾病醫療方面,彝族群眾中間也蘊藏著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雲南楚雄、祿勸縣的《齊書蘇》(意為配葯方的書),貴州畢節地區的《尋葯找葯經》,四川涼山地區的《獻葯供牲經》,都可以說是當地彝族醫療經驗的總結。許多民間醫生運用世代相傳的醫療經驗,把一些動植物和礦物製成各種土葯,能治療多種疾病。還有扎針、接骨、熏洗、按摩、拔火罐等外科手術。並對牲畜的疾病進行治療。但是,在一些地區,醫療經驗被公開宣揚宗教迷信的畢摩所禁錮,未能獲得健康的發展。

彝族有初創於隋唐,至明代已趨成熟的標音節文字,明清以來,各地流傳不少用紙書寫的彝文經典,包括歷法、天文、譜牒、詩文、神話、歷史以及畢摩所使用的祭經與占卜經等典籍,內容十分豐富。各地還有一些彝文鑄銅、碑刻、圖章、書信、契約、借條等,多系明清兩代保留下來的文物。彝族民間有豐富的文學寶藏,許多手抄本基本上可以劃入文學作品的范疇,絕大部分是世代傳誦、並不斷錘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它們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彝族民間有各式各樣的傳統曲調,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幾首,它是彝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山歌與傳統曲調一樣,豐富多彩,美不勝①道光《新平縣志》卷2《學校》。

收。彝族民間還有各種舞蹈伴奏曲和樂器曲,樂器種類不少,通常以管弦為主。舞蹈是彝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最流行的是集體性質的「跳樂」,基本動作各地相去不遠。涼山彝族地區還有一種宮廷舞,淵源可以追溯至隋唐時期,以後由彝族茲莫(土司)繼承與保留下來。各彝族地區還保留一些其他的古老舞蹈形式,包括征戰舞、鬥牛舞、斗雞舞、點蕎子舞、點玉米舞等。

彝族群眾流行多神崇拜,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可區分為自然崇拜、靈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數種,而以祖先崇拜的儀式最為隆重。最普遍流行於各地的是祭龍,大多以樹或水塘為代表。在眾多神靈中已出現天神的概念,但不過是人間茲莫或者土司的化身。彝族祭司多稱畢摩,由男性擔任。通曉彝文,通常父子相傳,少數拜師受業。凡遇打冤家、婚姻、疾病、狩獵、出行,以及遇有異象異夢等,都要請畢摩占卜,以預測吉凶禍福。此外,彝族民間還流行「神判」,有撈油鍋、漂燈草、端紅鏵、嚼米等數種,負者須接受制裁。

父系小家庭是各地彝族社會生產和消費的基本單位,諸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遺產由男子繼承,絕業歸近親所有,女兒只能分得部分動產。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制。1840年以前,涼山彝族婦女在某些方面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在奴隸制與封建領主制的統治下,若干彝族地區盛行等級內婚,主要是黑彝與白彝之間絕對禁止婚配。許多地區盛行收繼婚,多系丈夫死後續嫁夫兄弟。在婚姻對象選擇上,交表婚十分流行。一夫一妻制是彝族社會的基本婚姻制度,少數統治者有多妻的現象。

彝族歷史上盛行火葬。明清以來,隨著改土歸流的貫徹執行,在流官政府的刻意提倡下,許多彝族地區已逐步廢除火葬,改用棺木土葬。涼山地區的火葬在奴隸制度下一直繼續流行。

各地彝族有一些標志民族傳統的節日,其中,流行甚廣而又隆重舉行的是火把節。四川、雲南一般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貴州多在六月初六。在雲南彌勒西山和路南圭山,每年冬日要過密枝節。貴州和雲南東北地區的某些彝族,還有夏歷六月過小年、冬月過大年的習慣。

第四節回族回民的反清斗爭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由中國國內以及國外的多種民族成份在長時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民族。

清軍入關之初,在各地實行剃發、圈地等強暴措施,遭到漢、回各族人民的共同反抗。在湖北,「老回回」這支回族農民武裝在同李自成、張獻忠堅持十多年的反明起義之後,現在又投入到抗清洪流中來。在山東,東昌府(今聊城)、濟寧州等地的回回兵,崇禎末即參加城守,給清軍以有力抗擊。在廣州,羽鳳麒、■之浮、馬承祖三個回族將領,因堅持抗清而犧牲,被稱為「教門三忠」①。在雲南,有不少回族人參加南明政權,後來在桂王退入緬甸的時候,曾有一部分跟隨桂王的回民,被阻於騰越、保山一帶,以「明」為姓,用以表示懷念先朝和對清的不甘屈服。在回民聚居的陝甘地區被清軍佔領後,反清起義仍然此伏彼起,其中順治五年(1648)以回族米喇印、丁國棟為首的甘州起義規模最大,他們在「反清復明」的口號下,擁出明延長王朱識■作號召,轉戰於甘肅各地達兩年之久,山陝一帶為之震動。

甘州起義被鎮壓之後,清朝兵科左給事中郝壁向清廷獻策,建議清廷趁兵威之下,於各府、州、衛五六十里之外,「或有屯堡僻闃之地,子女族黨另行安置。勿令養馬,勿藏兵器」,並且還要讓回回的「掌教一人主之。制其出入,一意耕牧所原有田產,以消其獷悍之性」,這還不夠,「仍聽司道等官不時察勘。庶釁無由啟,久自敉平,實民與回兩便之道」。①他的建議集中反映了清朝封建官吏們對回族的極端敵視。

在政策上,清朝統治者沒有把伊斯蘭教像白蓮教那樣禁止,採取允許存在而又多方歧視和嚴加防範的政策。在法律上,三個以上的回回持兵器走路要罪加一等;流徙罪,普通犯人可以申請留養,回回則不得申請;並且還規定流徙地點不得在甘肅等回回聚居的地區;對於回回的定罪、施刑也比一般犯人重,回回罪犯刺字時刺「回賊」二字,以示污辱。

乾隆四十六年(1781)和四十九年(1784),先後發生了甘肅循化(今屬青海)撒拉族蘇四十三和通渭石峰堡回民田五領導的兩次反對地方官府的起義,清廷派大軍剿洗,並利用新教、舊教矛盾,採取「赦一剿一,以分其力」②的以回制回策略,起義遭到殘酷鎮壓。清陝甘總督以這兩次事件為借口,在乾隆五十四年發布告示,禁止回民信奉新教,禁止漢民信奉伊斯蘭教,禁止回民抱養漢民的嬰兒,並禁止添造禮拜寺。蘇四十三事件後,清廷將蘇①乾隆《番禺縣志》。

①《明清史料》丙編第7冊。

②《清高宗實錄》卷1127。

四十三的首級「傳示各省回民居住地方,每處懸示數日,使之共知儆戒」③,接著,清廷將陝西提督由西安移到固原,固原總兵移到河州(今臨夏),加強了對回民聚居地區的兵力部署和控制。

甘肅回民的反抗和被鎮壓,影響及於全國,各地官府都在奉旨盤查「余黨」、「邪教」和搜查違礙書籍,為此還興起了迫害回民的兩次文字獄。第一次乾隆四十六年六月,西安回民馬中傑、馬廣文前往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途中,在山西靈石被查獲書信一包,只因信內有「掌教」名目,於是驚動山陝,如臨大敵,以為又是別立邪教煽惑回民者。馬中傑被解回西安,由署理陝西巡撫畢沅就近審理。經再三嚴審,掌教名目早已有之,並無別情。乾隆帝下諭,不得不承認「所辦其屬過當,殊不解事」。這種壓迫和挑撥在西北各地的積累和擴大,成為以後回民大規模自衛抗爭之政治的、歷史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年,乾隆四十七年五月,發生了影響更大的又一次文字獄。在廣西桂林查出廣東崖州三亞村回民海富潤攜帶的劉智《天方至聖實錄年譜》等漢文著述及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蘭教經籍多種。敢稱「實錄」,被認為是「僭妄」,海富潤被捕下獄,廣西巡撫朱椿一面飛咨有關各省查辦,一面申奏朝廷。此案波及廣西、湖北、江蘇、安徽、雲南、廣東數省,著書人、作序者、送書人、譯刻者、藏版人等,牽連眾多,一大批回民人家和禮拜寺被搜查,弄得回民人人自危。乾隆帝知道此案又辦理過嚴,下詔說甘肅的新教是邪教,已經辦凈根株,「至於舊教回民,各省多有」,「其平日所謂經典,亦系相沿舊本,並非實有謗毀顯為悖逆之語」。但詔書又指出;這次查出的「書內字句大約俚鄙者多」,「此等回民愚蠢無知,各奉其教,若必鰓鰓繩以國法,將不勝其擾」①。這樣的上諭仍然重申了對新教的鎮壓,默認了對宗教書籍的搜查和對回民的歧視,只是擔心查辦過嚴將不勝其擾而已。詔書還提到對山東王倫和甘肅王伏林等起義的鎮壓,有回民參加,這也正是清統治者對回族兵將加以利用的一面。在清代,回族中當兵吃糧和擔任武將的確實不少,如哈元生、哈攀龍、哈國興、冶大雄、許世亨、馬建紀、江長貴等都曾任提督、總兵之類的官職,後來同治年間馬新貽,竟坐上了兩江總督和辦理通商事務大臣的高位。這只不過是少部分人的被利用,絕不說明回族政治地位有任何提高。相反地,隨著民族矛盾的不斷激化,回族中醞釀著更大規模的抗清風暴。

以農為主農商工兼營清代有較長時期處於相對安定的環境,由於停止圈地、鼓勵墾荒、興修③《清高宗實錄》卷1135。

①乾隆四十七年六月三日上諭,轉引自道光七年重刻《天方至聖實錄年譜》。水利、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等政策的施行,中國的封建經濟又逐漸呈現出一個由恢復到發展的局面,回族的經濟、文化這一時期也同樣有較為明顯的發展和變化。

各地回族的人口在繁衍,生產在發展。乾隆四十六年署理陝西巡撫畢沅的奏摺提供了有關陝西回民的綜合情況,很有代表性。畢沅說:「查陝省各屬地方,回回居住較他省為多,而西安府城及本屬之長安、渭南、臨潼、高陵、咸陽及同州府屬之大荔、華州,漢中所屬之南鄭等州縣,回民多聚堡而居,人口更為稠密。西安省城內回民不下數千家,城中禮拜寺共有七座。西安回民大半耕種、畜牧及貿易經營,頗多家道殷實及曾任武職、大小員弁及當兵、科舉者。」①在甘肅,東部寧夏至平涼,回民村寨林立,西部以河州、西安為中心。延伸到河西及南部清水、張家川等地,也都是回民聚居的地方。內地河南、安徽北部及山東、河北的沿運河兩岸,回民散居其間。而雲南,在東部發展了昭通、會澤、巧家,在西部發展了大理、保山、劍川等回回村鎮。

清代前期回族農業生產的發展,首先在墾荒事業和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上較為突出。順治甘州事變後由河西逃往西寧府的大批回民,在白塔兒(今大通)等地闢建新的村寨,至乾隆時「開田立舍」已經「累至萬戶」。巴燕戎廳(今化隆)很多村莊是回民新設。西寧北川營,回民、漢民雜居,「築高屋、莊田、水磨、斗車、種麥、豆、青稞」①,向當地蒙古貴族領取耕牛和籽種,每年交納實物地租。在新疆哈密、伊犁、烏魯木齊、昌吉等地,乾隆後期回民同漢民一起由陝甘來這里墾荒,做出成績。清代前期山東、河北回民陸續到東北、內蒙墾荒和經商、開辟了新的居住區。繼元明之後各地回民在農田水利事業上不斷做出成績,在寧夏,回民、漢民一起興修了大清、惠農、七星、昌潤等渠道,漢延、唐徠等古老渠道也進行了整修和擴展。「黃河萬里富寧夏」的贊譽是歷史上回、漢各族人民興辦黃河水利並同「河崩沙壓」等自然條件作頑強斗爭和辛勤勞動換來的。雲南,經過元明數百年的經營,回民多佔有水利條件較好的地方,在新興(今玉溪),水利灌溉條件好,可以引水上行,回民居住之處「田地最饒,赤旱不荒」②.峨縣(今峨山)漢民同河西縣回民聯合興修水利,僅河西縣就有數千畝回民良田受益,體現了回漢團結的情誼。在河南,回民較多的開封地區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決口,河南及安徽兩省五府二十三州縣都遭淹沒,開封被洪水圍困八個月,全城回、漢族百姓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官府束手無策。在一次險情萬分緊迫時,有回民夫役七百餘名和四街商民「赴工效力,不領價值,踴①乾隆四十六年六月十四日,署理陝西巡撫畢沅奏摺,轉引自道光七年重刻《天方至聖實錄年譜》。①乾隆《西寧府新志》。

⑤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全

⑥ 古代刺綉工藝中說的「四大名綉」是指

在漢族傳統刺綉工藝品當中的,常常將產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綉",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綉",產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綉"和產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綉"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蘇綉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蘇綉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於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綉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
湘綉是在吸收蘇綉和其它刺綉的優長處發展而來的。湘綉使用不同顏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湘綉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綉內容多為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綉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粵綉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綉制平整光滑。粵綉的題材廣泛,多為百鳥朝陽、龍鳳等圖案。
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綉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綉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
更多相關知識參考:http://ke..com/link?url=2q-_w1RHB8SA179te_CAfaOevIyP9AQbJaMHUUeYArd8T6_

⑦ 要寫一篇學習刺綉的總結,幾百字就購了!!

在綜合實踐課上學習了刺綉後,我開始喜歡上了它,甚至最近還迷上了傳統刺綉,也有了些許的心得體會,也希望和同學、老師們交流切磋,希望大家的秀藝能共同提高,綉出更多的美麗東東,先拋磚引玉:
首先是構圖,也就是綉圖,我一般選擇的是工筆國畫,再有就是成品,比如從網上看到的蘇綉作品,當然十字綉的效果圖和綉圖也可以借鑒成為傳統刺綉的綉稿,比如我綉的鬱金香是參照蘇綉作品節選組合的,最近綉的馬蹄蓮是參照十字綉的效果圖。刺綉最好就是從花卉入手,因為簡單而且即使有些變形對效果影響也不大。
其次是配色,我一般會把涉及的顏色按深淺漸變的順序排出來,根據圖樣的大小決定精細程度,一般小圖選2-3個色調,大的花瓣選5-6種顏色,當然如果追求精緻可以小的花瓣也可以多用幾種顏色。然後從手頭的綉線里選出需要的顏色來。
最後就是針法,我一般用套針,從花瓣的根部向邊緣綉,一層一層的套綉,顏色從深到淺(也可能是從淺到深),運針的方向要順著花卉本身的生長方向走,過程有些象畫國畫時的暈染。
另外一個小經驗就是如果對配色沒把握可以參考借鑒十字綉圖的配色,等有經驗了就可以自己配色了。但是一般都是選出一個色調,按照深淺程度選出相應的顏色,比如紅色的花瓣,可以用暗紅、大紅、紅、淺紅、淡紅。平時多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比如花卉的顏色,陰陽向背,生長紋路等,再有就是多看一些刺綉作品,觀察作品的用色、運針,可惜的是網上能搜到的作品實在少,尤其是能看清楚針跡的精品就更少了。生活中的綉店也不多,最郁悶的是也不讓拍照。
這個石榴刺綉部分大約是13個小時,珠綉約3小時,做包大概1小時吧,可能不是很准確。一般來講,稍微大些的圖案要綉2-3整天(如荷花手袋、牡丹掛袋、石榴),一個周末可以完成,小圖比如玉蘭、馬蹄蓮大概3小時左右可以完成。
總體感覺比綉十字綉的時間要短些,因為不用總盯著圖紙看,當然構圖需要一些時間,比如選擇主題、定稿(選原圖或者搜集素材自己構圖),稿子定下來畫稿和摹稿(簡單的可以直接用鉛筆畫在布上,復雜些的就用拓藍紙摹到布上防止鉛筆字跡模糊)時間不是很長,短的幾分鍾長的可能會稍長些1小時應該能搞定。
配色可能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我有時候把手頭所有的同色系的線都擺出來按顏色深淺排序,選擇合適的線色;借鑒十字綉同主題或類似主題的線色會相對容易些,當然後來綉的有些經驗了可以直接借鑒以前的配色。一般來講構圖和配色可能要花費半天左右的時間吧。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小男孩在農場遇到一隻白狗 發布:2024-08-19 08:36:47 瀏覽:594
微光上有什麼恐怖片 發布:2024-08-19 05:25:40 瀏覽:915
穿越香港鬼片滅鬼的小說 發布:2024-08-19 03:36:10 瀏覽:833
惡之花都敏秀姐姐扮演者 發布:2024-08-19 02:22:07 瀏覽:321
thai好看電影 發布:2024-08-18 11:34:37 瀏覽:795
電影內容女的是傻子容易尿褲子,男的很窮單身漢 發布:2024-08-18 10:31:36 瀏覽:129
雙機巨幕廳和4k廳哪個好 發布:2024-08-18 10:18:41 瀏覽:818
日本僵屍片上世紀 發布:2024-08-18 07:32:00 瀏覽:537
怪物 韓國電影在線 發布:2024-08-18 03:49:17 瀏覽:491
第九區一樣的 發布:2024-08-17 23:16:05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