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花斑病
❶ 葡萄斑點病毒病有哪些症狀
葡萄斑點病毒病:在許多砧木品種和栽培品種上不表現症狀,而是呈現內潛伏侵染狀態。在容一些歐洲葡萄品種上,常引起葉脈彎曲,葉尖形,果實少而小的現象。在沙地葡萄上出現典型症狀。春季,病葡萄葉上產生形狀不規則的零星分布的褪綠斑點,或沿葉脈附近或第三和四支脈出現透明狀態。若將病葉迎著陽光觀察,便更加清晰可見,有時產生灰白色針狀斑點,遍布整個葉面或集中分布在葉脈附近。病害發生嚴重時,造成葉片向上捲曲,有時發生嚴重畸形,葉片黃化,病株長勢衰弱。在日本,認為此病若與卷葉病並發時,則加重卷葉病的危害。
❷ 怎麼治葡萄斑點
葡萄褐斑病的防治主要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將病害的萌芽消滅在平時的管理當中。葡萄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1,清園,及時清理果園里的的病殘體,特別是秋季葡萄落葉之後,減少第2年的病菌侵染源。
2,及時修剪,增加葡萄的通風透光性能,降低田間濕度。去除多餘的枝梢,及時進行連續打頂,防止葡萄樹出現瘋長,瘋長的葡萄樹樹冠過大,不利於第2年形成花穗,並且無謂的過多消耗營養,還會因為田間過於蔭蔽,夏季田間潮濕,容易誘發葡萄褐斑病
❸ 葡萄褐斑病有什麼症狀
葡萄褐斑病又稱斑點病、褐點病、葉斑病及角斑病。根據病斑的大小和病原菌的不同可分為大褐斑病和小褐斑病兩種。此病分布較廣,幾乎遍及全國各葡萄產區,是葡萄較重要的葉部病害之一。可引起葡萄早期落葉,嚴重影響漿果產量、品質和樹勢。
【症狀】
葡萄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褐斑病有兩種:病斑定形後,直徑3~10毫米的稱大褐斑病;直徑2~3毫米的稱小褐斑病。
(1)大褐斑病:症狀隨品種不同,存在差異。一般發病初期,葉片表面產生許多近圓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的褐色小斑點,以後病斑逐漸擴大,常融成不規則形的大斑,直徑達3~10毫米。病斑中部呈黑褐色,邊緣褐色,病健交界部分分界明顯。病害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病葉乾枯破裂,易早落,嚴重影響樹勢和翌年的產量。
(2)小褐斑病:病斑較小,直徑2~3毫米,大小較一致,呈深褐色,中部顏色稍淺,後期病斑背面長出一層較明顯的黑色霉狀物。
❹ 家裡的葡萄葉子上長斑,這是什麼病啊該怎麼防治
是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由基部向上部葉發展。發病初期在葉面形成淺黃色近圓形至多角形病斑,容易並發角斑病,空氣潮濕時葉背產生霜狀霉層,有時可蔓延到葉面。後期病斑枯死連片,呈黃褐色,嚴重時全部外葉枯黃死亡,類似黃萎病。
高溫濕度是發生的主要條件,可以使用吡唑醚菌酯進行有效的防治。
❺ 葡萄斑點病毒病的理化性質是什麼
病毒名稱:葡萄斑點病毒Graperinefleckvirus(GFkV)。
葡萄斑點病為病毒類病害,但病原病毒尚未確定。從染病葡萄韌皮部觀察到一種球狀病毒(Verderevskajaetal,1983;TeraiandYano,1980;Nambaetal.,1979)。從無味病果(含糖量低)中也檢查出球狀病毒,命名為葡萄無味果病毒(Ajinashikavirus)(Namba,etal.,1979)。但已證實無味果病系由葡萄卷葉病和斑點病復合侵染所致(TeraiandYano,1980,1985)。
分類地位:在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中的編碼為00.077.0.03.001。
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可能為等軸球狀,直徑為23~30nm,非機械傳染的雙鏈核糖核酸(dsRNA)分子,寄生於韌皮部。
❻ 葡萄褐斑病的發生有哪些規律
葡萄褐斑病的發生規律:葡萄褐斑病是一種真菌病害,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組織內越冬。次年春天,氣溫升高遇降雨條件,越冬菌絲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風雨傳播到葉片上,從氣孔侵入,潛育期10~20天。一般6月開始發病,7~9月為發病盛期,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是該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管理粗放,植株衰弱易發病。
❼ 什麼是葡萄褐斑病
Isariopsis clavispora Sacc.Cercospora roesleri(Catt.)Sacc.
症狀
葡萄褐斑病有大褐斑病和小褐斑病兩種。大褐斑病的症狀,常因品種不同而異。在龍眼、甲州等品種上,病斑近圓形或多角形,直徑約3—7mm,中央有黑色環紋,邊緣褐色,最外層呈暗褐色濕潤狀。在美洲系統品種上,病iS呈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央黑褐色,邊緣紅褐色,外圍有時呈黃綠色,直徑約7—9mm。後期在病斑背面產生深褐色霉層,即本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小褐斑病的病斑較小,直徑約2—3mm,大小較一致,深褐色,中央色稍淡,後期在病斑背面產生較明顯的灰黑色霉狀物。
病原菌(圖1-36)
圖1-36 葡萄大褐斑病病菌
1.分生孢子梗 2.分生孢子
葡萄大褐斑病原菌為Isariopsis clavispora Sacc.。子實層產生於葉的兩面,子座小,直徑16—28μm。分生孢子梗細長,有1—6個隔膜,暗褐色,多10—30根密集成束狀,但易分散,不分枝,直立或上部1/3處有波紋狀彎曲或膝狀屈曲,頂端圓錐形,有小孢子痕,大小50—400×3—4μm。分生孢子淡橄欖色或褐色,倒棍棒形,有3—8個隔膜,直或稍彎,基端長倒圓錐形或倒圓錐平切狀,有時有厚壁。
葡萄小褐斑病菌為Cercospora rosleri(Catt,)Sacc.。子實層生於葉背面。子座無色,半球形,直徑35—50μm。分生孢子梗束生於子座上,線形或圓筒形,直或彎曲,隔膜多,頂端有膝狀屈曲,深褐色,46—92×3.5—4.5μm。分生孢子圓筒形或橢圓形,偶爾倒棍棒形,直或彎曲,隔膜1—4個,深褐色,18.5—58×4—7μm。
發生規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葉中越冬,分生孢子有時也可越冬。翌年初夏,越冬後的菌絲體,在適宜溫濕度條件下,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由氣孔侵入,潛育期約為20天。病菌侵染發病後又產生孢子,不斷進行再侵染。一般雨水多時病害發生重。從6月到葡萄落葉前均可侵染為害,7—9月為發病盛期。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
增施基肥,提高樹體抗病能力。秋後徹底清掃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以減少越冬菌源。
2.噴葯
結合防治其他病害,噴布1∶0.7∶200式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❽ 誰知道葡萄褐斑病如何防治
豚草又名艾葉破布草、美洲艾,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於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大約於20世紀30年代初傳入我國東南沿海。豚草具有很強的化感作用,對多種糧食作物和蔬菜的產量具有嚴重影響,還能傳播其他病害和害蟲;豚草的花粉能夠引發過敏性皮炎和支氣管哮喘等變態反應症,危害人類健康。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在豚草開花結實之前(6月上旬至7月下旬),人工拔除或機械鏟除。
(2)化學防治①對於路邊、荒地等非農田中的豚草,在2~4葉期,每667米2可使用20%百草枯水劑150~200毫升,兌水25~30千克,或使用10%草甘膦水劑800~1000毫升,兌水30千克,進行噴霧防治。②在小麥、玉米、水稻等單子葉作物田間,每667米2可用20%二甲四氯鈉鹽水劑150毫升加48%苯達松水劑150毫升混合,兌水30千克,進行葉面噴施。
(3)生物防治。
①在豚草幼苗4葉期時,每株上釋放2頭豚草條紋葉甲1齡幼蟲。②在16.7~18.4℃的溫度下,往豚草幼苗上噴灑白銹菌孢子懸浮液,並保持液滴4小時以上,可使豚草感染病害。
(4)替代控制。
種植本地的多年生草本和小灌木,能減輕豚草的發生和危害。
❾ 葡萄褐斑病症狀是什麼
褐斑病僅為害葉片。大褐斑病初在葉面長出許多近圓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的褐色小斑點。以後斑點逐漸擴大,直徑達3~10毫米。病斑中部呈黑褐色,邊緣褐色,病、健部分界明顯。葉背病斑呈淡黑褐色。發病嚴重時,一張葉片上病斑數可多達數十個,常互相癒合成不規則形的大斑,直徑可達9厘米以上;後期在病斑背面產生深褐色的霉狀物,即病菌的孢梗束及分生孢子。嚴重時病葉乾枯破裂,以至早期脫落。
小褐斑病在葉片上呈現深褐色小斑,中部顏色稍淺,後期病斑背面長出一層較明顯的黑色霉狀物。病斑直徑2~3毫米左右,大小比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