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炎症感染 » 流行病炎症

流行病炎症

發布時間: 2021-03-31 01:29:30

㈠ 廣州常見的傳染

病原體侵入機體,消弱機體防禦機能,破壞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過程,稱為傳染(infection)。表現有臨床症狀者為傳染病。
分為四種傳播方式。
(1)水與食物傳播 病原體借糞便排出體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過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傷寒、霍亂、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2)空氣飛沫傳播 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3)蟲媒傳播 病原體在昆蟲體內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過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體進入易感者體內。蚊、蚤、蜱、恙蟲、蠅等昆蟲為重要傳播媒介。如蚊傳瘧疾,絲蟲病,乙型腦炎,蜱傳回歸熱、虱傳斑疹傷寒、蚤傳鼠疫,恙蟲傳恙蟲病。由於病原體在昆蟲體內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階段才能造成傳播,故稱生物傳播。病原體通過蠅機械攜帶傳播於易感者稱機械傳播。如菌痢、傷寒等。

(4)接觸傳播 有直接接觸與間接接觸兩種傳播方式。如皮膚炭疽、狂犬病等均為直接接觸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為接觸疫水傳染,均為直接接觸傳播。多種腸道傳染病通過污染的手傳染,謂之間接傳播。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病原體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進入疫區,部隊的新兵入伍,易引起傳染病流行。
病後獲得免疫、人群隱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傳染病流行或終止其流行。
傳染病如何預防?
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以綜合性防疫措施為基礎,其主要預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傳染源---1

甲類傳染病
鼠疫 霍亂
乙類傳染病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與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診傷寒、黑熱病、絲蟲病、包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一)管理傳染源---2
對病原攜帶者進行管理與必要的治療。特別是對食品製作供銷人員,炊事員,保育員作定期帶菌檢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和調換工作。
(一)管理傳染源---3
對傳染病接觸者,須進行醫學觀察、留觀、集體檢疫,必要時進行免疫法或葯物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4
對感染動物的管理與處理 對動物傳染源,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及家畜,應隔離治療,必要時宰殺,並加以消毒,無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發動群眾予以捕殺。
(二)切斷傳播途徑
根據傳染病的不同傳播途徑,採取不同防疫措施。
腸道傳染病作好床邊隔離,吐瀉物消毒,加強飲食衛生及個人衛生,作好水源及糞便管理。
呼吸道傳染病,應使室內開窗通風,空氣流、空氣消毒,個人戴口罩。
蟲媒傳染病,應有防蟲設備,並採用葯物殺蟲、防蟲、驅蟲。
(三)保護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點有計劃的預防接種,提高人群特異性免疫力。
人工自動免疫是有計劃的對易感者進行疫苗、菌苗、類毒素的接種,接種後疫力在1--4周內出現,持續數月至數年。
人工被動免疫是緊急需要時,注射抗毒血清、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後免疫力迅速出現,維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見傳染病的防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
麻疹
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
病原體經口侵入腸道並能由糞便排出病原體的傳染病,包括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等。
病人和病原體攜帶者是最主要的傳染源,所有腸道傳染病患者的糞便都含有大量病原體。病原體隨病人或攜帶者排出的糞便污染環境後,經水、食物、手、蒼蠅、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發病相應地以氣溫較高的夏秋兩季為多。

預防措施:
1、及時發現病人,加以隔離治療;
2、加強「三管一滅」工作;
3、開展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4、有特異性預防接種的要進行預防接種,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急起高熱,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輕度呼吸道症狀。該病潛伏期短,傳染性強,傳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脅最大。由於流感病毒致病力強,易發生變異,易引起暴發流行。

(一)病原體
流感病毒屬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
流感病毒不耐熱、酸和乙醚,對甲醛、乙醇與紫外線等均敏感。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人自潛伏期末到發病後5日內均可有病毒從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傳染期約1周,以病初2~3日傳染性最強。
2、傳播途徑:病毒隨咳嗽、噴嚏、說話所致飛沫傳播為主,通過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間接傳播也有可能。傳播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對同一抗原型可獲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與型之間無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徵:突然發生,迅速蔓延,發病率高和流行過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徵。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以冬春季節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當甲型流感病毒出現新亞型時,人群普遍易感而發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發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 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發,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發。
(二)流行病學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1~3日,最短數小時,最長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狀,雖有輕重不同,但基本表現一致。
1、單純型流感急起高熱,全身症狀較重,呼吸道症狀較輕。顯著頭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慾減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乾咳等。發熱多於1~2日內達高峰,3~4日內退熱,其他症狀隨之緩解,但上呼吸道症狀常持續1~2周後才逐漸消失,體力恢復亦較慢。
部分輕症者,類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視。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資料:冬春季節在同一地區,1~2日內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發生,或某地區有流行,均應作為依據。
2、臨床表現:起病急驟,有發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狀,而呼吸道表現較輕。結合查體及X線照片進行診斷。
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分類正常或相對淋巴細胞增多。如有顯著白細胞增多,常說明繼發細菌性感染。
另外,可將起病3日內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和病毒培養。

鑒別診斷:
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可根據臨床特點與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初步鑒別。
2、肺炎支原體肺炎:起病較緩。咯少量粘痰或血絲痰,病情和緩,預後良好。冷凝集試驗及MG型鏈球菌凝集試驗效價升高。

(五)治療
1、一般治療:按呼吸道隔離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狀消失。卧床休息,多飲水,給予流食或半流質飲食,進食後以溫鹽水或溫開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潔衛生。
2、對症治療:有高熱煩躁者可予解熱鎮靜劑,酌情選用APC、安乃近、魯米那等。高熱顯著、嘔吐劇烈者應予適當補液。
3、消炎抗病毒治療:早期用葯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縮短。此外清熱解毒的中葯治療,效果明顯。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病人隔離治療1周,或至退熱後2天。不住院者外出應戴口罩。單位流行應進行集體檢疫,並要健全和加強疫情報告制度。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可用食醋或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到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門,以減少傳播機會。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2小時。
3、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學生平時加強身體鍛煉,合理飲食和休息,增強自身抗病能力,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六)預防
4、接種流感疫苗:在疫苗株與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況下,均有肯定的預防效果。接種時間: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個月接種,推薦接種時間為9至11月份。接種對象:所有希望減少患流感可能性,沒有接種禁忌,年齡在6個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種流感疫苗。重點推薦人群
(1) 60歲以上人群;
(2) 慢性病患者及體弱多病者;
(3) 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特別是一線工作人員;
(4) 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
禁止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群:(1)對雞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過敏者;(2)格林巴利綜合症患者;(3)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4)急性發熱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發作期; (6)嚴重過敏體質者; (7)12歲以下兒童不能使用全病毒滅活疫苗; (8)醫生認為不適合接種的人員。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臨床特徵為發熱及腮腺非化膿性腫痛,並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系統及肝、腎、心臟、關節等器官。本病好發兒童,亦可見於成人。

(一)病原學
腮腺炎病毒屬於副粘液病毒科,
該病毒耐寒,對低溫有相當的抵抗力。對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敏感。強紫外線下僅活半分鍾,甲醛溶液、30%來蘇爾、75%乙醇等接觸2~5分鍾滅活。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毒存在於患者唾液中的時間較長,腮腫前6天至腮腫後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離出病毒,因此在這兩周內有高度傳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後,無腮腺炎表現,而有其它器官如腦或睾丸等症狀者,則唾液及尿亦可檢出病毒。在大流行時約30~40%患者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亞臨床感染,是重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過飛沫傳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傳染)其傳染力較麻疹、水痘為弱。孕婦感染本病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而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的發生率也增加。

(二)流行病學
3、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發生於1~15歲,尤其5~9歲的兒童。1歲以內嬰兒體內可有母遞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過顯性或隱性感染。兒童患者無性別差異,青春期後發病男多於女。病後可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徵 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為主。可呈流行或散發。在兒童集體機構、部隊以及衛生條件不良的擁擠人群中易造成暴發流行。其流行規律是隨著傳染源的積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續時間可波動在2~7個月之間。在未行疫苗接種地區,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傾向。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症狀。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慾不佳、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腮腺腫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腮腺腫脹最具特徵性。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亮但不發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言語、咀嚼(尤其進酸性飲食)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劇;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雙側腫脹者約佔75%。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時被累及。腮腺管開口處早期可有紅腫,擠壓腮腺始終無膿性分泌物自開口處溢出。腮腺腫脹大多於1~3天到達高峰,持續4~5天逐漸消退而回復正常。全程約10~14天。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低,後期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並發症時白細胞計數可增高。
2、血清和尿澱粉酶測定 90%患者的血清澱粉酶有輕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診斷。
3、血清學檢查 補體結合與血凝抑制試驗早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測定補體結合及血凝抑制抗體,有顯著增長者可確診(效價4倍以上)。國外採用酶聯免疫吸咐法及間接熒光免疫檢測IgM抗體,可作早期診斷。
4、病毒分離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腦脊液中分離到病毒。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流行情況及接觸史、典型急性發作的腮腺腫痛特徵,診斷並不困難。
對於無腮腺腫痛或再發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確診有賴於血清學及病毒方法。

鑒別診斷
1、化膿性腮腺炎 常為一側性,局部紅腫壓痛明顯,腫塊局限,晚期有波動感,腮腺管口紅腫可擠出膿液。分泌物塗片及培養可發現化膿菌。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和嗜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2、頸部及耳前淋巴結炎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局限於頸部或耳前區,為核狀體較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可活動。可發現頸部或耳前區淋巴結相關組織有炎症,如咽峽炎、耳部瘡癤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五)治療
流行性腮腺炎無特效治療,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葯物無效。可試用干擾素,對病毒有作用。常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症處理。
1、一般護理 隔離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潔,飲食以流質或軟食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證液體攝入量。
2、對症治療 宜散風解表,清熱解毒。用板蘭根60~90克水煎服或銀翅散加大青葉15克水煎服;局部外塗可用紫金錠或青黛散用醋調,外塗局部,一日數次;或用薄公英、;鴨跖草、水仙花根、馬齒莧等搗爛外敷,可減輕局部脹痛。必要時內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熱鎮痛葯。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 早期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完全消退為止。在集體兒童機構、部隊等接觸者應留驗3周,對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對污染場所進行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教育學生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自動免疫:用腺腮炎減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三聯疫苗。
4、葯物預防 採用板蘭根30克或金銀花9克煎服,每日1劑,連續6天。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水痘是原發性感染,多見於兒童,
臨床上以輕微和全身症狀和皮膚、粘膜分批出現迅速發展的斑疹、丘疹、皰疹與結痂為特徵。

(一)病原學

本病毒屬皰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徑150~200nm。中心為雙股DNA,其外為20面體核衣殼,衣殼表面有一層脂蛋白包膜,內含補體結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人為唯一的宿主。
該病毒不耐高溫,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劑滅活。但能在皰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乾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易感兒童接觸帶狀皰疹患者,也可發生水痘,但少見。
2、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在近距離、短時間內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病最多。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獲得母體抗體,發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病後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生帶狀皰疹。
4、流行特徵 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後約90%發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14~16日(10~24日)
1、前驅期 嬰幼兒常無前驅症狀。年長兒或成人可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納差及上呼吸道症狀,1~2日後才出疹。

(三)臨床表現
2、出疹期 發熱同時或1~2天後出疹,皮疹有以下特點:
(1)先見於軀干、頭部,後延及全身。皮疹發展迅速,開始為紅斑疹,數小時內變為丘疹,再形成皰疹,皰疹時感皮膚搔癢,然後干結成痂,此過程有時只需6~8小時,如無感染,1~2周後痂皮脫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橢園形,3~5mm,周圍有紅暈,皰疹淺表易破。皰液初為透明,後混濁,繼發感染可呈膿性,結痂時間延長並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軀干最多,其次為頭面部及四肢近端。數目由數個至數千個不等。
(4)皮疹分批出現,同一部位可見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同時存在。

(四)診斷
1、流行病學 對冬春季有輕度發熱及呼吸道症狀的學齡前兒童,應注意仔細查體,詢問有無與水痘患者的接觸史。
2、臨床表現根據皮疹的特點,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現,各種疹型同時存在,出現粘膜疹,全身症狀輕微或無,多能確立診斷。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增高。
(2)病毒分離 在起病3天內取皰疹液做細胞培養,其病毒分離陽性率高。
(3)血清抗體檢測可用補體結合試驗等方法測定。

(五)治療
1、一般處理與對症治療
呼吸道隔離,卧床休息,加強護理,防止庖疹破潰感染。皮疹已破潰可塗以龍膽紫或新黴素軟膏。繼發感染者應及早選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癢者可給予爐甘石洗劑及抗組織胺葯物。激素一般禁用,當合並有嚴重並發症時,在應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病前已用激素者應用盡快減量或停用。
2、抗病毒療法
干擾素,10~20萬μ/日,連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無環鳥苷等也可選用。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至全部皮疹結痂,在集體兒童機構的接觸者應留驗3周,對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對污染場所進行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教育學生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接種水痘疫苗:用水痘減毒活疫苗,接種對象:1周歲以上兒童。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臨床特徵為發熱、流涕、咳嗽、眼結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膚斑丘疹。

(一)病原學
麻疹病毒屬副粘液病毒。
該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強,易被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滅活;耐寒不耐熱,4℃可存活5個月,-15℃存活5年;而20~37℃僅存活2小時,56℃30分鍾即被破壞。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者為唯一傳染源。一般認為出疹前後5天均有傳染性。該病傳染性強,易感者直接接觸後90%以上可得病

2、傳播途徑:患者咳嗽、噴嚏時,病毒隨飛沫排出,直接到達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結合膜而致感染。間接傳播很少。

(二)流行病學
3、易感人群 未患過麻疹,也未接種麻疹疫苗者均為易感者。病後有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個月至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6個月以下的嬰兒具有母遞免疫力,極少發病。麻疹活疫苗預防接種後可獲有效免疫力,但抗體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觸傳染源還可發病。開展廣泛預防接種後,發病年齡有增大趨勢。
4、流行特徵 本病目前多為散發,但如傳染源進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區,則可致暴發流行。流行多發生於冬春兩季。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10~14天。嚴重感染或輸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動免疫或接種疫苗者,可長達3~4周。
本病典型經過分三期。
(三)臨床表現 --- 1、前驅期

又稱出疹前驅期,持續2~4天,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發熱,咳嗽、流涕、噴嚏、畏光流淚,結膜充血、眼瞼浮腫。咳嗽逐日加重。嬰兒可伴有嘔吐腹瀉。起病2~3天第一臼齒對面的頰粘膜上出現針尖大小,細鹽粒樣灰白色斑點,微隆起,周圍紅暈稱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診斷價值。初少許,隨後擴散至整個頰粘膜及唇齦等處。粘膜斑多數在出疹後1~2天完全消失。下臉緣可見充血的紅線(stimson's line)。

(三)臨床表現-- 2、出疹期
於第4病日左右開始出疹,一般持續3~5天。皮疹首先開始耳後發際,漸及前額、面頸、軀干與四肢,待手腳心見疹時,則為「出齊」或「出透」。皮疹初為稀疏淡紅色斑丘疹,直徑2--4mm,逐漸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園形或不規則形,疹間可見正常皮膚,皮疹出透後轉為暗棕色。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體溫高達40℃,精神萎糜、嗜睡,有時譫妄抽搐。面部浮腫,皮診,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連眼瞼不易睜開,流濃涕,上述表現之面貌稱為麻疹面容。舌乳頭紅腫,咽部腫痛,咳嗽加重,聲音嘶啞,呼吸道急促,胸部X線檢查,可見輕重不等的較廣泛的肺部浸潤病變。肺部體征,除重症病人肺部聞有細濕羅音外,多為陰性。該期病人肝脾可腫大,嬰幼兒易伴腹瀉稀水樣便,糞檢含有少許膿細胞。

(三)臨床表現-- 3、恢復期
皮疹出齊後,中毒症狀明顯緩解,體溫下降,約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慾好轉,呼吸道炎症迅速減輕,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並留有糠麩樣細小脫屑及淡褐色色素沉著,以驅干為多,1~2周退凈。若無並發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四)診斷
1、流行病學 易感者(未出過麻疹,亦未經自動免疫),在病前3~4周內有與麻疹患者接觸史。
2、臨床表現 凡有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結膜充血、流淚等症狀應疑為麻疹,如口腔查見麻疹粘膜斑,可基本確診。若有典型皮疹,退疹後留有色素沉著,其它症狀相應減輕,則診斷更加明確。

(四)診斷
3、實驗室檢查 僅用於不典型的疑難病例或久無麻疹地區的首發病例的確診。
(1)病毒核酸檢測或病毒培養:采早期病人漱口液或鼻、咽拭子。
(2)血清學檢查: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免疫熒光技術檢測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檢測麻疹抗體IgG,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呈4倍升高,均有診斷價值。

鑒別診斷
1、風疹(rubella):多見於幼兒,中毒症狀及呼吸道炎症輕,起病1~2天即出疹,為細小稀疏淡紅色斑丘疹,1~2天退疹,無色素沉著及脫屑。耳後、枕後、頸部淋巴結腫大是其顯著特點。
2、幼兒急疹(exanthema subitum,roseda infantum):多見於2歲以內嬰幼兒,驟發高熱,上呼吸道症狀輕微,患兒精神好,高熱持續3~5天驟退,熱退時或退後出疹,無色素沉著,亦不脫屑,是本病的特徵。

鑒別診斷
3、猩紅熱:前驅期發熱,咽痛,起病1~2天內出疹,皮疹為針頭大小,紅色斑點狀斑疹或粟粒疹,疹間皮膚充血,皮膚彌漫性潮紅,壓之退色,退疹時脫屑脫皮,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
4、腸道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發生皮疹。多見於夏秋季,出疹前有發熱,咳嗽、腹瀉,偶見粘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結腫大,皮疹形態不一,可反復出現,疹退不脫屑,無色素沉著。

(五)治療
1、一般治療及護理:
(1)呼吸道隔離 患者應在家隔離、治療至出疹後5天。有並發症患者應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延長5天。
(2)保持室內溫暖及空氣流通,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膚及眼、鼻、口、耳的清潔,用溫熱水洗臉,生理鹽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葯水保護眼睛,防止繼發感染。

(五)治療
2、對症治療 高熱者可用小劑量退熱葯,但體溫不得降至39℃以下,或適量鎮靜劑防止驚厥。忌用強退熱劑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響皮疹透發。煩躁不安或驚厥者應給復方氯丙嗪、魯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葯。
3、並發症治療:肺炎、喉炎等。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對病人應嚴密隔離,對接觸者隔離檢疫3周;流行期間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機構應暫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兒入所。
2、切斷傳播途徑:病室注意通風換氣,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醫護人員離開病室後應洗手更換外衣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鍾方可接觸易感者。

(六)預防
3、保護易感人群:
(1)自動免疫:麻疹活疫苗的應用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辦法。按免疫程序對未患過麻疹的8個月以上幼兒接種麻疹疫苗,1.5歲及6周歲復種。由於注射疫苗後的潛伏期比自然感染潛伏期短(3~11天,多數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觸病人後2天接種活疫苗,仍可預防麻疹發生,若於接觸2天後接種,則預防效果下降,但可減輕症狀和減少並發症。
(2)被動免疫:有密切接觸史的體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兒應採用被動免疫。肌注丙種球蛋白0.1~0.2ml/kg,胎盤球蛋白0.5~1.0ml/kg,接觸後5天內注射者可防止發病,6~9天內注射者可減輕症狀,免疫有效期3周。

㈡ 炎症會傳染給男朋友嗎

所以你要看是哪方面的炎症,如果是一些帶有傳染病方面的炎症的話,那麼肯定會傳染給男朋友的,如果是一些性事方面的疾病,那麼很容易傳染

㈢ 為什麼有的炎症很容易傳染,而癌症卻不會

癌症是當今時代很可怕的疾病,因為現在癌症的人群越來越多了,但是癌症有一點是好的,就是它不會傳染,不像其他傳染病它不會引發社會的恐慌,它是個人的身體疾病,因為癌症本身來說它並不是一種病毒,也不是細菌。

癌症是不會傳染的,一個疾病能否傳染它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傳播渠道,傳播源易感人群癌症,它並不是病毒,也不是細菌,它自然不存在易感人群,而且在傳播渠道方面它也受到了控制,它不能單獨脫離人體而存在,它不能在空氣中生存,所以它是不可能造成傳染的。

㈣ 常見的傳染病類型,主要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

傳播途徑:以空氣飛沫直接傳播為主,也可通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間接傳播。

主要症狀:有發熱、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狀。

易感人群:人群對流感普遍易感,病後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維持的時間不長,病毒不斷發生變異,可引起反復感染發病。

預防措施:接種流感疫苗已被國際醫學界公認是防範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於流感病毒變異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類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種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另外,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在流感季節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老年人、兒童盡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預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

傳播途徑:主要經消化道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皰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狀:先出現發燒症狀,手心、腳心出現斑丘疹和皰疹(疹子周圍可發紅),口腔粘膜出現皰疹和/或潰瘍,疼痛明顯。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少數患者病情較重,可並發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3歲及3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後一般不發病,但會將病毒傳播給孩子。

預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風,流行期間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麻疹

麻疹是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凡是沒有接種過麻疹疫苗,接觸後90%以上均會發病,1-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

傳播途徑: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病人的眼結膜、鼻、口、咽等處的分泌物(如眼淚、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著麻疹病毒。

主要症狀:麻疹的潛伏期為10-11天,開始時症狀像感冒,但同時出現眼紅、眼皮發腫、流淚、怕光、打噴嚏、咳嗽等更嚴重的症狀。第4天起從耳朵後面開始出現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內皮疹遍及全身,隨後疹退,脫屑。其他症狀也逐漸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見於嬰幼兒,但近年來由於麻疹疫苗的廣泛接種,發病年齡有後移趨勢。

預防措施:盡量減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屬接觸是預防麻疹的關鍵。做好保健工作,按時接種麻疹疫苗,室內空氣流通,流行季節少到公共場所,鍛煉身體,增強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水痘患者多為1-14歲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最容易發生和流行。雖然水痘屬於急性傳染病,但通常比較溫和,不會引起嚴重的並發症。

傳播途徑:水痘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塵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傳染。

主要症狀:水痘病毒感染人體後,經過大約2周的潛伏期,患者可出現頭痛、全身不適、發熱、食慾下降等前期症狀,繼而出現有特徵性的紅色斑疹,後變為丘疹、再發展為水皰、常伴有瘙癢,1-2天後開始乾枯結痂,持續一周左右痂皮脫落。皮疹軀幹部最多,頭面部次之,四肢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見於2-10歲的兒童,一次發病可終身獲得較高的免疫力。

預防措施:接種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經濟的預防措施。流行期間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場所,經常開窗通風等也很重要。

風疹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傳播途徑: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風疹的患兒,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帶有病毒,主要經空氣飛沫傳播,一年四季均可傳染得病,以冬春季為多。風疹病毒還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感染本病,可導致胎兒畸形。

主要症狀:以低熱、上呼吸道輕度炎症、全身散布紅色斑丘疹及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為特徵,若孕婦在妊娠早期感染風疹可能導致胎兒先天畸形。

易感人群:好發於1-5歲兒童,育齡婦女;成人偶見感染。

預防措施:風疹的預防與麻疹、水痘等出疹性傳染病不同,其對象不僅僅是兒童,同時還應當包括育齡婦女。預防風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種風疹疫苗。在春季風疹高發期,盡量少帶兒童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如商場、影院等地,避免與風疹病人接觸。孕婦尤要當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兒。保持室內開窗通風,空氣流通,增加戶外活動,加強體育鍛煉,講究個人衛生。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腮腺炎,亦稱「痄腮」,是一種通過飛沫傳播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春季節容易發生,多發生於兒童。

傳播途徑: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主要通過飛沫傳染,少數通過用具間接傳染,傳染性強。

主要症狀:本病大多數起病較急,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等全身不適症狀。患者一側或雙側耳下腮腺腫大、疼痛,咀嚼時更痛。並發症有腦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個病程約7-12天。

易感人群:多見於5到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後可獲終生免疫。

預防措施:及時隔離患者至消腫為止。接種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傳播途徑:大多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而感染。

主要症狀:最初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多數病人無明顯症狀,隨後病人突然寒戰,高熱體溫可達40℃,頭痛、嘔吐反復發作,早期皮膚上可見出血點或淤斑, 1-2日內發展為腦膜炎,高熱持續不退,頭痛劇烈,頻繁的嘔吐,伴有驚厥,甚至出現昏迷。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兒童發病率高。

預防措施:免疫接種是預防流腦的主要措施,接種對象為1-15周歲兒童。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損害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

傳播途徑:禽流感主要通過空氣傳播,病毒隨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屍體的血液,器官組織、飲水和環境以及衣物、種蛋等傳播,造成環境污染,亦可經過消化道和皮膚傷口而感染。

主要症狀:人禽流感的潛伏期一般為1-7天,出現早期症狀與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發熱、流涕、咽痛、咳嗽等,體溫可達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惡心、腹痛、腹瀉、結膜炎等。

易感人群:任何年齡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來說12歲以下兒童發病率較高,病情較重。與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觸人員為高危人群。

預防措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接觸禽類要用流水洗手;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進食禽肉、蛋類要徹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時要注意生、熟分開;搞好廚房衛生,不生食禽肉和內臟,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製品後要徹底洗手。

結核病

結核病過去俗稱「癆病」,是由結核桿菌主要經呼吸道傳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傳染病,其中以肺結核最為常見,也可侵犯腦膜、腸道、腎臟、骨頭、卵巢、子宮等器官。

傳播途徑:活動期的排菌(也就是痰塗片陽性或者痰培養陽性)肺結核病人是主要的傳染源;結核病的傳播途徑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黏膜接觸,但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

主要症狀:結核病多為緩慢起病,長期伴有疲倦、午後低熱、夜間盜汗、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女性有月經紊亂等症狀。嚴重的患者可有高熱、畏寒、胸痛、呼吸困難、全身衰竭等表現。肺結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帶血絲。結核桿菌侵犯腦膜、腸道、腎臟、骨頭、卵巢、子宮等器官,可有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消瘦、腹瀉與便秘交替,還可有血尿、膿尿、脾大、貧血以及婦科疾病的症狀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與肺結核病人有密切接觸的人群;機體對結核菌抵抗力較弱的人群,如幼兒、老年人、營養不良、塵(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陽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體是重點人群。

預防措施:首先,應該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強鍛煉,保證充足的營養。對於嬰幼兒應按時接種卡介苗,以獲得免疫力。其次,應注意房間通風,避免與已確診的傳染性結核病患者密切接觸。再次,應積極、有效地治療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誘發結核病的基礎疾病。

㈤ 關於流行病

1986年 瘋牛病

元兇是羊不是牛

幾十年潛伏期、死亡率100%、可以人傳人

瘋牛病即牛海綿狀腦病(醫學上簡稱BSE),最早1986年在英國發現,到目前為止,西歐(主要是英國)已出現了18萬多個病例。

1986年10月,英國東南部阿福德鎮的一隻奶牛突然病倒。這頭奶牛先是四蹄發軟,口吐白沫,後來便渾身顫動,肌肉抽搐而死。經驗豐富的獸醫說,這頭牛患的是「瘋牛病」,後來一隻貓也患上了同樣症狀的疾病。人們很快聯想到這種瘋牛病可能會傳染給人類。果然,10年後的1996年英國一個叫史蒂芬的年輕人慘死於瘋牛病引起的「克雅氏症」。一場震撼世界的瘋牛病危機爆發了。

感染後毫無症狀

不僅在歐洲,瘋牛病在全球范圍內都發現過,阿曼、加拿大、美國等20多個國家發生過瘋牛病,平均每100萬人中每年出現一個病例。這種病一般有幾十年的潛伏期,患者最終發病的年齡往往在50-60歲。機體感染後不發熱、不產生炎症,但一旦發病,病情發展極快,患者出現精神失常、怕光、怕聲音、怕觸摸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肌肉抽搐、變硬並出現痙攣,死亡率為100%。患上克雅氏症狀的人臨死的時候情形非常恐怖,往往驚惶失常,口裡說著胡話,腦海里出現著各種錯亂和可怕的圖景,連身體也失去平衡感。這是因為,已經進入人腦細胞的這種蛋白在發病的時候變異擴張如鋸齒,在人的大腦中撐出無數個可怕的小洞,造成人的異常痛苦、恐怖和精神錯亂。更為嚴重的是,現有醫療技術在患者生前無法確診該病,只有在患者死後用顯微鏡觀察其腦組織切片才能找到死因。

吃了含病羊內臟的飼料

爆發瘋牛病的原因是,在英國和歐美許多國家的一些飼料加工廠,把羊等動物的內臟和骨頭加工成動物飼料,估計有些牛飼料來源於患有羊瘙癢病的羊內臟。英國有較多的羊瘙癢病,該病是一種在綿羊和山羊發生的自然感染性神經變性病,潛伏期長,起初不易察覺。動物發病是以經常刮擦柵欄的瘙癢動作開始,故名羊瘙癢病。病羊逐漸出現震顫和運動失調,多在發病6周至6個月內死亡。牛食用含羊瘙癢病因子的飼料,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患瘋牛病。羊瘙癢病致病因子已在實驗室內傳染給多種實驗動物,如小鼠和倉鼠。

因此,科學家認為瘋牛病很可能是通過食用帶有羊瘙癢病的飼料而獲得。

羊瘙癢病在歐洲已有260年歷史,飼料加工廠在歐洲也有較長的歷史,為什麼以前沒有瘋牛病的發生呢?原因可能與飼料加工廠的生產程序有關。1981年前後,由於經濟原因,英國動物飼料加工業改變了加工方法,取消了兩個可以破壞致病因子的關鍵步驟:一是取消使用有機溶劑;二是取消了長時間的高溫蒸氣消毒,致使有足夠量的致病因子存在於動物飼料中,動物食用這些飼料後,經過幾年的潛伏期而發病。英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瘋牛病的蔓延,包括1988年7月開始停止喂養可能含有致病因子的飼料,屠殺消滅患病的瘋牛。但瘋牛病的病原是朊病毒,具有與普通病原微生物不同的生物學特性,不僅可以通過血液、食用肉、精液、醫院手術刀等多個途徑傳染,而且生命力非常旺盛,高溫、冷凍、消毒等對它幾乎都沒有任何用處因此將污染的肉和骨等焚燒成灰是最好的殺滅辦法。

說起來瘋牛病也是一種富貴病。我們國家的畜牧業工業化程度還很低。我們的牛還吃不起帶動物骨粉添加劑的飼料,所以還未發現瘋牛病。

瘋牛病還有跨物種傳播的可能,而其他動物在感染瘋牛病後沒有任何症狀,人類有可能通過食物鏈感染瘋牛病。牛以外的其他動物,如羊、豬和其他家禽等感染上瘋牛病後會沒有任何症狀,這種「亞臨床」症狀已在試驗鼠身上得到證實。由於沒有症狀,感染瘋牛病的家禽和羊、豬等動物仍可能被人當作健康動物宰殺食用,進而使人染病。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約翰·科林奇教授認為:「這項研究指出,牛或者其他動物有可能感染上瘋牛病而沒有任何症狀。無論這些動物壽命有多長,它們體內都潛伏著致病因素,可能會通過食物鏈感染人類。

可透過母嬰垂直傳染

英國科學家還發現,瘋牛症有可能由人類互相傳染,而且帶病者可能毫無病徵。英國曾發現一名11個月大的女嬰被懷疑在母體期間從母親感染變種「瘋牛症」。她的母親早前因為感染瘋牛症而死亡。這名女嬰的個案,推翻了「瘋牛症」只會經食用受感染肉類才染病的說法。

科林奇的研究小組在《全國科學院學報》透露,受到直接感染者可能會毫無病徵,因此真正受感染的人畜數目遠超估計。而當他再將此病傳染其他人時,受感染者便會死亡。科林奇表示,倘受感染而無病徵的人類接受手術或輸血,便有可能將疾病散播
黑死病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噩夢,憑借同時代版畫家留下的材料可以想像當時瘟疫的狀況。圖為1348年佛羅倫薩城內屍骨遍地的慘狀。

1900年 黑死病

中世紀瘟疫 上世紀重演

傳播速度極快、全身疼痛至極、抓狂失常而死

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稱「黑死病」,這是一種以老鼠和跳蚤為傳播媒介、傳播速度極快的傳染病。中世紀時,一場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加上戰爭和飢饉,使歐洲約半數人口命喪黃泉。就這次災難所導致的死亡人數、混亂程度和恐怖心理而言,超過了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

黑死病是一種可怕的疾病,有親歷者寫道:「這種疾病的症狀是劇烈的發燒和冷顫,患者感到頭痛欲裂,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劇烈的疼痛蔓延到後背和四肢。腋窩和腹股溝出現紅色的腫塊,一旦觸碰就會非常疼痛。皮下會出現大量的出血點,最後形成黑色的血淤。患者神志恍惚,不停地呻吟,煩躁不安地翻來滾去,反復抓扯床單。他們的狂躁不安只有在陷入休克時才會稍稍得到緩解,而只有死亡才會最終停止這一切。」

上世紀初舊金山爆發黑死病

提起「黑死病」,許多人會以為只是發生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卻對上個世紀初舊金山爆發的「黑死病」少有了解:1900年~1905年以及1907年~1908年,舊金山有280人感染了鼠疫,其中172人死亡。

第一個死亡者是唐人街華人

1900年3月,舊金山第一個患上黑死病的人死亡。他叫黃初景,41歲,是一名居住在唐人街的木材商人。市政衛生部門不等確切的診斷結果出來,連夜用繩索將唐人街的建築物圍起來,將這個社區隔離了。衛生部將責任推給了當地所有華人居民,而白人在唐人街開辦的商業企業卻沒有被隔離。

隨著更多人染上這一烈性傳染病,美國政府才不再針對唐人街,並派來路伯特·布魯專員,路伯特上任後採取了強有力的公共衛生措施,著重消滅老鼠和鏟除便於鼠類大量繁殖的環境。他用水泥建築取代了木結構建築,還發起了一次鼓勵人們捉老鼠的運動,每捉一隻就獎勵10美分。布魯的努力最終建立了廣泛的「防鼠聯盟」,黑死病才沒有繼續泛濫下去。

霍亂被認為「曾摧毀地球的最可怕瘟疫之一」,

僅1961年那次爆發就有350萬人患病。

1961年 霍亂

人類最可怕瘟疫之一

烈性腸道傳染病,通過水、食物、生活接觸、蒼蠅等傳播致死率可超過50%

霍亂,被描寫為「曾摧毀地球的最可怕的瘟疫之一」,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播快,屬國際檢疫傳染病。從1817以來百餘年間,霍亂共發生8次世界性大流行,其中1961年的那次報告患者高達350多萬。現在每年有10萬人死於該病。

在英國首次流行

1831年,沒有人想到,一場將持續幾十年的霍亂大潮即將來臨。在第一波霍亂菌的襲擊中,英國至少有14萬人死亡,一些小村莊幾乎全村覆滅。

當然,對於19世紀初的人類來說,這種可怕瘟疫發生、傳播和控制都是一個謎。每天,在英國的城市和鄉村,都有靈車不斷地往墓地運死人,工廠和商店裡沒有人的活動,人們到處尋找葯物,作最後無力的掙扎。當患者從腸痙攣到腹瀉,到嘔吐、發燒,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後面臨死亡時,人們能夠感受到的,除了恐懼,還是恐懼。

發現病菌科學家獲諾獎

100多年來,霍亂有8次世界性大流行的記錄。當第五次霍亂到達埃及時,當時應埃及政府邀請,德國細菌學家科勒在當地進行了研究,發現了霍亂的致病菌——「逗號」桿蓖即霍亂弧菌,1905年他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自1961年起,霍亂爆發第7次世界性大流行。由埃爾托生物型霍亂弧菌引起的霍亂開始從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向毗鄰國家和地區蔓延,迄今已波及五大洲14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報告患者350萬以上。到1992年10月,由非O1群的一個血清型——O139霍亂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亂席捲印度和孟加拉國的某些地區,至1993年4月已報告十萬余病人,現已波及許多國家和地區,有取代埃爾托生物型的可能,有人將其稱為霍亂的第8次世界性大流行。

讓人們改變衛生習慣

霍亂讓人們知道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的重要性。「不幹不凈吃了沒病」被「飯前便後要洗手」所取代。不良的飲水、飲食習慣會直接把病菌吃進體內,例如,由於霍亂菌在酒精中仍可以存活,生吃的醉蝦、醉蟹往往成為傳染源;還要注意不喝生水,桶裝水最好燒開後飲用。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不給病菌和病毒存活的空間;注意不到衛生條件差的環境中就餐,在就餐時使用公筷,阻斷交叉傳染;勤洗手等等。

疫苗只有部分效果

霍亂菌平均每年讓幾十萬人上吐下瀉,霍亂菌在衛生狀況不佳的國家甚為常見,而疫苗也只有部分效果,並且還因其副作用而被某些國家禁用。目前,霍亂並沒有隨著衛生等生活環境的改善而消失,前幾年日本就出現過這種腸道流行病。霍亂菌的基因簡單,遇到外界刺激(如葯物等),基因突變的隨機性很大,造成細菌的抗葯性。

目前的現象是,許多人有病亂吃葯,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十分嚴重,以前,幾十個單位的青黴素就可以治病,現在需要100萬單位才可能起作用,同時也帶來另一個問題:用葯過量產生的副作用同樣影響人的免疫力。

1976年 軍團病

「軍團菌」作祟 溫水中孽生

呼吸道感染疾病、夏秋季為高峰、經空氣的傳播性很強、病死率達10%

軍團病並非是一種軍隊的職業病,而是一種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病菌存在於水汽中。軍團病即大葉性肺炎,是一種細菌性肺炎,症狀與肺炎基本一樣。1976年,美國退伍軍人大會在費城召開時,首次發生「軍團病」,該病因此得名。

全球共發生過50多次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之際,一批退伍老兵在費城「斯特拉福美景」飯店聚會,兩天後與會人員中有180多人相繼出現高燒、頭痛、嘔吐、咳嗽、渾身乏力等症狀,90%的病例胸部X光片都顯示出肺炎跡象。大會總部所在賓館附近的居民中有36人也出現了相同症狀。共有34名患者因此死亡。疫情發生後,醫學專家從病死者肺組織中分離出了致病病菌,稱為「軍團菌」,此病也因此得名「軍團病」。此後,軍團病在全球共發生過50多次,近幾年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均有流行。

長期吹空調應小心

據估計,在美國每年都有8000~18000人感染上軍團病。有些軍團病感染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溫和,甚至根本就沒有得病的跡象。

一般來說,當水溫在31到36攝氏度之間,水中又含有豐富有機物時,這類菌可長期存活,當水溫升高到60攝氏度以上,軍團菌就不易生存了。城市中的軍團病主要由孽生在空氣加濕器、蓄水系統、空調系統等潮濕環境中的軍團菌引起。

軍團菌經空氣傳播。空調系統的水箱是軍團菌的理想繁殖地方,可經管道遍布整座建 物。因此長期在空調室內的人,應特別小心。世界上首次發現軍團病時就是由空調冷卻水傳播的。

目前已知軍團菌可寄生於天然淡水和人工管道水中,也可在土壤中生存。研究表明,軍團病潛伏期5到10天不等。主要症狀表現為發熱、伴有寒顫、肌疼、頭疼、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和腹瀉等,病死率達10%,病情嚴重者會死亡。一般不會人為接觸傳染,與一般肺炎不易鑒別。軍團病可以用紅黴素等抗生素進行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雌性蚊子的叮咬是瘧疾傳播的主要途徑。

2000年 瘧疾(俗稱打擺子)

每30秒殺死一名兒童

熱帶傳染病,通過蚊子傳播,多發於夏秋兩季,表現為周期性的發冷、發熱、出汗,每年奪命超過100萬

瘧疾作為全球最普遍、最嚴重的熱帶疾病之一,每年在全球約有3億宗病例,大多都發生在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導致超過100萬人死亡。在非洲,瘧疾每30秒就殺死一名兒童,這比任何其他疾病造成的非洲兒童死亡人數都要多。得了瘧疾而倖存下來的兒童往往會大腦受損或是癱瘓,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非洲瘧疾日」

2000年4月25日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的非洲首腦會議達成了《關於在非洲遏制瘧疾的阿布賈宣言》,《宣言》重申了非洲各國聯合打擊瘧疾疫情。聯合國把這天定為「非洲瘧疾日」。

全球有超過41%的人口都有感染瘧疾的風險,並且由於不斷惡化的衛生系統、不斷增長的葯品和殺蟲劑的抗性、氣候變化以及戰爭,這個比例每年還在不斷提高。

典型的瘧疾發作者,一般可明顯地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發冷期:怕冷,雖蓋厚被,仍寒戰不休,面色蒼白。此期可持續10分鍾至1小時左右。第二發熱期:高熱(可達39-41℃)、面色潮紅,伴頭痛、口渴、呼吸困難。第三出汗期:高熱後,突然大汗淋漓,體溫隨即下降至正常。瘧疾除可導致貧血、肝脾腫大外,尚可引起腦型瘧疾、肺型瘧疾、胃腸型瘧疾等而危及人的生命。

加劇當地貧困

瘧疾流行的國家和地區有105個之多,九成因瘧疾而死亡的病例均發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瘧疾由於大大降低了生產力和社會穩定性而使貧窮現象加劇。農村和貧困人口因得不到有效治療而最易受到瘧疾的侵害。在農村地區,雨季——農事最繁忙的時候——的感染率最高。研究表明,感染瘧疾的家庭要比其他家庭少60%的農作物收成。據統計,即使精打細算,瘧疾每年給整個非洲國內生產總值造成的損失達到120億美元。

根據宏觀經濟學和衛生委員會的報告,每年需要高達20億美元的資金才能夠實現到2010年將瘧疾死亡人數減半的目標。然而對於貧困落後的非洲國家而言,每年拿出20億美元對付瘧疾,是一件力不從心的事情。在目前,只有6億美元可供開支。

孕婦兒童受害最深

孕婦與胎兒也是瘧疾主要的受害者。在非洲的瘧疾流行地區,每年約有3000萬婦女懷孕。對於這些婦女來說,瘧疾對她們自身的健康以及胎兒的健康都構成了嚴重威脅。瘧疾會造成新生兒體重過輕、貧血甚至死亡。由於母親在懷孕期間感染瘧疾,非洲每年有20萬新生兒死亡。在肯亞,瘧疾是最多發也是造成最大經濟負擔的疾病。根據肯亞衛生部門的統計,在醫院治療的病人中有40%是瘧疾患者。瘧疾也是造成肯亞兒童夭折的第一大因素,平均每天有90名5歲以下兒童死於這種疾病。聯合國最近警告說,瘧疾已經成為肯亞的「國家悲劇」。快速有效地治療瘧疾應當應用到兒童和孕產婦的日常衛生保健中來,這樣就可以使死亡率降低50%。

瘧原蟲已產生抗葯性

許多觀察家曾經提出的警告:抗葯性瘧原蟲越來越普遍。奎寧是目前對抗瘧疾葯品中價格最便宜也是最有效的葯物,但是越來越多對奎寧具有抗葯性的瘧原蟲出現在大部分的非洲地區,使得這個葯物越來越沒有用了。不過,通過將不同葯物混合在一起來進行治療能夠抑制這種抗性。

專家指出,目前仍缺少對抗瘧疾的疫苗。疫苗可以提供一次注射持續10年的預防效果,比擊敗瘧疾的計劃還要有更久的影響力。美國共同基礎疫苗的發起人梅林達·摩爾同意這個說法:「許多兒童正處於死亡邊緣,所以關於疫苗的問題需要馬上受到關注才行。」就長遠來講,只有疫苗的發展才能阻止非洲瘧疾的傷痛。摩爾說:「我們需要新的工具,歷史告訴我們疫苗是最好的工具並且能讓瘧疾得到控制。」

專家還呼籲向當地居民發放工具抗擊瘧疾,如蚊帳、殺蟲劑等物品。麻省劍橋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的瘧疾流性病學專家鮑勃·斯諾表示,這些具體的工具能為防範瘧疾發揮效用,然而如何運用和普及這些工具仍是個挑戰。斯諾補充道:「早在20年前人們就已經知道蚊帳是個便宜又能預防人們患上瘧疾的解決方案,但是僅僅只有4% 的非洲兒童能在蚊帳的庇護下睡上一覺。」

抗瘧戰略

經過殺蟲劑處理的低價蚊帳。

這個方法可以減少17% 瘧疾的傳染率,所以必須被更快速的製造與提供給更多的民眾使用。貨物稅與進口關稅必須要取消。

優先為懷孕婦女提供蚊帳以及抗瘧疾葯物。

製造更便宜的新世代抗瘧疾葯物。

新一代的抗瘧疾葯物必須能更有效的能對抗具有抗奎寧的瘧原蟲,目前每一位病患治療的費用在1~3美元之間,這樣的價格比奎寧還要高出數百倍。

建立瘧疾預先警報系統。

利用氣象預測與數據瘧疾熱點(hotspot)幫助官方緩和瘧疾的爆發。類似這樣的系統南非以及其他試用中的國家提供了它們存在的價值。

14歲以下兒童最易染上日本腦炎,而且痊癒後一般會留下後遺症。

1924年 日本腦炎

發病五年後仍有後遺症

患者大多是兒童、亞洲南美最流行、未研製出特效葯

「日本腦炎」是一種通過蚊子傳播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1924年在日本暴發,因此得名。14歲以下的兒童尤其是男孩,容易感染「日本腦炎」病毒。日本腦炎在亞洲與南美洲十分流行。近來,在美國的塞班島與澳洲大陸等地區也出現了日本腦炎的病例。

日本腦炎是自然病毒引起,人、動物與大多數家禽都可能感染日本腦炎,其中豬最容易感染。日本腦炎的主要傳播媒介是蚊子(庫蚊),大多數人都容易感染該病。日本腦炎在10歲以下,尤其是2~6歲的兒童中傳播最廣。男性的感染比率大於女性。

日本腦炎的潛伏期為5-15天。主要的症狀為發燒、抽筋與深度昏迷。目前為止,日本腦炎的治療並未有很大的突破,仍是以支持療法為主,給予生命癥候的支持,以及降腦壓葯物。

超過一半的存活兒童,在發病後一年後仍有腦波之異常。四分之三的存活者,在發病五年後,仍然有行為或精神狀態方面之異常。雖然已經知道日本腦炎的死亡率及後遺症相當厲害,但在目前尚未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預防是重要的手段,比如種疫苗,和出外旅遊(尤其野外)時要穿長袖衣和噴驅蚊水。

今年9月南亞死1000多人

今年9月南亞地區也爆發過較大規模的「日本腦炎」,造成1000多人死亡。發生疫情的地區主要是尼泊爾和印度,死者大部分是小孩。

印度北方邦發現今年第1例日本腦炎患者以來,當地已經有2000多人染病,其中以兒童為主。有關專家說,約有30%的患者會終身殘疾。尼泊爾衛生部表示,隨著雨季的結束疫情就會有所減緩。

1918年,紅十字會的護士正在准備綳帶,因為患者太多,當時的醫用葯物非常緊缺。

1918年 西班牙流感

奪命5000萬 國王也中招

為禽流感變異、專襲擊青壯年、曾波及至中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人類陷入自相殘殺之中,死亡者數十萬,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然而,就在這場浩劫快要結束的時候,一場流感的爆發奪去了近5000萬人的性命,這就是上世紀人們聞之色變的西班牙流感,或稱1918年流感。今年10月5日,科學家研究發現,西班牙流感實際上就是禽流感的變異。

美國遠征軍把病菌帶到歐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世界處於大動亂、大改組,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西班牙流感就在此背景下發生了。當時西班牙首先公布了流感疫情,故稱之為西班牙流感。由於此次流感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發生在1918年故也稱之為1918年流感。

這次流感是1918年2月首發於美國堪薩斯洲的芬森軍營。1918年3月11日午餐之前,軍營一位士兵感到發燒、嗓子疼和頭疼,就去部隊的醫院看病,醫生認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來的情況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現了相似的症狀。幾天之後的周末,這個軍營里已經有了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很快又傳播至底特律等3個城市→3月美國遠征軍乘坐船帶至歐洲前線→4月傳播至法國軍隊,然後至英國和其他國家軍隊→5月達義大利、西班牙、德國、非洲,印度孟買和各爾各答→6月由英國遠征軍傳播至英國本土,然後至俄羅斯、亞洲達中國、菲律賓、大洋洲至紐西蘭→1919年1月達澳大利亞,即不到一年時間席捲全球。

本次流感所造成的災難是流感流行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也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瘟疫,估計全世界患病人數在5億以上,發病率約20%~40%,死亡人數達4000多萬,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亡總人數還多。這次流感呈現出了一個相當奇怪的特徵。以往的流感總是容易殺死年老體衰的人和兒童,這次的死亡曲線卻呈現出一種「W」型——20到40歲的青壯年人這次也成為了死神追逐的對象。

西班牙國王也不能倖免

美國死亡人數50萬,僅10月10日費城就有759人死於流感,西班牙800萬人患病,包括國王阿方索三世在內,馬德里三分之一市民受感染,一些政府部門被迫關門,電車停運;英國喬治五世也未倖免,英格蘭和威爾士死亡達20萬,皇家艦隊三周無法入海,影響作戰;印度孟買死亡700萬;一些因紐特人村遭受滅頂之災,有一村80人死於流感73人;20%的西薩摩亞人死於流感。許多國家屍體堆山;加拿大渥太華有軌電車沒有乘客;學校,歌舞劇院,電影院無燈光,游泳池和保齡球館空無一人;南非一個小鎮由於缺乏棺木,毯子裹屍體草草下葬,白天滿街出殯,夜晚救護車穿梭。

1918年西班牙流感也波及中國,3月始自廣州直至東北,由上海至四川,蔓延廣泛,北平警察患病過半,哈爾濱40%人被感染,學校停課,商店歇業。上海也出現過兩個流行波。

西班牙流感為禽流感變異

然而關於西班牙流感從何而來?為何發病率和病死率為此高?為何主要侵襲青壯年人群這一系列問題困惑了人們將近一個世紀,只到今年10月5日,科學家研究發現,1918年導致許多人死亡的疾病是一種禽流感。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美國科學家的研究已經顯示,曾在1918-1919年導致5000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源自鳥類。美國科學家在《自然》雜志發表的文章說,他們已經找到1918年病毒與現在亞洲出現的禽流感病毒H5N1的共同的基因變異。美國另一個研究小組也在《科學》雜志發表文章,他們已經在老鼠身上成功再造了1918年的病毒。他們發現的一些基因密碼將有助於對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做出預報和准備。

史上其他致命流感

看似「小病」的流行性感冒卻能給人類造成最致命的威脅。流感變異種類多,傳播速度快,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嚴重威脅。據統計,從上世紀開始,除了西班牙流感外,人類歷史上至少還經歷過3次大規模流感的襲擊。

1957年亞洲流感 8個月內席捲全球

人類第二次威脅性的大流感是「亞洲流感」。這次流感因首發地為亞洲而得名,應稱為甲2(H2N2)亞型流感。此類病毒於1957年2月首發於我國貴州省西部,在8個月內席捲全球。發病率在15%~30%左右,病死率並不高。

人們很難認為H2N2毒株是由以往人群中流行的H1N1毒株演變而來,故多數人推測H2N2毒株來源於動物流感病毒。

1968年香港流感 幸而殺傷力不大

香港流感因首發於我國香港特區而得名,應稱甲3(H3N2)亞型流感。此類病毒於1968年7月中旬首發於我國香港特區。傳播速度和發病率均不及H2N2亞型流感。

1969年1月波及日本,1968年9月由於越戰美國把病菌帶到美國而傳至北美,1969年又傳至南美和南非。

1976年美國豬型流感 當地人談豬色變

1976年2月美國新澤西洲迪克斯堡新兵營中發生了一起豬(H1N1)亞型毒株引起的流感爆發事件,約200餘人被感染,一人死亡。當時福特總統欲想連任,親自批准1.35億美元制備豬流感疫苗,用於全民免疫接種,而其他國家均持觀望態度,結果美國推測失誤,疫苗也以失敗而告終,因此引起許多異議和訴訟。福特為競選總統而批准此冒險計劃,養豬場提出抗議,要將豬流感改為新澤西洲流感以免居民談豬色變。本次流感和病原學分析表明,豬型流感病毒是由豬直接傳播人。

㈥ 常見的傳染病有哪些如何預防

病原體侵入機體,消弱機體防禦機能,破壞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過程,稱為傳染(infection)。表現有臨床症狀者為傳染病。分為四種傳播方式。(1)水與食物傳播 病原體借糞便排出體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過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傷寒、霍亂、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2)空氣飛沫傳播 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3)蟲媒傳播 病原體在昆蟲體內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過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體進入易感者體內。蚊、蚤、蜱、恙蟲、蠅等昆蟲為重要傳播媒介。如蚊傳瘧疾,絲蟲病,乙型腦炎,蜱傳回歸熱、虱傳斑疹傷寒、蚤傳鼠疫,恙蟲傳恙蟲病。由於病原體在昆蟲體內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階段才能造成傳播,故稱生物傳播。病原體通過蠅機械攜帶傳播於易感者稱機械傳播。如菌痢、傷寒等。(4)接觸傳播 有直接接觸與間接接觸兩種傳播方式。如皮膚炭疽、狂犬病等均為直接接觸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為接觸疫水傳染,均為直接接觸傳播。多種腸道傳染病通過污染的手傳染,謂之間接傳播。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病原體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進入疫區,部隊的新兵入伍,易引起傳染病流行。病後獲得免疫、人群隱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傳染病流行或終止其流行。傳染病如何預防?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以綜合性防疫措施為基礎,其主要預防措施如下:(一)管理傳染源---1甲類傳染病鼠疫 霍亂乙類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與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丙類傳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診傷寒、黑熱病、絲蟲病、包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一)管理傳染源---2對病原攜帶者進行管理與必要的治療。特別是對食品製作供銷人員,炊事員,保育員作定期帶菌檢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和調換工作。(一)管理傳染源---3對傳染病接觸者,須進行醫學觀察、留觀、集體檢疫,必要時進行免疫法或葯物預防。(一)管理傳染源---4對感染動物的管理與處理 對動物傳染源,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及家畜,應隔離治療,必要時宰殺,並加以消毒,無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發動群眾予以捕殺。(二)切斷傳播途徑根據傳染病的不同傳播途徑,採取不同防疫措施。腸道傳染病作好床邊隔離,吐瀉物消毒,加強飲食衛生及個人衛生,作好水源及糞便管理。呼吸道傳染病,應使室內開窗通風,空氣流、空氣消毒,個人戴口罩。蟲媒傳染病,應有防蟲設備,並採用葯物殺蟲、防蟲、驅蟲。(三)保護易感人群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點有計劃的預防接種,提高人群特異性免疫力。人工自動免疫是有計劃的對易感者進行疫苗、菌苗、類毒素的接種,接種後疫力在1--4周內出現,持續數月至數年。人工被動免疫是緊急需要時,注射抗毒血清、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後免疫力迅速出現,維持1~2月即失去作用。常見傳染病的防治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腸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病原體經口侵入腸道並能由糞便排出病原體的傳染病,包括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等。病人和病原體攜帶者是最主要的傳染源,所有腸道傳染病患者的糞便都含有大量病原體。病原體隨病人或攜帶者排出的糞便污染環境後,經水、食物、手、蒼蠅、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發病相應地以氣溫較高的夏秋兩季為多。預防措施:1、及時發現病人,加以隔離治療;2、加強「三管一滅」工作;3、開展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4、有特異性預防接種的要進行預防接種,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急起高熱,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輕度呼吸道症狀。該病潛伏期短,傳染性強,傳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脅最大。由於流感病毒致病力強,易發生變異,易引起暴發流行。(一)病原體流感病毒屬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不耐熱、酸和乙醚,對甲醛、乙醇與紫外線等均敏感。(二)流行病學1、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人自潛伏期末到發病後5日內均可有病毒從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傳染期約1周,以病初2~3日傳染性最強。2、傳播途徑:病毒隨咳嗽、噴嚏、說話所致飛沫傳播為主,通過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間接傳播也有可能。傳播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對同一抗原型可獲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與型之間無交叉免疫性。4、流行特徵:突然發生,迅速蔓延,發病率高和流行過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徵。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以冬春季節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當甲型流感病毒出現新亞型時,人群普遍易感而發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發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 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發,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發。(二)流行病學(三)臨床表現潛伏期1~3日,最短數小時,最長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狀,雖有輕重不同,但基本表現一致。1、單純型流感急起高熱,全身症狀較重,呼吸道症狀較輕。顯著頭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慾減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乾咳等。發熱多於1~2日內達高峰,3~4日內退熱,其他症狀隨之緩解,但上呼吸道症狀常持續1~2周後才逐漸消失,體力恢復亦較慢。部分輕症者,類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視。(四)診斷和鑒別診斷診斷要點:1、流行病學資料:冬春季節在同一地區,1~2日內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發生,或某地區有流行,均應作為依據。2、臨床表現:起病急驟,有發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狀,而呼吸道表現較輕。結合查體及X線照片進行診斷。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分類正常或相對淋巴細胞增多。如有顯著白細胞增多,常說明繼發細菌性感染。另外,可將起病3日內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和病毒培養。鑒別診斷: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可根據臨床特點與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初步鑒別。2、肺炎支原體肺炎:起病較緩。咯少量粘痰或血絲痰,病情和緩,預後良好。冷凝集試驗及MG型鏈球菌凝集試驗效價升高。(五)治療1、一般治療:按呼吸道隔離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狀消失。卧床休息,多飲水,給予流食或半流質飲食,進食後以溫鹽水或溫開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潔衛生。2、對症治療:有高熱煩躁者可予解熱鎮靜劑,酌情選用APC、安乃近、魯米那等。高熱顯著、嘔吐劇烈者應予適當補液。3、消炎抗病毒治療:早期用葯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縮短。此外清熱解毒的中葯治療,效果明顯。(六)預防1、管理傳染源:病人隔離治療1周,或至退熱後2天。不住院者外出應戴口罩。單位流行應進行集體檢疫,並要健全和加強疫情報告制度。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可用食醋或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到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門,以減少傳播機會。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2小時。3、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學生平時加強身體鍛煉,合理飲食和休息,增強自身抗病能力,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六)預防4、接種流感疫苗:在疫苗株與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況下,均有肯定的預防效果。接種時間: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個月接種,推薦接種時間為9至11月份。接種對象:所有希望減少患流感可能性,沒有接種禁忌,年齡在6個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種流感疫苗。重點推薦人群(1) 60歲以上人群;(2) 慢性病患者及體弱多病者;(3) 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特別是一線工作人員;(4) 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禁止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群:(1)對雞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過敏者;(2)格林巴利綜合症患者;(3)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4)急性發熱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發作期; (6)嚴重過敏體質者; (7)12歲以下兒童不能使用全病毒滅活疫苗; (8)醫生認為不適合接種的人員。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臨床特徵為發熱及腮腺非化膿性腫痛,並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系統及肝、腎、心臟、關節等器官。本病好發兒童,亦可見於成人。(一)病原學腮腺炎病毒屬於副粘液病毒科,該病毒耐寒,對低溫有相當的抵抗力。對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敏感。強紫外線下僅活半分鍾,甲醛溶液、30%來蘇爾、75%乙醇等接觸2~5分鍾滅活。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二)流行病學1、傳染源 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毒存在於患者唾液中的時間較長,腮腫前6天至腮腫後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離出病毒,因此在這兩周內有高度傳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後,無腮腺炎表現,而有其它器官如腦或睾丸等症狀者,則唾液及尿亦可檢出病毒。在大流行時約30~40%患者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亞臨床感染,是重要傳染源。2、傳播途徑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過飛沫傳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傳染)其傳染力較麻疹、水痘為弱。孕婦感染本病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而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的發生率也增加。(二)流行病學3、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發生於1~15歲,尤其5~9歲的兒童。1歲以內嬰兒體內可有母遞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過顯性或隱性感染。兒童患者無性別差異,青春期後發病男多於女。病後可有持久免疫力。4、流行特徵 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為主。可呈流行或散發。在兒童集體機構、部隊以及衛生條件不良的擁擠人群中易造成暴發流行。其流行規律是隨著傳染源的積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續時間可波動在2~7個月之間。在未行疫苗接種地區,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傾向。(三)臨床表現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症狀。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慾不佳、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腮腺腫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腮腺腫脹最具特徵性。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亮但不發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言語、咀嚼(尤其進酸性飲食)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劇;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雙側腫脹者約佔75%。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時被累及。腮腺管開口處早期可有紅腫,擠壓腮腺始終無膿性分泌物自開口處溢出。腮腺腫脹大多於1~3天到達高峰,持續4~5天逐漸消退而回復正常。全程約10~14天。實驗室檢查1、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低,後期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並發症時白細胞計數可增高。2、血清和尿澱粉酶測定 90%患者的血清澱粉酶有輕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診斷。3、血清學檢查 補體結合與血凝抑制試驗早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測定補體結合及血凝抑制抗體,有顯著增長者可確診(效價4倍以上)。國外採用酶聯免疫吸咐法及間接熒光免疫檢測IgM抗體,可作早期診斷。4、病毒分離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腦脊液中分離到病毒。(四)診斷和鑒別診斷根據流行情況及接觸史、典型急性發作的腮腺腫痛特徵,診斷並不困難。對於無腮腺腫痛或再發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確診有賴於血清學及病毒方法。鑒別診斷1、化膿性腮腺炎 常為一側性,局部紅腫壓痛明顯,腫塊局限,晚期有波動感,腮腺管口紅腫可擠出膿液。分泌物塗片及培養可發現化膿菌。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和嗜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2、頸部及耳前淋巴結炎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局限於頸部或耳前區,為核狀體較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可活動。可發現頸部或耳前區淋巴結相關組織有炎症,如咽峽炎、耳部瘡癤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五)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無特效治療,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葯物無效。可試用干擾素,對病毒有作用。常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症處理。1、一般護理 隔離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潔,飲食以流質或軟食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證液體攝入量。2、對症治療 宜散風解表,清熱解毒。用板蘭根60~90克水煎服或銀翅散加大青葉15克水煎服;局部外塗可用紫金錠或青黛散用醋調,外塗局部,一日數次;或用薄公英、;鴨跖草、水仙花根、馬齒莧等搗爛外敷,可減輕局部脹痛。必要時內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熱鎮痛葯。(六)預防1、管理傳染源 早期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完全消退為止。在集體兒童機構、部隊等接觸者應留驗3周,對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對污染場所進行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教育學生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3、自動免疫:用腺腮炎減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三聯疫苗。4、葯物預防 採用板蘭根30克或金銀花9克煎服,每日1劑,連續6天。水痘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水痘是原發性感染,多見於兒童,臨床上以輕微和全身症狀和皮膚、粘膜分批出現迅速發展的斑疹、丘疹、皰疹與結痂為特徵。(一)病原學本病毒屬皰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徑150~200nm。中心為雙股DNA,其外為20面體核衣殼,衣殼表面有一層脂蛋白包膜,內含補體結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本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人為唯一的宿主。該病毒不耐高溫,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劑滅活。但能在皰疹液中-65℃下存活8年。(二)流行病學1、傳染源 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乾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易感兒童接觸帶狀皰疹患者,也可發生水痘,但少見。2、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在近距離、短時間內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病最多。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獲得母體抗體,發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病後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生帶狀皰疹。4、流行特徵 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後約90%發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三)臨床表現潛伏期14~16日(10~24日)1、前驅期 嬰幼兒常無前驅症狀。年長兒或成人可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納差及上呼吸道症狀,1~2日後才出疹。(三)臨床表現2、出疹期 發熱同時或1~2天後出疹,皮疹有以下特點:(1)先見於軀干、頭部,後延及全身。皮疹發展迅速,開始為紅斑疹,數小時內變為丘疹,再形成皰疹,皰疹時感皮膚搔癢,然後干結成痂,此過程有時只需6~8小時,如無感染,1~2周後痂皮脫落,一般不留瘢痕。(2)皮疹常呈橢園形,3~5mm,周圍有紅暈,皰疹淺表易破。皰液初為透明,後混濁,繼發感染可呈膿性,結痂時間延長並可留有瘢痕。(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軀干最多,其次為頭面部及四肢近端。數目由數個至數千個不等。(4)皮疹分批出現,同一部位可見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同時存在。(四)診斷1、流行病學 對冬春季有輕度發熱及呼吸道症狀的學齡前兒童,應注意仔細查體,詢問有無與水痘患者的接觸史。2、臨床表現根據皮疹的特點,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現,各種疹型同時存在,出現粘膜疹,全身症狀輕微或無,多能確立診斷。3、實驗室檢查(1)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增高。(2)病毒分離 在起病3天內取皰疹液做細胞培養,其病毒分離陽性率高。(3)血清抗體檢測可用補體結合試驗等方法測定。(五)治療1、一般處理與對症治療呼吸道隔離,卧床休息,加強護理,防止庖疹破潰感染。皮疹已破潰可塗以龍膽紫或新黴素軟膏。繼發感染者應及早選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癢者可給予爐甘石洗劑及抗組織胺葯物。激素一般禁用,當合並有嚴重並發症時,在應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病前已用激素者應用盡快減量或停用。2、抗病毒療法干擾素,10~20萬μ/日,連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無環鳥苷等也可選用。(六)預防1、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至全部皮疹結痂,在集體兒童機構的接觸者應留驗3周,對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對污染場所進行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教育學生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3、接種水痘疫苗:用水痘減毒活疫苗,接種對象:1周歲以上兒童。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徵為發熱、流涕、咳嗽、眼結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膚斑丘疹。(一)病原學麻疹病毒屬副粘液病毒。該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強,易被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滅活;耐寒不耐熱,4℃可存活5個月,-15℃存活5年;而20~37℃僅存活2小時,56℃30分鍾即被破壞。(二)流行病學1、傳染源:患者為唯一傳染源。一般認為出疹前後5天均有傳染性。該病傳染性強,易感者直接接觸後90%以上可得病2、傳播途徑:患者咳嗽、噴嚏時,病毒隨飛沫排出,直接到達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結合膜而致感染。間接傳播很少。(二)流行病學3、易感人群 未患過麻疹,也未接種麻疹疫苗者均為易感者。病後有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個月至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6個月以下的嬰兒具有母遞免疫力,極少發病。麻疹活疫苗預防接種後可獲有效免疫力,但抗體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觸傳染源還可發病。開展廣泛預防接種後,發病年齡有增大趨勢。4、流行特徵 本病目前多為散發,但如傳染源進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區,則可致暴發流行。流行多發生於冬春兩季。(三)臨床表現潛伏期為10~14天。嚴重感染或輸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動免疫或接種疫苗者,可長達3~4周。本病典型經過分三期。(三)臨床表現 --- 1、前驅期又稱出疹前驅期,持續2~4天,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發熱,咳嗽、流涕、噴嚏、畏光流淚,結膜充血、眼瞼浮腫。咳嗽逐日加重。嬰兒可伴有嘔吐腹瀉。起病2~3天第一臼齒對面的頰粘膜上出現針尖大小,細鹽粒樣灰白色斑點,微隆起,周圍紅暈稱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診斷價值。初少許,隨後擴散至整個頰粘膜及唇齦等處。粘膜斑多數在出疹後1~2天完全消失。下臉緣可見充血的紅線(stimson's line)。(三)臨床表現-- 2、出疹期於第4病日左右開始出疹,一般持續3~5天。皮疹首先開始耳後發際,漸及前額、面頸、軀干與四肢,待手腳心見疹時,則為「出齊」或「出透」。皮疹初為稀疏淡紅色斑丘疹,直徑2--4mm,逐漸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園形或不規則形,疹間可見正常皮膚,皮疹出透後轉為暗棕色。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體溫高達40℃,精神萎糜、嗜睡,有時譫妄抽搐。面部浮腫,皮診,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連眼瞼不易睜開,流濃涕,上述表現之面貌稱為麻疹面容。舌乳頭紅腫,咽部腫痛,咳嗽加重,聲音嘶啞,呼吸道急促,胸部X線檢查,可見輕重不等的較廣泛的肺部浸潤病變。肺部體征,除重症病人肺部聞有細濕羅音外,多為陰性。該期病人肝脾可腫大,嬰幼兒易伴腹瀉稀水樣便,糞檢含有少許膿細胞。(三)臨床表現-- 3、恢復期皮疹出齊後,中毒症狀明顯緩解,體溫下降,約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慾好轉,呼吸道炎症迅速減輕,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並留有糠麩樣細小脫屑及淡褐色色素沉著,以驅干為多,1~2周退凈。若無並發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四)診斷1、流行病學 易感者(未出過麻疹,亦未經自動免疫),在病前3~4周內有與麻疹患者接觸史。2、臨床表現 凡有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結膜充血、流淚等症狀應疑為麻疹,如口腔查見麻疹粘膜斑,可基本確診。若有典型皮疹,退疹後留有色素沉著,其它症狀相應減輕,則診斷更加明確。(四)診斷3、實驗室檢查 僅用於不典型的疑難病例或久無麻疹地區的首發病例的確診。(1)病毒核酸檢測或病毒培養:采早期病人漱口液或鼻、咽拭子。(2)血清學檢查: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免疫熒光技術檢測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檢測麻疹抗體IgG,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呈4倍升高,均有診斷價值。鑒別診斷1、風疹(rubella):多見於幼兒,中毒症狀及呼吸道炎症輕,起病1~2天即出疹,為細小稀疏淡紅色斑丘疹,1~2天退疹,無色素沉著及脫屑。耳後、枕後、頸部淋巴結腫大是其顯著特點。2、幼兒急疹(exanthema subitum,roseda infantum):多見於2歲以內嬰幼兒,驟發高熱,上呼吸道症狀輕微,患兒精神好,高熱持續3~5天驟退,熱退時或退後出疹,無色素沉著,亦不脫屑,是本病的特徵。鑒別診斷3、猩紅熱:前驅期發熱,咽痛,起病1~2天內出疹,皮疹為針頭大小,紅色斑點狀斑疹或粟粒疹,疹間皮膚充血,皮膚彌漫性潮紅,壓之退色,退疹時脫屑脫皮,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4、腸道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發生皮疹。多見於夏秋季,出疹前有發熱,咳嗽、腹瀉,偶見粘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結腫大,皮疹形態不一,可反復出現,疹退不脫屑,無色素沉著。(五)治療1、一般治療及護理:(1)呼吸道隔離 患者應在家隔離、治療至出疹後5天。有並發症患者應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延長5天。(2)保持室內溫暖及空氣流通,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膚及眼、鼻、口、耳的清潔,用溫熱水洗臉,生理鹽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葯水保護眼睛,防止繼發感染。(五)治療2、對症治療 高熱者可用小劑量退熱葯,但體溫不得降至39℃以下,或適量鎮靜劑防止驚厥。忌用強退熱劑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響皮疹透發。煩躁不安或驚厥者應給復方氯丙嗪、魯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葯。3、並發症治療:肺炎、喉炎等。(六)預防1、管理傳染源:對病人應嚴密隔離,對接觸者隔離檢疫3周;流行期間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機構應暫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兒入所。2、切斷傳播途徑:病室注意通風換氣,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醫護人員離開病室後應洗手更換外衣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鍾方可接觸易感者。(六)預防3、保護易感人群:(1)自動免疫:麻疹活疫苗的應用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辦法。按免疫程序對未患過麻疹的8個月以上幼兒接種麻疹疫苗,1.5歲及6周歲復種。由於注射疫苗後的潛伏期比自然感染潛伏期短(3~11天,多數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觸病人後2天接種活疫苗,仍可預防麻疹發生,若於接觸2天後接種,則預防效果下降,但可減輕症狀和減少並發症。(2)被動免疫:有密切接觸史的體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兒應採用被動免疫。肌注丙種球蛋白0.1~0.2ml/kg,胎盤球蛋白0.5~1.0ml/kg,接觸後5天內注射者可防止發病,6~9天內注射者可減輕症狀,免疫有效期3周。

㈦ 炎症會不會傳染

放心。前列腺炎不是傳染病
慢性前列腺炎會傳染嗎?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以下三方面說明。首先要明確你所患的慢性前列腺炎是屬於哪一種類型,大多數慢性前列腺炎屬於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對於這種類型的慢性炎症,是不會傳染給女方的。
然而臨床上有少部分的慢性前列腺炎是由於滴蟲或黴菌引起,或者是由於淋球菌或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所致,也就是臨床上所稱的特異性前列腺炎。對於這些感染因素是有一定的傳染性的,因而在性生活時有可能將感染菌傳染給女方,造成特異性的陰道炎症。目前的現實是由於這些因素導致的前列腺炎的患病率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對於由這些因素所致的慢性前列腺炎,在治療早期應避免性生活,若懷疑女方已被傳染上或女方是傳染源時,應夫妻同時服葯治療。

㈧ 21世紀的 重大流行病有多少

到21世紀結束的時候就可以全面總結了。

㈨ 有什麼其它方法可以緩解炎症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最常見的是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和隱痛、噯氣、泛酸、惡心、嘔吐等。病程緩慢,反復發作而難愈。

養生指南:
一.積極治療口咽部感染灶,勿將痰液、鼻涕等帶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導致慢性胃炎。
二.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鬱或過度緊張和疲勞,容易造成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膽汁返流而發生慢性胃炎。
三.慎用、忌用對胃粘膜有損傷的葯物,如阿斯匹林、水楊酸類、保泰松、消炎痛、激素、紅黴素、四環素、磺胺類、利血平等。此類葯物長期濫用會使胃粘膜受到損傷,從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潰瘍。
四.煙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對胃粘膜產生有害的刺激作用,過量吸煙會引起膽汁返流。過量飲酒或長期飲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慢性胃炎發生率明顯增高。應戒煙忌酒。
五.過酸、過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應盡量避免,飲食時要細嚼慢咽,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有利於消化和減少胃部的刺激。飲食宜按時定量、營養豐富、含維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濃茶、濃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飲料。
六.可練內養功法。

慢性胃炎一般分為兩個類型:炎症病變比較表淺,局限在胃粘膜表面一層(不超過三分之)者,稱作慢性淺表性胃炎;而炎症病變波及胃粘膜的全層,並伴有胃腺體萎縮者,則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是常見病和多發病。胃鏡普查證實,我國人群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高達60%以上,萎縮性胃炎約占其中的20%。
慢性胃炎的發病誘因有許多,常見的有長期、大量地飲酒和吸煙,飲食無規律、飲食物過冷或過熱、過粗糙堅硬,濃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易誘發或加重病情。飲食不衛生所導致的胃粘膜受到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不易痊癒。急性胃炎治療不徹底,會轉成慢性胃炎,某些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糖皮質激素等可破壞胃粘膜屏障,誘發或加重胃炎。
本病最常見的症狀是胃部疼痛和飽脹感,尤其在飯後症狀加重,而空腹時比較舒適。每次進食量雖不多,卻覺得過飽而不適,常伴有噯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現象。由於進食少、消化不良,可產生營養不良、消瘦,貧血和虛弱。一些病人還伴有神經系統症狀如精神緊張、心情煩躁、失眠、心悸、健忘等,這些現象反過來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的胃部症狀,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復雜,不易治癒。
做胃液分析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的胃酸往往正常或略低,而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酸明顯降低,並可伴有貧血(血色素低於正常)。胃鏡檢查加胃活組織病理檢查可確診是淺表還是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時還可取胃活組織做一種檢測,看是否存在著幽門螺桿菌的感染。
一般來說,慢性淺表性胃炎和單純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預後是良好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以往曾被認為是胃癌前奏(癌前病變),現在看,這種認識有失偏頗。但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確有一定關系,其根據是:1.研究證明,對萎縮性胃炎胃鏡取材活檢,伴有「結腸型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這兩種胃粘膜病變者,有可能發展成胃癌,這已是公認的事實。2.流行病學調查,在胃癌高發地的人群中,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高。3.病理檢查發現,胃癌周圍的粘膜中,萎縮性病變多見。中、重度萎縮性胃炎,特別是萎縮性胃炎伴有病理檢查上的結腸型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屬於癌前病變,如不積極治療、合理調養,比較容易誘變為胃癌。因此,慢性萎縮性胃炎需要定期做胃鏡復查:一般的慢性萎縮性胃炎3年復查1次,伴有不完全性結腸型腸上皮化生伴輕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個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變率10%以上)應視為癌變,可予手術切除治療。只有積極治療、生活調養、定期復查,才能使病變好轉或靜止而不發展,從而防止胃癌的發生。即便是病情發展,若能堅持定期復查胃鏡,也能及時發現,採取胃病變處的預防性切除或早期胃癌的切除,仍是徹底的根治方法,效果還是很好的。因此,只要做到積極治療、生活調養、定期復查,那麼,主動權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樣看來,慢性萎縮性胃炎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慢性胃炎患者要在飲食方面十分注意:飲食規律、少食多餐、軟食為主;應細嚼慢咽,忌暴飲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煙戒酒、少飲濃茶咖啡及進食辛辣、過熱和粗糙食物;胃酸過低和有膽汁反流者,宜多吃瘦肉、禽肉、魚、奶類等高蛋白低脂肪飲食;避免服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葯物(如水楊酸鈉、消炎痛、保泰松和阿斯匹林等);緩解精神緊張,保持情緒樂觀,從而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強抗病能力;注意勞逸結合,適當鍛煉身體。
西葯治療本病以對症治療為主。胃酸嚴重不足者,可口服稀鹽酸,以增加胃液酸度;消化不良者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劑、多酶片等;飽脹、惡心、嘔吐者可用胃復胺、嗎丁啉;伴有膽汁反流的,可因長期膽汁反流而破壞胃粘膜屏障,造成慢性淺表性胃炎,進而發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在此情況下可應用胃動力葯,防止膽汁反流,從而達到保護胃粘膜的目的,嗎丁啉或西沙比利可以抗膽汁反流,並促進排空和止吐;胃痛明顯者以巔茄片、654—2解痙止痛;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還要加服麗珠胃三聯以除菌根治。硫糖鋁是胃粘摸保護劑,可減少外部因素對胃粘膜的刺激作用,有利於胃粘膜病變的恢復,各型慢性胃炎均可用之。慢性萎縮性胃炎加服維酶素,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內解毒酶的活性,抑制癌細胞生長和防止細胞的異常代謝。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有很好的療效。慢性胃炎在中醫多屬於胃脘痛、胃痞證。常見7個類型:
a.脾胃虛弱型: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飢飽失常,使脾胃受傷而虛弱,表現為胃脘痞滿脹痛、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倦怠乏力,治療以香砂六君子湯健脾和胃;
b.脾胃虛寒型:脾虛較重,脾陽不足,或貪食生冷,損傷脾陽,致陰寒內盛,表現為胃脘隱痛、喜得溫按、飯後痛減、空腹痛重、四肢清冷,治以黃芪建中丸(湯)溫脾暖胃,緩急止痛;
c.肝氣犯胃型: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氣犯胃,氣機阻滯,升降失常,表現為胃脅脹痛、噯氣頻繁、噯氣或排氣後減輕,或伴有心煩易怒、胸悶善太息、頸部憋悶、咽部有異物感等症狀。治療以氣滯胃痛沖劑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或加用逍遙丸、元胡止痛片;
d.肝火犯胃型:肝氣郁滯,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中灼痛、口苦、心煩、大便乾燥,治以清瀉肝胃之火,用左金丸;
e.胃陰虧虛型,肝火灼傷胃陰或嗜食辛辣,耗傷胃津,引起胃脘隱痛、知飢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結。治療以一貫煎合芍葯湯滋陰養胃;
f.血瘀胃絡型:肝鬱氣滯或脾氣虛,日久使血行不暢,瘀停於胃,產生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處、痛處拒按,舌質暗或有瘀暗斑點。可用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配合溫養胃氣;
g.寒熱錯雜型:既有口苦、口乾、口臭、胃中灼熱、想飲食冷物、大便乾燥等胃熱症狀,又有胃部怕冷、進食冷飲食或胃部受寒後引起胃部不適、胃痛、胃脹等脾寒的症狀。我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效果很好。

慢性胃炎系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性病變.本病比較常見,病程長,症狀持續或是反復發作。本病病情輕重不一,按胃鏡和病理學所見可將慢性胃炎分為三種:①淺表性胃炎胃粘膜表層有充血和水腫,而糜爛和出血較少見.胃腺體常保持正常。②萎縮性胃炎胃粘膜層變薄,胃腺體部分或完全消失.③肥厚性胃炎粘膜層粗大增厚,呈粗條索狀或結節狀.上皮細胞和胃腺體增生,但胃鏡診斷的肥厚性胃炎常得不到病理學的證實,故目前不少人對這型胃炎的存在有疑議。近年來多認為慢性胃炎常可兼有淺表性和萎縮性病變,但多以萎縮性為主,並將慢性胃炎分為胃體胃炎和胃竇胃炎。胃體胃炎的粘膜病變多呈萎縮性和彌漫性,並局限於胃體通常不累及胃竇部,胃酸分泌功能有嚴重障礙,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血清抗壁細胞抗體多呈陽性反應,可有維生素B12吸收障礙,並可致惡性貧血。胃竇胃炎(亦稱胃竇炎)則胃竇部粘膜受累為主,多呈局限於胃竇部的萎縮性病變或兼有淺表性炎性病變,同時胃體粘膜也可伴有局灶性、較輕的萎縮性病變,胃酸分泌功能障礙較輕,血清胃泌素水平低下,血清抗壁細胞抗體常呈陰性反應,一般不引起惡性貧血。
目前認為,胃體胃炎可能與免疫關系比較密切,而胃竇胃炎則與吸煙、飲酒等外來刺激或膽汁返流等關系較大.在我國,胃竇胃炎的發病率顯著超過胃體胃炎。
【症狀】
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並呈持續或反復發作。胃體胃炎和胃竇胃炎可有不同的臨床特點。前者的上述消化道症狀較少,而易發生明顯或隱性惡性貧血,較多發生缺鐵性貧血。後者則較多出現消化道症狀,部分患者的症狀可酷似消化性潰瘍,呈周期性、節律性上腹部疼痛,並可反復表現為黑糞或嘔吐咖啡樣液,但多可自動止血.目前認為,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可發展為胃癌,而胃竇胃炎發生胃癌者遠較胃體胃炎多見,故這些病人應作定期隨訪觀察。
胃鏡檢查結合直視下活組織清理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治療】
慢性胃炎的治療:
1.消除病因去除致病因素,如戒煙茶酒,避免對胃粘膜有刺激的食物和葯物;如胃鏡檢查發現明顯膽汁返流者,可服用胃復安和膽酪胺治療。
2.葯物治療①缺胃酸或低胃酸者可服取用1%稀鹽酸和胃蛋白酶合劑。②高胃酸者可服用氫氧化鋁凝膠、胃舒平和甲氰咪胍等。③疼痛發作時可服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和顛茄制劑。④抗菌葯物:由於低胃酸或缺胃酸常可使胃內細菌繁,對本病的發展有一定的關系.可短期內選用不易被吸收的抗菌葯物口服,如痢特靈、慶大黴素、鏈黴素等。⑤中成葯:香砂養胃九、陳香露和猴菇菌片等,對改善腹痛、腹脹、噯氣、惡心和嘔吐等症狀有效。③缺鐵性貧血者可補充鐵劑;有惡性貧血者可注射維生素B12。
3.手術治療:胃鏡檢查所見即使是炎症、糜爛或潰瘍,而病理檢查發現有癌變可疑者,即應考慮手術治療。病理檢查為胃粘膜輕度間變或腸腺化生者,則不應急於手術,而宜每3~6個月進行X線或纖維胃鏡及胃粘膜活檢隨訪。
急性腸胃炎是入夏後最常見的疾病,一旦細菌、病毒侵入腸胃,常會導致患者上吐下瀉、腹痛不已,很是難受。看消化科醫生時,醫生通常會建議禁食半天或一天,並多多補充水分。

不過,醫生也提醒,補充水分並非一味喝白開水,最好飲用含適當鹽分、水分的電解質水溶液,如果拚命喝白開水恐怕會導致體內電解質不足,引發抽筋現象。葯店裡能買到的補液鹽也可買回自己沖服。

炎夏漸近,每年夏天除了呼吸道感染外,就屬急性腸胃炎最常見,致病源包括沙門氏菌或腺病毒、腸病毒等等,患者會出現上吐下瀉、腹痛、發燒等症狀,甚至會出現厲害的腹部痙攣性疼痛、高燒畏寒、厭食倦怠等現象。一般來說,治療急性腸胃炎約需三至七天,除了服葯、禁食十二至二十四小時外,患者因為拉個不停,可能會脫水,因此禁食期間必須補充足夠的水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上吐下瀉除了流失水分,還流失電解質,因此最好補充葯店出售的「補液鹽」沖服,而非純粹的白開水。有些家長只是一味給小孩喝白開水,結果反而稀釋掉體內的電解質,造成抽筋等「水中毒」。市場上的運動飲料雖然也有鹽分,不過飲料中的糖分也高,會讓腹瀉的小孩持續腹瀉。至於「補液鹽」則含有適量的糖分與鹽分,既可補充上吐下瀉流失的水分、鹽分,又不會因糖分過高造成持續腹瀉。

此外,急性腸胃炎患者在恢復期間食慾不振,可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幼兒可吃稀粥、麵食、蘇打餅干、蘋果、香蕉等。至於一歲以下的孩子,以嬰兒配方奶粉為主食的嬰兒,可將奶粉沖稀一些,或改用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待症狀改善再將奶粉調回原來的濃度。
什麼是腸胃炎?
胃腸炎是胃黏膜和腸黏膜發炎,這是食物中毒引起。
徵狀包括:
嚴重嘔吐和腹瀉,常連帶有腹部痛性痙攣及絞痛。
發燒、出汗。
可因長期大量喪失體液而致脫水甚致休克。
嘔吐物和糞便中可能有少量血。
嘔吐、腹瀉等徵狀約在二至四天後便停止,但也可能持續更長的時間。
細菌(沙門桿菌)感染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此時患者可能沒有什麼徵狀,卻是個帶菌者,可以傳染他人。
為什麼會有腸胃炎?
病因可以是細菌、病毒、農葯、食物本身的毒素、食物和食物起的化學作用、或其他無機性物質污染等。
細菌類的成因包括:
最常見的是食物受細菌感染,再煮熟或半熟的食物,特別容易染有細菌。蒼蠅和不合衛生的烹煮器皿。
在室溫下存放食物,很可能受到嚴重的細菌污染。雪櫃應在四度之下,熱櫃應在六十度以上,可令細菌停止生長繁犆。葡萄球和三門桿菌通常來自處理食品的人員。
尤其是含有奶類食品、經加工的肉類、魚生壽司等。
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沙門桿菌是最常見的病菌。
污染的禽類、肉類及魚類中,常可發現彎曲桿菌。這種細菌常會引起腹瀉和劇烈的腹痛。
大腸桿菌有很多種,大多無害,但有幾種可引起初生嬰兒的急性胃腸炎,這種感染常在育嬰室
中蔓延。這和奶樽消毒情序有關。
病毒感染往往也可引致胃腸炎及腸炎。輪形病毒是引起兒童腹瀉的最常見病原體。除此之外,可引致胃腸炎的病毒還有腺病毒、腸病毒、手足口病毒...等等。這種感染可在兩天之內發病。
有些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毒素,也可以引致胃腸炎,如紫杉、青性的茄屬植物、牽牛花及七葉樹屬植物等,都含毒素,而馬鈴薯塊莖所生的嫩芽,也是有毒的。
有青的化學品,如砷、鉛及各種殺蟲劑等。若服下這些化學品,在數小時內即可發病。
阿米巴病、梨形鞭毛蟲病等疾病,也可以引起胃腸炎的徵狀。
如何處理腸胃炎?
輕微腸胃炎,患者不經治療,也可自行痊癒。
胃腸炎通常都有毒性,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毒性都很輕微。但是臘腸毒菌病以及某些植物或化學物質中毒,如果不及早救治,則可能致命。
如果連帶有腹痛、糞便帶血,或其他料想不到的徵狀;徵狀嚴重,或延續時間較長;曾服下有素的植物或化學物質,必須立刻去看醫生。有高燒、復視、抽搐或癱瘓等現象,應該立刻去看醫生。
葯物治療:
小兒不能用止瀉葯----危險。一定要看醫生。小兒的腸胃炎比成人腸胃炎的復雜得多。
成年患者可服有適量的止瀉葯和止痛葯。肚瀉本身是有作用的,但也有副作用。
如果有急性嘔吐和腹瀉,除啜飲少許水外,要戒奶類飲品。
胃部徵狀開始消退數小時之後,就可以開始給病人補充營養。容易消化的食物之中粥最好。但不可喝茶、咖啡及檸檬汁、橙汁等酸性飲料,以免刺激胃腸,引致再度嘔吐。
大多數胃腸炎在三天內可逐漸痊癒;嘔吐、腹瀉等徵狀消失後,患者可以吃較為多樣化的食物,但仍不可吃刺激性的東西。

醫生會如何處理?
如果病情嚴重,就會送患者進醫院檢查和治療。
胃部排空後會有乾嘔現象,醫生會為患者注射止吐劑。這時嘔已經是無用的了,還會阻礙進食和服葯。
如果腹瀉不止,醫生可能給病人服用止瀉劑或解痙劑。
醫生一般都不用抗生素,除非已經確知病原體是可用抗生素治療的細菌。這樣如採用特效的抗
生素,療效是很好的。
小兒或老弱的病人,如果在嘔吐、腹瀉及出汗後喪失太多水份,醫生可能用靜脈注輸液以補充的水分。

如何預防方法?
任何奶製品和經加工的魚肉類食物,如果在室溫下放置過久,便不宜進食。
要注意用微波爐加熱的食物,中心的溫度夠熱才可進食。微波本身沒有剎菌的能力。
不要進食懷疑不合衛生的食物。尤其是無牌食店,處理不當的海鮮、魚生壽司。先參觀食店的廁所是一個好習慣,順道先洗手。別真的以為眼不見為乾凈!)
在外地旅行時更應注意,因為細菌的本種不同,腸道的抵抗能力會低一些。
冷藏的熟肉應當充分煮熟後才吃。
如果發現罐頭食物的容器有所損壞,或內裏的食物有異,即應丟棄。
奶類食品的有效日期不能不看。
不可吃馬鈴薯的嫩芽。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小男孩在農場遇到一隻白狗 發布:2024-08-19 08:36:47 瀏覽:594
微光上有什麼恐怖片 發布:2024-08-19 05:25:40 瀏覽:915
穿越香港鬼片滅鬼的小說 發布:2024-08-19 03:36:10 瀏覽:833
惡之花都敏秀姐姐扮演者 發布:2024-08-19 02:22:07 瀏覽:321
thai好看電影 發布:2024-08-18 11:34:37 瀏覽:795
電影內容女的是傻子容易尿褲子,男的很窮單身漢 發布:2024-08-18 10:31:36 瀏覽:129
雙機巨幕廳和4k廳哪個好 發布:2024-08-18 10:18:41 瀏覽:818
日本僵屍片上世紀 發布:2024-08-18 07:32:00 瀏覽:537
怪物 韓國電影在線 發布:2024-08-18 03:49:17 瀏覽:491
第九區一樣的 發布:2024-08-17 23:16:05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