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控制和預防措施
⑴ 醫院內感染怎樣預防和控制
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只要加強管理,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將近2/3的醫院感染是可預防的。 (一)改進醫院建築與布局 醫院建築布局合理與否對醫院感染的預防至關重要。對傳染病房、超凈病房、手術室、監護室、觀察室、探視接待室、供應室、洗衣房、廚房等,從預防感染角度來看,為防止細菌的擴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設備與布局上都應有特殊的要求。 (二)嚴格執行規章制度 制度是人們長期工作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處理、檢查各項工作的依據。包括消毒隔離制度、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及探視制度等。隔離旨在將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圍內,是預防醫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無菌操作規程是醫護人員必須遵守的醫療法規,貫穿在各項診療護理過程中。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應從醫院感染、保護病人健康出發嚴格執行制度、常規及實施細則,並勸告病人與探視者共同遵守。 (三)做好消毒與滅菌處理 消毒與滅菌是控制醫院感染的一項有效措施。 (四)加強清潔衛生工作 清潔衛生工作包括灰塵、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對蚊蟲、蒼蠅、蟑螂、鼠類等的防制。進行清潔衛生工作時,必須注意不要揚起灰塵,避免播散污染。醫院內不應使用掃帚與撣子,拖布的頭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潔衛生工作,宜在污染後立即進行。其順序應由污染較輕的病房開始,逐步進入污染較嚴重的區域,最後處理病人公共活動場所。醫護人員工作地點亦應進行清潔衛生打掃。 (五)採取合理的診斷治療方法 使用抗菌葯要有的放矢,應用抑制免疫療法要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如先治療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檢查白細胞動態與其他監測,提供葯物預防等。對易於將微生物引入體內的診斷治療要切實做好消毒、滅菌工作,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六)及時控制感染的流行 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尋找傳染來源與途徑,採取相應的隔離與消毒措施。 (七)開展醫院感染的監測工作 醫院感染監測的目的是通過監測取得第一手資料,分析醫院感染的原因,發現薄弱環節,為採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據並通過監測來評價各種措施的效果。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環境污染監測、滅菌效果監測、消毒污染監測、特殊病房監測(如燒傷、泌尿科病房、手術室、監護室等)、菌株抗葯性監測、清潔衛生工作監測、傳染源監測、規章制度執行監測等。監測工作應作為常規,定期、定點、定項目地進行。對感染的記錄要求詳細具體,並以病房為單位定期統計分析。 (八)改善工作人員的衛生與健康條件 所有醫院工作人員均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若有不適或疑為傳染性疾病,應立即報告,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並根據需要注射有關疫苗,必要時還可進行被動免疫或葯物預防。醫護人員還應做好個人防護,一是防止將病菌傳給自身或帶出病房;二是防止將病菌傳給房內的易感者。個人防護中主要是穿戴個人防護裝備(衣、帽、鞋、手套、口罩)以及洗手消毒。
麻煩採納,謝謝!
⑵ 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
傳染病肆虐人類的歷史不下數千年,是對人類危害最大的疾病。隨著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醫葯學科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生活衛生條件的改善、抗菌素的應用和免疫疫苗的不斷問世,使傳染病對人類生存和健康的威脅日益減輕,疾病的防治重點由傳染病逐漸向非傳染性慢性病過渡和轉移。然而,近年來,全球傳染病發病率大幅度回升,流行、暴發事件不斷,一些被認為早已得到控制的傳染病卷土重來,同時又新發現了數十種傳染病。WHO總幹事在《1996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振聾發聵地提出:「我們正處於一場傳染性疾病全球危機的邊緣,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躲避這場危機。」因此,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仍是世界各國乃至全球的一個突出重點。
1、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策略
(1)預防為主:預防為主是我國的基本衛生工作方針。多年來,我國的傳染病預防策略可概括為:以預防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發展三級保健網,採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傳染病的預防就是要在疫情尚未出現前,針對可能暴露於病原體並發生傳染病的易感人群採取措施。
①加強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通過改變人們的不良衛生習慣和行為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可通過大眾媒體、專業講座和各種針對性手段來使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獲得有關傳染病預防的知識,其效果取決於宣傳方式與受眾的匹配性。健康教育對傳染病預防的成效卓著,如安全性行為知識與艾滋病預防,飯前便後洗手與腸道傳染病預防等,是一種低成本高效果的傳染病防治方法。
②加強人群免疫:免疫預防是控制具有有效疫苗免疫的傳染病發生的重要策略。全球消滅天花、脊髓灰質炎活動的基礎是開展全面、有效的人群免疫。實踐證明,許多傳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乙型肝炎等都可通過人群大規模免疫接種來控制流行,或將發病率降至相當低的水平。
③改善衛生條件:保護水源、提供安全的飲用水,改善居民的居住水平,加強糞便管理和無害處理,加強食品衛生監督和管理等,都有助於從根本上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2)加強傳染病監測:傳染病監測是疾病監測的一種,其監測內容包括染病發病、死亡;病原體型別、特性;媒介昆蟲和動物宿主種類、分布和病原體攜帶狀況;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資料等。必要時還應開展對流行因素和流行規律的研究,並評價防疫措施效果。
我國的傳染病監測包括常規報告和哨點監測。常規報告覆蓋了甲、乙、丙三類共37種法定報告傳染病。國家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了艾滋病、流感等監測哨點。
(3)傳染病的全球化控制:傳染病的全球化流行趨勢日益體現了傳染病的全球化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繼1980年全球宣布消滅天花後,1988年WHO啟動了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經過14年的努力,全球脊髓灰質炎病例下降了99.8%,病例數從1988年估計的350000例減至2001年的483例;有脊髓灰質炎發病的國家由125個降至10個。中國在2000年也正式被WHO列人無脊髓灰質炎野毒株感染國家。
為了有效遏制全球結核病流行,2001年,WHO發起了全球「終止結核病」合作夥伴的一系列活動,其設立的目標為:2005年,全球結核病感染者中的75%得到診斷,其中85%被治癒。2010年,全球結核病負擔(死亡和患病)下降50%。2050年,使全球結核病發病率降至l/百萬。
此外,針對艾滋病、瘧疾和麻風的全球性策略也在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地展開。全球化預防傳染病策略的效果正日益凸現。
2.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
包括傳染病報告和針對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的多種預防措施。
(1)傳染病報告:是傳染病監測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具體要求參照《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
(2)針對傳染源的措施
①病人: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病人一經診斷為傳染病或可疑傳染病,就應按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實行分級管理。只有盡快管理傳染源,才能防止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蔓延。
甲類傳染病病人和乙類傳染病中的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病人必須實施隔離治療,必要時可請公安部門協助。
乙類傳染病病人,根據病情可在醫院或家中隔離,隔離通常應至臨床或實驗室證明病人已痊癒為止。
丙類傳染病中的瘤型麻風病人必須經臨床和微生物學檢查證實痊癒才可恢復工作、學習。
傳染病疑似病人必須接受醫學檢查、隨訪和隔離措施,不得拒絕。甲類傳染病疑似病人必須在指定場所進行隔離觀察、治療。乙類傳染病疑似病人可在醫療機構指導下治療或隔離治療。
②病原攜帶者:對病原攜帶者應做好登記、管理和隨訪至其病原體檢查2~3次陰性後。在飲食、托幼和服務行業工作的病原攜帶者須暫時離開工作崗位,久治不愈的傷寒或病毒性肝炎病原攜帶者不得從事威脅性職業。艾滋病、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瘧疾病原攜帶者嚴禁做獻血員。
③接觸者:凡與傳染源有過接觸並有受感染可能者都應接受檢疫。檢疫期為最後接觸日至該病的最長潛伏期。
留驗:即隔離觀察。甲類傳染病接觸者應留驗,即在指定場所進行觀察,限制活動范圍,實施診察、檢驗和治療。
醫學觀察:乙類和丙類傳染病接觸者可正常工作、學習,但需接受體檢、測量體溫、病原學檢查和必要的衛生處理等醫學觀察。
應急接種和葯物預防:對潛伏期較長的傳染病如麻疹可對接觸者施行預防
接種。此外還可採用葯物預防,如服用青黴素預防猩紅熱等。
④動物傳染源:對危害大且經濟價值不大的動物傳染源應予徹底消滅;對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動物應予捕殺、焚燒或深埋;對危害不大且有經濟價值的病畜
可予以隔離治療。此外還要做好家畜和寵物的預防接種和檢疫。
(3)針對傳播途徑的措施:傳染源污染的環境,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去除和殺滅病原體。腸道傳染病通過糞便等污染環境,因此應加強被污染物品和周圍環境的消毒;呼吸道傳染病通過痰和呼出的空氣污染環境,通風和空氣消毒至關重要;艾滋病可通過注射器和性活動傳播,因此應大力推薦使用避孕套,杜絕吸
毒和共用注射器;而殺蟲是防止蟲媒傳染病傳播的有效措施。
消毒(disinfection)是用化學、物理、生物的方法殺滅或消除環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一種措施,包括預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兩大類。
預防性消毒:對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場所和物品施行消毒。如乳製品消毒、飲水消毒等。
疫源地消毒:對現有或曾經有傳染源存在的場所進行消毒,其目的是消滅傳染源排出的致病微生物。疫源地消毒分為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隨時消毒是當傳染源還存在於疫源地時所進行的消毒;終末消毒是當傳染源痊癒、死亡或離開後所作的一次性徹底消毒,從而完全清除傳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對外界抵抗力較強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才需要進行終末消毒,如霍亂、鼠疫、傷寒、病毒性肝炎、結核、炭疽、白喉等。對外界抵抗力較弱的疾病如水痘、流感、麻疹等一般不需要進行終末消毒。
(4)針對易感者的措施
①免疫預防:傳染病的免疫預防包括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其中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此外,當傳染病流行時,被動免疫可以為易感者提供及時的保護抗體,如注射胎盤球蛋白和丙種球蛋白預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等,但因為血液製品的安全性尚存在隱患,除非必要,目前已不主張使用。高危人群應急接種可以通過提高群體免疫力來及時制止傳染病大面積流行,如麻疹疫苗在感染麻疹三天後或潛伏期早期接種均可控制發病。
②葯物預防:葯物預防也可以作為一種應急措施來預防傳染病的傳播。但葯物預防作用時間短、效果不鞏固,易產生耐葯性,因此其應用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③個人防護:接觸傳染病的醫務人員和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配置和使用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有可能暴露於傳染病生物傳播媒介的個人需穿戴防護用品如口罩、手套、護腿、鞋套等。瘧疾流行區可使用個人防護蚊帳。安全的性生活應使用安全套。
(5)傳染病暴發、流行的緊急措施: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在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當地政府需立即組織力量防治,報經上一級政府決定後,可採取下列緊急措施:①限制或停止集市、集會、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動;②停工、停業、停課;③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④封閉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
在採用緊急措施防止傳染病傳播的同時,政府衛生部門、科研院所的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和微生物學專家、各級衛生防疫機構的防疫檢疫人員、各級醫院的臨床醫務人員和社會各相關部門應立即組織開展傳染病暴發調查,並實施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包括隔離傳染源,治療病人尤其是搶救危重病人,檢驗和分離病原體,採取措施消除在暴發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傳播途徑和危險因素,如封閉可疑水源,飲水消毒,禁食可疑食物,捕殺動物傳染源和應急接種等。
⑶ 傳染病的三個環節和預防措施
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一大類疾病,這類疾病在人群中傳染並流行,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所以,正確的預防傳染病顯得尤為重要,預防傳染病需要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大環節,即「三早」,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傳染病流行的時候,切斷三個基本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的流行即可終止。我們預防傳染病的各種措施,都是分別針對三個基本環節中的某個環節的。因此,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控制傳染源
不少傳染病在開始發病以前就已經具有了傳染性,當發病初期表現出傳染病症狀的時候,傳染性最強。
因此,對傳染病人要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防止傳染病蔓延。患傳染病的動物也是傳染源,也要及時地處理。這是預防傳染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2、切斷傳播途徑
切斷傳播途徑的方法,主要是講究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消滅傳播疾病的媒介生物,進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等,可以使病原體喪失感染健康人的機會。
3、保護易感者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應該注意保護易感者,不要讓易感者與傳染源接觸,並且進行預防接種,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對易感者本人來說,應該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抗病能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搞好環境和個人的衛生,消滅蒼蠅、墳子、老鼠、臭蟲等傳播疾病或病的動物,對於控制傳染病的流行能起很大作用。不同的傳染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基本的預防措施是相通的,我們只要注意以下幾點,就能有效地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播。
⑷ 傳染的預防措施可以分為控制___,切斷___和保護___三個方面.
控制傳染病的措施有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傳染源指的是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是動物;傳播途徑指的是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易感人群指的是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
故答案為: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⑸ 從哪些方面進行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
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院內感染是指患者、探視者或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並產生臨床症狀的感染。隨著醫院現代化的發展和醫療措施上侵襲性診療手段、激素、化學方法、放射治療及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國內外院內感染發生率均呈明顯上升。發生院內感染不但會給患者增添額外的痛苦,而且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護理工作負擔,常使患者所患疾病達不到預期的療效,甚至造成死亡。因此,預防院內感染尤為重要,其發生率已列為我國醫院分級操作的指標之一,為此我院採取以下措施加以防範: 1 加強醫院管理
醫院環境內大量細菌和易感人群並存的特點決定了醫院場所的特殊性[1]。為了減少醫院內的各種感染,採取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
1.1 完善接診、分診制度 根據醫院具體情況開設不同的門診,以預防病人在確診前與一般門診混和就診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種管理 根據不同科室的具體情況開設隔離病房、危急病房、溫馨病房等,以滿足不同病種患者的收治,減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區域化管理 嚴格劃分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的管理,護理人員不僅要嚴格律已,還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屬。
1.4 嚴格執行陪床探視制度 控制探視人員,減少陪床人員,切斷外源性細菌污染的途徑,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處理廢用垃圾 醫用垃圾、生活垃圾、銳器分類妥善處理,由專職人員收集後並進行處理。 2 嚴格執行消毒
2.1 加強病房空氣環境的管理 空氣中細菌含量與多種感染密切相關,護理人員應從多個環節減少高危區域的空氣微生物的含量。定時開窗,病房濕式清掃,每日完成床單更換,集中查房後用0.5%84消毒液超聲霧化進行空氣消毒。對高危重點科室、高危人群實行保護性隔離,嚴格探視,且採取探視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視後對室內進行通風、消毒擦拭、噴霧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細菌培養,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後再做培養,以保證病房的清潔。
2.2 加強物品消毒滅菌處理 消毒滅菌不嚴是造成醫院感染的原因,目前滅菌方法很多,但仍認為高溫、高壓效果較好。有研究報道,污染的氧氣濕化瓶、氧氣管、氧氣插管、呼吸機、霧化器、導尿管、床旁櫃、公用洗滌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傳播因素。所以,除了對必須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對易忽視的消毒器械物品應進行認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護理人員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前後都要徹底洗手,因為被污染的手是醫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認真洗手與手的消毒是對患者和醫務人員雙向保護的有效措施[2]。在上班時間不準戴戒指、手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墊一巾一帶,在治療室安裝感應水龍頭,並配備干手機避免或減少再次污染,每月對醫務人員的手進行采樣監測,保證手指帶菌數不超過15cfu/cm2。 2.4 終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後,對床單位進行嚴格的擦拭並消毒,以達到徹底終末消毒的目的。 3 減少侵襲性操作
盡量減少各種侵襲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切實防止致病微生物擴散。有報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統感染的重要原因[3]。在必須導尿時,應選擇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膠氣囊導尿管,嚴格無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換引流袋,無菌尿管每周更換一次,留尿管前後和拔尿管前後都應對患者做尿的細菌培養,如發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導尿,並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療。 4 減少開放式治療
開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誘因。在泌尿系統疾病中,持續膀胱沖洗是不可避免的。採用3 000ml大袋生理鹽水沖洗,因重力緣故不需要排氣管及連通管,換袋工作由護士進行,仔細檢查每袋生理鹽水,避免有混濁及雜質的液體沖入膀胱。連接5 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閉式,管頸粗,不易堵塞且可減少院內感染發生,妥善固定後沖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內感染。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據葯物試驗結果選擇有效抗生素,慎用廣譜抗生素,執行醫囑時護士必須掌握合理用葯常識,根據葯物的半衰期決定給葯時間,自覺按規定時間給葯,積極觀察療效,及時向醫生提供停葯和換葯的依據,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減少耐葯菌株的產生。同時,注意使用兩種以上抗生素進,不宜置於同一溶液中靜注或靜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後,雖然葯液外觀無明顯變化,但由於葯液相互作用,可出現葯理上或化學結構上的改變,失去活性,喪失或降低抗菌作用。
6 縮短住院時間
積極治療原發病,加強支持療法,在提高醫療質量前提下,縮短住院時間。對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穩定後,應囑其盡快出院繼續治療並定期門診隨訪。
總之,做好預防醫院內感染的管理工作,全體醫護人員是關鍵。只要嚴格遵循以上規則,院內感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另外,應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組織。從這幾年的各項監測指標可以看出,以上預防措施大大減少了醫院感染的發生。
⑹ 預防院內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nhk
:
icu病房內感染的預防和管制措施...是足以反應1間醫院整體感染預防系統的成效...經70年代senic(study
of
efficienc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的研究證實...1個有效的...全面的院內感染管制計劃...是做好醫院感染控制之最佳保障...而在icu的感染預防和管制計劃方面...就包括了
1.
以感染管制師進行系列...且持續之感控教育...包括醫護人員之針扎預防...全面防護措施(universal
precaution)...標准防護措施(standard
precaution)...隔離和無菌護理技術等等...2.
以感染管制委員會的層級...制定各個醫療行為之感染管制手冊和標准程序...例如...輸血管內裝置之維護措施...呼吸管線之更換標准...無菌操作標准流程等等...基於保險制度和醫療成本日趨嚴謹...品質管理的思維也日益重要...如何在節約成本和維護品質之間...求取1個最佳的平衡點...正是感染管制的精義所在...例如...呼吸器蛇形管路之更換...或中心靜脈導管cvp之留置...也有全新觀念之突破...以上均需由icu主管...會同感染管制委員會...就各醫院本身監測和研究所得的資料...制定各個醫療行為之感染管制手冊及標准程序...3.
最重要的...仍然是由感染管制師所進行主動而持續性的監測體系...包含感染部位...感染菌種之監測...經由該系統將院內疫情回饋各部門...是可以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率的...經由感染管制的監測...可得知某些醫院的icu之院內感染率...感染部位是以血行感染...或泌尿道感染為主...呼吸道感染次之...主要的致病菌種...也可以確認...一旦掌控這些資料...和流行病學的趨勢...每間醫院的icu就可以自行按資料來擬定對策和感控策略...由上述機制...1旦發現早期的群突發...就進行1系列有系統之介入措施...期望能及早控制群突發...避免造成病人額外之染病率...維護醫療品質...也節約醫療時間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