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感染三聯
1. 消炎葯哪種效果比較好
鹽酸左氧氟沙星片 對全身的 消炎效果極好 一般 連續吃 5---7天就行 用量是0.5 的 每天一次就行
本品適用於敏感細菌引起的下列輕、中度感染;
呼吸系統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彌漫性細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合並感染、肺炎、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
泌尿系統感染:腎盂腎炎、復雜性尿路感染等;
生殖系統感染:急性前列腺炎、急性副睾炎、宮腔感染、子宮附件炎、盆腔炎(疑有厭氧菌感染時可合用甲硝唑);
皮膚軟組織感染:傳染性膿皰病、蜂窩組織炎、淋巴管(結)炎、皮下膿腫、肛周膿腫等;
腸道感染:細菌性痢疾、感染性腸炎、沙門菌屬腸炎、傷寒及副傷寒;
敗血症、粒細胞減少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各種感染;
其他感染:乳腺炎、外傷、燒傷及手術後傷口感染、腹腔感染(必要時合用甲硝唑)、膽囊炎、膽管炎、骨與關節感染以及五官科感染等。
2. 關於胃出血後的感染問題
病人的胃穿孔主要是暴飲暴食所致,消化道潰瘍可發生在胃,也可在十二指腸,或同時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又叫「復合性潰瘍」,潰瘍可為一處,也可為多處,多處潰瘍通常叫「多發性潰瘍」。消化性潰瘍除了葯物治療外,一般治療、特別是飲食治療更為重要。飲食要定時,食量要限制,切不可暴飲暴食。暴飲暴食能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加,而很容易誘發胃穿孔。胃穿孔治療不及時就可死亡。潰瘍病人進食不能快,要細嚼慢咽。平時也不能過飢。粗糙、過冷、過熱和刺激性大的食品如辣椒、胡椒、濃茶等要避免,同時戒煙、酒。疼痛劇烈時可進食一段時間豆漿或牛奶等,吃多餐,每天5~8次,病情好轉後可改稀飯和面條,逐步回到正常飲食。能治,應該會醒過來的,家屬耐心等待吧。
3. 你好,我獨自在外工作,剛得知家母檢查轉氨酶較高 得了丙肝,請問這個一般怎樣治療用什麼要葯物,方法
你好,丙肝屬於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是根本,丙肝不像乙肝,乙肝以目前的醫學水平是不可能完全治好的,而丙肝可以,丙肝目前的治療方法也就是抗病毒治療、保肝抗炎治療和中西結合治療了,用葯的話就是干擾素一類的葯物,丙肝尤其是早期丙肝積極治療,治癒的幾率是很大的,所以,建議盡快到市一級的正規醫院治療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祝早日康復!
4. 急性闌尾炎有必要經驗性使用三聯抗菌葯物嗎
得看是怎麼樣的闌尾炎,如果已經引起腹膜炎或者嚴重的腹腔感染,三個葯物確實在抗菌譜上沒有完全重疊,還有這個病人有沒有基礎疾病啊,有沒有銅綠等耐葯菌的危險因素,有沒有在外院治療過使用過抗菌葯物等等因素,如果考慮耐葯菌重症感染可能性大的話,加上腹腔感染有厭氧菌感染可能,有聯合用葯的指征,個人覺得可以應用。不過術後3天就停了,估計不是那麼重吧。 查看原帖>>
5. 我爺爺今年70了,有膽管結石,不知道有沒有不用手術的去石方法
這個很困難!建議你讓爺爺多多喝溫開水。
6. 十二指腸損傷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十二指腸損傷的治療,無論是何種類型的穿孔破裂,均應早期診斷,早期手術處理。十二指腸壁血腫,經2~3周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十二指腸梗阻症狀不能緩解者,也應即時手術治療。延遲手術時間,可使死亡率明顯增加。
1.一般處理可疑十二指腸損傷者,應立即給予:①禁食、胃腸減壓;②靜脈補液;③應用有效抗生素;④血尿常規、澱粉酶檢查,配血;⑤監測血流動力學及其他生命體征變化,必要時監測中心靜脈壓;⑥如有休克應積極抗休克治療,並留置導尿管;⑦穿透性損傷者,應引流、收集腸道流出物,清創包紮傷口,內臟脫出者予以適當保護;⑧診斷有困難者,可行腹穿、腹腔灌洗等;⑨做好術前准備。
2.手術處理原則近年來,隨著對腹部復雜、嚴重的或多臟器損傷的處理以及重症感染的控制和腹室綜合征概念的認識,臨床上對嚴重十二指腸損傷患者剖腹探查的理解和要求已有更新。對呈現死亡三聯征患者,即:低體溫(<35>15mmol/L),凝血機制障礙(血小板<75109=""l=""pt="">15秒)等,臨床不要求手術一次完成損傷的治療。
(1)血流動力學穩定者:原則上一期處理病灶和行胃腸重建術。方法:①如為單純十二指腸損傷可行修補術,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或帶蒂的空腸管修補術或幽門隔外術或十二指腸憩室化術;②如合並胰腺損傷可行十二指腸修補或切除吻合術、幽門隔外術或憩室化手術或損傷的胰腺遠側端切除術,少數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慎用)。
(2)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原則上以治療損傷,控制污染源為主。方法:①紗墊壓迫止血,迅速關閉消化道破口,暫時關閉皮膚切口;②繼續置ICU復甦搶救,穩定循環,糾正低體溫及酸中毒和凝血機制紊亂等,一般需36~48h;③等待「死亡三聯征」參數基本正常後,再行胃腸道重建術。十二指腸外傷基本手術原則。
3.手術方法手術方法的選擇取決於病人全身情況,外傷的時間、十二指腸損傷部位、類型、程度以及是否有合並傷,尤其是胰腺損傷等。大多數十二指腸損傷可行修補術治癒,但伴胰、膽道、大血管等復合傷,尤其是診斷延遲時,則不僅傷情復雜,而且在處理上十分困難,需全面考慮確定。
剖腹探查時,發現十二指腸周圍腹膜後血腫,腹膜後十二指腸側緣有空氣並觸及捻發音時,結腸系膜瘀斑、水腫、呈玻璃樣腫脹,脂肪壞死、出現皂化斑,後腹膜組織變色(膽汁樣液體變其綠色、出血變暗黑色等)等情況之一,又有十二指腸外傷史者應做Kocher切口,切開後腹膜,廣泛遊離十二指腸及胰頭部,則可能發現損傷病灶所在。然後根據全身情況和局部情況而定手術方案。
(1)單純修補術:適用於裂口不大、血運良好、縫合後無張力者。但應有十二指腸內、外減壓措施,預防十二指腸瘺。十二指腸減壓有如下方法:①將胃腸減壓管置入十二指腸腔內,持續吸引;②十二指腸造瘺,持續吸引。造瘺管應從十二指腸壁另戳孔引出,而不宜從破裂縫合處直接引出,後者容易形成十二指腸瘺。經十二指腸造瘺,持續吸引減壓的方法最直接可靠,臨床中應用較多且效果滿意;③胃造瘺持續吸引,同時行空腸上段造瘺;將導管逆行送入十二指腸,持續吸引,又稱逆行十二指腸減壓術,可單獨應用。上述十二指腸減壓常要求配合應用腸腔外引流,進一步預防十二指腸瘺。另外,進行十二指腸減壓後,為維持術後營養可同時安置空腸造瘺管。
(2)修補加空腸襻漿膜層覆蓋或帶蒂漿肌層瓣覆蓋:對缺損較大,但尚可拉攏縫合者,可採用橫向縫合以防止腸腔狹窄。為預防損傷腸壁修補術後癒合不良可加以上術式。在修補縫合時應盡可能清除無生機的腸壁組織,覆蓋時應完全遮蓋修補處並盡可能縫合於正常腸壁上,以確保損傷部位癒合。皮執民等在做十二指腸曠置術胃竇切除時,保留胃竇製成漿肌層帶蒂瓣;或不做十二指腸曠置術時,採用空腸漿肌層帶蒂瓣修補十二指腸較大缺損30餘例,僅1例因感染發生腸瘺。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採用了有效的覆蓋加固,仍需進行有效的十二指腸腔內減壓和外引流。
(3)十二指腸吻合術:適用於十二指腸完全橫斷或部分橫斷或穿孔較大者,因單純修補易發生狹窄,故在局部清創後作對端或側側吻合。對端吻合前必須充分游離十二指腸,以免吻合後張力過大,而致吻合口崩裂形成高位腸瘺。側側吻合口要夠大,以免狹窄、梗阻。
(4)十二指腸空腸Roux-en-Y吻合術:適用於缺損較大、不適合於做吻合術或直接做修補術者,可行十二指腸空腸Roux-en-Y型吻合。將空腸距屈氏韌帶約15cm左右切斷,遠端空腸從結腸後式結腸前上提至十二指腸做Roux-en-Y端側或側側吻合術。
(5)十二指腸段切除吻合術:多用於損傷不能修補時,可將其切除後,行端端吻合術,尤其是第4段損傷,要盡量地切除受損部分。若張力過大無法吻合,可將遠端關閉,利用近端與空腸行端側吻合術;或關閉兩端,行十二指腸空腸側側吻合術,但均需加行空腸端側Y形吻合術。
(6)十二指腸憩室化手術或幽門隔外術:十二指腸憩室化手術又稱十二指腸曠置術。其主要目的是使修補好的十二指腸不再接觸來自胃的內容物,爭取盡早良好的癒合。
幽門隔外術(pyloricexclusion),最早由Summers於1930年介紹。但Jordan於20世紀70年代初首先應用於臨床。Vanghan於1983年報告128例的經驗,其十二指腸瘺的發生率為5.5%。該手術包括:①修補十二指腸損傷;②幽門環縫閉(經胃切口,用不吸收縫線或縫合器,或用7號絲線交鎖胃全層縫閉);③胃空腸吻合。
完整的十二指腸憩室化手術主要應用於嚴重的十二指腸損傷或合並胰腺損傷,但無主胰管損傷者。1968年由Beme介紹於世。該手術較復雜,包括:①修復十二指腸損傷;②BillrothⅡ式胃切除術(胃竇部切除術);③膽總管造口術;④十二指腸置管減壓和腹腔引流術;⑤迷走神經切除術。與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相比,此術式較安全,手術死亡率低(16%),術後十二指腸瘺、胰瘺發生率低(14%),許多作者推崇應用。筆者認為該術式雖創傷稍大,但療效好,若配合其他手術一並進行,更能提高療效,筆者在臨床上多次使用該術式,術後未見腸瘺發生。
(7)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該術式創傷大,在急診情況下施行,故術後並發症多,病死率高,只適用於少數十二指腸第2段嚴重碎裂並傷及胰頭,又無法修補,而血流動力學穩定者,故筆者認為採用該術式應慎之又慎。
(8)漿膜切開血腫清除止血術:適用於十二指腸壁間血腫,出現腹膜刺激征或持續梗阻,經保守治療無效者。通常情況其黏膜完整,僅清除血腫、止血、修補漿肌層破裂處,但應建立腸腔減壓、破損處引流,預防可能發生的十二指腸破裂。
總之,十二指腸損傷可供選擇的術式雖多,但術者應根據患者傷情、生命體征狀況以及術中、術後康復條件和術者本身對手術的熟練程度加以選擇。無論選用何種手術,有效的腸腔減壓和徹底引流是保證癒合的關鍵。
4.創傷性十二指腸瘺的治療十二指腸損傷術後可發生多種並發症,除常見的一般腹部手術並發症之外,十二指腸瘺的發生率較高(0%~13%,平均為6.6%),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病死率為6.5%~12.5%)。因此,為了提高十二指腸損傷的治療效果,必須預防十二指腸瘺的發生以及早期、正確地處理十二指腸瘺,故應注意以下幾點:
(1)提高警惕,及早發現:十二指腸損傷術後1~2周內,隨時都應注意和觀察病情的變化,尤其是存在發生十二指腸瘺的因素者。下列諸點為十二指腸瘺易發因素:①傷後未能即時診治,延遲手術處理長於傷後24~48h,尤其是腸壁炎症、水腫明顯者;②術中腸壁血運欠佳,縫合口有張力或對合不佳;③十二指腸後側壁損傷,因其較固定,又無漿膜,組織修復和癒合能力差;④十二指腸腔內減壓不理想,未能有效地引流胰液、膽汁等消化液;⑤術後發生十二指腸腔內高壓,如十二指腸排空障礙、腸壁組織水腫或腸腔機械性梗阻等致腸腔內消化液積聚,或同時存在胃幽門口緊閉,則十二指腸閉襻內壓力增高,可使創傷修復處或吻合口崩裂、滲漏等。
(2)十二指腸損傷術後出現下列徵象應考慮十二指腸瘺的存在:①術後腹膜炎體征加劇;②術後上腹部或膈下有局限性感染或腹腔膿腫形成;③腹腔引流量增加或含膽汁樣物,並出現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④腹部引流口或切口裂開處周圍皮膚灼痛、糜爛,有時從傷口可見破裂的腸管或黏膜外翻和腸液流出。
(3)進一步檢查,協助診斷:對懷疑十二指腸瘺者,只要病情允許應做進一步檢查,有助於判斷是否存在十二指腸瘺或伴腹內感染和膿腫,以及是否有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營養不良、敗血症等。可酌情選用:①胸腹X線檢查,了解胸腔情況以及膈肌位置、活動度等;②B超、CT等影像檢查;③血生化、血氣分析、血培養、分泌液細菌學檢查等。
(4)了解十二指腸瘺的部位、大小、瘺的走行、瘺遠側腸道有無梗阻等,可採用:①口服炭末試驗,觀察傷口或引流排出物的改變及其出現的時間和量,有助於診斷瘺的存在,並可估計瘺的位置和大小;②瘺管造影,可在瘺出現後1周左右,採用水溶性造影劑檢查;③胃腸造影檢查,多用於瘺管形成後,擬行手術關閉瘺之前進行,有助於手術方案的選擇。
(5)設計合理的處理方案:創傷性十二指腸瘺形成後,可丟失大量的消化液,導致水電酸鹼平衡失調、營養障礙、維生素缺乏等,或伴腹腔感染、膿腫、消化道出血、腸梗阻以及腹部皮膚糜爛或切口裂開等。因此,處理上維持正常的生理平衡,積極控制感染(及時引流膿腫,灌洗膿腔,合理選用有效的抗生素),營養支持治療(早期多採用TPN,2~3周後選用EN,維持正氮平衡),抑制消化液分泌和促進蛋白質合成等措施在治療十二指腸瘺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常採用生長抑素和重組人生長激素同時應用治療十二指腸瘺,能有效抑制十二指腸液、胃液、膽汁和胰液的分泌,從而減少漏出液,增加瘺口癒合機會,並且維持機體生理平衡;同時生長激素能促進蛋白質合成,調動機體癒合潛能,加速缺損修復。被認為採用生長抑素和重組人生長激素治療腸瘺是當前葯物治療最有效的手段,明顯提高腸瘺治癒率和減少病死率。
(6)恰當處理十二指腸瘺:可根據十二指腸瘺的變化規律,採用早期(1~2周)吸引,中期(2~3周)堵,後期補(>4周)的原則。①瘺口局部,可採用雙套管負壓吸引,瘺周圍皮膚可塗抹氧化鋅軟膏等保護。隨時根據瘺進展情況,逐漸調整導管口徑和深度,必要時可更換較細的膠管引流。②選擇醫用黏合膠或橡皮片等堵塞法,對低排出量較小的瘺口可試用。③手術時機的選擇。一般說來,經過上述處理,多數創傷十二指腸瘺可閉合。只有在高排出量(>200~500ml/d)或未行十二指腸內容物轉流術(憩室化或幽門隔外術)以及未行腸腔內減壓術並持續治療不癒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時機的選擇:瘺管已得到適當處理,感染得到控制,同時對瘺管有所了解,瘺口的遠側腸管無梗阻,全身情況有所改善後進行。一般多在瘺形成後3~6個月行關瘺手術。④手術方法可酌情選用:瘺管切除和修復術,空腸襻漿膜貼敷和帶血管蒂空腸片修補術,Roux-en-Y空腸十二指腸瘺端側吻合術。⑤術後治療:持續胃腸減壓和十二指腸減壓,保持腹腔引流管通暢,糾正或維持生理平衡,補充營養和維生素,糾正低蛋白血症,合理應用抗生素,預防肺部並發症等措施。
(二)預後
十二指損傷預後與傷後診治時間、有否其他合並傷等密切相關,據報道,十二指腸損傷在24h之內手術,其病死率為5%~11%;超過24h手術者,病死率上升為40%~50%,更有高達65%的報道;合並其他臟器的損傷以及大血管的損傷,其預後更差。
7. 丙肝症狀有哪些
這是一篇網路中比較專業的文章,希望幫到你。 網路名片
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種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經輸血,針刺,吸毒等傳播,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HCV的感染率約為3%,估計約1.8億人感染了HCV,每年新發丙型肝炎病例約3.5萬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症壞死和纖維化,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一些數據顯示,未來20年內與HCV感染相關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細胞癌導致的死亡)將繼續增加,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極大,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
西醫學名:丙型病毒性肝炎所屬科室:內科-消化內科發病部位:肝臟主要病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傳染性:有傳染性傳播途徑:輸血,針刺,吸毒,等目錄
疾病介紹傳播途徑
疾病病理
發病機制
發病病因
疾病分類
臨床表現
並發症
診斷鑒別
- 輔助檢查
- 鑒別診斷
- 抗病毒治療的適應證
- 抗病毒治療的禁忌症
飲食注意
疾病預防
專家觀點展開疾病介紹
傳播途徑
疾病病理
發病機制
發病病因
疾病分類
臨床表現
並發症
診斷鑒別
- 輔助檢查
- 鑒別診斷
- 抗病毒治療的適應證
- 抗病毒治療的禁忌症
飲食注意
疾病預防
專家觀點展開編輯本段疾病介紹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RNA病毒(HCVRNA),目前可分為6個不同的基因型及亞型,如1a、2b、3c等。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丙型肝炎病毒對一般化學消毒劑敏感,高溫加熱和甲醛熏蒸等均可滅活病毒。編輯本段傳播途徑丙型肝炎主要有以下幾個傳播途徑:1,血液傳播⑴經輸血和血製品傳播。由於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檢測試劑的質量不穩定及少數感染者不產生抗-HCV,因此,無法完全篩出HCV陽性者,大量輸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⑵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傳播。這是目前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在某些地區,因靜脈注射毒品導致HCV傳播佔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針頭、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鏡、侵襲性操作和針刺等也是經皮傳播的重要途徑。一些可能導致皮膚破損和血液暴露的傳統醫療方法也與HCV傳播有關;共用剃須刀、牙刷、紋身和穿耳環孔等也是HCV潛在的經血傳播方式。2.性傳播:3.母嬰傳播:抗-HCV陽性母親將HCV傳播給新生兒的危險性為2%,若母親在分娩時HCVRNA陽性,則傳播的危險性可高達4%~7%;合並HIV感染時,傳播的危險性增至20%。HCV病毒高載量可能增加傳播的危險性。4.其他途徑:15%~30%的散發性丙型肝炎,其傳播途徑不明。接吻、擁抱、噴嚏、咳嗽、食物、飲水、共用餐具和水杯、無皮膚破損及其他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傳播HCV。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後1~3周,在外周血可檢測到HCVRNA。通常潛伏期2-26周,平均50天;輸血感染者潛伏期較短為7~33天,平均19天。出現臨床症狀時,僅50%~70%患者抗-HCV陽性,3個月後約90%患者抗-HCV陽轉。編輯本段疾病病理丙肝的病理改變與乙肝極為相似,以肝細胞壞死和淋巴細胞浸潤為主。慢性肝炎可出現匯管區纖維組織增生,嚴重者可以形成假小葉即成為肝硬化。編輯本段發病機制HCV感染的發病機制主要包括免疫介導和HCV直接損傷兩種,病毒因素包括病毒的基因型、復制能力、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等;宿主因素包括人體的先天性免疫反應、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等。飲酒、免疫抑制劑的使用等因素對HCV的感染病程也有影響。編輯本段發病病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如飲酒,勞累,長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葯物等,可促進病情的發展。編輯本段疾病分類丙型肝炎在臨床上可分為不同類型:1,急性丙型肝炎2,慢性丙型肝炎3,丙肝肝硬化編輯本段臨床表現1,急性丙型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對較輕,多數為急性無黃疸型肝炎,ALT升高為主,少數為急性黃疸型肝炎,黃疸為輕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現惡心,食慾下降,全身無力,尿黃眼黃等表現。單純丙肝病毒感染極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狀態下,其中僅有15%的患者能夠自發清除HCV達到痊癒,在不進行抗病毒治療干預的情況下,85%的患者則發展為慢性丙型肝炎;兒童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後,50%可自發性清除HCV。2,慢性丙型肝炎:症狀較輕,表現為肝炎常見症狀,如容易疲勞,食慾欠佳,腹脹等。也可以無任何自覺症狀。化驗ALT反復波動,HCVRNA持續陽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抗HCV和HCVRNA持續陽性,肝活檢可見慢性肝炎表現,甚至可發現肝硬化。3,丙肝肝硬化:感染HCV20-30年有10%~20%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1%~5%患者會發生肝細胞癌(HCC)導致死亡。肝硬化一旦出現失代償情況,如出現黃疸,腹水,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性腦病等,其生存率則急劇下降。編輯本段並發症慢性丙型肝炎可以並發某些肝外表現: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性結膜角膜炎、扁平苔蘚、腎小球腎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細胞淋巴瘤和遲發性皮膚卟啉症等,可能是機體異常免疫反應所致。而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時,可以出現各種並發症:腹水腹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肝衰竭等表現。編輯本段診斷鑒別輔助檢查診斷丙型肝炎需要酌情做如下檢查:⑴肝功能:包括血清ALT,AST,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白蛋白,球蛋白,膽鹼酯酶,鹼性磷酸酶,轉肽酶等。⑵丙肝病毒抗體:抗HCV。⑶丙肝病毒定量:血清HCVRNA,了解丙肝病毒復制的活躍程度。⑷影像學:包括腹部肝膽脾彩超,了解肝臟有無慢性損傷.必要時行腹部增強CT或核磁,以了解病情損傷程度。⑸肝臟瞬時彈性波掃描(Fibroscan):是一種無創檢查可用於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臟纖維化程度評估。丙型肝炎患者評估肝臟纖維化程度對於確定治療方案非常重要.⑹肝組織活檢:仍然是評估患者肝臟炎症分級與纖維化分期的金標准。鑒別診斷依靠HCV病毒學檢查可以鑒別。[1-2]編輯本段疾病治療在治療前應明確患者的肝臟疾病是否由HCV感染引起,只有確診為血清HCVRNA陽性的丙型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目前得到公認的最有效的方案是:長效干擾素PEG-IFNα聯合應用利巴韋林,也是現在EASL已批準的慢性丙型肝炎治療的標准方案(standardofcare,SOC),其次是普通IFNα或復合IFN與利巴韋林聯合療法,均優於單用IFNα。聚乙二醇(PEG)干擾素α(PEG-IFNα)是在IFNα分子上交聯無活性、無毒性的PEG分子,延緩IFNα注射後的吸收和體內清除過程,其半衰期較長,每周1次給葯即可維持有效血葯濃度。直接作用抗病毒葯物(Direct-actingAntiviralAgents,DAA)蛋白酶抑制劑博賽匹韋Boceprevir(BOC)或特拉匹韋Telaprevir(TVR),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三聯治療,2011年5月在美國開始批准用於臨床,推薦用於基因型為1型的HCV感染者,可提高治癒率。博賽匹韋Boceprevir(BOC)800mg飯後,每天三次(每7-9小時),或特拉匹韋Telaprevir(TVR)750mg飯後(非低脂飲食),每日三次(每7-9小時)。期間應密切監測HCVRNA,若發生病毒學突破(血清HCVRNA在最低值後上升>1log),應停用蛋白酶抑制劑。抗病毒治療的適應證(一)一般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1.急性丙型肝炎:有確切證據提示干擾素治療能夠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性化比率,可在HCV感染急性肝炎發作後8-12周進行,療程為12-24周。最佳治療方案尚未最終確定,但早期治療對於基因1型高病毒載量(>800000logIU/ml)的患者更為有效。2.慢性丙型肝炎:應在治療前評估患者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肝功能反復異常者或肝穿組織學有明顯炎症壞死(G≥2)或中度以上纖維化(S≥2)者,易進展為肝硬化,應給予抗病毒治療。3.丙型肝炎肝硬化:⑴代償期肝硬化(Child-PughA級)患者,盡管對治療的耐受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但為使病情穩定、延緩或阻止肝衰竭和HCC等並發症的發生,建議在嚴密觀察下給予抗病毒治療。⑵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多難以耐受IFNα治療的不良反應,有條件者應行肝臟移植術。(二)特殊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1.兒童和老年人:有關兒童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療經驗尚不充分。初步臨床研究結果顯示,IFNα單一治療的SVR率似高於成人,對葯物的耐受性也較好。65歲或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原則上也應進行抗病毒治療,但一般對治療的耐受性較差。因此,應根據患者的年齡、對葯物的耐受性、並發症(如高血壓、冠心病等)及患者的意願等因素全面衡量,以決定是否給予抗病毒治療。2.酗酒及吸毒者:慢性酒精中毒及吸毒可能促進HCV復制,加劇肝損害,從而加速發展為肝硬化甚至HCC,的進程。由於酗酒及吸毒患者對於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耐受性和SVR率均較低,因此,治療丙型肝炎必須同時戒酒及戒毒。3.合並HBV或HIV感染者:合並HBV感染會加速慢性丙型肝炎向肝硬化或HCC的進展。對於HCVRNA陽性/HBVDNA陰性者,先給予抗HCV治療;對於兩種病毒均呈活動性復制者,建議首先以IFNα加利巴韋林清除HCV,對於治療後HBVDNA仍持續陽性者可再給予抗HBV治療。對此類患者的治療尚需進行深入研究,以確定最佳治療方案。合並HIV感染也可加速慢性丙型肝炎的進展,抗HCV治療主要取決於患者的CD4+細胞計數和肝組織的纖維化分期。免疫功能正常、尚無即刻進行高活性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指征者,應首先治療HCV感染;正在接受HAART治療、肝纖維化呈S2或S3的患者,須同時給予抗HCV治療;但要特別注意觀察利巴韋林與抗HIV核苷類似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包括乳酸酸中毒等。對於嚴重免疫抑制者(CD4+陽性淋巴細胞<2×108/L),應首先給抗HIV治療,待免疫功能重建後,再考慮抗HCV治療。4.慢性腎功能衰竭:對於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腎功能衰竭且未接受透析者,不應進行抗病毒治療。已接受透析且組織病理學上尚無肝硬化的患者(特別是准備行腎移植的患者),可單用IFNα治療(應注意在透析後給葯)。由於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可發生嚴重溶血,因此,一般不應用利巴韋林聯合治療。5.肝移植後丙型肝炎復發:HCV相關的肝硬化或HCC患者經肝移植後,HCV感染復發率很高。IFNα治療對此類患者有效果,但有促進對移植肝排斥反應的可能,可在有經驗的專科醫生指導和嚴密觀察下進行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的禁忌症干擾素絕對禁忌症有10個:1.妊娠2精神病史如嚴重抑鬱症3.未能控制的癲癇,4.未戒斷的酗酒或吸毒者。5.未經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6.失代償期肝硬化7.有症狀的心臟病。8.治療前粒細胞<1.0*109/L. 9治療前血小板<50**109/L. 10.器官移植者急性期(肝移植除外)干擾素相對禁忌症有6個:甲狀腺疾病,視網膜病,銀屑病,既往抑鬱病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壓。利巴韋林的絕對禁忌症有5個:妊娠,嚴重心臟病,腎功能不全,血紅蛋白病,HB<80g/L.利巴韋林的相對禁忌症有3個:未控制的高血壓,未控制的冠心病,HB<100g/L。抗病毒治療期間的葯物不良反應較多,需密切觀察及時處理(一)IFNα的主要不良反應為流感樣癥候群、骨髓抑制、精神異常、甲狀腺疾病、食慾減退、體重減輕、腹瀉、皮疹、脫發和注射部位無菌性炎症等。1.流感樣癥候群:表現為發熱、寒戰、頭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α,或在注射IFNα同時服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葯,以減輕流感樣症狀。隨療程進展,此類症狀逐漸減輕或消失。2.骨髓抑制:一過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現為外周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如中性粒細胞絕對數≤0.75×109/L,血小板<50×109/L,應降低IFNα劑量;1~2周後復查,如恢復,則逐漸增加至原量。如粒細胞絕對數≤0.50×109/L,血小板<30×109/L,則應停葯。對於中性粒細胞明顯降低者,可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療。 3.IFNα可誘導自身抗體的產生:包括抗甲狀腺抗體、抗核抗體和抗胰島素抗體。多數情況下無明顯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出現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糖尿病、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銀屑病、白斑、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樣綜合征等,嚴重者應停葯。4.精神系統表現:可表現為抑鬱、妄想症、重度焦慮和精神病。其中抑鬱是IFNα治療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症狀可從煩躁不安到嚴重的抑鬱症。因此,使用IFNα前應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況,治療過程中也要密切觀察。抗抑鬱葯可緩解此類不良反應。對症狀嚴重者,應及時停用IFNα。5.其他少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腎臟損害(間質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和急性腎衰竭等)、心血管並發症(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臟病和心肌病等)、視網膜病變、聽力下降和間質性肺炎等,發生上述反應時,應停止治療。(二)利巴韋林的主要不良反應利巴韋林的主要不良反應為溶血和致畸作用。1.及時發現溶血性貧血:須定期做血液學檢測,包括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和網織紅細胞計數。在腎功能不全者可引起嚴重溶血,應禁用利巴韋林。當Hb降至≤100g/L時應減量;Hb≤80g/L時應停葯。2.致畸性:男女患者在治療期間及停葯後6個月內均應採取避孕措施。3.其他不良反應:利巴韋林還可引起惡心、皮膚乾燥、瘙癢、咳嗽和高尿酸血症等。(三)博賽匹韋Boceprevir(BOC)的突出不良反應是貧血和味覺障礙(四)特拉匹韋Telaprevir(TVR)的突出不良反應包括皮疹、瘙癢、貧血以及肛門直腸反應。[3-4]編輯本段疾病預後急性丙型肝炎干擾素抗病毒效果好,90%患者可獲得完全應答而徹底痊癒;慢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對較乙型肝炎為輕,經標准抗病毒方案治療,有機會清除病毒獲得痊癒。部分患者感染20-30年後可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編輯本段飲食注意丙型肝炎的飲食無特殊要求,急性期清談飲食,慢性肝炎飲食營養均衡即可。注意避免大量服用滋補類食物如甲魚湯,人參類補品。編輯本段疾病預防(一)丙型肝炎疫苗預防目前尚無有效疫苗預防丙型肝炎。(二)嚴格篩選獻血員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推行無償獻血。通過檢測血清抗HCV、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嚴格篩選獻血員。應發展HCV抗原的檢測方法,提高對窗口期感染者的檢出率。(三)經皮和黏膜途徑傳播的預防推行安全注射。對牙科器械、內鏡等醫療器具應嚴格消毒。醫務人員接觸患者血液及體液時應戴手套。對靜脈吸毒者進行心理咨詢和安全教育,勸其戒毒。不共用剃須刀及牙具等,理發用具、穿刺和紋身等用具應嚴格消毒。(四)性傳播的預防對有性亂史者應定期檢查,加強管理。建議HCV感染者在性交時使用安全套。對青少年應進行正確的性教育。(五)母嬰傳播的預防對HCVRNA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盡量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減少新生兒暴露於母血的機會。編輯本段專家觀點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療程長,副作用較大,需要在有經驗的專家評估指導下安全用葯;在治療期間需及時評估療效,根據應答指導治療,並同時密切監控葯物的不良反應,盡量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8. 腹膜炎是什麼病,嚴重嗎。
腹膜炎是腹腔臟層腹膜和壁層腹膜的炎症,可由細菌,化學,物理損傷等引起。按病因可分為細菌性和非細菌性兩類;按臨床經過可將其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類,按發病機制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按累及范圍可分為彌漫性和局限性兩類。
治療
1
非手術治療
對病情較輕或病程超過24小時,且腹部體症已經減輕或有減輕趨勢可行非手術治療
體位一般半卧位
禁食
胃腸減壓
糾正電解質紊亂
應用抗生素
補充熱量和營養支持
鎮定
止痛
吸氧
2手術治療
繼發性腹膜炎絕大多數需要手術治療
9. 2周歲寶寶B超診斷:腹腔內腸系膜下多發淋巴結腫大 醫生給開了山莨菪鹼片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請問2周歲
腸系膜淋巴結炎多發於小兒,以不明原因的肚臍周圍陣發性腹痛及發燒、嘔吐為特徵。 淋巴結炎如果情況輕微的話,過一段時間,自然就會好;或是吃一些普通意義上的消炎葯,打些消炎針,就會好。這不算個什麼問題。但如果腫大厲害的話,又長時間消炎治療不愈,那就需要中葯治療了:一是避免它的進一步加重惡化,二是身體需要讓它恢復功能,發揮它的免疫殺菌作用,增強體質。 淋巴方面的疾病,看似是不大的病,但至今醫院中及葯廠生產的葯物效果不能令人滿意。中葯可充分考慮。用化瘀散結、解毒消腫,針對疙瘩、腫塊、炎症的中葯丸來治。找得對了則會者不難。筆者因工作關系,深知中葯魅力,親眼目睹了大量淋巴結炎與淋巴結核等被中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驗證了祖國中醫葯的獨特之處。腸系膜淋巴結炎比其它部位的淋巴結炎容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