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偏癱
① 偏癱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
偏癱的典型表現叫三偏征,主要表現為偏身感覺障礙,偏癱,偏盲。偏癱主要是一側的上下肢體的癱瘓。通常是因為腦血管意外引起的。對於這種情況建議你最好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有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患者家屬不要搖晃患者,運送去醫院時也要盡量做到平穩,頭位稍高,這樣可以減輕病情的發展。
② 偏癱是什麼問題造成的
偏癱引起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有可能是高血壓或者是腦血管的先天性異常,出現了偏癱一般都會發生在中老年人的身上,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積極的控制,平時一定要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不可以吃太油膩的食物,一定要合理的搭配膳食,飲食清淡為主。
③ 偏癱是怎麼引起的
偏癱在生活中不少見,屬於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危害很大,除了因為症狀表現帶來的影響外,如果處理不當,偏癱還會導致並發症。那麼,生活中導致偏癱的原因有哪些呢?接下來就為大家做出詳細的介紹。1、各種疾病因素。很多得偏癱的患者因為各種疾病造成的,常見的有心臟病、血粘度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血友病、心動過緩、血管硬化等。這些都是導致偏癱的常見原因。2、用腦不當等。任何導致大腦損傷的原因都可引起偏癱,腦血管病是引起偏癱最常見的原因。顱腦外傷、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腦腫瘤、腦內感染、腦變性病及脫髓鞘病均可出現偏癱。3、飲食不節。現在很多人在飲食上不注重良好習慣的培養,很多人出現暴飲、暴食的現象,這可能會讓大家瞬間覺得很幸福,但是您知道嗎?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導致偏癱,希望大家好好考慮利害關系,過健康生活。4、勞累。我們可能會為了生活出現過度勞累,我們可能會在運動中出現用力過猛、超量運動的現象,我們可能會經常出現突然坐起和起床等體位改變的狀況。但是這些都可能偏癱。5、情緒不佳。情緒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狀態,很多人可能因為生活上的壓力、工作上的壓力出現情緒波動,當然也由可能是個人的性格的原因。但是生氣、激動等不良的情緒會導致偏癱。另外,氣候變化、妊娠、大便干結、服葯不當,如降壓葯使用不妥等都可能導致偏癱。可見,導致偏癱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患者自身疾病的影響,也可能是患者自身行為習慣的不注意,當然氣候變化等因素也不能夠忽視。
④ 偏癱和癱瘓有什麼區別
偏癱,又可以叫半身不遂,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輕度偏癱患者尚能活動,只是不靈活。嚴重的偏癱患者會卧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那麼,是哪些原因導致偏癱的發生呢?
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偏癱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偏癱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壓是中風最主要最常見的病應,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同樣也是引起偏癱的原因。
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也是偏癱病發的原因。
心臟病,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復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有可能導致偏癱的病發。
糖尿病,代謝病中糖尿病與中風關系最密切,有30-40%中風患者患有糖尿病可引起偏癱。
⑤ 偏癱病人要怎麼護理
偏癱是指肢體某部分的隨意運動功能產生了障礙。多由老年人常見而多發的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所引起。病程長,恢復慢,肢體癱瘓的范圍越廣,肌力損害越大,病人的痛苦就越深。偏癱的早期表現為軟癱,後期大多呈痙攣。產生肢體攣縮,關節畸形,容易引起褥瘡、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並發症。因此,偏癱的護理工作十分重要。
偏癱後病人半身不遂,不能活動,有的失語,生活不能自理,心理創傷很大,常情緒激動、悲觀失望,對康復失去信心,有的性格變異,哭笑無常,對此,護理人員要好言勸慰,鼓勵病人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意志,盡量減少病人的思想負擔,要及時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他對護理人員產生信賴感。
病人癱瘓的程度有輕、有重,有的肢體能動,但力量不足,有的知覺和功能完全喪失。根據不同的情況,給以不同的照顧。不能單純用同情、可憐的心情來對待他們,要像對待常人一樣對待他們,但又要給予他們必要幫助。一般來說,護理人員要做到:(1)病人的卧室空氣要保持清潔流通,冬季注意保暖,夏季避免吹對流風,保持床鋪乾燥、平整和清潔,安全使用各種保護用具,如預防褥瘡用的氣墊充氣要恰當(1/2~1/3飽滿量為宜),確實墊在皮膚受壓處;用護足支架減輕被褥對癱肢的壓力;使用熱水袋時防燙傷;發熱時用冰袋降溫防凍傷(應加布套),定期翻身、拍背,以防褥瘡和肺部感染。
(2)注意病人的個人衛生,保持頭面、口腔、衣服鞋襪的清潔。衣服宜寬大,式樣簡單而柔軟,褲腰部最好用松緊帶而不用扣子,便於病人單手穿拉,褲子不宜過長,以免拖地而引起摔跤;有面癱流涎的可用小毛巾圍在頜下,或用圍涎;癱肢的鞋要輕軟、防滑,適當比健足的鞋大一些(因患足常有腫脹),用鞋帶結牢在踝部,以免拖步時掉落。
(3)偏癱病人大多有動脈硬化,飲食宜低膽固醇、低脂肪,限制吃動物脂肪或含膽固醇多的食物,如奶油、動物內臟、蛋黃等。多吃蔬菜、水果,適當的動物蛋白質(瘦肉、魚、雞等)。少量多餐,不宜過飽,更不宜暴飲暴食,戒煙酒。不能自己進食的要喂飯、喂水,進食魚肉不要帶刺或碎骨。有面癱的病人喂飯要從健側往口慢慢送入。
(4)為了預防癱瘓肢體的攣縮畸形,要盡量保持肢體置於功能位置。各關節的功能位置如下;肩關節的功能位置是敬禮位(使肘與前胸平、拇指指向鼻子);肘關節應屈曲90°,也可變換伸直位;腕關節置於背屈30°~45°,手指輕度屈曲,可握直徑4~5厘米長方形物體;髖關節處於下肢伸直位,腿外側置枕頭或沙袋,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關節處於伸直位,防止屈曲性畸形;踝關節背曲處於與小腿成90°位,足底墊沙袋防止足下垂。
(5)病情穩定後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對功能鍛煉首先要樹立信心,循序漸進,待之以恆,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聽之任之。一般原則是以健側帶患側,以下肢促上肢,由卧到坐,由立到走,由支架到徒步,由粗大的一般動作到精細協調動作,要有計劃地進行訓練,最好對訓練的內容和量訂出日程表,根據病情和進展情況隨時修改。
開始時作被動活動,按摩患肢,大小關節作屈伸、內收、外展等活動,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攣縮、關節僵直。經過一階段被動活動後,肢體的運動和知覺有所恢復後可做自動運動鍛煉,剛坐起時動作要慢,特別是頭部轉動不宜過猛,可用健手抬患手,上下運動,患者如能運動,可在手內握核桃或鋼珠來回搓動。下床活動時應有人攙扶,練習站立,攙扶著或用學步車慢慢走路。病人恢復行動心切,常會出現不顧病情和體力許可與否就進行鍛煉,在旁扶持的護理人員要掌握分寸。
如有以下情況者應禁止步行鍛煉:血壓在200/120毫米汞柱以上或80/50毫米汞柱以下;經常有頭痛,頭暈者;發熱、肺部感染者;心律紊亂或全身比較衰弱者。
步行後出現下列情況說明練習過量,應立即停止鍛煉或減量。
運動後心率比安靜時明顯增快;出現頭暈、胸悶、胸痛;有面色蒼白、出汗和虛的表現。
(6)部分偏癱病人出現失語,欲說不能,心情急躁,這時護理人員就要教導病人可以通過寫字或手勢來表達,更重要的是訓練病人發音,重建語言,先教病人發「啊」聲,或用嘴吹滅火柴或吹紙片來誘導發音,先學簡單的字和詞,如「要」、「不要」、「飯」、「尿」等,再慢慢增加詞彙訓練。也有的老人出現問非所答,有的自己不知道說什麼,護理人員應給以高度的同情,並盡可能猜測他想表達的內容。
(7)康復期的病人常常容易跌倒,甚至導致骨折,因此必須有人攙扶,地面應乾燥、平整,廁所最好不是蹲便,應有坐式馬桶,旁邊應有扶手,以便可扶著站起,洗澡要有人協助,浴缸旁和浴缸內可墊以橡皮毯防滑。如有精神疾病,應注意移去銳利用具,以防傷害。
⑥ 為什麼會得偏癱
偏癱偏癱 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卧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輕癱:表現為肌力減弱,肌力在4-5級,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癱較輕癱重,范圍較大,肌力2-4級,全癱:肌力0-1級,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
多由急性腦血管病及其原發病引起。急性腦血管病人產生原因,主要是大腦半球皮層運動中樞受損的緣故。從人的大腦半球分工來講,右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中樞管理著左 偏癱
側肢體運動;左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神經管理著右側肢體運動。任何一側發生病變,都會導致對側偏癱。兩側大腦半球最易發生病變的部位是內囊。因為這里主要是由一個叫豆紋動脈的小血管供應血液,而豆紋動脈是從大腦中動脈垂直分出的,管徑小,壓力大,受血流沖擊時,容易破裂出血。所以,又叫做出血動脈。是發生 腦出血 的好發部位,但當血壓下降,血流緩慢時,又容易發生血栓形成。而內囊區神經纖維排列很緊密,上行和下行的纖維都從此處穿過,一旦受損,便產生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即所謂三偏征。
偏癱病因多樣復雜,總的來說都與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壓是中風最主要最常見的病應,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
3、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
4、心臟病,如: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復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
5、代謝病中糖尿病與中風關系最密切,有30-40%中風患者患有糖尿病。
偏癱的發病方式呈現急性、突發性,但病理過程則多是緩慢的,在這個病理變化過程中,中風的誘發因素促使這個變化過程突然升級,而發生了中風,中風的誘因大致有:
1、情緒不佳(生氣、激動);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酒不當)。
3、過度勞累;用力過猛;超量運動;突然坐起和起床等體位改變。
4、氣候變化;妊娠;大便干結;看電視過久;用腦不當等。
5、各種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血友病、心臟病、血粘度高、心動過緩、血管硬化。
6、服葯不當,如降壓葯使用不妥。
任何導致大腦損傷的原因都可引起偏癱,腦血管病是引起偏癱最常見的原因。顱腦外傷、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腦腫瘤、腦內感染、腦變性病及脫髓鞘病均可出現偏癱。
⑦ 偏癱有多少種類型
偏癱(半身不遂)
什麼叫偏癱?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我們把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卧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
急性腦血管病人為什麼會發生偏癱呢?主要是大腦半球皮層運動中樞受損的緣故。從人的大腦半球分工來講,右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中樞管理著左側肢體運動;左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神經管理著右側肢體運動。任何一側發生病變,都會導致對側偏癱。兩側大腦半球最易發生病變的部位是內囊。因為這里主要是由一個叫豆紋動脈的小血管供應血液,而豆紋動脈是從大腦中動脈垂直分出的,管徑小,壓力大,受血流沖擊時,容易破裂出血。所以,又叫做出血動脈。是發生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但當血壓下降,血流緩慢時,又容易發生血栓形成。而內囊區神經纖維排列很緊密,上行和下行的纖維都從此處穿過,一旦受損,便產生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即所謂「三偏征」。
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輕癱:表現為肌力減弱,肌力在4~5級,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癱較輕癱重,范圍較大,肌力2~4級,全癱:肌力0~1 級,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
如何判斷昏迷病人有無偏癱?
昏迷病人有無偏癱,是區別腦血管病與其他昏迷疾病的主要依據之一。但是由於病人意識障礙,無法取得合作,給判斷帶來困難,而作以下檢查,有助於偏癱的診斷。
(1)頭面部 病人有面癱時,可見偏癱側鼻唇溝變淺,眼裂增寬,口角下垂。呼氣時,偏癱側面頰鼓起;吸氣時,癱瘓側面頰下陷,此稱為「船帆征」。患者常有頭及眼向一側偏斜。在中腦以上病變,則是注視病灶側,頭也略偏向病灶側;中腦以下、橋腦部位的病變時,則是注視偏癱肢體,頭也略偏向偏癱肢體側。用手翻開雙側眼瞼時,偏癱側阻力小或無阻力,口角偏向健側,如用力壓迫眶上切跡,引起疼痛反應,正常側面肌收縮,使口角歪向健側更明顯。
(2)肢體 正常人平卧時,雙足與床面呈垂直位。有偏癱者,偏癱—側的下肢呈外旋位。將兩腿屈曲90度時,癱瘓肢體很快被動伸直,且往外倒。把上下肢放於不自然位置時,未癱瘓的肢體將逐漸移到自然位置。同時,還常有舉手、拉被、摸胸、下肢伸屈等動作。而偏癱側肢體則無此反應。抬起雙側肢體,然後鬆手讓其自然下落,可見癱瘓側肢體下落較健側快。如用同等力量刺激雙下肢的對稱部位,可見健側肢體伸縮、迴避,而癱瘓側肢體無此反應。偏癱側肌張力也較健側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昏迷程度較深時,偏癱側病理反射為陽性。
偏癱一側肢體腫脹是什麼原因?
偏癱一側肢體為什麼會腫脹,是臨床醫生經常遇到和病人家屬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究其原因與下列因素有關。
(1)靜脈迴流障礙 人體的血液供應是由循環系統完成的。循環系統包括心臟和血管。全身的血管由動脈和靜脈兩部分組成。動脈向組織細胞內灌注新鮮血液;靜脈把機體利用過的血液重新返回心臟。動脈血流的動力來自心臟每一次有力的收縮和血管壁的彈性;而靜脈迴流主要靠它與心臟之間的壓力差,以及肌肉收縮對血管壁的擠壓力。由於靜脈壁較薄,彈性差,這種擠壓力的作用,就顯得特別重要。但當肢體癱瘓後,肌肉因失去了神經支配,停止了收縮活動,所以,肌肉對靜脈血管的擠壓力也就消失了,致使靜脈迴流障礙。
(2) 營養代謝障礙 人的肢體活動是受神經支配的,而血管的舒縮功能也是受神經支配的,當肢體偏癱後,失去了神經支配,偏癱側肢體便會繼發營養代謝障礙,使血管的舒縮功能調節失調,收縮和舒張反應變得遲緩,靜脈血迴流速度減慢。
由於上述原因,使血液不能較快的返回心臟,而瘀滯於靜脈中的血液量增多,靜脈管腔內的壓力也隨著增大,液體很容易被擠壓到血管壁外,滯留於組織間隙中,於是便產生了腫脹。
輕症肢體腫脹,通過改善條件,讓靜脈血盡快迴流心臟,水腫會很快消失,不會產生較大危害。相反,若水腫在組織中滯留時間過長,其中的蛋白質成分就會沉積下來,變成纖維組織。如果這種病變發生在關節周圍,可發生關節強硬和攣縮,故對肢體腫脹應積極治療。
首先,要經常被動運動和對患肢進行按摩。通過摩、揉、捏、按等手法,以代替肌肉主動活動,使之達到擠壓靜脈血管的作用,促進靜脈迴流,改善微循環,糾正患肢的營養代謝障礙。
其次,要注意抬高患肢體位,坐位時,要用支架或其他支撐物將前臂抬高,或放於椅子扶手上。卧位時,患側下肢應墊高10~20厘米,減少因重力對灌注的影響,促進靜脈血液迴流,以減輕患肢腫脹。
偏癱一側肢體為什麼會發生疼痛?
腦血管病進入恢復期後,如不及時進行康復鍛煉,偏癱側肢體就會發生攣縮、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劇烈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引起癱瘓肢體疼痛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1)肩關節半脫位 上肢完全癱瘓後,使肩關節周圍肌肉鬆弛,在重力的影響下,肩關節往往會受牽拉而發生半脫位。病人經常感疼痛或不適,尤其是在給患肢被動運動時,疼痛就更厲害。
肩關節為什麼容易半脫位呢?這是由於肩關節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們知道全身各個關節的活動范圍差別很大。而活動范圍最大的就數肩關節了。它幾乎可作所有方向的運動,使我們能夠靈活地從事日常各種活動。
肩關節的這種功能,主要與它的構造有關。由於肩關節窩較淺,關節頭圓而大,活動起來當然方便。但當肢體癱瘓後,肩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鬆弛,固定關節的功能減弱,加之重力作用,肩關節就會離開關節窩,滑到下面去了,臨床上就出現肩關節外形改變,並產生疼痛。
(2)肩手綜合征 此症常發生於腦血管病後1~3個月,是腦血管病後肩痛、手痛的常見原因,如不及時治療,後果嚴重,常引起殘疾。
這種病主要表現為患側肩痛,手痛,上肢外展、旋外、上抬受限,強制被動運動則劇痛難忍,手背、手指腫脹,手背皮膚皺紋消失,有光亮感,壓之微凹,皮膚漸紅,皮溫增高以及指腕關節屈曲疼痛等症狀。
(3)肩關節周圍炎 常於偏癱後數月發生,臨床初期表現上臂外展和上抬時疼痛,以後逐漸加重,病人出現持續性上臂和手劇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難以入睡,而無望地哭泣,並懇求醫生或別人不要動他的肩臂。
此外,足趾嚴重屈曲、內收,肘、膝關節屈肌萎縮,跟腱縮短,當觸地受壓或活動時,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兒童交替性偏癱會影響小兒智力嗎?
兒童交替性偏癱特點是交替性偏癱頻繁發作,常伴短暫的眼肌麻痹、眼球震顫,不完全癱瘓的肢體有舞蹈動作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進行性智能障礙也是本病的突出特徵。
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理尚不清楚。有研究認為,本病與偏頭痛有一定的關系,發病機理可能是因為腦內神經代謝通路或產能系統的異常或缺陷,這種異常影響到皮層和基底節而產生彌漫性腦病,這種缺陷間斷性惡化引發了發作性偏癱等症狀。興奮、啼哭、生氣、接觸強光、洗澡、特殊飲食都可誘發偏癱發作。
本病臨床表現為偏癱出現年齡小於18個月,偏癱可突然或逐漸發生,常左右兩側交替,或從一側轉移到對側,也可始終局限於一側,少數病人為雙側癱瘓。偏癱以上肢最重,下肢次之,面部最輕。偏癱的肢體可有顫動、舞蹈樣動作、冰冷或發熱、皮膚蒼白或潮紅、出汗等。同時可伴有雙眼球震顫、雙眼凝視。患兒偏癱在清醒或活動時出現,睡眠特別是深睡以後消失。
本病患兒除偏癱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表現為開始說話及行走較其他小兒晚、行為異常、活動過多、不知危險,嚴重者有認識機能障礙,不能入學或學習成績差。這些智力障礙在開始呈進行性加劇,數年後不再發展。
本病治療目前使用氟桂嗪可明顯降低交替性偏癱的發作頻率和發作持續時間,無明顯副作用。本病無預防措施,所以作為家長要細心觀察小兒,如有交替性肢體癱瘓,應到醫院確診,盡早開始治療。
小兒急性偏癱會影響智力嗎?
小兒急性偏癱是一種獲得性神經系統綜合征,常在比較健康的情況下忽然出現程度不同的一側肢體癱瘓為其主要特徵,多數病例早期就發生驚厥、神志異常或昏迷。
本病的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指原因不明者。繼發性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①腦部外傷,頭頸部外傷,頸椎骨折或脫位;②病毒、細菌、寄生蟲、鉤端螺旋體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③腦部血管瘤突然破裂;④先天性或後天性心臟病引起腦血栓形成或腦栓塞;⑤全身性疾病如紫癜、血友病、閉塞性脈管炎等;⑥癲癇持續狀態、腫瘤等。
小兒急性偏癱有三種起病方式:①卒中型,最多見,突然抽搐、高熱、昏迷,出現偏癱,有時抽搐呈癲癇持續狀態。一側視力障礙,語言障礙與偏癱同時存在。②急性型,僅表現為偏癱,無神志改變或僅有短暫意識障礙。③間隔型,暫時性一側肢體無力,常見頸動脈閉塞,若癱瘓對側的頸動脈搏動減弱,具有診斷意義。起病情況決定了病變的性質,血管栓塞者可於數分鍾內發病;血栓形成者起病較慢,可在數小時或數天內間歇或進行性加劇,但多數無抽搐;血管瘤破裂引起者起病急驟,突然頭部劇痛,面色蒼白,出冷汗。
常常在抽搐停止後出現癱瘓。約3~4個月運動功能逐漸恢復,下肢功能恢復比上肢快,約半數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嚴重者肢體有畸形。如果腦部基底節受損出現不自主的手足運動或舞蹈樣動作;顱神經受損時出現面癱、吞咽困難、流涎及說話發音不清;如果顳葉、枕葉或頂葉受損可出現視力障礙、失語或感覺障礙等;更為嚴重者,可有智能和行為方面的障礙。
本病2歲以下發病者預後差,存活者中30%~50%發生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還可能出現各種類型的癲癇發作,行為問題和學習困難等方面的後遺症也較常見。因此,我們應該注意預防,積極預防頭、頸部外傷,預防各種感染,防止向中樞神經系統擴散,對心臟疾病病人應防止血栓形成。
本病的治療應積極尋找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同時對症處理。急性期積極控制抽搐、出血及腦水腫。癱瘓的肢體絕對休息,保持功能位置,防止畸形。功能稍微恢復後鼓勵早期活動,採取針灸、推拿、按摩及理療,幫助肢體恢復功能。對智能落後者急性期後可試用谷氨酸或γ
⑧ 偏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偏癱多由急性腦血管病及其原發病引起。急性腦血管病人產生原因,主要是大腦半球皮層運動中樞受損的緣故。從人的大腦半球分工來講,右側大腦半球通過 運動中樞管理著左 側肢體運動;左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神經管理著右側肢體運動。任何一側發生病變,都會導致對側偏癱。兩側大腦半球較易發生病變的部位是內囊。因為這里主要 是由一個叫豆紋動脈的小血管供應血液,而豆紋動脈是從大腦中動脈垂直分出的,管徑小,壓力大,受血流沖擊時,容易破裂出血。所以,又叫做出血動脈。是發生 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但當血壓下降,血流緩慢時,又容易發生血栓形成。
而內囊區神經纖維排列很緊密,上行和下行的纖維都從此處穿過,一旦受損,便產生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即所謂三偏征。
偏癱病因多樣復雜,總的來說都與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較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壓是中風較主要較常見的病應,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
3、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
4、心臟病,如: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復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
5、代謝病中糖尿病與中風關系較密切,有30-40%中風患者患有糖尿病。
⑨ 偏癱如何治療
我國每年大約有300萬腦血管意外、頭部外傷、腦外科手術後遺症和神經系統疾病病人。其中約有150萬人存活。這部分病人中約有80%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這類患者在工作、生活上都因功能障礙需要他人照顧,因此痛苦極大。如何使這類偏癱病人得到較滿意的康復效果,目前來看,從發病開始就重視功能恢復,調整體位、被動運動、功能練習,再配合一些特殊的裝置來彌補偏癱肢體的缺陷。偏癱患者就能在生活上到達一定程度的自理
急性期要預防關節肌肉萎縮,保持良肢位,床上進行體位變化,注意糾正卧位姿勢,適當的按摩和作一些被動運動。在作被動運動和介助運動時手法應注意不要過重,並一定要在病情穩定時做。按摩應緩慢,輕柔。
患者渡過了危險期,進入恢復期,這個時期突出的問題是與後遺症的斗爭,這是康復治療的最關鍵時期。康復護理的主要內容有
1. 功能訓練:
(1).按摩患側肢體再進行被動運動。
(2).主動運動:
健肢主動運動:要慢盡可能帶動患肢一起運動。
患肢主動運動:先做癱瘓肢體假象運動然後作助力運動進而做主動運動。
應當注意運動幅度逐漸增加,不應引起疼痛和損傷,避免過度疲勞而使肢體痙攣加重。並應鼓勵病人盡量用健肢給患肢作被動運動。
(3).坐起訓練:應當按以下步驟循序漸進的進行。這不僅是早期康復訓練的一部分,也可有效的改善體位性低血壓。抬高床頭-扶助坐起-自助坐起-雙腿下垂床邊-坐位平衡訓練-站立訓練。
(4). 移乘訓練:著重訓練從床上-輪椅;輪椅-床上。為今後更全面的康復訓練作好准備。在作移乘訓練時應注意患者的心肺功能,訓練前要檢查有無心肺功能疾患。坐輪椅時一般在40分鍾-1小時活動一下身體或抬高臀部除壓30秒。患側上肢放在胸前注意保護,患腳防止擦傷。同時要注意安全。
(5).步行訓練:步行訓練是在坐位平衡訓練和站立訓練達到一定程度後進行的。步行訓練一般可進行邁步訓練,上下台階訓練。在步行訓練時應注意保護好患者,嚴防摔到。治療者要站在病人的患側稍後15cm。如果用手杖介助、手杖高度最好與患者的髂前上嵴相水平。對有些不能完成步行動作的患者要耐心的練習和講解。對患有嚴重高血壓,低血壓,心衰,肺部感染的患者則不宜步行訓練進行。
總之後期作好康復治療可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和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