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輸血感染
Ⅰ 為什麼獻血規定400ml為上限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九條「獻血者每次採集血液量一般為200ml,最多不超過400ml,兩次采血間隔不少於6個月」的規定,確立了400毫升獻血的合法性。在國外,如美國、加拿大、荷蘭、英國、德國、法國、瑞士等歐美國家,體重50公斤以上的成年人,每次無償獻血在450—500毫升不等;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緬甸等亞洲國家每次的采血量也都在300毫升以上,而且已經推行數十年。目前,我國香港、澳門、台灣也推行一次獻血400毫升。
1、刺激新鮮血液再生
對於獻血者,一次獻血200ml不足體內血液總量的5%,由於量少,並未涉及到體內的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而每次獻血400ml,也不足血液總量的8%,能夠涉及到體內的調節系統,促使暫存於肝脾等臟器內的血液參加到血液循環中去,刺激新鮮血液再生,有利於降低血液粘稠度,有效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2、提高輸血療效
對於用血者,如果輸血800毫升,若一袋血為200毫升,那麼病人就需要接受4個獻血者的血液。若一袋血為400毫升,那麼該病人只需要接受2個獻血者的血液。這樣既可以提高輸血療效,又大大減少感染機會及輸血反應。
3、用血者角度來看
輸用400毫升血液有利於臨床輸血安全。
目前,輸血尚具有一定的風險。在輸血量不變的情況下,血液來自多個人要比來自一個人更危險,多人份的輸血會增加感染的幾率。由於血液也是一種異體組織,一個人如果輸入他人的血液可引起一些免疫反應,如HLA同種免疫引起的發熱反應、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血漿蛋白引起的過敏反應等等。通常失血病人臨床用血一次多在400毫升以上,如果一次獻血量為400毫升,可使受血者被輸入的血液來源數減半,致敏源減半,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幾率降低,輸血傳染病的風險也會減少一半,較大限度地確保了輸血安全。
4、輸血治療效果
獻血400毫升有利於成分血的分離、制備、儲存和使用。現代輸血已進入成分輸血的新時代,一次獻血400毫升,有利於成分血的分離制備,各種血液有效成分含量高,提高了輸血治療的效果。
Ⅱ 請問輸血感染艾滋病的幾率是多高還有,進行地下賣血交易得艾滋病的幾率為多少
輸被污染的血液,感染率接近100%,發病也快。
Ⅲ 握手能否傳播愛滋病
不會的 艾滋病感染者是指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無症狀或尚不能診斷為艾滋病病人者。艾滋病之所以猖狂於全球,就在於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體後直接侵犯人體免疫系統,攻擊和殺傷的是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最具有進攻性的T4淋巴細胞,使機體一開始就處於喪失防禦能力的地位。艾滋病病毒一旦進入人體,就寄生於T4淋巴細胞內最核心的部位,並與細胞核的遺傳物質DNA整合為一體,人體沒有能力使其分開,更沒有力量殺滅它,艾滋病就成為一種「病入基因」的痼疾。艾滋病病毒隨免疫細胞DNA復制而復制。病毒的繁殖和復制使免疫細胞遭到破壞和毀滅,並放出更多的病毒。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細胞。就這樣,病毒一代代地復制、繁殖,免疫細胞不斷死亡。艾滋病病毒是一種不同於一般病毒的逆轉錄病毒,具有極強的迅速變異能力,而人體產生相應的抗體總落後於病毒的變異,因而無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擴散,更何況人體免疫系統產生的抗艾滋病病毒抗體是毫無作戰能力的非保護性抗體。艾滋病病毒的迅速變異能力也給目前特效葯和疫苗研製工作造成了極大困難。艾滋病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弱,離開人體後,常溫下在血液或分泌物內只能生存數小時至數天,在自然條件下則不能存活。高溫、乾燥以及常用消毒葯品都可以殺滅這種病毒。 預防方法 雖然我們人類還沒有找到一種可以治療艾滋病的方法,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預防它。 1. 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是預防艾滋病的根本方法。 2. 進行安全的性行為,每次發生性行為時都正確使用避孕套。 3. 及時、規范的治療性病可大大降低感染HIV的可能。 4. 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和注射,進行穿破皮膚的行為時保證用具經過嚴格的消毒。 5. 戒斷毒品,不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 6. 避免母嬰傳播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傳染源: 艾滋病病人及HIV攜帶者。艾滋病病毒存在於感染者的體液和器官組織內, 感染者的血、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傷口滲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淚水、唾液、汗液、尿、糞便等在不混有血液和炎症滲出液的情況下含此種病毒很少,沒有傳染性。 傳播途徑: 1.性接觸傳播 性接觸傳播艾滋病病毒存在於感染者的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通過性交(包括正常性交、肛交及口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間、男女之間傳播。在世界范圍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人每10人中有9人的感染是通過性交傳播的,性夥伴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險也就越大。患有性病的人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性交時很容易傳染上艾滋病病毒。 性接觸傳播是HIV感染的主要途徑。不論是在同性戀或是異性戀的性交中,HIV的傳播均可發生。在全世界范圍內,HIV多數是通過異性性接觸而傳播。在成人中HIV傳播的比率如表所示: 傳播途徑 傳播比率 異性傳播 71% 同性戀傳播 15% 靜脈吸毒者 7% 血性傳播 5% 其它原因不明者 2% 在北美和歐洲,男性同性戀的性接觸——經肛門性交是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同性戀及雙性戀的男性是構成HIV感染的最主要群體。80年代初期在美國發現的艾滋病病人主要集中在男性同性戀者中。男性同性戀者之間的肛門性交很容易造成肛門和直腸黏膜創傷,這就開通了艾滋病病毒進入血液的渠道,使含有大量HIV的精液及射精前的男性分泌物通過破損的黏膜進入血液循環。此外男性同性戀者經常交換性夥伴,有的同性戀者有數十個或上百個性夥伴,這就增加了HIV感染的機會。在非洲和拉美國家及東南亞地區,絕大多數艾滋病是通過異性性接觸,經陰道性交而感染的。艾滋病患病率在男女性別之比為1:1。HIV在異性間傳播可分為男→女或女→男2種途徑。這2種途徑相比,男→女傳播的危險性高於女→男傳播。精液和官頸分泌液中都可以帶有HIV,從解剖學上分析,分泌液能滯留於婦女體內,而非男性體內,所以精液和宮頸分泌液交換而造成的傳播在男→女更有效。在非洲的某些國家有一種丈夫死後,妻子由丈夫的兄弟繼承的風俗,其目的是防止家族財產的流失。但是這種繼承在當今艾滋病流行昌盛的非洲,其繼承兄弟妻子的同時,也繼承了一個致命的嫁妝,即艾滋病病毒。HIV陽性的妻子可將病毒又傳給了丈夫的兄弟,所以在非洲男→女和女→男都是重要的傳播途徑。賣淫和嫖娼在艾滋病的傳播上起重要作用。攜帶艾滋病病毒的嫖客將病毒傳染給妓女,然後妓女又傳染給其他嫖客。如果合並有性病,傳播HIV的機會可大大增加,生殖器的糜爛和潰瘍開放了病毒進入血液循環的通道,有生殖器潰瘍的一方更易受HIV感染。在東南亞,賣淫嫖娼行為的泛濫,使HIV感染迅速傳播。例如在泰國自1990年以來,HIV感染率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雙性戀男性除了對男性性夥伴具有高度危險以外,對女性性夥伴也存在有高度危險性。雙性戀中的許多人是已婚者,也可能經常嫖妓,這些與異性結婚或經常與異性有性接觸的雙性戀者,又可能把同性戀人群中的傳播引入到異性戀人群中。因此雙性戀男性的同性和異性性行為對HIV的傳播均有重要作用。 與HIV傳播有關的主要性行為是經肛門性交和經陰道性交,經口腔性交傳播HIV的病例報道很少,被認為是危險性較低的性行為。但是如果存在口腔黏膜糜爛或潰瘍,則明顯增加口腔性交傳播HIV的危險性。 2.經血液傳播 主要是通過輸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製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針頭而傳播。也可以通過使用受污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針器紋身、穿耳、針灸、與患者和感染者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傳播。 共用被HIV污染的注射用具,輸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移植被HIV污染的組織、器官等都屬於經血液傳播。在美國及西歐通過靜脈注射毒品成為HIV感染的第二主要部分,在我國南方的一些省市,經靜脈吸毒是傳播艾滋病的一個主要途徑。HIV的傳播是由於共用血液污染的針頭、注射器及可注射的隨身用具。同時葯癮者又多是性活躍的群體,其中的許多HIV感染是由於性行為所至。他(她)們進行性交易或賣淫,以換取毒品或錢財。有研究發現,在醫院一般條件下,使用被HIV污染的針頭和針尖,單純一次性刺入皮膚而感染HIV的概率為0.3%。靜脈注射毒品者常反復抽吸血液以沖凈管內的毒品,HIV污染的血液就殘留在針管內。一般在室溫條件下血液中的HIV可存活15d,其他吸毒者再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時就受到感染。隨著與之共用注射器的人數增加,感染HIV的危險性也升高。另一方面,吸毒後常增加對性接觸的慾望,如果再以性交易換取毒品,將進一步增加HIV感染的危險性。 經輸血或血液成分是艾滋病流行初期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輸血或血液製品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輸血和血液製品,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但是如果輸了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品,就是將HIV直接輸入了血液循環。血液成分如VⅢ因子濃縮劑是從許多供血者的血漿中提取的,因此污染HIV的機會更大。美國供血者中約6%帶有HIV,故80年代早期美國生產的VⅢ因子濃縮劑曾在世界各地的血友病患者中引起感染。法國一個血液中心被HIV污染導致幾千名健康受血者感染艾滋病,對這些沉痛的教訓必須警種長鳴。現在發達國家都加強了對供血者的檢篩工作,我國也在不斷加強對供血者和血液製品的管理。如果供血者感染HIV後,供血時處於窗口期,則查不出HIV抗體。目前尚不能對所有供血者檢測HIV抗原,因為檢測HIV抗原設備復雜,費用昂貴。鑒於此,加強和完善對供血者的篩檢制度非常重要,輸血和輸血液製品一定要慎重。 器官移植技術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發展,很多終末期心、肺、肝、腎等器官的疾病,通過器官移植可使患者獲得新生,但是損獻的器官有潛在的危險性,對捐獻器官者進行常規HIV抗體檢測,可明顯減少因器官移植傳播HIV。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曾報道過多例接受腎、肝、骨髓等移植者感染了HIV。對這些醫源性的傳播,在至今仍有HIV流行的發達國家逐漸減少。盡管通過該傳播方式患病的人數很少,但影響卻很大,因為它關繫到公共健康問題。 3.母嬰傳播母親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懷孕、分娩過程通過血液或產後通過母乳將艾滋病病毒傳播給胎兒或新生兒。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婦女生育的孩子有1/3可能會從母體感染艾滋病病毒。大部分帶有艾滋病病毒的孩子會在3歲以前死亡。 由母親垂直傳播的兒童艾滋病最早在1982年報道。這種傳播可能發生在宮腔內,也可能發生於分娩過程中和產後哺乳時通過含有HIV的母乳傳給嬰兒。 HIV可以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有研究證明可從妊娠8周流產的胎兒分離出HIV。母親對胎兒的傳播率的大小決定母親感染HIV的發展階段和免疫功能狀況,如T4淋巴細胞數等。胎兒在子宮內感染HIV後,將影響胚胎發育,易出現流產,或胎兒一出生已發展為艾滋病。胎兒在子宮內被HIV感染的時間越早,越容易發生流產或影響胎兒的發育。胎兒出生後出現艾滋病相關症狀越早,其生存時間越短。在尚比亞恩多拉兒科醫院,1989-1993年間共治療265例新生兒HIV/AIDS患者,其中86%在出生後的前3周發病,包括敗血症、支氣管炎、深度黃疸和皮膚損害,74.5%在出生後3個月內死亡。在出生後1個月內發病的新生兒,一般生存不超過6個月。母嬰傳播也可能發生在陰道分娩過程中,胎兒在分娩過程中如有皮膚和黏膜的損傷,母體血液中的HIV通過嬰兒損傷創面進入嬰兒血液循環。有研究報道剖腹產可降低HIV感染的母親對嬰兒的傳播。 HIV感染母親的乳汁中可以分離出病毒,母乳喂養可以傳染HIV至嬰兒。有報道一個母親產後輸血感染了HIV,嬰兒吮吸其乳汁6個月後感染了HIV。但究竟通過哺乳感染HIV的概率有多大,目前尚不清楚。美國衛生當局已勸告有HIV感染的母親不要母乳喂養。在非洲的很多國家,因經濟條件落後,沒有足夠的母乳代用品,停止母乳喂養將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較感染HIV更快地危及嬰兒的存活,所以在非洲很多國家對HIV感染的母親仍提倡母乳喂養。 防止母嬰間的HIV傳播的措施包括勸說HIV感染的婦女不要生育,發現懷孕要終止妊娠。因為胎兒期感染HIV,出生後大多數在3歲以內去世,倖免存活下來的嬰兒也將成為慢性病纏身的兒童和失去母親的孤兒。這裡面臨著許多倫理、道德和感情等多方面的問題 。 艾滋病病毒感染初期症狀 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感染HIV病毒後, 可以在長達十年之內沒有任何明顯症狀。但其血液、精液里還是含有病毒。期間如果發生危險性活動,將會把病毒傳染給性伴。所以沒有症狀不一定沒有受過感染。 以下是一些HIV感染後的初期症狀及其發生率。這些症狀通常在感染後2-4周內出現。平均要在3個月之後才能由驗血證實感染。所以如果你最近有過危險性活動和其中的幾個症狀,請一定找醫生: 1.持續低熱(93%) 2.疲乏(90%) 3.原因不明的喉炎(70%) 4.體重突然下降10%以上(70%) 5.頭痛(60%) 6.惡心(60%) 7.肌肉和關節痛(60%) 8.夜間盜汗(50%) 9.持續腹瀉(50%) 10.皮疹(40%) 「艾滋病」病情發展過程 潛伏期自感染病毒時即開始,搭配新葯使用之混合療法出現以前,潛伏期平均長達五至十年,依個人自我照顧程度不同而有差異,但也可能更長。 換句話說,感染者在這段期間不但不會出現任何症狀,更可如常人般生活起居與工作。直到體內免疫系統被愛滋病毒完全破壞崩潰,因喪失抵抗力出現伺機性感染,以致發病。 病毒進入人體會產生抗體,現行檢驗即以偵測抗體為准。不過此時因抗體濃度不夠,無法檢驗出正確結果,必須等到一段時間之後,才驗得出來,這一段時間就是空窗期。 就絕大多數人而言,空窗期長度以三個月為准,換句話說:假如您在十二月一日發生危險的性行為,空窗期即由此開始計算,易言之,有效檢驗日期應是三月一日。 其中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在這三個月當中,不能再有其他危險的性行為,否則必須重新計算。 不過還有一些極少數的人,空窗期可能會超過三個月、半年或更久;另外也有些朋友可能長期處於空窗期狀態之中(如持續性多重性伴侶、靜脈毒癮、甚至家庭主婦),果若如此,建議您依性伴侶人數多寡、性行為頻率高低作為定期檢查的依據。假如伴侶多,建議每半年作一次檢驗;反之則每年作一次即可。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怎麼辦? 善待自己 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要勇於面對現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還不是艾滋病病人, 不會立即發病死亡,在若干年內仍可照常工作和正常生活。因此不要悲觀失望,更不要絕望。 減輕心理壓力。不要怕與人交往。要抱積極的人生態度,不自我孤立。盡可能與可信任的人討論自己遇到的問題,尋求幫助。 要避免艾滋病病毒的再次感染,例如決心改變以往的危險行為。還要盡可能避免其他各種感染,因 為很多微生物會激活潛伏在體內的艾滋病病毒而使人發病。 保持樂觀的情緒,注意飲食營養,鍛煉身體。戒煙、戒酒、戒毒,過健康的有規律的生活。力爭增強自身的抵抗力,減緩發病,延長生命,等待特效葯問世。 定期去醫院檢查,接受醫務人員的指導。 最好不要飼養寵物,以減少由寵物引起的其它感染機會。 善待他人 避免將病毒傳給他人。如,過性生活要堅持使用避孕套,不與他人共用針頭、剃刀、牙刷等。不獻血、避免懷孕。如果考慮懷孕要向有關醫生咨詢,在醫生指導下懷孕,以減少母嬰傳播的機會。及時認真地消毒被自己血液、精液等分泌物污染的物品。 鼓起生活的勇氣 據估計,目前全世界已有3000多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而且每天正以1.6萬名的速度不斷擴大著。 我國感染者估計目前也已超過30萬。這就是說,在這世界上有那麼多人與你同命運,你不是孤單的。 現在世界各國有成百上千的科學家正夜以繼日地研究治療和預防艾滋病的方法與疫苗。遍布五大洲的眾多人道主義者開始行動起來,自願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服務,呼籲世人奉獻愛心。有不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後,沒有向命運低頭,有的向人們坦述感染以後的痛苦歷程,用現身說法告誡大家如何預防艾滋病。有的收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需求向有關部門反映,為政府制定政策獻計獻策。有的還組織起來,成立俱樂部,辦雜志刊物,互通信息,互相勉勵。 既然你乘上了這生命的短程列車,就應當更理解和珍視人生的價值,鼓起生活的勇氣,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珍愛時光,在盡可能長的歲月中過高質量的生活。 今天,艾滋病在治療上已出現了一線曙光,雖然還十分微弱,但畢竟是幫你擺脫絕望的希望之光 。 參考文獻: 千龍網
Ⅳ 因獻血\輸血或注射製品而被傳染的疾病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麼怎樣才能避免這些情況發生;
答案1:科學獻血不會傳染任何疾病。因輸血或注射血液製品而被傳染的疾病主要有一下幾類: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單核白細胞增多症、梅毒、瘧疾,另外也可發生過敏反應、ARDS、免疫功能抑制等。 輸入庫存血則比較有可能感染上「輸血性傳染病」
答案2:可以看到,在有關部門統計數據中,艾滋病經血液途徑傳播的比例佔到了l1.2%(包括采血和血液和血製品感染),僅次於注射吸毒 ,但由於我國相當一部分艾滋病患者是由於「輸血」或「采血」而被感染,加上相關體制的不完善,人們對因獻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恐懼,有一些人因為手術或事故需要輸血,結果因輸入的血液或血製品中混有艾滋病病毒,使這些人也感染了艾滋病。曾經轟動世界的法國血案, 一般也不必擔心與艾滋病病人握手、輕吻或共用電話、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游泳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會傳染艾滋病.是感染者給未感染者輸血造成的.個別地方為了省錢都是採用非一次性的經過消毒的器械,才造成的交叉感染.
問題3:如果是在正規的采血站或采血點獻的血,一般不會出現問題。因為都是採用一次性的經過消毒的器械。輸健康的血液.不要與感染者有性行為.保持好的心態,適當的休息和進補即可.
Ⅳ 無償獻血很光榮,危害也不是沒有,怎麼預防獻血發生感染病毒的事件
獻血體現的是人與人共享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由於醫學水平的限制及管理上的疏忽,純潔的血液受到污染,變成了傳播肝炎,性病及艾滋病的媒介。
3、約1/3的感染了病毒的婦女會通過妊娠,分娩和哺乳把病毒傳染給嬰幼兒。目前已有很好的葯物和方法能夠有效地阻斷病毒經孕婦傳染給嬰兒。懷疑自己有可能感染病毒的婦女應在孕前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作病毒抗體檢查和咨詢。
Ⅵ 世界范圍內出現過哪幾次的傳染性疾病的大爆發
天花(Smallpox)
早在16世紀,歐洲的探險家、殖民者和征服者還沒有進入新大陸之前,美洲大陸上已經居住著將近1億名土著居民。但在隨後的100年內,傳染病的爆發使人口驟減為500到1000萬。雖然其中有些原住民,比如印加人和阿茲特克人,已經開始修建城市。但由於時間短暫,他們還沒有大量馴養動物,也尚未滋生出侵擾歐洲人的許多病菌。但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許多土著居民無法抵擋的傳染病也隨之來到了新大陸。
這些傳染病中最嚴重的天花。天花病菌已經在人類社會傳播了數千年,其中最厲害的疾病會導致30%的死亡率。天花的症狀包括高燒、全身酸痛、皮疹、水泡和永久性傷疤。這種疾病一般通過與患者的皮膚或體液直接接觸傳播,但是封閉環境中也會通過空氣傳播。
盡管在1796年天花疫苗已經出現,但是天花病毒仍在繼續傳播。甚至在1976年,天花還造成了2萬人的死亡和全球數百萬人的恐慌。同一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始推行大規模接種天花疫苗。1977年,天花病例徹底消失。如今,這種病毒除了實驗室外,在自然界已經不見蹤影。
西班牙流感(Spanish influenza)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有370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數百萬士兵開始返回家鄉。這時一種新型疾病出現了,有些人稱之為西班牙流感,或者世紀大流感和1918流感。這場災難在幾個月內帶走了2000萬人的生命。在一年的時間內,流感繼續蔓延,死亡人數十分驚人。估計全球范圍內有5000萬到1億人死於此疫。這場流感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瘟疫。
西班牙流感與我們現在每年都會遇到的常見流感不同。那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被稱為H1N1禽流感病毒。科學家們懷疑這種病毒是一戰前從美國中西部地區的鳥類傳染給人類的。後來在西班牙造成800萬人死亡,這次流感因此被稱為「西班牙流感」。在全球范圍內,大部分人類對這種病毒完全沒有抵抗力,正如同1550年阿茲特克人面對天花時的困境。大規模的運輸部隊和補給部隊使病毒向其他地區的傳播更為快速。
1918年流感同樣有普通流感的典型症狀,比如發燒、惡心、腹痛和腹瀉。同樣,病人臉上經常有黑斑出現,肺部充滿液體,很容易導致缺氧,該症患者往往死於肺部充液。
隨著病毒的變異和向非致命方向的轉變,這次流感一年之後慢慢消失了。對於我們而言,由於基因與部分抗體的遺傳性,對H1N1家族的病毒均有一定的抵抗性。
黑死病(Black Death)
車上堆滿屍體,木板上擺滿死去的家人,貴族和農民齊聲哀號,希望進入天堂得到解脫。這就是黑死病,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傳染病。黑死病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1348年的歐洲,有一半人死於黑死病。當時,中國和印度也有不少人因此而死。黑死病沿著戰爭和貿易的路線不斷傳,沿途的城市和鄉村完全毀滅,全球的政治、經濟受到致命性打擊。
黑死病長久以來都被認為是流行性鼠疫,通過老鼠身上的跳蚤和空氣進行傳播。但最近的研究對此提出質疑。一些科學家認為黑死病可能是類似於伊波拉病毒的一種出血性病毒。科學家正在研究疑似鼠疫受害者的遺骨,希望發現一些遺傳證據來證實這一理論。
如果說黑死病是鼠疫的話,那麼現在還仍然存在。由耶爾森氏桿菌引起的鼠疫如今還會在一些老鼠泛濫的貧窮地區發生。但只需在發病的早期階段進行一些簡單治療,就能大大減輕病情。這種病的主要症狀包括淋巴腺腫大,發燒,咳嗽,血痰和呼吸困難。
瘧疾(Plague)
瘧疾並不是什麼新型傳染病。最早關於瘧疾的記載出現在4000年前,當時的希臘人就記述了瘧疾的破壞性影響。最早關於蚊子傳染疾病的說法出現於古印度和中國的醫書上。即使是現在,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很多疾病跟蚊子有關。
瘧疾一般是由蚊子和人類身體上的虐原蟲微生物引起的。當受感染的蚊子停留在人類皮膚上開始吸血時,瘧原蟲微生物就會進入人體。一旦進入血液,就會在血紅細胞內生長並最終摧毀紅細胞。症狀有輕有重,典型症狀是發燒。發冷,出汗,頭痛和肌肉痛。想了解更多信息,請查看瘧疾的發病原理。
古時候瘧疾傳播的情況現在已難以考證。但是我們仍然能在一些瘧疾肆虐的地區看到它驚人的破壞力。1906年,美國政府招募了26000名工人建造巴拿馬運河。其中的21000人後來因為瘧疾住進醫院。
戰時的士兵受瘧疾的傷害最大。據報道,僅美國南北戰爭中就有1316000人感染瘧疾,其中約一萬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士兵飽受瘧疾之苦,長達三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非洲和南太平洋的駐軍中有60000人死於瘧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試圖清除瘧疾病。他們首先使用了現在已經禁用的滴滴涕(DDT)進行大規模殺蚊,然後全民預防蚊蟲滋生。在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宣稱瘧疾已經在美國絕跡後,世界衛生組織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根除瘧疾。但是,隨著抗葯性瘧疾及蚊蟲的出現,花費了巨大人力和財力的消滅瘧疾行動被迫擱淺。
如今,瘧疾仍然還在世界上很多地方肆虐。特別是在沒有推行世界衛生組織清除瘧疾行動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每年都有將近3億5千萬到5億人口感染瘧疾,多達一百萬人因此而死去。即使在美國,盡管之前進行過大清除,每年也有超過1000個病例,還有少數人死亡。
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簡稱TB)
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肺結核就存在於世了。古代小說詳細記載了肺結核患者死亡的過程。人們甚至在在古埃及的木乃伊中發現了肺結核病菌存在的DNA證據。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在人群中依靠空氣傳播。感染者呼吸時細菌隨之而出,然後再進入其他人體內。病菌一般直接攻擊肺部,導致患者胸部疼痛、體弱無力、體重下降、發燒、夜間盜汗和血痰。有時也會影響到大腦,腎臟或者脊柱。
從17世紀開始,肺結核就在歐洲大陸流行了將近200年,感染者中近1/7死去。肺結核在美洲殖民地更是常見。即使是在19世紀晚期,美國每年死亡人口中仍有1/10是因肺結核而死。
1944年,醫學界發明了抗生素來治療肺結核,並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經歷了5000年的折磨之後,我們終於可以擺脫這種被古埃及人稱為「死亡之病」的傳染病了。
雖然有現代治療手段的幫助,但如今每年還有將近800萬人感染肺結核,而其中200萬人死去。
由於預防和治療手段失效,全球性貧困狀況,以及抗葯性結核病菌的出現,這種疾病在上世紀90年代卷土重來。此外,艾滋病病人因為身體免疫系統受到破壞,所以更容易感染肺結核。隨著艾滋病的傳播,肺結核也開始死灰復燃。
霍亂(cholera)
古代印度已經有霍亂病例存在,但直到19世紀,世界其他地區才出現了類似的病例。在19世紀,商人在各地進行貿易時,霍亂病毒隨著他們進入了中國、日本、北非、中東和非洲的一些城市。六次大規模霍亂爆發,奪取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霍亂是由一種叫做霍亂弧菌的腸內桿菌引起的。輕度感染病例十分常見。5%的感染者有可能會嚴重嘔吐、腹瀉和腿抽筋,甚至嚴重脫水和休克。大多數人的免疫系統都能抵抗住霍亂,前提是您能熬過長時間的脫水狀態。直接接觸患者通常會感染病毒,但是霍亂病毒主要通過被污染的水和食物進行傳播。
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期間,霍亂病毒被貿易商們帶到了歐洲那些擁擠和骯臟的商業城市。醫生們把霍亂流行的原因歸咎於嚴重的空氣污染,他們倡導清潔的生活環境和增加污水處理系統。這對霍亂的流行有很好的預防作用。雖然醫學界最終認定霍亂並非由空氣傳播,而是受污染的水源引起,但是霍亂病例的確因城市清潔計劃大大減少了。
在上個世紀,人們始終認為霍亂不過是18世紀的陳年舊事,隨著科學的進步和衛生條件的改善,霍亂病毒早被根除。然後,就1961年,一種新型霍亂在印度尼西亞爆發,並最終蔓延到全世界。這場流行性霍亂一直持續到今日。1991年,30萬人感染了新型霍亂,4000人被奪去生命。
艾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簡稱(AIDS)
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艾滋病引發了一場世界性的災難,從1981年至今,大約2500萬人因此喪生。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目前有3320萬人是HIV攜帶者,僅2007年就有210萬艾滋病患者死去[資料來源:Avert]。
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是由人體免疫缺損病毒(HIV)引起的。這種病毒通過人體的血液、精液和其他體液進行傳播,直接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免疫系統被破壞的人對各種病菌都沒有抵抗力,也稱為機會性感染(Ols)。如果人體免疫系統被嚴重破壞,HIV就變成了艾滋病。
科學家懷疑艾滋病毒是20世紀中期由猴子和類人猿傳染給人類的。20世紀70年代,非洲人口急劇增長,戰爭,貧窮和失業困擾著非洲各國。賣淫和吸毒泛濫,艾滋病毒也通過不安全性交和污染的針頭得以傳播。即使在醫院,針頭的重復使用和不安全的輸血也給艾滋病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很快,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大規模肆虐,很多貧窮國家的勞動力因此而死去,成千上萬的兒童成為孤兒。
雖然有些葯物可以抑制艾滋病攜帶者發展為艾滋病患者,但目前尚無葯物能夠完全根治這種疾病。很多團體和組織都在開展艾滋病預防的宣傳和教育活動。正如上文所說,艾滋病病毒一般通過不安全性交和重復使用的輸液針頭傳播。因此醫葯部門一直在號召使用避孕套和一次性針頭來預防艾滋病的傳播。若想了解更多有關艾滋病的信息,請查看什麼是艾滋病(AIDS)。
在下一節中,我們將了解一種更為嚴重的傳染病——黃熱病,它曾經打敗了拿破崙的大軍。
黃熱病(Yellow Fever)
當歐洲殖民者把大批非洲奴隸運往美洲的時候,很多新型傳染病也被帶了過去,其中就有黃熱病。黃熱病,又稱「黃傑克」,在殖民地地區廣泛傳播,大批農場因此消失,一些主要城市也受到毀滅性影響。
1803年,拿破崙派遣33000人前往北美洲的法國領地去鎮壓當地起義,軍隊登陸後不久,29000人就感染黃熱病死亡。巨大的損失迫使拿破崙放棄了那塊領土。隨後,法國把這塊領土賣給了美國。這就是史書記載的路易斯安那州事件。
黃熱病和瘧疾類似,都是通過蚊蟲進行傳播。典型症狀有:發燒、發熱、頭疼、肌肉疼痛、背痛和嘔吐。嚴重感染時會導致出血,休克、腎和肝功能衰竭,有致命的危險。肝功能衰竭會導致黃疸病或者皮膚發黃,這就是它被稱作「黃熱病」的原因。
盡管開展了接種疫苗、改善生活環境和大規模清除蚊蟲等活動,黃熱病現在依然在非洲和南美洲肆虐。
在下一節中,我們將了解到士兵在戰場上不僅僅要躲避子彈,還要防止流行性斑疹傷寒。
斑疹傷寒(scrubtyphus)
很多人擠在一起,環境骯臟,每個人都不停地用手抓身上的虱子。自古以來,露宿戰場的士兵不僅要時刻防備敵人,還必須面對寄生蟲和病菌的威脅。一種名叫普氏立克次氏體的微小病菌曾經導致了世界著名的瘟疫大爆發,那就是傷寒病。
由於它經常在駐軍里爆發,又被稱為「露營熱」或者「戰爭傷寒」。在歐洲30年戰爭期間,斑疹傷寒、瘟疫和飢餓奪走了1000萬的生命。有時候,斑疹傷寒的爆發會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資料來源:Conlon]。
1489年,在西班牙軍隊圍攻摩爾人的大本營格蘭納達時,一場斑疹傷寒爆發了,西班牙軍隊由25000人驟減為8000人[資料來源:Conlon]。由於斑疹傷寒的破壞,西班牙人只能等待下個世紀,才能把摩爾人驅逐出西班牙。一戰中也有類似事件,傷寒使數百萬的俄羅斯、波蘭和羅馬尼亞士兵死去。
斑疹傷寒的典型症狀包括:頭痛、食慾不振、疲倦和體溫急劇上升,並迅速轉為發燒,同時伴隨著發冷和惡心。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傷寒會影響血液循環,造成斑點壞疽、肺炎和腎功能衰竭,隨著溫度逐漸升高,最終導致精神錯亂,昏迷和心力衰竭。
如今隨著醫療手段的進步和衛生條件的改善,斑疹傷寒逐漸減少。二次大戰中斑疹傷寒疫苗的使用和DDT滅蚊行動的開展,使得斑疹傷寒在發達國家已經銷聲匿跡。但是在南美洲、非洲和亞洲的一些地區,斑疹傷寒仍然沒有得到消除。
在下一節中,我們將看到隨著衛生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因病癱瘓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了。
脊髓灰質炎(polio)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研究人員推測這種疾病已經在全球肆虐了上千年,導致成千上萬的兒童癱瘓或死亡。在1952年,僅美國就有約58000個脊髓灰質炎病例,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終癱瘓。在這些病例中,更有超過3000人死亡。
這種疾病是由破壞人體神經系統的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myelitis)引起。它會通過糞便傳播,經由受污染的食物和飲水擴散。初期症狀包括發燒、疲勞、頭痛、嘔吐、身體僵硬和四肢疼痛。大約每200個感染者中,就會有一人癱瘓[資料來源:WHO]。雖然麻痹症狀主要集中在腿部,但有時也會蔓延至呼吸系統的肌肉組織,從而導致患者死亡。
脊髓灰質炎患者大多是兒童,所以也被稱為小兒麻痹症,但成人同樣會感染此症。這主要取決於患者頭一次接觸病毒,也就是初次感染的時候年齡多大。在青少年時期,人體免疫系統對脊髓灰質炎的抵抗力更強。所以說,初次感染時患者年紀越大,癱瘓或死亡的危險性就越大。
脊髓灰質炎是一種很古老的疾病,早在人類世界中傳播了千百年。如果在幼年時期接觸過脊髓灰質炎病菌,人體自身抵抗力就會相應提高。但到了十八世紀,我們的醫療手段得到長足發展。這限制了疾病傳播,同時降低了人們在幼年時期接觸病菌的機會。結果越來越多的患者要到年長一些時,才會接觸到脊髓灰質炎病菌,因此在發達國家,脊髓灰質炎導致癱瘓的比例直線上升。
目前還沒有針對脊髓灰質炎的有效治療手段,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醫學界研製出了完美的脊髓灰質炎疫苗。從那以後,這種疾病在發達國家基本得到控制,只有在某些發展中國家才會出現脊髓灰質炎的流行性大爆發。人類是這種病菌的唯一攜帶者,而廣譜疫苗幾乎可以保證讓脊髓灰質炎從此絕跡。在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全球脊髓灰質炎根除計劃,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Ⅶ 為什麼獻血、賣血會感染愛滋病
獻血的人本身患有艾滋病,這個人獻出的血中含有艾滋病病毒,經輸血進入健康的人的體內,輸血人也會感染艾滋病,而為艾滋病患者抽血使用的針頭,如經再次使用,會傳染至下一個獻血人的體內。
通過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是最早的艾滋病病例之一。前面已經談到在最初階段用四個「H」代表艾滋病的特點,其中一個「H」就是通過輸血感染艾滋病的血友病病人。美國1985年4月累計艾滋病病人226例中因輸血和使用凝血因子的血友病人199人,佔2.16%。通過輸血感染艾滋病不僅在美國,而且在世界各地發現。西歐21國1985年9月報告艾滋病1,573例,因輸血或使用凝血因子而感染的血友病人88人,佔6.8%。發展中國家因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比率甚至更高。1992年非洲因輸血所致艾滋病病例約佔全部病例10%。我國在北京、上海、廊坊、承德等地,相繼發現輸血者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或因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病例。在某些國家甚至構成轟動一時的丑聞。
法國:1985年法國全國輸血中心主任加雷塔等將明知帶有病毒的血液輸給1200名輸血病人,造成一些人死亡,加雷塔本人被判刑4年,罰款10萬美元,衛生部部長也因此辭職。
日本:1978年日本厚生省批准從美國進口血液制劑後,各大制葯公司一哄而上,日本血液制劑的進口量直線上升。據統計,僅1979-1983年日本進口血液量就增長了4倍。目前,日本的血液制劑90%靠進口,年消耗約佔世界血液制劑總量的三分之一。日本負責從國外進口血液制劑業務的是以日本「綠十字」為首的五大制葯公司,其中「綠十字」占進口總量的60%,並從這種買賣中,賺取了巨額利潤。早在1982年,綠十字公司總部就接到報告說,該公司設在美國的26個采血站中有2個因發現艾滋病病毒而被迫關閉,但公司負責人對此不以為然。結果使日本約4,000多名血友病患者中,1,800人因輸入血液制劑染上艾滋病病毒,其中近400人因患艾滋病而喪生。綠十字公司的創立者為內藤良一,原是 臭名昭著的731部隊石井田郎手下一名得力干將。他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溜到美國偷回了真空乾燥技術,為日本製造裝填細菌用的陶瓷炸彈提供了技術保障。當年 731部隊就是利用內藤偷來的技術在哈爾濱進行多種細菌炸彈試驗的。石井和他受到美國的包庇,得以保留下來。1950年內藤在綠十字的前身日本血液銀行成立時,在公司曾擔任專務、副社長、社長,直至董事長。1989年起,大阪和東京兩地因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受害者相繼向法院提出起訴,但訴訟一拖再拖。原因是厚生省在1983年就已充分認識到這種血液制劑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但卻沒有採取任何中止使用的措施,1983年後綠十字公司的負責人中有6人是從厚生省葯務局退下來的局級幹部,當時的公司社長松下廉藏就是從厚生省調入的,是內藤的心腹。除局級幹部外,從厚生省調到綠十字公司的一般業務骨幹亦占公司職員總數的10%。日本輿論界說:「綠十字公司早已變成厚生省葯務局的一個分部了。」內藤還和日本原帝京大學副校長安部英關系密切。安部英作為日本血液凝固學方面的權威,對制訂日本血液制劑政策具有決定性影響。1983年安部英擔任厚生省設立的艾滋病研究小組組長,掩蓋了血液制劑受到嚴重污染的真相。經過5年的斗爭,東京、大阪兩地地方法院分別作出判決,國家和出售血液制劑的五大制葯公司向因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受害者謝罪,賠償每一位受害者4,500萬日元,並負責解決受害者的治療問題。以現任厚生省大臣為首的政府代表以及相關的五大制葯公司負責人先後跪倒在受害者及其家屬面前,表示懺悔和請罪。(《光明日報》,1996年3月23日,第6版)
印度:孟買血液中心在1992-1994年提供污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供給至少10家市醫院,中心職員還在黑市出售污染血液,該中心30%的血液來自專業供血員,許多人有艾滋病病毒,該中心現已被印度紅十字會關閉。(HIV/AIDS Legal Link, 1995,no.3, p.28)
我們有理由問:我國是否也有這種對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輸血血液漫不經心的血站?鑒於我國在醫院接受輸血的病人,通過輸血感染各種類型的肝炎的比率相當高,衛生部門應該盡快將防止輸血傳播艾滋病病毒、保證安全供血作為最緊急的任務來完成。
然而,即使衛生部門作了很大努力,也難以保證輸血的絕對安全,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美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美國:1986年報告有1,200名接受輸血者和500名血友病患者因輸血或凝血制劑而感染艾滋病,佔全部艾滋病病例的3、5%。突然間,所有人都有了通過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的危險。當1983年第一個因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的病例登記在案時,美國紅十字會和美國血庫協會都不願意承認艾滋病可通過血液傳染。1985年才有抗體檢測,但美國衛生部於1983年3月要求血液中心開始對供血者的高危生活方式進行預篩。供血前的篩查基於關於艾滋病的醫學的流行病知識,要求供血者閱讀教育材料,對特殊的生活方式問題作出回答。這些努力成功地減少了高危供血。1982年舊金山供血者中的艾滋病病毒現患率為1.1%,1983和1985年間減少了90%。全國首次供血者中的現患率為0.0155%,為美國全國人口現患率0.4%的4%。發明抗體檢測後,接受一個單位的艾滋病病毒陽性血的危險從1/153,000單位降到1990年的1/210,000分之一,1994年為400,000分之一(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隨著輸血單位量的增加,個人危險也增加,幾乎100%接受艾滋病病毒陽性血都感染艾滋病病毒,並發展為艾滋病。
醫學界早就知道輸血會帶來危險。美國紅十字會輸血部估計,每10,000名接受者中患嚴重或致命的輸血傳染病有3人,約每年1,200人,患艾滋病的危險為1/400,000,相當於麻醉導致死亡的比率。然而,公眾仍然關注輸血的安全性。美國血庫協會1993年進行的電話問卷調查發現,28%的人擔心他們會通過供血而感染艾滋病,50%擔心通過接受輸血而感染,10%說非常可能發生。80-90%的人支持對故意供感染艾滋病的血的人刑罰處理;強制檢測醫務人員;強制檢測醫院病人;並要求將陽性結果報告給公共衛生當局。
1986年美國血庫協會(代表2,370家獨立的血液收集中心)建議在任何手術或輸血前徵得知情同意,並記錄在案。因為許多因輸血感染艾滋病的訴訟案都涉及未能獲得知情同意。
在美國志願血液收集和供給系統是一個20億美元的市場。美國紅十字會通過遍布全國的44個地區中心收集51%的全國血液供應。1990年這些中心獲得了7.41億美元的收益,140萬免稅的利潤。各地違反聯邦血液收集和加工標準的事件時有報告。美國血庫協會成立於1947年,為抗衡美國紅十字會,它為它們的非贏利成員制訂了統一的標准,這些成員年收益為5-50萬美元,免稅利潤為其5-10%。總統艾滋病流行委員會的最後報告指出:「某些地區血中心在減少使用輸血治療方面行動遲緩,因為它們的收入來自出賣血液。」
美國的血液是由800萬志願者供給的,為人口的5%。這些人重復輸血,他們不斷接受艾滋病檢測。應該說他們的供血是比較安全的。即使如此,人們仍在考慮種種替代辦法。
自體輸血:血從病人取出,又回輸到該病人。這種辦法已經採用了幾十年,但只用於罕見血型的人。對大多數病人來說,這是最安全的輸血辦法。雖然美國紅十字會和其他血液收集中心不鼓勵自體輸血,但它仍然迅速增長。1992年紅十字會收集了212,000份自體供血,為上一年的150%。10年前預先供血佔全部供血的1%,現為5%。估計自體供血的最大利用潛力為10-15%。自體輸血一個缺點是,收集、加工和供給血都需附加費用。血液中心加工一單元的志願者供血的費用約為150美元,加工和處理自體血(包括運輸、追蹤和貯存)每單元再增加約50美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最近的調查表明,用自體血代替社區志願輸血是得不償失(1995)。
圍手術技術:手術前後回收和輸回病人的血。術前從病人收集血,將血液稀釋。用含鹽溶液將血量人工增加,術後輸入。手術間失去的血也可回收、凈化,術後回輸給病人。70年代中開始採用的回收機,最近才有需求,它從手術台吸走血,凈化和過濾後再輸入。回收血的設備市場估計為每年1億美元,十年後可達3.5億美元。
不輸血。在手術前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它是一種激素,具有增加身體產生紅細胞的能力。這需要醫生對術後較低血細胞比容水平(以前是輸血的適應征)採取容忍態度。
自體輸血和接受術後較低血細胞比容水平使60-70%的病人不接受除自身血以外的血。以前每個病人要輸2.5單位的血。
MANTRA(Mandatory Notification of Transfusion Alternatives)立法。盡管因輸血感染艾滋病的病例急劇下降,全國血液供給的安全性提高,以及努力尋找同源血源的其他辦法,美國人仍然害怕通過輸血感染艾滋病。許多州開始立法努力,要求明確警告血液安全問題和引導病人採用其他血源。許多法案要求制訂新的知情同意文件和使公共衛生部門參與實施新的管制輸血規劃。這些法案要求醫生在術前向病人提出有關他們輸血選擇及其正反面的建議。1989年加利福尼亞州頒布第一個MANTRA法案--保羅犯識韉難
Ⅷ 輸血三查八對是什麼
三查八對是醫療專業用語,三查指的是備葯時與備葯後查,發葯、注射、處置前查,發葯、注射、處置後查,八對指的是姓名、床號、葯名、劑量、濃度、時間、用法、葯品有效期。
輸血的歷史:最早的輸血是在1667年,一個法國貴族將280ml的小牛血輸給了一個精神失常的流浪漢,企圖治療他的精神問題。
這位倒霉的患者在經歷了嚴重的免疫反應、在鬼門關徘徊數次之後,居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並且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平靜,因而輸血療法被一些有創新想法的醫生所接受。
(8)法國輸血感染擴展閱讀:
輸血的注意事項
1、在輸血的24小時之內不能喝酒,並在獻血的前一晚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獻血之後出現頭暈的現象。
2、女性朋友如果要輸血,月經前後三天都不適合獻血,這樣對自身身體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3、輸血之後要24小時之內不能讓針口部位沾水,不免引起感染。
4、輸血之後一定不要做劇烈運動,可在家安心靜養,可適量吃些新鮮的蔬果與牛奶,為身體補充營養。
Ⅸ 求如何患白血病以及其症狀
1白血病基本病因及簡單預防
來源:中華血液病網 時間:2005-12-27 9:03:01
部分患者的發病與誤服葯物有關,如最常見的感冒後服用安乃近:銀屑病服用乙雙嗎琳;還有的與職業有關,如與化學物質苯及合苯的物質接觸過多等。另據報道,染發劑也可引起白血病。從發病地區來看,石油、化學工業發達的地方,患病人附有增多趨勢。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該病的發病率仍有可能不斷上升。當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較低,免疫力下降時,受到了外界致病因索的影響最易發病。
其預防措施如下:感冒時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葯;銀屑病忠者在用葯過程中應注意經常檢驗血象,以做到安全用葯,以上病症最好採用自然療法及中醫治療。對從事化工、經常接觸農葯或生活在環境污染嚴重地區的人員,應做好防護,並定期查體,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另推薦一種中葯材姜石,多年前,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將此葯放入井中或以此泡茶飲用,對預防白血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該葯有止血消炎、利痰殺菌,破壞癌細胞之功效,並可降低水中亞硝胺含量,消滅細菌和真菌毒索。此外,內因預防亦不可忽視,中醫認為腎主骨,骨生髓,髓通於腦。補腎強身即相當於增強免疫力。常用葯物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方,另外,可多掌握一些健身的方法;如太極拳、氣功等,以增強免疫力。
2白血病是人體血液中白細胞的惡性病變。得了這種病的病人,他們的血液里骨髓里以及各組織器官里都存在著大量形態異常的白血病細胞,這種細胞不斷增生,病人就可出現一系列症狀,因為白細胞類型的不一樣,臨床表現亦有所不同。按白細胞發育成熟的程度區分,可將白血病分為急性、慢性兩種。急性白血病,病人體內的白血病細胞幾乎都是很不成熟的、幼稚的,以粒細胞為例,大多為原性粒和早幼粒細胞,晚幼粒等細胞為主。在這里應說明,慢性白血病不是從急性白血病衍變而來的。如按白細胞的不同類型來區分,可分為淋巴細胞型、粒細胞型、單核細胞型、漿細胞型、巨核細胞型白血病,有時也可由兩種細胞混合而成,如粒一單細胞性白血病。
1.什麼叫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種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俗稱"血癌",特點是某一類型的白血病細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組織中的腫瘤性增生,可浸潤體內各器官、組織,使各個臟器的功能受損,產生相應的症狀和體征。臨床上常有貧血、發熱、感染、出血和肝、脾、淋巴結不同程度的腫大等。骨髓及外周血中可出現幼稚細胞。
2. 白血病為什麼稱為"血癌"?
白血病具有與其他惡性癌瘤的共同特點。即:
(1) 白血病細胞和惡性腫瘤細胞一樣,可以無限制地增生;
(2)白血病細胞也可像其他惡性腫瘤細胞一樣,無阻攔地侵犯人體的各種臟器,影響臟器功能,導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3)白血病也可以表現為局部浸潤,如腫瘤一樣形成腫塊。如皮膚浸潤結節及兒童常見的眼窩部綠色瘤等。故一般人常將白血病稱為"血癌"。
3.為什麼會得白血病?
原因尚不清楚。由於放射線、電離輻射、病毒、化學物質(包括毒物及葯品),加上個體可能存在的遺傳或免疫機能缺陷等,可使造血細胞發生惡變,惡變後的細胞由於存在分化和成熟方面的缺陷,同時又保持有分裂增殖的能力。故使此類惡變細胞(白血病細胞)可以不斷地在體內增殖積聚,由造血組織漫布到血液和全身多種臟器,出現有關的白血病的臨床表現。
4.白血病會傳染嗎?
白血病不是傳染病。盡管目前關於人類白血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有關白血病發病機制的學說也頗多,尚無由於與白血病患者密切接觸而傳染上白血病的。雖然有研究發現,某些病毒感染,如嗜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I型(H丁LV-1)可誘發某些丁細胞白血病,主要系這類病毒本身聽含的逆轉錄DNA引起患者基因突變所致,雖然是由於感染這類病毒後引起發病,但主要還有這類患者的內在因素存在。另外,也曾有報道,在某些家庭中,先後數位家族成員患同一類型白血病,但這並非由於相互間傳染所致,主要系這類家族成員中共有的某些遺傳性缺陷。若是白血病會傳染的話,那與白血病患者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勢必該為首當其沖的受害者了,可實際工作中,並未見因此醫護人員中有白血病的患病。
5.白血病會遺傳嗎?
應該說並非所有的白血病都有遺傳傾向性,但臨床上確見到某些白血病在某一人種(如白種人)、某些遺傳性缺陷(如Ih,wn氏綜合征)和某些家族性疾病(如Fzlnco山貧血)中較容易發生。同卵雙生中,若一人患急性白血病,則另一人患急性白血病的機率(25%)顯著高於普通人(5/10萬)。以上均提示某些遺傳因素可能會對白血病發病產生影響。
6.哪些人容易患白血病?白血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目前關於白血病的病因研究顯示,某個體是否發生白血病可能取決於內因、外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據有關研究,具有以下情況者,其白血病的發生率可能高於普通人,即所?quot;高危"人群:
(1)曾因某些特殊需要或意外事故而受到電離輻射者,如腫瘤或其他患者進行X線或丫射線照射或32P治療後、受原子彈爆炸等核輻射的倖存者。
(2)長期或慢性接觸某些化學試劑或葯物者,如苯及其衍生物、某些抗腫瘤葯物如烷化劑等或某些免疫抑制劑,乙雙嗎啉等。
(3)曾受某種逆轉錄RNA病毒(如HTLV-I型病毒)感染者。
(4)具某些先天性、遺傳性疾病者,如Down氏綜合征、Fanconi貧血、Bloom綜合征患者。
白血病臨床方面的特點主要是由於正常造血細胞生長受抑制及白血病細胞浸潤器官所致。由於白血病細胞對骨 髓的浸潤或抑制,致使正常的造血功能受阻,臨床可表現有:
(1)因成熟紅細胞減少出現貧血,具體可表現為頭暈、乏力、心悸、面色蒼白等。
(2)因正常成熟白細胞(主要是粒細胞)減少,出現抗感染能力下降,反復出現發熱或感染徵象。
(3)因成熟血小板減少,出現皮膚粘膜區自發出血傾向。如鼻粘膜、齒齦區自發性滲血;拔牙或其他創傷後傷口出血不易止;皮膚出現瘀斑、出血點等;女性患者月經出現增多、經期延長等;少數患者可出現消化道出血如黑便、便血及有眼底或顱內出血等。
(4)器官浸潤:依據受累的部位不同而表現各異,如可有肝(或脾、淋巴結)腫大;齒齦增生;胸骨壓痛;少數患者出現睾丸腫大、皮膚或皮下結節;若神經系統受累,還可表現有頭痛、嘔吐、視力改變等。
7.白血病患者發熱是否一定是有感染存在?
白血病患者的發熱不一定都是由於感染所致,白血病本身也可引起發熱。白血病患者,尤其是白血病細胞增多的患者,由於血細胞分化和增殖的異常,核酸代謝異常旺盛,釋放的能量亦較多,患者常會表現發熱。這種發熱只能通過化療後白血病的緩解而控制。但是,總的說來,白血病患者的發熱大多數是由於感染引起的。即使暫時找不到明確的感染灶,也應該及時應用抗生素治療。
8.白血病常見的感染部位有哪些?
白血病患者合並的感染部位較多,常見的有:
(1)口腔 最為常見。包括齒齦、頰粘膜、軟齶部。表現為潰瘍或糜爛、出血,嚴重的可有軟組織感染引起的蜂窩組織炎。
(2) 鼻腔 鼻粘膜出血、糜爛,嚴重時可致鼻中隔穿孔等。
(3)呼吸道 包括氣管、支氣管及肺部感染。患者常有咳嗽、咳痰、胸痛及憋氣等症狀。
(4)肛周 在有痔瘡、肛裂或大便不通暢的患者中容易發生。常表現局部疼痛、紅腫、糜爛及軟組織蜂窩組織炎感染。
(5)泌尿道 女性相對多見。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狀或血尿。
(6)皮膚 局部出現膿癤、潰爛等。
9.白血病患者為何會有貧血?
白血病患者同時有貧血的原因是:
(1) 紅細胞的生成減少。這是因為由骨髓中白血病細胞的異常大量增殖,使紅細胞系的增殖受到抑制;
(2)紅細胞的發育成熟過程亦受到白血病的干擾,紅細胞的壽命是縮短的;
(3)白血病患者常伴出血,進一步加重了貧血。當然,在化療後,化學葯物對紅細胞的損傷也會加重貧血。
10.白血病患者為什麼容易出血?
白血病患者容易出血的機制較為復雜,其原因大致為:
(1) 白血病時,血小板數量減少和功能障礙;
(2) 凝血因子的破壞和凝血機制障礙;
(3) 由於白血病細胞在血管內的堆積和血管壁的損壞,容易發生出血。
11.白血病患者常見的出血部位有哪些?
白血病患者的出血部位甚為廣泛,幾乎人體所有的部位都可以發生出血,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患者。較常見的出血部位是:
(1)皮膚 表現為瘀點、瘀斑或大片的紫癜,甚至為血腫。在靜脈穿刺處或外傷後更甚;
(2)口腔 齒齦出血及口腔粘膜。輕者於刷牙後、吃硬質食物後出血,嚴重時,無任何誘因即可出血不止,甚或出現血皰、血腫;
(3)鼻腔 於碰傷後或無誘因時出血;
(4)其他 眼球結膜、胃腸道、泌尿生殖系(女性患者出現陰道出血)和腦出血。
12.白血病患者的骨疼、關節疼或胸骨壓痛是如何引起的?
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腔內有大量的白血病細胞增生,導致骨髓腔內的壓力增加,此外,骨膜及關節腔受白血病細胞浸潤時,亦會侵犯骨膜神經及造成關節腔壓力增加和骨質破壞引起疼痛。
13.得了白血病怎麼辦?
一個人一旦被懷疑或被告知患了某一類型白血病,千萬要保持鎮靜。盡管白血病屬於血液系統的惡性疾病,但醫學發展至今,此惡性病已非絕症。此時應與醫生合作,積極配合治療。輕易放棄生命或有病亂投醫,迷信什麼"偏方"而耽誤治療均是不可取的。
14.白血病患者要忌口嗎?
在飲食方面,應該說沒有什麼食物是白血病患者不能食用的。只是為了避免患者治療期間發生不必要的並發症,白血病患者在飲食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生冷、隔夜或變質食品。新鮮水果必須洗凈、削皮後再食用。
(2)盡量避免食用堅硬或油炸食品,如魚肉製品應盡量去骨、刺,以防進食中硬物刺破口腔膜,致口腔潰瘍甚或繼發局部感染。
(3)注意膳食結構的合理搭配,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盡可能進食新鮮蔬菜。對大便習慣不好,或病前有習慣性便秘者,尤應注意補充富含纖維素食品。盡可能保持每日排便通暢,以防便秘致痔瘡加重或誘發肛裂,增加局部感染的機會。
15.血型與白血病有關系嗎?
血型是依人體紅細胞表面存在的特殊抗原物質而決定的,至今國內外未發現哪一種血型與白血病的發生有相關性。
16.白血病單純是白細胞有病嗎?
白血病並非單純是白細胞的疾病,因為在造血系統的諸系列(紅系、粒系,單核系、淋巴系、巨核系等)中,除白細胞系列(粒、單核、淋巴系)可發生白血病外,其他非白細胞系列(巨核系、紅系)也可發生白血病。此外,無論哪一系列的白血病,除去本系列中某一階段細胞發生急性、腫瘤性增殖外,由於腫瘤細胞對正常造血組織的影響,還同時表現有其他正常系列細胞的生長受抑。故此,任何系列的白血病,最終臨床上都將表現不同程度的貧血(紅細胞減少)、出血(血小板減少)及易感染(白細胞數量及質量異常)現象。
17.輸血會傳染上白血病嗎?
輸血雖在極少數情況下可引起某些傳染病(血源性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瘧疾等)的傳播,但至今國內外尚無因輸血而引致白血病的報道。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除外某些人由於輸入了受某些特殊病毒,如嗜人類T淋巴細胞-I型病毒(HTLV-I型病)污染的血製品後,由於病毒所含的逆轉錄RNA在宿主T淋巴細胞內轉變為原病毒m帆,並進一步整合到宿主T細胞的DNA鏈中,通過激活細胞自身的癌基因,最終導致T細胞呈惡性增殖,進而發展為白血病。這些人往往有其內在的因素。
18.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嗎?
白血病雖然是一種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但由於醫學技術的發展,使白血病成為可治的病。通過積極的化療、放療、骨髓或外周血幹細胞移植,生物反應調節劑應用等聯合治療手段,已能使半數以上的患者達到延長生存期。少數患者還能得到痊癒。
19.我國白血病的發病情況如何?
我國白血病患者約為3-4人/10萬人口,男性多於女性。各城區的發病情況不一。急性白血病中以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最多,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次之,且多在20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多見於成年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則多見於老年人。
20.急慢性白血病是如何區分的?
急慢性白血病的區分除發病的急緩外,還主要依據:
(1)預期壽命或自然進程 未經治療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預期壽命平均不到1年,而慢性白血病的預期壽命則平均為1-3年;
(2)白血病細胞的分化、成熟程度 急性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中主要的白血病細胞為原始(淋巴系、粒系或單核系)細胞,而慢性白血病的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成熟的和幼稚階段的粒細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或成熟的小淋巴細胞(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21.急性與慢性白血病會互相轉化嗎?
白血病的急慢性概念與其他疾病的急慢性概念(諸如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胃炎等)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白血病的急慢性之分,除去疾病起病的急緩、發展之快慢、自然病程之長短的區別外,關鍵在於白血病細胞的成熟程度。急性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中主要的白血病細胞為原始細胞。慢性白血病的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較成熟和幼稚階段的粒細胞或類似成熟的小淋巴細胞。急性白血病患者經治療後,雖帶病生存了數月或數年,本質上仍為急性白血病而非慢性白血病。但是,部分慢性白血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可在病理的某一階段中,血象及骨髓中的原始細胞數明顯增多,發生向急性白血病的轉變,即慢粒急變或稱慢粒原始細胞危象。
22.類白血病與白血病如何區分?
機體對某些疾病或外界刺激發生反應,可表現為外周血白細胞顯著增多,同時可出現幼稚細胞,這種現象稱為類白血病反應。類白血病與白血病之不同在於:類白血病的白細胞變化不帶有腫瘤特性,且存在一定的疾病誘因,當誘因去除後,類白血病反應也即消失,故其變化系一時性的,據此不難與白血病鑒別。但在個別病例,除白細胞有明顯變化外,骨髓象顯示是原粒和早幼粒細胞比例增加,酷似急性白血病。類白血病時,紅細胞、血小板不應受影響;進一步還可採用細胞免疫分型及染色體分析等手段與白血病相鑒別。
23.白血病與敗血症是一回事嗎?
白血病與敗血症在臨床上均可有相似的表現,如貧血、發熱、皮膚紫癜、肝脾腫大、血象中白細胞異常增高並可出現幼稚細胞等,但兩者本質上屬於截然不同的兩類疾病。前者是造血組織的惡性腫瘤性疾病,而後者則系某一細菌感染。
進入血循環後引起的全身感染現象。白血病患者可在病程的某一階段因繼發嚴重感染而發生敗血症。敗血症則絕不會轉化為白血病。
24.什麼叫白血病前期?
白血病前期(白前)是指在白血病出現之前,有相當一段時間難以確定性質的血液學異常,系在白血病發生後做出的回顧性診斷。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有相當一部分MDS-RAEB及MDS-RAEB-t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轉化為白血病,這些患者的MDS-RAEB期和MDS-RAEB-t期就稱為白前。白前主要的臨床特點有:患者臨床多有不同程度的貧血,且雖經多種治療貧血難以改善;部分患者還可同時表現有發熱或出血等異常;血常規化驗可見全血細胞減少或任一、二系細胞減少,可見有巨大紅細胞、巨大血小板、有核紅細胞等病態造血現象;骨髓中三系血細胞或任兩系血細胞表現有病態造血,其中原始細胞比例可增高,但尚未達白血病標准。
25.什麼叫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
1976年法國(Franch)、美國(AInerican)和英國(Britain)等三國血細胞形態學專家討論、制訂了關於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診斷標准,簡稱"FAB"分型。據此標准,可將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分成M1-M7共七個亞型,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則可依此標准分成L1-L3三型。這種分型法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其目的是為了統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診斷。
25.什麼叫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
1976年法國(Franch)、美國(AInerican)和英國(Britain)等三國血細胞形態學專家討論、制訂了關於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診斷標准,簡稱"FAB"分型。據此標准,可將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分成M1-M7共七個亞型,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則可依此標准分成L1-L3三型。這種分型法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其目的是為了統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診斷。
26.急性白血病MIC分型是什麼意思?與FAB分型相比有何優越性?
MIC是形態學(Morphology,M)、免疫學(Immunology,I)和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C)三字的縮寫。急性白血病的MIC分型,顧名思義是根據白血病細胞的形態學、免疫學及細胞遺傳學特點,對白血病作出的分型診斷。採用MIC分型則可在相當程度上彌補FAB分型單純用形態學分型之不足。除形態學特點外,MIC尚依據白血病細胞表面所攜帶或表達的系列特異性抗原(如:髓系抗原,T、B或非T、非B淋巴系抗原),應用單克隆抗體進行測定標記,提高對白血病分型的准確性與客觀性。同時,還採用了染色體分帶技術及其他細胞遺傳學方法來檢測白血病患者是否存在染色體方面的異常,可對指導臨床判斷預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27. 急性白血病共分幾型?
急性白血病可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淋,ALL)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非淋,ANLL)兩大類。根 據1985年修訂的FAB分型標准,ANLL共分M1-M7等7型,他們分別是:
M1:未分化的原粒細胞白血病;
M2:部分分化的原粒細胞白血病;
M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M4: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M5: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M6:急性紅血病或紅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
ALL根據FAB形態學特點,則相應分為L1、L2、L3共3型。
L1型:原始淋巴細胞有均勻的圓形核、胞漿少;
L2型:原始淋巴細胞變化較大,核可能不規則,胞漿較L1多;
L3型:原始淋巴細胞有較細小的核染色質,胞漿為藍色一深藍色並有空泡形成。
另外根據免疫學特點,AI上可分成T細胞和B細胞兩大類,並進而再分成多種亞型。僅除L。1型急淋必然為B細胞型急淋外,急淋的形態學分型與免疫學分型間無明顯相關。
28.如何診斷急性白血病?
診斷白血病主要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血象和骨髓檢查的結果,以骨髓中原始細?gt;30%作為診斷急性白血病的標准。
29.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特點為何?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急粒。它主要表現為粒系原始細胞的惡性增殖。它有兩個亞型: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與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本病患者常突然起病,進展較快,臨床常見感染和出血,並常因此致死。約10%病例進展緩慢,多為老年人,表現有乏力,面色蒼白、虛弱等貧血症狀為主,也可見到出血及感染。
30.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特點是什麼?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以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的急性白血病,為FAB分型的M3型。起病多急驟,迅速惡化,出血傾向明顯,易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外周血白細胞數常不增高,骨髓中早幼粒細胞>30%。這類白血病可通過誘導白血病細胞成熟分化或凋亡使之緩解。
31.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的特點為何?
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簡稱急粒單,ANUL-M5)。骨髓或(和)外周血中有粒和單核兩系細胞,或是"急粒單"的原始細胞既具粒系、又具單核系形態特徵。如以原粒和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則原幼單和單核細胞應超過20%;如以原幼單核細胞增生為主,則原粒和早幼粒細胞應超過20%。
在臨床上,"急粒單"(和"急?quot;一樣)的表現有以下特點:
(1)齒齦增生、腫脹、出血、潰瘍、壞死等較多見;
(2)鼻粘膜浸潤、鼻塞、嗅覺減退、硬齶潰爛、咽喉水腫引起窒息等;
(3)皮膚白血病病損多見,可表現為彌散性斑丘疹,硬性結節,腫塊,膿皰性、大皰性或剝脫性皮炎等;
(4) 腸壁浸潤、潰瘍、胃腸功能紊亂等相對易見;
(5)腎功能衰竭、蛋白尿較多見,與單核細胞及粒細胞富含溶菌酶-易形成溶菌酶血症及溶菌酶尿有關;
(6)關節疼痛與腫脹相對多見;
(7)在治療上,急粒單與急單的療效較其他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為差。
32.紅血病與紅白血病兩者有何區別?
急性紅血病表現以原紅細胞、早幼紅細胞的惡性增生為主,可見類巨幼變。臨床上常誤診為巨幼細胞貧血。急性紅白血病則表現為紅、白(主要是粒)兩系的惡性增生,最後可發展成為典型的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或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一般認為紅血病可以發展成紅白血病,後者可再進一步轉化為急性白血病,但臨床上不是每個病例都有這樣的轉化過程,有的病例可能在未轉化前就死於並發症,因而未能顯示出病情發展的全過程。
3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為什麼出血表現較其他白血病重?
這七要是因為本病白血病細胞內有;大量異常顆粒,這些顆粒含有豐富的促凝物質及纖溶酶原的激活物質,隨著白血病細胞大量增殖或化療破壞後,促凝及纖溶活性物質大量釋放人血,引起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及纖維蛋白溶解,進而引起全身明顯的出血傾向。臨床常見牙齦滲血、鼻衄、大片瘀斑,患者常因顱內出血而死亡。
34.什麼是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它對臨床有何幫助?
白血病的免疫分型是利用單克隆抗體檢測相應的白細胞表面或細胞漿內的抗原,更細致地分析il:常和惡性細胞的系列來源,精確地了解被測白細胞的不同分化階段,從而有助於臨床分型、判斷預後、指導治療。目前此技術已成為白血炳臨床治療及基礎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
35.什麼是綠色瘤?
綠色瘤也稱原粒細胞瘤或粒細胞肉瘤,足C血病細胞聚集而形成的局部包塊。由於此類細胞內含豐富的過氧化酶,致瘤塊切面呈現綠色而得名。綠色瘤常見於小兒及青年急粒患者,男多於女。一般多侵襲骨膜、硬腦膜及韌帶組織,最常見於眼眶,可引起不對稱的突眼。其次也見於顥骨、鼻旁竇、肋骨、胸骨及骨盆。骨髓腔內、乳腺、肝、腎、胃腸、生殖腺(睾丸、卵巢)、肌肉等處也可被累及。此瘤塊可先刁:白血病的典型血液學變化之前出現。
36.什麼叫先天性白血病?
凡是在出生後至第四周內診斷的白血病稱為先天性白血病。患者出生時皮膚表現最為常見,約50%的病例除紫癜外,常有0.2-0.3cm的白血病結節。肝脾腫大外,呼吸困難較為多見,細胞類型以非淋巴細胞型多於淋巴細胞型。多數患兒在診斷後數天至數月內死於呼吸衰竭。
37.什麼是低增生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呈現有核細胞減少的骨髓象時,稱為低增生性白血病。其主要特點有:多見於老年人;病情進展緩慢;白血病細胞浸潤不明顯,肝、脾一般不腫大;外周血三系細胞減少,未見或僅見少量原始細胞;骨髓象呈增生減低,原始細胞佔30%以上。對此類白血病的治療仍以聯合化療為主,但預後不佳。
38.何謂冒煙性白血病?
如果將急性白血病想像為熊熊燃燒著的大火,那將不難理解冒煙性白血病是--種具有引起大火燃燒潛在危險的一種隱襲性白血病疾病狀態。本病突出的特點為有一段時期病情發展緩慢,歷時數月甚至數年,血象亦示貧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骨髓象中原始細胞僅5%-30%。以後,隨著病情演進,臨床症狀也趨向嚴重。目前已將此類白血病歸於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的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粒細胞過多型(MDS-RAEB)及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粒細胞過多的轉化型(MDS-RAEB-t)。
39.什麼是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是一種白血病細胞相對成熟的惡性血液病,自然病程較急性白血病長。根據其白血病細胞的形態類型,大致上分為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與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兩類。後者尚包括某些少見類型白血病,如多毛細胞白血病、幼淋巴細胞白血病、成人T細胞白血病等。
40.什麼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粒)屬骨髓增生性疾患,是一種由多能幹細胞病變所致、以粒細胞系統無限制增生為特徵的白血病。可見於任何年齡,但發病高峰在40歲左右。90%本病患者可檢測到Ph1染色體,其餘10%患者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也可查到相應基因結構的異常。本病起病隱襲,早期症狀輕,有低熱、盜汗、消瘦等。脾腫大明顯為本病特徵。外周血白細胞增高,多為中幼粒細胞階段以下之粒細胞;血小板早期不減少甚或增多。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中幼粒及晚幼粒細胞比例增高,巨核細胞多見,可有不同程度之骨髓纖維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三期:
(1)慢性期 症狀較輕,約為3-4年;
(2)加速期 出現較多症狀及血液學改變,患者可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3)急變期 症狀及血液學改變均似急性白血病。
41.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診斷標準是什麼?
診斷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標準是:
(1)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升高,不成熟粒細胞>10%,原始粒細胞<5%-10%;
(2)骨髓粒系細胞高度增生,以中、晚幼粒細胞為主,原始粒細胞<10%;
(3)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NAP)積分降低;
(4)Ph1染色體陽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加速期診斷標準是:
(1)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細胞10%一20%;
(2)伴貧血或血小板減少;
(3)出現綠色瘤。
慢性粒細胞的急變期標准同急性白血病。
42.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手段為何?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的治療手段包
Ⅹ 兩個人要都不攜帶艾滋病毒,都健康,在一起還會感染上愛滋嗎
艾滋病毒從哪裡來?(1)
2003-12-04 09:14:17
剛剛過去的「世界艾滋病日」再次提醒我們,對於這一嚴重危害人類的流行病的相關知識,至今仍有進一步普及的必要。本書作者是德國著名的基因和病毒專家,他從艾滋病現象、逆轉錄病毒,談到了人與動物交替感染的危險,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提高對艾滋病的警覺,也能使我們加深對「非典」等疾病的進一步思考。
不愉快的法美競爭
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存在著來歷不明的病毒,全球化貿易所帶來的一項事實是,受病毒感染的人能在一天之內到達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從艾滋病病毒開始流行的不到二十年時間里,全世界有四千多萬人被感染,其中大約一千二百萬人已經死亡,每天約有一萬六千人新感染上艾滋病,其中90%的人來自發展中國家。
艾滋病最初是在紐約和舊金山兩地差不多同時發現的。1981年,有兩種現象引起了醫生們的注意,一種是以前極少有的皮膚疹塊越來越多,疹塊就像齊波卡肉瘤,會像皮膚癌一樣惡化;另一種現象是由卡氏肺囊菌引起的肺炎。有位叫卡里尼的博士於1914年發現了這種菌,可是醫學界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注意到這種菌,現在突然間需要把舊的教科書翻出來求教,重溫這種稀少的疾病。齊波卡肉瘤和卡氏肺囊菌肺炎兩種病症都表明免疫系統的嚴重受損。過了若干時間以後,這種病症出現得太多,人們便給它起了一個專門名稱,叫做「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簡稱艾滋病。
尋找病原體的工作在美國和法國科學家之間引起了一場不太愉快的競爭。巴黎名聲卓著的巴斯德研究所內,以微生物學家呂克·蒙塔尼耶為首的研究小組,直到1982年夏天才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因為那裡的艾滋病病例比美國出現得晚。蒙塔尼耶的對手是美國人羅伯特·蓋洛,他就職於美國貝塞斯達癌症研究所。蓋洛在逆轉錄病毒學領域是一個老手,他對一種導致罕見血癌的人體逆轉錄病毒,即HTLV-1病毒(人體T細胞白血病病毒)作過研究。艾滋病不是癌症,所以開始時不能肯定是否同樣也是一種逆轉錄病毒。但到1982年已經知道,免疫系統減弱會導致免疫系統內某一種細胞,即T輔助細胞數量的急劇下降。羅伯特·蓋洛對這些細胞也同樣作過研究,還發現了一種信使物質「白細胞生長素2」,這是類似於紅細胞生長素一樣的物質,作用是促進T細胞的生長。自從有了「白細胞生長素2」以後,在實驗室里可以培育出任意數量的T細胞了,這一點對蓋洛在探索艾滋病病毒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艾滋病病毒專門攻擊T細胞,但不是將它殺死,而是使它變成癌細胞。蓋洛作為一名這方面的專家,確實能力超群,他很快發現,受感染病人的血細胞剩餘物內出現了一種具有逆轉錄病毒特徵的活性酶,即所謂的逆轉錄酶,但他未能成功地培育出該病毒,也許是某種來自以前同癌症病毒打交道所造成的先入為主的想法讓他止步不前,即認為逆轉錄病毒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把宿主細胞直接殺死的病毒,而是通常讓宿主細胞永遠活下去的病毒。
蓋洛的法國同行蒙塔尼耶似乎無拘無束,思想上沒有條條框框,他毫不猶豫地給培養液內不斷地添加未受感染的T細胞,直到幾個月後獲得了大批數量的病毒,且都具有當時所知道的艾滋病病毒的一切特徵。他稱這種病毒為LAV(淋巴腺病病毒)。因為艾滋病患者也發生淋巴腺腫脹,他當初的試驗物質取自受感染病人的淋巴腺。蒙塔尼耶甚至還把一份病毒試樣寄給了華盛頓的蓋洛。事隔不多久,蓋洛聲稱他也分離出了一種艾滋病病毒。後來發現,從華盛頓寄回巴黎的試樣「與LAV病毒完全一致」,盡管這種情況非常不可能,因為艾滋病病毒顯示出極大的多變性,即使在同一個病人身上也時常能分離出許多種變體。
這場爭論關繫到聲譽,也關系大量的金錢。這是因為誰掌握了病毒並且培育出這種病毒,那麼他就能設計出一種證明它的測試方法。測試方法可以申請專利,還可以賣出去。具體的做法是:生產出針對純種病毒的抗體,抗體是血液中的蛋白成分,能識別其他外來的蛋白成分,並與之結合。這樣的抗體依靠免疫系統的特殊細胞產生,即所謂的B細胞。生產艾滋病病毒抗體的具體做法之一,就是把病毒注入兔子體內,兔子盡管不會得病,但體內的B細胞能識別出病毒的外膜,於是生產出了抗體。類似的過程也會在人體遇到任何病毒感染時發生,但抗體的生產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人體不能立即得到保護,而通常要經過幾天,因此遇到那些殺傷性病毒則可能已經太遲了。兔子在注入艾滋病病毒以後過了幾個星期,分離出相應的抗體,提純後用於病毒試驗。如果人體的血樣中含有病毒,兔子身上獲得的抗體就能識別出來,並互相結合,這樣就產生了抗體和病毒組成的蛋白復合體,這種復合體通過生化手段很容易檢證。若血樣中不含病毒,那麼抗體識別不到,也就不會出現復合體。
美國人設計測試方法的速度比發現病毒快得多。最後在法國和美國之間,為了解決專利權問題甚至驚動了總統,由雙方總統里根和密特朗在最高層次上商定。諾貝爾獎金至今既沒有發給蓋洛,也沒有發給蒙塔尼耶,可能就因為在發現艾滋病病毒方面出現了許多矛盾。
血漿引出的悲劇
法美競爭還有一個悲劇性的餘波,那是與血漿的處理有關的。1983年春季,一位中年婦女患上了艾滋病,她在三年以前接受過輸血,此外沒有接觸過任何可疑人員。這說明艾滋病可以通過血漿傳染。與德國不同的是,當時美國的獻血者能獲得很高的報酬,這樣就導致了急於用錢的獻血者數量高於出自愛心的獻血者,其中不乏吸食毒品者。由於這類人通常使用未經消毒過的注射器,因此很有可能通過這種途徑傳播各類病原體,且不僅僅是艾滋病。在艾滋病流行的早期,沒有測試該病毒的方法,於是採用了一種技術解決方法,即把血漿作為懷疑對象進行巴氏消毒。這種方法並不簡單,因為操作時不能破壞血漿中的重要成分,其中也包括對血友病患者十分重要的凝血因子。這種凝血因子今天可以通過基因技術在細胞培養液中生產出來,所以因病毒而遭受污染的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了。
但在20世紀80年代初,基因技術的生產手段還沒有出現,血友病患者要依賴含有這項因子的血製品,所擔的風險是接受受病毒污染的產品。許多公司針對這個問題研究出一種巴氏消毒法,這就像處理鮮牛奶一樣,通過短時間的加熱把那些不穩定的病毒殺死,同時又不損害凝血因子的作用。整個步驟是一項左右為難的事,因為凝血因子也是蛋白,在加熱過程中很容易被破壞。
巴氏消毒的預防措施可惜沒有被到處採用,有的地方有了對艾滋病病毒的檢測手段後就停用了。美國阿博特公司於1985年3月推出了一種可靠的檢測方法,可悲的是,一開始這種方法在法國沒有被批准使用。10個星期以後的1985年6月,即巴斯德研究所也開發出一種檢測方法並推向市場以後,它才被批准使用。在這短短的時間段里,法國又有350位本不應該被感染者,也患上了艾滋病。
即使到了今天,輸血仍有一定的風險,因為從感染病毒到可以被檢查出來,可能要相隔幾個星期。假如一位受感染者在這段時間里獻了血,那麼血漿就可能被污染,且無法可靠地檢查出來。由於上述原因,以美國為例,每年還是有大約七十位艾滋病患者是通過輸血渠道被感染上的。
黑猩猩馬利林
各種跡象表明,艾滋病病毒並非是一種新病毒,而是一種動物傳染病。正如科學家們所說,這是從一種不發生任何症狀的宿主動物轉移到人類從而導致危險的病毒。1999年2月4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一篇名為《從黑猩猩到大流行》的文章,可能最終揭開了艾滋病病毒的來歷。由於最早查出艾滋病病毒的血樣於1959年來自非洲,所以據此推測艾滋病的源頭出自非洲,更確切地說是非洲西部。另外還有其他的懷疑對象,其中包括別的猴子。
那麼新的證據在哪裡呢?來自一頭黑猩猩,名叫馬利林,這頭黑猩猩於1959年在非洲的一處野生環境里被捕獲,被當做小猴子送到美國,1985年生下一對雙胞胎後自然死亡。人們於1985年在它的血液中找到了艾滋病病毒HIV-1的抗體,盡管該動物從未接受過人類血漿,也從未被用作艾滋病病毒的研究。另外馬利林在年幼時就被送到美國,幾乎不可能通過性交而受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一定是發生在野生環境或者來自它的母親。人們在對馬利林進行屍體解剖時取出了部分器官和血樣,後來又想起這件事,經過詳細分析後認定,猩猩馬利林受到感染的病毒與人類受感染的HIV病毒實際上難以區分。這種病毒對黑猩猩毫無危險,但不知什麼時候,通過什麼途徑一下子傳給了人類。人類易受到這類病毒的感染,並且出現真正的大流行。這類疾病被稱之為動物傳染病,它可以出現在動物或人身上,可從動物傳染給人(也可以反過來)。
為什麼動物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卻沒有生病?要回答這樣那樣的問題,在艾滋病流行的背景條件下極具重要意義。但這個問題並非通過對人工飼養的動物做試驗就能回答,因為它們從未在野生環境里生活過,在這樣的動物身上長達數千年的與病毒共存現象也許中斷了。10年以前,野生黑猩猩數量估計還有20萬頭,如果不盡快採取保護措施,當今的獵食風將使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它們是病毒的攜帶者,而且病毒會傳染給人類,此消息可能會對黑猩猩的獵食熱降點溫。
艾滋病已真正成了流行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一提的主要有非洲的急劇開發,快速便捷的旅遊條件,非洲黑猩猩的捕獵,性開放以及靜脈注射品現象的泛濫等。毫無疑問,人們必須高度重視。科學家們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必須盡快研製出有效的葯物,最好還有艾滋病的疫苗。
動物傳染病現象突破動物種類而互相傳染,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動物和人之間,同時也存在於動物界內部。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前幾年發生在大象中間:1995年初夏,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動物園里一頭16個月的亞洲象得了一種神秘的病後第五天就死了。通過屍檢發現,該動物死於心率衰竭,在動脈的細胞內發現了皰疹病毒的蹤跡———這一點就不同尋常了,因為以前從未發現皰疹病毒侵染這類細胞的。經過對其他亞洲象死因的仔細分析,發現另外六頭於1983—1995年間死亡的大象也有類似的病症,但沒有診斷出病毒性疾病。這種逆轉錄病毒是從哪兒來的呢?答案令人吃驚:來自它們的非洲同類。那些非洲象攜帶了該病毒,但並不出現任何症狀,但在亞洲象體內卻不行。在野生的環境里不會出問題,因為這兩種動物生活在不同的大陸,決不會接觸到一起。在動物園這樣的人工飼養環境里,它們經常被關在一起,互相間就可以傳染。
總之,要小心預防動物傳染病,動物可能是病毒的傳播者。人們應當對動物保持一定的距離,尤其是對那些與人類親緣關系相近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