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病因分析 » 溶性傳染

溶性傳染

發布時間: 2021-03-28 21:07:49

『壹』 流行性感冒傳染性最強的時期

流行性感冒(infuenza.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過飛沫傳播,臨床上有急起高熱、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輕度呼吸道症狀,病程短,有自限性,中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臟病患者易並發肺炎。流感病毒、尤以甲型,極易變異,往往造成暴發、流行或大流行。自本世紀以來已有五次世界性大流行的紀載,分別發生於1900、1918、1957、1968和1977年,其中以1918年的一次流行最為嚴重,死亡人數達2000萬之多。我國從1953年至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每次流行均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引起。進入80年代以後流感的疫情以散發與小暴發為主,沒有明顯的流行發生。

【診斷】

當流感流行時診斷較易,可根據:①接觸史和集體發病史;②典型的症狀和體征。散發病例則不易診斷,如單位在短期內出現較多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則應考慮流感的可能,應作進一步檢查,予以確定。本病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治療措施】

流感患者應及早卧床休息,多飲水、防止繼發感染。高熱與身痛較重者可用鎮痛退熱葯,但應防止出汗較多所致的虛脫,在兒童中禁用阿司匹林,防止Reye's綜合征的發生。乾咳者可用咳必清,棕色合劑或可待因。高熱、中毒症狀較重者,應於以輸液與物理降溫,密切觀察病情,及時處理並發症,如有繼發細菌感染時,針對病原菌及早使用適宜的抗菌葯物。中葯如感冒沖劑、板藍根沖劑在發病最初1~2天使用,可減輕症狀,但無抗病毒作用。

老年流感患者或養老院人員應在發病的最初1~2天內給於金剛烷胺鹽或金剛乙胺,能減輕症狀,縮短病程,起治療作用。金剛烷胺成人劑量為每日100~200mg,分2次服用,兒童為每日4.4~8.8mg/kg,分2次服用,療程為5~7天,一般無副作用,但須注意胃腸道和神經系統反應,如過度興奮、言語含糊、震顫、失眠、頭昏、乏力、情緒障礙、共濟失調等,金剛乙胺的副反應比金剛烷胺要少。腎功能衰退或/與陰離子葯物(如Triameterins)的相互作用會抵制腎小管分泌金剛烷胺,故65歲以上,腎功能衰退的老年患者應減少劑量,注意副反應。在經金剛烷胺或金剛乙胺治療病人中約30%可分離到耐葯毒株,而在接受預防的密切接觸者中則較少分離到。這些耐葯株最早可在治療期的2~3天內出現,經實驗室多次傳代後這些耐葯株仍能保留其耐葯性,有遺傳上的穩定性。在家庭和養老院的流行過程時可見到這些耐葯株能在病人中傳播,經葯物預防的接觸者仍能產生典型流感症狀,值得注意。

【病原學】

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科,系RNA病毒,病毒顆粒呈球形或細長形,直徑為80~120nm,有一層脂質囊膜,膜上有糖蛋白纖突,是由血凝素(H)和神經氨酸酶(N)所構成(圖11-5),均具有抗原性。血凝素促使病毒吸附到細胞上,故其抗體能中和病毒,免疫學上起主要作用;神經氨酸酶作用點在於細胞釋放病毒,故其抗體不能中和病毒,但能限制病毒釋放,縮短感染過程。

流感病毒的核酸是8個片段的單股RNA,核蛋白質上有特異性,可用補體結合試驗將其區分為甲、乙、丙三型。抗核蛋白質的抗體對病毒感染無保護作用。除核蛋白質外,核心內還有三個多聚酶蛋白(P1、P2、P3),其性質不明。核心外有膜蛋白(M1、M2)和脂質囊膜包圍。

甲型流感病毒變異是常見的自然現象,主要是血凝素(H)和神經氨酸酶(N)的變異。血凝素有H1、H2、H3,而神經氨酸酶僅有N1、N2,有時只有一種抗原發生變異,有時兩種抗原同時發生變異,例如1946~1957年的甲型流行株為(H1N1),1957~1968年的流行株為(H2N2)。1968年7月香港發生的一次流感流行是由甲(H3N2)毒株引起,自1972年以來歷次流感流行均由甲型(H3N2)所致,與以往的流行株相比,抗原特性僅有細微變化,但均屬(H3N2)株。自1976年以來舊株(H1N1)又起,稱為「俄國株」(H1N1),在年輕人中(尤其是學生)引起流行。甲型流感病毒的變異,系由於兩株不同毒株同時感染單個細胞,造成病毒基因重新組合,使血凝素或/與神經氨酸酶同時發生變化,導致新型的出現,稱為抗原性轉變(antigenic shift),例如在人群中流行株的血凝素基因與鳥型流感病毒基因重新組合;另一種稱為抗原性漂流(antigenic drift),由於在免疫系統壓力下流感病素通過變異與選擇而成的流行株,主要的改變在血凝素上氨基酸的替代,1968年以來的HN各流行株都是如此。

Webster RG等1993年報導:根據8株甲型流感病毒R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種素分析,人類宿主的甲型流感病毒來自鳥類流感病毒基因庫。作者對義大利豬群中循環的經典H1N1株、鳥型H1N1株和人類株進行種系分析發現基因重組是在歐洲豬群中鳥類與人類病毒間進行。作者認為歐洲豬可能作為人類與鳥類宿主的流感病毒基因重新組合的混合場所,因此提出下一次世界大流行可能從歐洲開始。

【發病機理】

帶有流感病毒顆粒的飛沫(直徑一般小於10μm)吸入呼吸道後,病毒的神經氨基酸酶破壞神經氨酸,使粘蛋白水解,糖蛋白受體暴露,糖蛋白受體乃與血凝素(含糖蛋白成分)結合,這是一種專一性吸附。具特異性,它能被血凝素抗體所抵制。在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中有一種可溶性粘液蛋白,也具有流感病毒受體也能結合血凝素,從而抵制病毒侵入細胞,但只有在流感症狀出現後,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多時,才有一定的防護作用。病毒穿入細胞時,其包膜丟失在細胞外。在感染早期,流感病毒RNA被轉運到細胞核內,在病毒轉錄酶和細胞RNA多聚酶Ⅱ的參與下,病毒RNA被轉錄完成後,形成互補RNA及病毒RNA合成的換板。互補RNA迅速與核蛋白體結合,構成信息RNA,在復制酶的參與下復制出病毒RNA,再移行到細胞質中參加裝配。核蛋白在細胞襞內合成後,很快轉移到細胞核,與病毒RNA結合成核成熟前,各種病毒成份已結合在細胞表面,最後的裝配稱為芽生,局部的細胞膜向外隆起,包圍住結合在細胞膜上的核衣殼,成為新合成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體。此時神經氨酸酶可水解細胞表面的糖蛋白,釋放N-乙醯神經氨酸,促使復制病毒由細胞釋放散感染到附近細胞,並使大量呼吸道貌岸然纖毛上皮細胞受染,變性、壞死和脫落,產生炎症反應,臨床上可出現發熱、肌肉痛和白細胞減低等全身毒血症樣反應,但不發生病毒血症。

單純鹼型流感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呼吸道纖毛上皮細胞膜變性、壞死和脫落,起病4~5天後,基底細胞層開始增生,形成未分化的上皮細胞,2周後纖毛上皮細胞重新出現和修復。流感病毒肺炎型則有肺臟充血和水腫,切面呈暗紅色,氣管和支氣管內有血性分泌物,粘膜下層有灶性出血、水腫和細胞浸潤,肺泡腔內含有纖維蛋白和滲出液,呈現漿液性出血性支氣管肺炎,應用熒光抗體技術可檢出流感病毒。若合並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則肺炎呈片狀實變或有膿腫形成,易發生膿胸、氣胸。如並發肺炎球菌感染,可呈大葉或小葉實變。繼發鏈球菌、肺炎桿菌感染時,則多表現為間質性肺炎。

【流行病學】

本病的流行特點是:突然發病、發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過程短但能多次反復。

(一)傳染原 病人是主要傳染源,自潛伏期末即可傳染,病初2~3日傳染性最強,體溫正常後很少帶毒,排毒時間可長達病後7天。病毒存在於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中,並隨咳嗽、噴嚏排出體外。由於部分免疫,感染後可不發病,成為隱性感染。帶毒時間雖短,但在人群中易引起傳播,迄今尚未證實有長期帶毒者。

(二)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病毒存在於病人或隱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過說話、咳嗽或噴嚏等方式散播至空氣中,並保持30分鍾,易感者吸入後即能感染。傳播速度取決於人群的擁擠程度。通過污染食具或玩具的接觸,也可起傳播作用。

(三)易感人群 人群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與年齡、性別、職業等都無關。抗體於感染後1周出現,2~3周達高峰,1~2個月後開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最低水平,抗體存在於血液和鼻分泌物中,但鼻分泌物的抗體僅為血液中的5%左右。流感病毒三個型別之間無交叉免疫,感染後免疫維持時間不長,據現場觀察,感染5個月後雖血中有抗體存在,但仍能再資助感染同一型病毒。呼吸道產生分泌型抗體,能阻止病毒的侵入,但當局部粘膜上皮細胞脫落後,即失去其保護作用,故局部抗體比血液中抗體更為重要。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3日(數小時至4天)。臨床上可有急起高熱,全身症狀較重而呼吸道症狀並不嚴重,表現為畏寒、發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等。體溫可達39~40oC,一般持續2~3天後漸退。全身症狀逐漸好轉,但鼻塞、流涕、咽痛、乾咳等上呼吸道症狀較顯著,少數患者可有鼻衄、食慾不振、惡心、便秘或腹瀉等輕度胃腸道症狀。體檢病人呈急病容,面頰潮紅,眼結膜輕度充血和眼球壓痛,咽充血,口腔粘膜可有皰疹,肺部聽診僅有粗糙呼吸,偶聞胸膜摩擦音。症狀消失後,仍感軟弱無力,精神較差,體力恢復緩慢。

(一)肺部並發症 可有以下三種類型

1.原發性病毒性肺炎 本病較少見,是1918~1919年大流行時主要原因。多見於原有心、肺疾患者(特別是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患者)或孕婦。肺部病變以漿液性出血性支氣管肺炎為主,有紅細胞外滲、纖維滲出物和透明膜形成。臨床上有高熱持續不退、氣急、紫紺、陳咳、咯血等症狀,體檢發現雙肺呼吸音低,滿布哮鳴音,但無實變體征。病程可長達3~4周,血白細胞計數低,中性粒細胞減少。X線檢查雙側肺部呈散在性絮狀陰影。患者可因心力衰竭或周圍循環衰竭而死亡。痰與血培養均無效,病死率較高。

2.繼發性細菌性肺炎 以單純型流感起病,2~4日後病情加重,加度增高並有寒戰,全身中毒症狀明顯,咳嗽增劇,咳膿痰,伴有胸痛。體檢可見患者呼吸困難,紫紺,肺部滿布羅音,有實變或局灶性肺炎征。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顯著增高,流感病毒不易分離,但在痰液中能找到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嗜血桿菌為多見。

3.病毒與細菌混合性肺炎 流感病毒與細菌性肺炎同時並存,起病急,高熱持續不退,病情較重,可呈支氣管肺炎或大葉性肺炎,除流感抗體上升外,也可找到病原菌。

(二)肺外並發症

1.Reye's綜合征 系甲型和乙型流感的肝臟、神經系統並發症,也可見於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本病限於2~16歲的兒童,因與流感有關,可呈暴發流行。臨床上在急性呼吸道感染退數日後出現惡心、嘔吐、繼而嗜睡、昏迷、驚厥等神經系統症狀,有肝腫大,但無黃疸,腦脊液檢查正常,無腦炎征,血氨增高,肝功能輕度損害,病理變化腦部僅有腦水腫和缺氧性神經細胞退行性變,肝細胞有脂肪浸潤。病因不明,近年來認為與服用阿司匹林有關。

2. 中毒性休克綜合征 多在流感後出現,伴有呼吸衰竭,胸片可顯示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但肺炎病變不明顯。血液中可有流感抗體上升,氣管分泌物可找到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多見。

3.橫紋肌肌溶(Rhabdomyolysis) 系局部或全身骨骼肌壞死,表現為肌痛和肌弱,血清肌酸磷酸酶升高(creatine phosphokinase)和電解質混亂,可有急性腎功能衰竭。

【輔助檢查】

(一)血象 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加,嗜酸粒細胞消失。合並細菌性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多。

(二)免疫熒光或免疫酶染法檢測抗原 取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細胞的塗征標本,用熒光或酶標記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檢出抗原,出結果快、靈敏度高,有助於早期診斷。如應用單克隆抗體檢測抗原則能鑒定甲、乙、丙型流感。

(三)多聚酶鏈反應(PCR)測定流感病毒RNA 它可直接從患者分泌物中檢測病毒RNA,是個直接、快速、敏感的方法。目前改進應用PCR-酶梁(PCR-EIA)直接檢測流感病毒RNA,它比病毒培養敏感得多,且快速、直接進行測定。

(四)病毒分離 將急性期病人的含漱液接種於雞胚羊膜囊或尿囊液中,進行病毒分離。

(五)血清學檢查 應用血凝抵制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等測定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中的抗體,如有4倍以上增長,則為陽性。應用中和免疫酶試驗測定中和滴度,可檢測中和抗體,這些都有助於回顧性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

【鑒別診斷】

(一)呼吸道感染 起病較緩慢,症狀較輕,無明顯中毒症狀。血清學和免疫熒光等檢驗可明確診斷。

(二)流行性腦脊膜腦炎(流腦) 流腦早期症狀往往類似流感,但流腦有明顯的季節性,兒童多見。早期有劇烈頭痛、腦膜刺激症狀、瘀點、口唇皰疹等均可與流感相鑒別。腦脊液檢查可明確診斷。

(三)軍團病 本病多見於夏秋季,臨床上表現為重型肺炎,白細胞總數增高,並有肝、腎合並症,但輕型病例類似流感。紅黴素、利福平和慶大黴素等抗生素對本病有效,確診有助於病原學檢查。

(四)支原體肺炎 支原體肺炎與原發性病毒性肺炎的X線表現相似,但前者的病情較輕,冷凝集試驗和MG鏈球菌凝集試驗可呈陽性。

【預防】

(一)早期發現和迅速診斷流感 及時報告、隔離和治療患者,凡遇以下情況,應疑有本病流行,及時上報疫情:①門診上呼吸道感染病人連續三天持續增加,並有直線上升趨勢;②連續出現臨床典型流感病例;③有發熱感冒病人2例以上的家庭連續增多。遇上述情況,應採取措施,早期就地隔離,採集急性期患者標本進行病毒分離和抗原檢測,以早期確診和早期治療,減少傳播,降低發病率,控制流行。在流行期間應減少大型集會和集體活動,接觸者應戴口罩。

(二)葯物預防 金剛脘胺與金剛乙胺預防甲型流感有一定效果,乙型流感則無效,因此,在流行早期必須及時確定流行株的型別,對無保護的人群和養老院人員進行葯物預防。也可試用中草葯預防。

(三)葯苗預防 流感疫苗可分為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種,接種後在血清和分泌中出現抗血凝素抗體和抗神經氨酸酶抗體或T細胞細胞毒反應,前二者能阻止病毒入侵,後者可降低疾病的嚴重度和加速復原。減毒活疫苗經鼻噴入後使局部產生抗體,阻止病毒吸附,接種後半年至1年左右可預防同型流感的作用,發病率可降低50%~70%。滅活疫苗採用三價疫苗皮下注射法,在中、小流行中對重點人群使用。

由於流感病毒經常變異,疫苗使用中的主要問題是毒種的選擇,製造疫苗的毒株力求接近流行株,根據美國CDC實施免疫專家委員會的推薦,1994~1995年度的三價流感疫苗包括A/德克斯/36/1(H1N1)、A/山東/9/93(H3N2)和B/巴拿馬/45/90(乙型)三種毒株為宜。老年人除應用流感疫苗外,還應接種肺炎球菌菌苗,以防止下呼吸道並發症。Mader R等曾報導3例接種流感疫苗後發生系統性脈管炎,雖屬少見,但大范圍接種應注意。

『貳』 什麼樣的肝炎會傳染

肝 炎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腺體,也是惟一在部分受損後,還能再生的器官。25%的肝臟被切除後,短時間內,肝臟會再回復原來的大小及形狀。

肝炎的症狀表現為發燒、體虛、惡心、嘔吐、肌肉痛、頭昏、頭痛、腹痛、而且通常有黃疽,它的早期症狀類似感冒,部分患者有肝臟輕度腫大、厭油,腹脹持續且明顯,常有齒齦出血及鼻出血。皮膚有毛細血管擴張,手、足掌可見硃砂一樣的密集紅斑,以大小色際明顯,稱為肝掌。有的人常有低熱、月經失調、性功能紊亂或減退,部分患者兼有關節炎、腎炎、糖尿病、:廠燥綜合征等肝外損害表現。感染性的肝炎在黃疸出現前的2至3周及出現後的1周均具傳染性,患者的糞便中帶有肝炎病毒,因此需隔離治療。

肝炎是最常見的嚴重傳染病,它通常被分為5型,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甲型肝炎及乙型肝炎是最常見的肝炎種類。此二型均由病毒引起且都有傳染性。甲型肝炎是藉由人與人的接觸、飲食、糞便及其他接觸方式而傳染的。乙型肝炎則藉由污染的針頭及針筒、吸血昆蟲、輸血及某些形式的性行為而傳染、85%的同性戀者患有此疾。乙型肝炎傳染性極高,而且有可能致命。

丙型肝炎一般通過血液傳染,如輸血和污染的針管等。丙肝一般症狀較輕或主子沒有症狀,20%-30%的病毒攜帶者10午後發展為肝硬化。丁型肝炎只出現在乙肝病人中,並加重病情。它町以通過母嬰傳播或性接觸傳播。戊型肝炎主薴發生在亞洲、非洲和墨西哥,它與甲肝的傳播途徑類似,但危險程度比甲肝要高。還有一種毒性肝炎,與病毒無關,可能由化學物質、注射、飲食、或經由皮膚吸收毒素等原因所致。氯化的碳氫化合物及砷化物均是導致肝炎的毒素。肝臟堂瑚的程度視接觸量的多寡而定。

肝炎的治療日前主要是抗病毒、保肝,改善肝臟炎症情況,防止發生肝纖維薴:雖然目前還沒有能夠徹底消滅乙肝病毒的特效葯物,但抗病毒的葯物還是很多的,如干擾素、無環鳥苷、拉米夫定等可以試用,但不能保證使表面抗原轉陰,關鍵的問題是要提高個人的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一方面使自身有能力消除乙肝病毒,另一方面保持目前乙肝病毒的攜帶狀態不再發病。

休息和營養是肝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俗語說「三分治七分養」,因為葯物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在保證休息、營養的基礎,亡才可能發揮作用。精神要愉快,生活有規律,注意合理安排飲食,小心過度營養引起肥胖,除出現黃疽或轉氨酶顯著上升時要卧床休息外,一般症狀不多、轉氨酶輕度升高時應適當活動,注意動靜結合。選用抗病毒葯、調整免疫葯、活血化瘀葯、抗纖維化和促進肝細胞再生葯物時,一定要有醫生指導。

家庭治療措施

●保持精神愉快

保持一個愉快、平靜的心理對肝炎治療很重要,有助於病情穩定,阻止肝臟炎症的發展。

●隔離治療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的食具、牙具、刮面刀、注射器、穿刺針、針灸針等應與其他人分開。要防止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環境,感染他人。同時,要經常洗手及換洗衣服,浴室也應該時常消毒。

●注窟休息

應適當休息,在病情好轉後應注意動靜結合,恢復期逐漸增加活動,但要避免勞累,活動以不感到疲乏、惡心、腰痛為佳。

●須連續就診

無論你患有哪型肝炎,接受何種治療,都應該連續就診,直到血液檢查證明病毒已被完全清除。即使所有肝炎症狀都已經消失,只要血中尚存有病毒,就是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的病毒攜帶者。

●用葯不宣太多太雜

使用葯物給肝臟帶來許多壓力,它必須加倍工作,以將有毒成分排出體外,肝臟能中和葯物對身體的作用,但當肝臟自身發炎時,它就會不堪重負。所以,病人應聽從醫囑,只服用醫生所開的必須服用的葯物,千萬不要自己胡亂服葯,換葯也不宜太勤。一般來說,每次用葯不超過2—3種,療程不超過2—3個月,如無效則可換用其他葯物,或暫停一段時間,若有效則可繼續應用。在進行家庭輔助治療時,可使用純天然的有機物質治療疾病,它不易傷害肝臟。

●控制體露

身體肥胖,勢必形成脂肪肝,使有病的肝臟負擔過重,促使肝炎惡化。患者最好安排多樣化的均衡飲食,尤其是要自我控制體重。

●勞逸結合

肝炎患者病情平穩後,應勞逸結合,適當運動,適當休息。掌握好「度數」,生活有規律,起居有常,不要輕易打破良好的生活規律;病情波動期,最好卧床休息,靜養康復。

●向右側身睡眠

肝臟的營養主要從動脈提供,這與患者睡眠的姿勢密切相關。因為肝臟位於膈下腹腔右上部,如病人睡眠向左側,肝臟位於腹部動脈的上方,動脈中的血液必須「爬陡坡」上行到肝臟;如病人平卧,肝臟的位置也稍高於腹腔動脈。這兩種卧位對肝臟病的恢復都不利。因此,肝炎患者睡眠宜取右側位,肝臟位於腹腔動脈的下方,動脈血就沿「下坡」流向肝臟,有利於肝炎的早日康復。

●蔡酒

肝炎病人絕對禁止飲酒,酒精可以引起肝細胞的急性損傷,轉氨酶上升,加重肝炎病情,導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

●勿縱欲

過度縱欲不僅耗傷元氣,損害肝腎,產生諸如疲倦,腰酸腿軟,食慾不振,頭暈耳鳴,失眠健忘等並發症,對於肝功基礎本來較差的患者來說,更是嚴重的傷害。慢性肝炎病情不穩定時,一定要禁房事;處於病毒攜帶狀態或病情穩定時期的患者,也應該控制性生活的頻率,一般說來,青年人每周一次,中年人兩周一次,中年後期每月一次較為合適,如果房事過後,出現疲乏、腰酸、頭暈等症狀,應及時停止性生活。

●預防為主

預防肝炎的關鍵是接受預防免疫、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及了解有關常識。適當的污水排放設施和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有助於減少甲型及戊型肝炎的傳播。應將所有食物煮熟後食用,吃水果時應剝皮。

看護乙型、丙型或戊型肝炎病人的護理人員應該經常洗手,用肥皂、消毒水及熱水清洗病人的生活用具、床具和衣服,特別是在發病最初兩周內,病人的傳染性很強。

去肝炎高發地區旅遊的人,在出發前接受免疫血清球蛋白或疫苗注射。在接觸肝炎病毒後的48小時內,接受免疫血清球蛋白治療,可以預防感染。

避免接觸病人的血液或體液,可預防乙型肝炎的傳播。不要與病人親密接觸,共用剃刀、剪刀、指甲刀、牙刷或針管。如果你懷疑自己被感染,那麼你應該盡早接受甲型或乙型肝炎的免疫血清球蛋白或疫苗治療。

營養與飲食療法

肝炎病人的飲食調理非常重要,必須遵循科學的飲食原則:

●採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飲食

不適當的飲食會造成過敏症、消化毛病、體能差、及無法去除有毒物質。蛋白質含量低,而糖類及脂肪含量高的飲食,尤其是包括許多飽和脂肪(來自油炸食物)及氫化脂肪的飲食對肝炎患者尤為不利,它們無法提供身體足夠的蛋白質,以修補受損的組織,並加重肝臟的負擔。

●合理補充螢白質

蛋白質是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結構基礎。患肝病時,因為肝臟細胞受到損害,機體免疫功能降低等,需要蛋白質進行修復,並增強免疫功能,高蛋白飲食一般為每日供給蛋白質95-130克,如有腹水、無血氨增高,每日每公斤體重應供給蛋白質2—3克;若有血氨增高,則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還應注意供給蛋氨酸、膽鹼、卵磷脂等抗脂肪肝物質,每日食用含適最動物蛋白質和蛋氨酸的食物,如淡菜、魷魚、瘦肉、蛋、魚、豆類及其製品等,

人體肝臟受損害時,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酷氨酸及色氨酸)含量減少,因此,膳食蛋白質宜多供給富含支鏈氨基酸食物.諸如魚、蝦、鴨、去皮雞肉、牛奶、黃豆、玉米、小米、糯米、菜花、小紅棗等;而要少吃帶皮雞肉、豬肉、牛肉、羊肉、兔肉等含芳香族氨基酸較多的食物。一般,瘦肉每l00克含蛋白質16—25克,瘦牛肉為20%,雞肉為25%。

植物性蛋白質對人體非常有益,富含植物性蛋門的食物如豆製品、豆角、花生、芝麻、乾果、玉米、谷類、瓜果等。

●飲食應富含維生素

肝病患者應設法從飲食中補充所需維生素,一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主要有:動物的肝臟、牛奶、雞蛋黃、韭菜、包心萊、菠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主要有各種新鮮蔬菜、水果、豆芽等;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主要有豆類、花生、新鮮蔬菜、酵母、動物的肉類、肝臟等;肝炎患者由於膽汁分泌受阻,影響劉錐生索K的吸收,應多食用菠菜、圓白菜、菜花、花生等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同時蔬菜和水果亦是矽物質、纖維素及微量元素的重要來源,因此有人主張肝病患者每天至少食用500g蔬菜或水果。

因維生素類不耐高溫,所以,應盡量避免長時間煮燉,而以生食或暴炒為主,以減少維生素的破壞。

●勿飲食過量

飲食過量是使肝功能不良最常見的原因。肝臟吸收食物有如海綿一般。飲食過量會增加肝的負擔,導致肝疲乏。當肝臟工作過度,可能使有毒物質還來不及被解毒就進入血液循環。

●遁量增加纖維素

肝病患者活動量減少。胃腸蠕動減慢.易導致習慣性便秘,這對肝炎的恢復和預後極為不利。糞便在腸道內滯留過久,有害物質被大腸吸收後,增加肝臟解毒負擔,損害肝細胞;長期這樣,則肝細胞恢復減慢,損傷加快,從而易致肝硬化。同時過多的毒素還能進人大腦,損害中樞神經系統,這就是為什麼肝功能失常後.易發生肝昏迷的原因之一。因此,肝病患者應適量進食一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

●喝綠色飲料

進行為期4周的健康飲食計劃,吃富含生菜、水果的飲食。喝綠色飲料,如蔬菜汁、胡蘿卜汁等,多喝果汁。由清腸禁食開始此飲食計劃。(參見下卷的禁食療法)。

●常眼蜂產品

蜂蜜和蜂乳具有滋補強壯作用、興奮造血功能、調節心血管功能,蜂王漿制劑有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的作用,並能降低膽固醇。此外還有抗菌、降血糖、抗癌作用、抗潰瘍作用,能促進損傷組織的再生修復過程,有利於創作組織

的癒合。蜂蜜、蜂乳是公認的滋補健身、延年益壽的佳品,常服對患者有益。

●喝酸奶

酸奶中含有大量的優質蛋白和多種營養成分,同時還含有乳糖酶和大量的酵母菌,其乳酸桿菌進入人體腸道內,可繁殖生長,抑制和殺滅腸道內的腐敗菌,減少腸道內細菌分解蛋白質產生氨等有毒物質,同時乳酸桿菌的大量繁殖生長,使腸道內呈酸性環境,減少氨的吸收,對於肝臟病人,特別是肝硬化病人是非常有益的。急性肝炎病人每日喝酸奶200g左右為宜,恢復期以2-3瓶/日為宜;肝硬化病人以每日1瓶為宜。

●可以選擇的食物

選擇天然食品,包括各種谷類、未經精加工的全麥麵粉、糙米、兔肉,清蒸或水煮的新鮮水產晶,雞蛋、豆製品,各種蔬菜,水果,植物油等。

●應避免的食物

動物性脂肪:避免各種脂肪、全脂牛奶、或生魚、貝類及動物性蛋白質,直到肝功能恢復。

刺激性食物:如姜、蔥、辣椒等應少食為好,因為這些都屬於辛辣之晶,可以助濕熱,使肝臟濕熱加重,從而導致臨床症狀加重。尤其是急性黃疽性肝炎為濕熱內盛,尤忌辛熱之品,如韭菜、單肉、雞肉、八角茴香、丁香、胡椒等,油膩煎炸食物:油膩煎炸之品不易消化,同時易生濕生熱,不利於疾病恢復。

精製食品:白面和白米以及其他精製加工食品。

合成食品:合成方便食品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人工合成的色素、防腐劑。

同時,食用過多鹽、糖、汽水、咖啡、茶等也對肝臟不利。

●多吃西瓜

西瓜,性寒,具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尿降壓的作用,可以治療許多熱盛津傷的熱病,古人稱之為天然白虎湯。西瓜中富含大量的糖、維生素,還可以清熱利濕,使體內的濕熱從小便而解。現代研究證明,西瓜汁及皮中所含的無機鹽類,有利尿作用;所含的配糖體,具有降壓作用;所含的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質轉化為可溶性蛋白質。因此對肝炎病人非常適合,是天然的治肝炎的食療「良葯」。

●適當飲茶

中醫認為茶葉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祛濕利尿,消食止瀉,清心提神的功能。現代研究證明,茶葉中含400多種化學物質,可以治療放射性損傷,對保護造血機制,提高白細胞數量有—定功效。並用以治療痢疾,急性胃腸炎、急性傳染性肝炎等病。

肝炎病人急性期,特別是黃疸性肝炎,多為濕熱為主,因此可飲茶以達到清熱利濕的治療作用。肝炎病人飲茶,應以綠茶為主,因經加工的紅茶,其清熱作用已經很弱。

肝炎病人飲茶應適時適量,飯前盡量避免飲用,因飯前飲水量過多,可稀釋胃液,影響其消化功能,同時肝炎病人忌飲濃茶。

●補充營養素

肝炎病人的吸收代謝功能較弱,所以當飲食療法不能滿足患者的營養需要時,可以適當補充下列營養制劑:

① 維生素C

每天3000-5000毫克。一種有效的抗病毒劑。

②生奶薊萃取物

用量依產品標示。每周肌肉注射1—2cc,需經醫師指示。注射此液能迅速改善肝的狀況。

③維生素B12及葉酸

攝人大劑量維生素c,(通常靜脈注射輸人),可減輕肝臟炎症,使病情得以改善。研究提示:大劑量維生素B12及葉酸,可以縮短疾病的恢復時間。向醫生及有執照的營養師詢問適合於你的維生素及其劑量。

④輔酶Q10

用量每天60毫克。抵抗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免疫抑製作用。

⑤ 鍺

用量每天200毫克。改善細胞的含氧量,也有益於解除病痛。

⑥ 維生素B群維加維生素Bl2及膽鹼和煙鹼素(B3)

用量依產品標示,維生素B對正常的肝功能是絕對必要的。必要時,可採用注射方式。

⑦ 鈣及鎂

用量分別為每天1500毫克和1000毫克。它是血液凝結所必需之物,肝病患者有凝血問題。

⑧ L-甲硫胺酸及L-半胱胺酸

用量500毫克,每天2次,與少許維他命B6及c合用,空腹時服用。為肝臟解毒。

⑨維生素A乳劑

用量每天25000IU,乳劑較易被吸收利用,也較安全。片劑將增加肝臟的負擔。

上述營養素的介紹僅供參考,請咨詢你的醫生,從中選擇適合於你的營養素和服用劑量,以保證對症服用。

●玉米須茶

用玉米須30克,茵陳、蒲公英各15克,水煎服。玉米須可以利尿,蒲公英可以殺菌消炎,對治療肝炎有一定療效。

其它療法

●洗腸療法

每周使用3次葉綠素灌腸劑,葉綠素及檸檬水是極佳的清肝、清血物質。定期清潔體內,尤其是肝臟,對維持健康很重要。(參見下卷的洗腸療法)

●足腐按摩療法

可以按摩足底的胸椎、淋巴腺、內耳迷路、胃、肝、膽囊、腎、脾和腹腔神經叢。

●注意

據報道,在美國25%接受輸血的人出現肝炎。

●危險訊號

如果你出現下列症狀,應引起高度臀惕,並應盡快去醫院檢查。

*持續的流感樣症狀如食慾下降、乏力、低燒、肌肉關節痛、惡心、嘔吐、腹痛或者其他更為嚴重的表現。慢性肝炎可導致肝硬化甚至死亡。

『叄』 黃疸是不是會傳染

黃疸只是一個症狀。引起這種症狀的原因很多。根本的原因就是膽紅素濃度增高。膽紅素正常情況下通過肝臟代謝,轉化為水溶性的尿膽原排出體外。任何因素導致這條代謝通道的不暢,比如膽紅素產生過多,來不及代謝(比如溶血),肝臟損傷,沒有代謝的膽紅素釋放,膽汁排泄受阻(比如腫瘤,結石等等),肝臟的酶活性不夠,等等情況,都可以引起黃疸。而只有可傳染性病毒引起的肝臟損傷誘發的黃疸患者,才具有傳染性。而其他情況是沒有傳染性的。
新生兒黃疸是因為酶的活性不夠。沒有傳染性。

『肆』 濕氣會傳染嗎

不會的。

1.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濕?
1.頭發愛出油 2.面部油亮 3.睡覺留口水 (濕氣飽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沖掉)且多便。 5.小肚子大 6.耳內濕(耳禪濕) 7.陰部潮濕。

2. 【濕】是如何形成的?

① 例如:早晨洗頭未乾出行,晚上洗頭未乾睡覺,刮痧拔罐後8小時內洗澡以及習慣性運動後大汗淋漓未消汗後沐浴的以及在浴池內刮痧拔罐的等等。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葯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②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濕的方法〗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凈。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復擦也擦不凈,(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志,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凈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重身。

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鍾,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干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點,還有兩個判別方法:

第一, 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惡心。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惡心,嗓子里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幹不凈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點。
第二, 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這些也是濕的典型特徵,順便說一個祛濕的妙法,就是點揉承山穴。

祛除體內的濕氣,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兩個「葯」。這兩個葯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它們一是薏米,一是紅豆。這兩種東西,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干凈後放在鍋里加水熬,熬好後就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

薏米紅豆粥有個好處,就是怎麼熬都不會發黏發稠,底下總是熬爛了的紅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紅色的湯,而薏米和紅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湯里。熬粥的時候,水放得多一些,這些湯就夠我們喝半天了,正好可以當茶喝……

濕邪是造成現代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紅豆湯是治濕邪最好的葯。其中最好的就是熬薏米紅豆湯當茶喝。對於不具備這個條件的病人,我會讓他用薏米和紅豆熬粥,作為晚餐的主食。

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為什麼?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祛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就稠了。雖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對於養生來說並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除了紅豆薏米粥,大家還可以多了解各種食物的性、味,舉一反三,自己進行加減,組成更多適合自己體質的飲食處方來。這樣,食物才能真正成為養生的嘉品。

1、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薏米紅豆加桂圓
2、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薏米紅豆加百合、蓮子
3、胃中寒痛、食慾不佳、怕冷:薏米紅豆加生薑
4、腎虛:薏米紅豆加黑豆
5、腳氣:薏米紅豆加黃豆
6、咳嗽:意米紅豆加梨
7、食慾不振、身體羸瘦:薏米紅豆加山葯
8、泄瀉、腹痛、糖尿病:薏米紅豆加南瓜
9、體虛、早泄、遺精、夜尿過多:薏米紅豆加芡實
10、孕婦:減薏米,加少量黃芪、黨參
11、產婦:減薏米,加大棗、小米、紅糖

〖 各種薏米粥鼎記〗
1、薏仁茶:早晚兩次,每次5克左右熟薏米粉,用溫開水沖服。飯後服用。能潤澤肌膚,美白補濕,行氣活血,調經止痛。根據本店主的經驗,加點糖或蜂蜜口味就更好了,很香的,又好吃又美容又減肥!

2、解暑茶:將熟薏米粉5克泡500毫升溫開水,做茶水飲料飲用,能降署解渴,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具有營養頭發,防止脫發,並使頭發光滑柔軟。

3、瘦身湯:A、將鮮牛奶煮沸後加入薏米粉3-5克,攪拌一下即可。潤澤肌膚,美白補濕行氣活血調經止痛,排水瘦身。B、烏龍茶、干海帶、薏苡仁適量。共研末,沸水沖泡飲用。有減肥之功效。

4、薏米粥:薏仁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以藉由吸附負責消化脂肪的膽鹽,使腸道對脂肪的吸收率變差,進而降低血脂肪。另外,薏仁可促進體內血液和水分的新陳代謝,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所以能達到減肥的效果。由於薏仁不容易煮熟,過度烹煮也會破壞效果,所以煮之前最好先用水浸泡三個小時以上。薏仁熱量不高,卻有飽足感,是養生保健的自然飲食中極富營養、又能清除體內雜質的膳食。

5、綠豆薏米粥:將15克大米,15克綠豆,15克薏米洗凈,加水熬粥。直接食用可充飢,清熱解渴,補肺、健脾胃、清熱、祛風濕、消水腫。也可以加上綠豆粉一起做成豆沙,煮成綠豆薏米粥,綠豆和薏仁都有利尿、改善水腫的效果。薏仁本身有淡化黑斑、美白肌膚的功效,而綠豆則有解毒的作用,使體內毒素盡快排出。對於愛美的mm,薏仁粥除了有美白的功效,同時還是一種低卡又可消瘦的減肥食品。

6、薏米粥治粉刺:薏米50克,白糖15克。 用法:薏米加水煮粥加白糖服食,每日一次。(中華偏方)
7、百合薏米粥:將薏米50克、百合15克洗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至薏米熱爛,加入蜂蜜調勻,出鍋即成。特點: 甜香,熱糯,略有清香味,此粥常吃,健脾益胃,澤膚祛斑 ,可用於治療婦女面部雀斑、痤瘡、濕疹等症,對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8、錢草苡米粥:將金錢草30克 ,放人沙鍋加水煎煮半小時濾渣留汁,放入意米100克煮成粥,加適量糖即成。
[功效]利尿,排石,通淋。
[主治]腎結石,尿路結石。

9、山葯苡米粥:[原料] 懷山葯、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50克,白糖少許。[製作] 將山葯切細,蓮子去芯,紅棗去核。淘洗干凈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
[用法] 空腹食用,每日2次。
[療效] 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腹脹便塘,肢體無力,老年浮腫,婦女帶下症。
[注意事項]大便秘結者忌食
10、百合薏米粥治療痛風:百合薏米粥可以提供患者必須的熱能需求,而且對痛風有直接治療作用,並能改善其關節炎的症狀,是痛風病人的理想主食。在臨床治療當中發現:在低嘌呤飲食的原則下,以百合薏米粥為主食對痛風患者十分有效。
[方法]將干百合、薏米、粳米各六十克洗凈後放鍋中煮粥,每日分中、晚兩次服完,連服,症狀改善後仍須堅持,每周至少一至二次,以防痛風復發。

〖 ★★食用薏仁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 、因為薏仁會使身體冷虛,虛寒體制不適宜長期服用,所以懷孕婦女及正值經期的婦女應該避免食用。

二 、薏仁所含的醣類黏性較高,所以吃太多可能會妨礙消化唷!
三、 薏仁雖然有降低血脂及血糖的功用,但畢竟只是一種保健食品,不能當作葯品。所以有高血脂症狀的患者,還是要找醫生治療,千萬不可以自行食用薏仁來治療

〖何為薏米紅豆?〗
薏米,在中葯里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紅豆,在中葯里稱作為「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薏米紅豆粥具有減肥的功效,常服可減肥瘦身。
薏米紅豆粥去濕邪,濕邪是造成現代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紅豆湯是治濕邪最好的葯。
綠豆海帶湯降暑,二者乃夏之必備良方也。

『伍』 肝病如何傳染

相信您問的乙肝,乙肝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1、經血液傳播:主要包括輸血及血製品、注射器針頭及針炙、牙科及手術器械等醫療行為,紋身、紋眉、穿耳眼、做雙眼皮、刮面等具有損傷性的美容行為。
2、母嬰傳播:指攜帶乙肝病毒的母親在懷孕期、分娩期、哺乳期將乙肝病毒傳播給嬰兒的一種方式。表面抗原(HBsAg)陽性的母親有40%-50%將乙肝病毒傳播給嬰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雙陽性的母親有90%-100%將乙肝病毒傳播給嬰兒。
3、性接觸傳播:男女性生活可通過精液、陰道分泌液傳播乙肝病毒。
4、密切接觸傳播:家庭日常生活可造成傳播的情況主要有:HBsAg陽性人的創傷出血、月經血、痔瘡血污染家庭環境;與HBsAg陽性人共用牙刷、口杯、毛巾和剃刀;HBsAg陽性人同乳幼兒密切接觸,尤其是口喂小兒。
但一般經水和食物是不會感染的。
約50%的患者認為」共同進餐」及其它唾液傳播方式會傳染乙肝。這無形當中給乙肝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前面我們提到的關於乙肝歧視等社會問題是來源於很多人對乙肝疾病的不了解,突出反應在患者對乙肝傳播途徑的認識上。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還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對傳播途徑存在誤區,比如很多患者認為一起吃飯、工作、握手等都會造成乙肝病毒的傳播。其實乙肝真正的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及其它體液傳播,一起吃飯、擁抱、工作等普通社會接觸是不會傳染乙肝病毒的。

『陸』 病毒有什麼特點其傳播方式和感染途徑有哪些

特徵

是一類個體微小,無完整細胞結構,含單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復制的非細胞型微生物。

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virus」一詞源於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遺傳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徵。其主要特點是:①含有單一種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外殼,沒有細胞結構;②在感染細胞的同時或稍後釋放其核酸,然後以核酸復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

病毒的形態

(1) 球狀病毒;(2)桿狀病毒;(3)磚形病毒;(4)有包膜的球狀病毒;(5)具有球狀頭部的病毒;(6)封於包含體內的昆蟲病毒。

病毒的大小

較大的病毒直徑為300-450納米,較小的病毒直徑僅為18-22納米

病毒的組成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成。

病毒的復制過程叫做復制周期。其大致可分為連續的五個階段:吸附、侵入、脫殼、病毒大分子的合成、病毒的裝配與釋放

結構

最簡單的病毒中心是核酸,外麵包被著1層有規律地排列的蛋白亞單位,稱為衣殼。構成衣殼的形態亞單位稱為殼粒,由核酸和衣殼蛋白所構成的粒子稱為核殼。較復雜的病毒外邊還有由脂質和糖蛋白構成包膜。核殼按殼粒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分為3種模式:二十面體對稱,如脊髓灰質炎病毒;螺旋對稱,如煙草花葉病毒;復合對稱,如 T偶數噬菌體。在脂質的包膜上還有1種或幾種糖蛋白,在形態上形成突起,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昆蟲病毒中有1類多角體病毒,其核殼被蛋白晶體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體。

特性

病毒性質的兩重性;

一、病毒生命形式的兩重性

1、病毒存在的兩重性 病毒的生命活動很特殊,對細胞有絕對的依存性。其存在形式有二:一是細胞外形式,一是細胞內形式。存在於細胞外環境時,則不顯復制活性,但保持感染活性,是病毒體或病毒顆粒形式。進入細胞內則解體釋放出核酸分子(DNA或RNA),借細胞內環境的條件以獨特的生命活動體系進行復制,是為核酸分子形式。

2、病毒的結晶性與非結晶性 病毒可提純為結晶體。我們知道結晶體是一個化學概念,是很多無機化合物存在的一種形式,我們可以認為某些病毒有化學結晶型和生命活動型的兩種形式。

3、顆粒形式與基因形式 病毒以顆粒形式存在於細胞之外,此時,只具感染性。一旦感染細胞病毒解體而釋放出核酸基因組,然後才能進行復制和增殖,並產生新的子代病毒。有的病毒基因組整合於細胞基因組,隨細胞的繁殖而增殖,此時病毒即以基因形式增殖,而不是以顆粒形式增殖,這是病毒潛伏感染的一種方式。

二、病毒結構和功能的兩重性

1、標准病毒與缺陷病毒 在病毒的增殖過程中,由於其基因組因某種微環境因素的影響或轉錄過程的錯誤而發生突變,以致有裝配不全的病毒顆粒產生,稱為缺陷病毒,產生缺陷病毒的原親代病毒,則稱為標准病毒,缺陷病毒顆粒有干擾標准病繁殖的作用。

2、假病毒與真病毒 一種細胞有兩種病毒同時感染的情況,在增殖過程中,一種病毒可以穿上本身的外殼,這就是真病毒,是這種病毒的應有「面目」;如果一種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病毒編碼的外殼,則稱為假病毒,此時一種病毒的本來性質,被另一種病毒的性質所掩蓋。

3、雜種病毒和純種病毒 兩種病毒混合感染時,除了出現假型病毒外,還有可能出現病毒核酸重組的情況,即一種病毒顆粒之中,可含有兩種病毒的遺傳物質,此可稱為雜種病毒,折實病毒學中一個相當常見的現象。

三、病毒病理學的兩重性

1、病毒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 關於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問題,是同宿主細胞相對而言的,在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和機體水平,可能有不同的含義。在細胞水平有細胞病變作用,但在機體水平可能並不顯示臨床症狀,此可稱為亞臨床感染或不顯感染。

2、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 病毒感染所致的臨床症狀有急、慢之分,有的病毒一般只表現急性感染而很少表現慢性感染;有的則既有急性過程,也有慢性過程。

目前對病毒的概念可以是:病毒是代謝上無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銀子,他們小於細胞,但大於大多數大分子,他們無例外地在生活細胞內繁殖,他們含有一個蛋白質或脂蛋白外殼和一種核酸,DNA或RNA,甚至只含有核酸而內有蛋白質,或只有蛋白質而沒有核酸,它們作為大分子似乎太復雜,作為生物體它們的生理和復制方式又千姿百態。Lwoff在「病毒的概念」一文中強調病毒的特殊性時指出,「病毒應該就是病毒,因為它們是病毒」。

傳播,感染
復 制

病毒復制指病毒粒入侵宿主細胞到最後細胞釋放子代毒粒的全過程,包括吸附、進入與脫殼、病毒早期基因表達、核酸復制、晚期基因表達、裝配和釋放等步驟。各步的細節因病毒而異。

吸附與進入

T4噬菌體先以其尾絲與大腸桿菌表面受體結合,隨後尾鞘收縮,裸露出的尾軸穿入細菌外壁,把頭部內儲存的DNA注射到細菌體內。動物病毒也是先與細胞受體結合,以後或是靠細胞的吞噬作用進入,或是病毒包膜與細胞質膜融合後使核殼進入。植物病毒則是通過傷口侵入或通過媒介昆蟲直接注入。一般情況下,病毒均須經脫殼,即脫去外被的蛋白質釋放核酸,才能進行下一步復制。

基因表達

將其核酸上的遺傳信息轉錄成信使核糖核酸(mRNA),然後再翻譯成蛋白質。一般在核酸復制以前的稱早期基因表達,所產生的早期蛋白質,有的是核酸復制所需的酶,有的能抑制細胞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在核酸復制開始以後的稱晚期基因表達,所產生的晚期蛋白質主要是構成毒粒的結構蛋白質。早期和晚期蛋白質中都包括一些對病毒復制起調控作用的蛋白質。

轉錄

因病毒核酸的類型而異,共有6種方式:雙鏈DNA(dsDNA)的病毒如 SV40,其轉錄方式與宿主細胞相同;含單鏈DNA(ssDNA)的病毒如小DNA病毒科,需要通過雙鏈階段後再轉錄出mRNA;含單鏈正鏈RNA(ss+RNA)的病毒如脊髓灰質炎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和Qβ噬菌體,其RNA可直接作為信使,利用宿主的蛋白質合成機器合成它所編碼的蛋白質;含單鏈負鏈RNA(ss-RNA)的病毒如水皰性口炎病毒和流感病毒,需先轉錄成互補的正鏈作為其mRNA,ssRNA的反錄病毒如雞肉瘤病毒和白血病病毒,需先經反轉錄成dsDNA而整含到宿主染色體中,於表達時再轉錄成mRNA,含dsRNA的呼腸孤病毒,則以保守型復制方式轉錄出與原來雙鏈中的正鏈相同的mRNA。

近年來發現有些病毒(如腺病毒和SV40)的基因是不連續的,有外顯子與內含子之分,轉錄後有剪接過程,把內含子剪除而把外顯子連接起來,才有mRNA的功能。多數病毒的mRNA還需經過其他加工,如在5′端加上「帽子」結構和在3′端加上多聚腺嘌呤核苷酸。

病毒基因轉錄所需酶的來源也不相同,如小DNA病毒科、乳多泡病毒科所需依賴於DNA的RNA多聚酶,都是利用宿主原有的酶;而彈狀病毒科、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和呼腸孤病毒科所需的依賴於RNA的RNA多聚酶,以及反錄病毒科所需的反轉錄酶,都是病毒粒自備的。

翻譯

不同病毒mRNA翻譯的方式是不同的。一般認為噬菌體的翻譯是多順反子的,如Qβ的RNA上有3個順反子(為單個肽鏈編碼的基因功能單位),可沿著1條mRNA獨立地翻譯出3種多肽。動物病毒的翻譯是單順反子的,即由其基因組轉錄成不同的mRNA,每種mRNA翻譯成一種多肽。分節段基因組病毒如流感病毒和呼腸孤病毒,每1節段RNA構成1個順反子,多分體基因組的植物病毒也是如此。脊髓灰質炎病毒的mRNA先被翻譯成1個分子量為20萬的巨肽,再經裂解成為衣殼蛋白和酶。

有些病毒如ΦΧ174,Qβ噬菌體和 SV40等,存在基因重疊現象,即按讀碼位相不同而從同一核苷酸序列可以表達出一種以上的蛋白質。這是病毒經濟地利用其有限的遺傳信息的1種方式。

核酸復制

DNA病毒按照經典的沃森-克里克鹼基配對方式進行 DNA復制。乳多泡病毒的環狀 DNA按「滾環」模式進行復制時,需要有核酸內切酶和連接酶參與。病毒RNA是通過半保留方式復制的,即以病毒RNA(vRNA)為模板,同時轉錄幾個互補鏈(cRNA),cRNA轉錄完成並脫落後,又以同樣方式再轉錄出新的vRNA。因此,在感染細胞中可以查出具有部分雙鏈結構而又拖著多條長短不同單鏈「尾巴」(正在合成中的互補鏈)的「復制中間體」。

病毒核酸復制所需酶的來源也各不相同。SV40DNA合成所需的酶都來自宿主。含RNA的Qβ噬菌體、小RNA病毒科和含ssRNA的植物病毒所需RNA多聚酶的某個亞基,可能由病毒基因編碼,而其他亞基來自宿主。皰疹病毒DNA復制所需的酶,部分地由病毒編碼,如DNA多聚酶和胸苷激酶,可能還有核苷酸還原酶。痘類病毒的獨立自主能力最強,甚至能在去核細胞中進行DNA復制,其基因組至少能為75種蛋白質編碼,包括DNA多聚酶、胸苷激酶、脫氧核糖核酸酶和聚核苷酸連接酶。

裝配與釋放

病毒核酸和結構蛋白是分別復制的,然後裝配成完整的病毒粒。最簡單的裝配方式(如煙草花葉病毒)是核酸與衣殼蛋白相互識別,由衣殼亞單位按一定方式圍繞RNA聚集而成,不藉助酶,也無需能量再生體系。許多二十面體病毒粒先聚集其衣殼,然後再裝入核酸。有包膜的病毒,在細胞內形成核完後轉移至被病毒修飾了的細胞核膜或質膜下面,以芽生方式釋放病毒粒。T4噬菌體則先分別裝配頭部、尾部和尾絲,最後組合成完整病毒粒,裂解細菌而釋放,其中有些步驟需酶的作用。

細胞水平上的感染類型和宿主反應

很早發現噬菌體感染有裂解性和溶源性之分。以大腸桿菌的λ噬菌體為例,裂解性感染於經歷上述復制周期後產生大量子代病毒粒而將細菌裂解;而溶源性感染時,噬菌體DNA環化並整合到大腸桿菌 DNA的特異性位點上,隨著細菌的分裂而傳給子代細菌,細菌不被裂解也不產生子代病毒粒。營養條件、紫外線或化學葯物都能使溶性源感染轉化為裂解性。動物的DNA病毒如 SV40、腺病毒、皰疹病毒等於感染敏感細胞(稱為容許細胞)後,形成裂解性感染,而於感染不大敏感的細胞(稱為不容許細胞)後,則形成轉化性感染。轉化性感染與溶源性感染相似,病毒DNA或其片段整合於細胞染色體上,並隨細胞分裂而傳給子代細胞,表達其部分基因(一般為早期基因),但不產生子代病毒粒,細胞也不死亡,但被轉化成類似於腫瘤細胞,可無限地傳代。另一方面,RNA腫瘤病毒(如雞肉瘤病毒)必須先將其RNA反轉錄成dsDNA並整合到細胞染色體上,才能進行復制,所以這種感染方式是獨特的,既是轉化性感染,又產生大量病毒粒。

宿主細胞對病毒感染的反應有4種:無明顯反應、細胞死亡、細胞增生後死亡和細胞轉化。例如,副粘病毒SV5在細胞培養中產生大量病毒而不引起明顯反應。多數病毒感染敏感細胞時,由於抑制了細胞核酸和蛋白質合成而引起細胞死亡。痘病毒感染時,先刺激細胞多次分裂然後死亡,造成痘皰病灶。DNA病毒和RNA腫瘤病毒則引起細胞轉化。

有些動物病毒於感染宿主細胞後,在胞核或細胞質內形成具有特殊染色特性的內含物,稱為包涵體,如痘病毒的細胞質內包涵體和皰疹病毒的胞核內包涵體。這些包涵體有的是由未成熟或成熟的病毒粒構成,有的是宿主細胞的反應產物,有的是兩者的混合物。有些昆蟲病毒的病毒粒包埋在蛋白基質中,形成包涵體如核型多角體病毒。

脊椎動物細胞感染病毒後的另一種反應是產生干擾素。干擾素是一種動物細胞編碼的蛋白,其基因平常處於不活動狀態,於病毒感染或經雙鏈RNA誘導後活化。干擾素有廣譜的抗病毒作用,但並不直接作用於病毒,其作用機制是通過與細胞膜結合,激活具有抗病毒作用的3種酶,阻斷了病毒mRNA的翻譯。干擾素在防止病毒擴散和疾病恢復中有一定作用,並有可能成為一種抗病毒葯物。

機體水平上的感染類型和宿主反應

高等動、植物感染病毒後,可表現為顯性感染和持續感染,動物病毒還可表現為隱性感染。隱性感染無臨床症狀,顯性感染表現為臨床疾病;在持續感染中,病毒在機體內長期存在。動物病毒的持續感染又分為潛伏感染、慢性感染和長程感染3類。潛伏感染如皰疹,平常無症狀也查不到病毒,但由於內外因素的刺激而復發時出現病毒;慢性感染如乙型肝炎,有或無症狀,但可查到病毒;長程感染限於少數病毒,如綿羊的 Maedi-visna(一種反錄病毒感染)可查到病毒;潛伏期和病程都很長,進行性發病直至死亡。

高等動物能對病毒感染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免疫反應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兩類,體液免疫表現為由B細胞產生的抗體,其中包括能特異地滅活病毒的中和抗體。中和抗體在預防再感染中起主導作用。細胞免疫的主要表現是識別病毒抗原並發生反應的T淋巴細胞,在清除病毒和病毒感染細胞中起主導作用。

植物細胞對病毒常有過敏反應,細胞迅速死亡,形成枯斑,同時病毒復制也受到限制。另一種反應是產生一種很象干擾素的抗病毒因子,能保護未受感染的細胞。

『柒』 艾滋病傳染有那些

艾滋病傳染主要是通過性行為、體液的交流而傳播。體液主要有:精液、血液、陰道分泌物、乳汁、腦脊液和有神經症狀者的腦組織中。其他體液中,如眼淚、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數量很少,一般不會導致艾滋病的傳播。 唾液傳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一般接吻是不會傳播的。但是如果健康的一方口腔內有傷口,或者破裂的地方,同時艾滋病病人口內也有破裂的地方,雙方接吻,艾滋病病毒就有可能通過血液而傳染。汗液是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病人接觸過的物體也不可能傳播艾滋病病毒的。但是艾滋病病人用過的剃刀,牙刷等,可能有少量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毛巾上可能有精液。如果和病人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就可能被傳染。但是,因為性亂交而得艾滋病的病人往往還有其他性病,如果和他們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即使不會被感染艾滋病,也可能感染其他疾病。所以個人衛生用品不應該和別人共用。 一般的接觸並不能傳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當中不應受到歧視,如共同進餐、握手等都不會傳染艾滋病。艾滋病病人吃過的菜,喝過的湯是不會傳染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在離開人體,如果暴露在空氣中,沒有幾分鍾就會死亡。 艾滋病雖然很可怕,但該病毒的傳播力並不是很強,它不會通過我們日常的活動來傳播,也就是說,我們不會經淺吻、握手、擁抱、共餐、共用辦公用品、共用廁所、游泳池、共用電話、打噴嚏等,而感染,甚至照料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沒有關系。 一.性交傳播 艾滋病病毒可通過性交傳播。生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銳濕疣)或潰瘍時,會增加感染病毒的危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精液或陰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通過肛門性交,陰道性交,就會傳播病毒。口交傳播的機率比較小,除非健康一方口腔內有傷口,或者破裂的地方,艾滋病病毒就可能通過血液或者精液傳染。一般來說,接受肛交的人被感染的可能非常大。因為肛門的內部結構比較薄弱,直腸的腸壁較陰道壁更容易破損,精液裡面的病毒就可能通過這些小傷口,進入未感染者體內繁殖。這就是為什麼男同性戀比女同性戀者更加容易得艾滋病病毒的原因。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發現艾滋病病毒的早期,被有些人誤認為是同性戀特有的疾病。由於現在艾滋病病毒傳播到全世界,艾滋病已經不在是同性戀的專有疾病了。 二.血液傳播 輸血傳播:如果血液里有艾滋病病毒,輸入此血者將會被感染。血液製品傳播:有些病人(例如血友病)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提起的某些成份製成的生物製品。 如果該製品含有艾滋病病毒,該病人就可能被感染。但是如果說:「有些血液製品中有可能有艾滋病病毒,使用血液製品就有可能感染上HIV。」這是不正確的。就如同說:開車就會出車禍一樣的道理。 因為,在艾滋病還沒有被發現前,1990年代以前,獻血人的血驗血的時候還沒有包括對艾滋病的檢驗,所以有些病人因為接受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但是隨著全世界對艾滋病的認識逐漸加深,基本上所有的血液用品都必須經過艾滋病病毒的檢驗,所以在發達國家的血液製品中含有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三.共用針具的傳播: 使用不潔針具可以使艾滋病毒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例如:靜脈吸毒者共用針具;醫院里重復使用針具,吊針等。不光是艾滋病病毒,其他疾病(例如:肝炎)也可能通過針具而傳播。另外,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針灸針、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在有些西方國家,政府還有專門給吸毒者發放免費針具的部門,就是為了防止艾滋病的傳播。 四.母嬰傳播 如果母親是艾滋病感染者,那麼她很有可能會在懷孕、分娩過程或是通過母乳喂養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但是,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有關抗艾滋病的葯品,嬰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就會降低很多,甚至完全健康。有艾滋病病毒的母親絕對不可以用自己母乳喂養孩子。 五.為什麼蚊蟲不會傳染艾滋病病毒? 蚊蟲的叮咬可能傳播其他疾病(例如:黃熱病,瘧疾等),但是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蚊子傳播瘧疾是因為瘧原蟲進入蚊子體內並大量繁殖,帶有瘧原蟲的蚊子再叮咬其他人時,便會把瘧原蟲注入另一個人的身體中,令被叮者感染。蚊蟲叮咬一個人的時候,它們並不會將自己或者前面那個被吸過血的人血液注入。 它們只會將自己的唾液注入,這樣可以防止此人的血液發生自然凝固。他們的唾液中並沒有艾滋病病毒。而且喙器上僅沾有極少量的血,病毒的數量極少,不足以令下一個被叮者受到感染。而且艾滋病病毒在昆蟲體內只會生存很短的時間,不會在昆蟲體內不斷繁殖。昆蟲本身也不會得艾滋病。

『捌』 傳染性病害的病原是什麼

1.真菌 真菌是生物中的一類龐大的群體,它缺乏自己製造營養,維持其生長發育的能力,主要靠寄生和腐生的方式獲得營養。在果樹病害中,多數傳染性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

真菌分營養體和繁殖體兩部分:

(1)真菌的營養體 大多數真菌的營養體是一根細絲狀的絲狀體,稱為菌絲。菌絲呈圓管狀、無色、透明或有色。外有細胞壁,內有細胞質、細胞核和其他內含物。菌絲很細小,一般要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菌絲可以分枝和不斷生長,由許多菌絲集合在一起組成的總體稱為菌絲體(見圖1-1)。

低等真菌的菌絲一般沒有隔膜,稱為無隔菌絲,相當於一個多核的大細胞。高等真菌的菌絲有隔稱為有隔菌絲,隔膜將菌絲分成多個細胞,隔膜上有微孔,細胞間的原生質可以流通,所以真菌的營養體是一個正體。

圖1-1 真菌的菌絲體

1.無隔菌絲 2.有隔菌絲

真菌的菌絲是獲得養分的機構。寄生真菌以菌絲體伸入到寄主的表皮細胞或內部細胞吸收養分。菌絲可以生長在寄主的細胞間或細胞內。菌絲體與寄主細胞壁或原生質接觸後,營養物質因滲透壓的關系進入菌絲體內。在細胞間生長的菌絲可以長出特殊的吸器伸入到細胞內吸取營養。

有些真菌在不適宜的條件下或生長後期,菌絲體還可以發生變態,構成特殊組織,如菌核、菌索、子座等。

菌核:由菌絲緊密交結在一起形成的顆粒狀的休眠體,可以渡過不良環境。菌核的形狀、大小和顏色都不一樣。有的似油菜籽狀、鼠糞狀和不規則形,顏色為褐色、黑色等。環境適宜時菌核可以吸水膨脹產生新的營養體和繁殖體。

菌索:由許多菌絲體平行排列而成的繩索狀物稱為菌索。有的菌索外貌似高等植物的根,稱根狀菌索。其周圍的堅韌的外皮,尖端有生長點,不僅可以抵擋不良環境,而且有蔓延和直接侵染的作用。

子座:子座是由菌絲體,或由菌絲體與部分寄主組織結合而成的墊狀物,在其上部和中部產生容有繁殖器官的子實體。

(2)真菌的繁殖體 真菌的菌絲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可產生繁殖體。大多數真菌是以一部分菌絲體分化為繁殖器官。真菌的繁殖器官是由子實體和孢子組成。子實體是產生孢子的特殊器官,孢子則是真菌的繁殖體,它相當於高等植物的種子。真菌孢子的大小、色澤、結構、形狀等,在各個菌種之間差別很大。有的孢子直接從營養體演化而來稱為無性孢子;有的是通過兩性結合產生的稱為有性孢子。無性孢子最常見的為分生孢子,它是在寄主生長期間產生的,數量多,產孢時間長,主要起繁殖和傳播作用(見圖1-2)。但其抗逆力弱,在不適宜的環境下容易失去生活力。柑橘病害中常見的有性孢子為子囊孢子、擔孢子,多數是在秋末、初冬氣候冷凍的條件下產生,一般為休眠孢子,對不良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常常是下一個生長季節果園病菌的來源。

圖1-2 半知真菌的子實體及菌核

1.分生孢子器剖面 2.分生孢子器外形 3.分生孢子梗 4.分生孢子盤 5.菌絲及菌核

2.病毒、類菌原體、類病毒

(1)病毒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眾多的病毒性病害,如柑橘病毒病害就有20多種,無論從數量及危害性看,是僅次於真菌的一類病害。

病毒是一類非細胞形態的生物。比細菌小。病毒粒體的直徑小於200納米,在一般顯微鏡下看不到,而要用電子顯微鏡放大數萬倍才能看到。植物病毒的形狀為桿狀、條狀、球狀,多數病毒的形狀、大小是穩定的。

病毒粒體是由核酸和蛋白質兩部分組成,核酸位於質粒的中心,形成心軸,蛋白質在外面形成衣殼。蛋白質由20多種氨基酸形成的多肽鏈所構成,核酸是由多核苷酸構成。

病毒是一種專性寄生物,只能在寄主活細胞中生活。所以病毒侵入時,必須通過不至於造成寄主細胞死亡的微小傷口,才能完成侵入並建立寄生關系。除少數病毒以外,一般病毒對寄主的選擇性都不很嚴格,寄主范圍往往較廣泛,如煙草花葉病毒的寄主范圍包括36個科236種植物。

大多數植物病毒在活體外的穩定性比別的生物強,但也有少數病毒離開活體後很快失去侵染力。如榨取受病植物的汁液,在室溫下測定它能保持傳染性的時間,這段時間的長短稱體外保毒期。一般體外保毒期為幾天。各種病毒耐溫能力也不同,多數病毒的榨出液經過60℃左右,10分鍾處理即失去致病力。植物病毒對一般殺菌劑、酸、鹼等一類物質的抵抗力較真菌、細菌強,但病毒經過肥皂等除垢劑處理,卻易失去侵染力,所以除垢劑常用來做病毒的消毒劑。

此外,有的病毒在為害寄主以後,在任何條件下,寄主植物可以不表現出任何病狀,與健株不易區別,對其產量和質量沒有任何影響,稱為帶毒現象。也有些病毒侵入寄主植物以後,由於環境條件不適,症狀暫時消失,但當環境條件恢復正常時,症狀即隨之出現,這種現象稱隱症現象。

(2)類菌原體 類菌原體是個介乎於病毒和細菌之間的微生物,又名類菌質體。目前世界上已發現植物有幾十種類菌原體病害,過去認為是病毒所致,實際上不少是類菌原體所引起的。

類菌原體具有多型性,通常見到的呈橢圓形。這類病原物沒有細胞壁,質粒外麵包著單位膜。植物類菌原體可以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在液體培養基中成絲狀,在固體培養基上形成典型的「荷包蛋」狀菌落(見圖1-3)。

類菌原體主要引起黃化型病害,它們僅存在於植物的韌皮部組織中。對青黴素抗性強,但對四環素族抗生素敏感,因此,可用這類抗菌素進行治療。

(3)類病毒 類病毒是1969年在研究馬鈴薯纖塊莖病中發現的。類病毒粒體比病毒結構更簡單,僅為核糖核酸的碎片。類病毒侵入寄主細胞以後,對寄主正常細胞的破壞和自我繁殖的特點與病毒基本相似。現在已從過去認為是病毒引起的病害中區別出柑橘剝皮病等幾種病屬於類病毒病。

圖1-3 類菌原體的構造模式圖

1.蛋白質層 2.類脂質層 3.單位膜(限界膜)4.核質 5.DNA 6.可溶性蛋白質 7.代謝物 8.可溶性RNA

3.細菌 細菌是單細胞微生物。比真菌小,比病毒粒體大,一般大小為1微米×3微米,通常要在放大1000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細菌的形狀有球狀、桿狀和螺旋狀三種,但為害柑橘的細菌都是桿狀的。

細菌的構造比較簡單,外層是細胞壁,細胞壁周圍常圍繞著一層粘質物質,厚薄不等,比較厚而固定的黏質物稱為莢膜,有莢膜的細菌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較強。有些細菌生長到一定階段,菌體內形成一個厚壁的孢子,稱芽孢,能抵抗不良環境,但植物病原細菌大多不形成芽孢(見圖1-4)。

植物病原細菌都是裂殖繁殖,桿狀細胞橫裂成2個子細胞,若條件適宜,20~30分鍾裂殖一次,如此不斷進行分裂繁殖。

大多數植物病原細菌都是好氧的,在偏鹼性條件下生長較好,一般適溫為26~30℃。

圖1-4 細菌的模式結構

1.鞭毛 2.鞭毛鞘 3.鞭毛基體 4.氣泡 5.細胞質膜 6.核糖體 7.中間體 8.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 9.隔膜的形成 10.液泡 11.革蘭氏陽性細菌細胞壁 12.載色體 13.核區(核物區)14.核糖體 15.聚核糖體 16.異染體 17.莢膜4.線蟲 線蟲是一種低等動物,有自然界分布很廣,種類多,有些能為害植物引起植物病害。柑橘的線蟲病有柑橘根結線蟲病和柑橘根線蟲病。柑橘根結線蟲為害柑橘根,在細根上形成根瘤,嚴重時使植物凋萎枯死。柑橘根線蟲可以引起早期落葉,削弱樹勢,降低產量;另外由於它們的穿刺吸食,使根部表皮產生傷口,極易遭受其他微生物的復合侵染。

寄生線蟲為乳白色透明線形體,一般呈圓筒形,兩端稍尖。大多數為雌雄同型,如柑橘根線蟲;少數為雌雄異型,柑橘根結線蟲的雌蟲為梨形;雄蟲為線形。植物寄生線蟲細小,長不超過1~2毫米,寬約0.05~1毫米。

線蟲分成蟲、卵、幼蟲三個階段。寄生線蟲一般產卵於植物組織或土壤中,一個雌成蟲可產卵1500~3000粒,卵孵化後成幼蟲,幼蟲脫皮4次即變為成蟲。不同的線蟲完成生活史時間的長短不同。

植物病原線蟲大多數只能在活寄主上取食。根據線蟲的寄生方式可分為內寄生和外寄生兩類。蟲體全部鑽入植物組織內的稱內寄生,如柑橘根結線蟲;蟲體大部分在植物體外,靠頭部吻針插入寄主組織內取食的稱外寄生,柑橘根線蟲一般在潮濕高溫條件下,線蟲存活時間短,在乾燥和低溫條件下,存活時間較長。

5.寄生性種子植物 凡能開花結種子的植物,叫做種子植物。種子植物一般有根、莖、葉的分化,並且有葉綠素,能營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養料,能獨立生活但也有少數植物,因缺乏葉綠素或某些器官退化,自己不能營獨立生活,而要從別人寄主植物體內獲得營養,稱寄生性種子植物。常見的有菟絲子、桑寄生等。

寄生性種子植物分兩類:一類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自己可製造養分,但必須從寄主植物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為半寄生,如桑寄生;另一類葉片退化成鱗片狀,無葉綠素,不能營光合作用,各種無機和有機營養物質必須從寄主體內獲得,為全寄生,如菟絲子。被寄生種子植物寄生的果樹表現黃化或枝條枯死。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小男孩在農場遇到一隻白狗 發布:2024-08-19 08:36:47 瀏覽:594
微光上有什麼恐怖片 發布:2024-08-19 05:25:40 瀏覽:915
穿越香港鬼片滅鬼的小說 發布:2024-08-19 03:36:10 瀏覽:833
惡之花都敏秀姐姐扮演者 發布:2024-08-19 02:22:07 瀏覽:321
thai好看電影 發布:2024-08-18 11:34:37 瀏覽:795
電影內容女的是傻子容易尿褲子,男的很窮單身漢 發布:2024-08-18 10:31:36 瀏覽:129
雙機巨幕廳和4k廳哪個好 發布:2024-08-18 10:18:41 瀏覽:818
日本僵屍片上世紀 發布:2024-08-18 07:32:00 瀏覽:537
怪物 韓國電影在線 發布:2024-08-18 03:49:17 瀏覽:491
第九區一樣的 發布:2024-08-17 23:16:05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