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不會傳染
『壹』 地震發生時地震波會往下傳播嗎
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 從震源發出的波動有兩種成分: 一種代表介質體積的漲縮,稱為漲縮波,其質點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所以又稱縱波。另一種成分代表介質的變形,稱為畸變波,其質點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所以又稱橫波。 縱波的傳播速度較快,在遠離震源的地方這兩種波動就分開,縱波先到,橫波次之。因此縱波又稱P波,橫波又稱S波。在沒有邊界的均勻無限介質中,只能有P波和S波存在,它們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向任何方向傳播,所以叫做體波。但地球是有限的,有邊界的。在界面附近,體波衍生出另一種形式的波,它們只能沿著界面傳播,只要離開界面即很快衰減,這種波稱為面波。面波有許多類型,它們的傳播速度比體波慢,因此常比體波晚到,但振幅往往很大,振動周期較長。如果地震的震源較深,震級較小,則面波就不太發育。
『貳』 為了避免地震後不暴發傳染病
大地震後,由於會有大量的各種動物死亡。為了避免地震後不暴發傳染病,往往會大量使用消毒劑。
『叄』 地震後預防傳染病六項注意都是什麼呢
傳染病防治專家、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慧1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地震後傳染病的預防工作非常繁重。災區群眾要從自己做起,爭取避免傳染病流行。
李慧說,地震後基層疾控系統往往也受到重創,物資儲備受到影響。同時,因為疾病預防的壓力突然激增,原有疾控系統人員遠遠難以滿足疾病預防需求。此時,災區群眾積極開展自我預防,然後等待專業疾控人員介入是目前最好的辦法。
『肆』 地震過後,會不會出現什麼傳染病
地震後由於潔凈飲用水和食物供應受到影響,同時周邊生態環境等受到破壞,如專不注意,極屬易引起以下傳染病的流行:
第一類是腸道傳染疾病,
主要是通過糞口傳播的腸道傳染疾病等。這些疾病是通過攝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導致的,比如痢疾、手足口病、甲肝等,災區群眾要注意預防。
第二類是呼吸道傳染疾病。
地震後人員聚集程度高,流動性大,相互之間接觸頻繁,容易導致麻疹、風疹和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別是麻疹和風疹現在正處於高發期,一定要注意防範。
第三類是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
地震後人員接觸頻繁,同時,原有的生活規律被打亂。特別是一些災區群眾為了節省飲水,往往幾個人共用一盆洗臉水或共用一條毛巾等,容易引發紅眼病的暴發。
第四類是可能出現的乙腦疫情。
每年6月到8月是部分地區乙腦疫情高發的階段,這種疾病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這種疾病影響人的中樞系統,致死率高,容易導致痴獃等後遺症,需高度關注
『伍』 地震後應該如何預防傳染病
注意的有很多,我單提幾點重要的,
1
就是水,水質一但污染可想而之的後專果,
2
就是那屬些殉難者的屍體要處理好,不然也會引起疾病
3
如果天氣不好(多雨,炎熱),更要多注意通風,經常做一些活動。
4
去買一些消毒水,或是酒精,來以備不時之需。
差不多就這些。還有的就是後期了。
『陸』 地震後預防傳染病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傳染病防治專家、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慧1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地震後傳染病的預防工作非常繁重。災區群眾要從自己做起,爭取避免傳染病流行。
李慧說,地震後基層疾控系統往往也受到重創,物資儲備受到影響。同時,因為疾病預防的壓力突然激增,原有疾控系統人員遠遠難以滿足疾病預防需求。此時,災區群眾積極開展自我預防,然後等待專業疾控人員介入是目前最好的辦法。
『柒』 地震過後,應該怎樣防止傳染病
警惕水成疫病之源 「我現在很擔心汶川的環境。因為餘震不斷,可能造成的泥石流、岩石塌方,都會進一步加劇傷害。特別是飲水衛生問題,對於集中供水的地方,衛生問題會比較容易控制,但是分散式飲水,會難以控制衛生問題。」岳麟說。 地震後,災區的建築物往往都會大面積倒塌,供水設施會遭受嚴重破壞,從而導致集中式供水中斷,而分散式供水和農村供水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水管淤砂、井管錯裂等。 在憶起唐山地震時,岳麟說:「當時正值酷暑,人們迫切需要飲水和用水。在一時無法找到可供飲用的、適宜的水源,又無運水工具的情況下,人們不得不就近取各種不衛生的水飲用,包括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的水,甚至是工業廢水等。從而造成居民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急劇上升。」 當時水質檢測結果表明,水源普遍受到有機污染,大腸菌群普遍超過國家衛生標准。這就必然導致震後早期,腸道傳染病的發病急劇增多,短期內達發病高峰,如1976年7月底至8月底,當地菌痢發病率為9.72%~18.6%。而1975年同期的發病率僅為0.13%~11%。通過對流行因素的分析,可以認為,這主要是由於不衛生的飲水所致。「當時一度出現全國治療腸道疾病的葯出現緊缺。」岳麟說。 「所以,汶川震後初期,衛生防病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保證衛生安全的飲用水供應,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飲水衛生尤為重要。要盡快對飲水衛生加強管理。」岳麟說。 實踐表明,經過快速的水質檢測,盡快掌握可做臨時供水水源的有關情況(包括水源分布點周圍的污染與衛生防護情況,供水構築物的破壞情況等),盡快確定可供飲用的水源等,無疑是震後早期的應急之需。同時,還要大力開展飲水消毒與廣泛的水質衛生監督工作,才能有效地降低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 「無論是分散式,還是集中式供水,最為重要的就是消毒,還要預防屍鹼中毒。為防止飲水的屍鹼中毒,必須盡快對水源周圍的屍體進行清除。」岳麟提醒說。 亟須妥善處理死難者遺體 在對災後的防疫工作中,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妥善處理死難者遺體問題的重要。高強昨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會同有關部門盡快適當地處理好屍體,防止由於屍體腐爛而導致一些有害細菌的蔓延。」他並且表示,政府將會對災區受難者的遺體全力負責,也將會對受傷群眾的醫療救治全力負責。 據研究,屍體腐化分解後將會產生氣體物質(包括硫化氫、氨、甲烷、二氧化碳等)和液體物質(含硫醇、屍胺、腐胺、糞臭素……及水等)。其中的多胺類化合物總稱為屍鹼(包括屍胺、腐胺、神經鹼、草毒鹼等),屍鹼可致人體中毒。這背後是屍鹼與腐生菌同時繁殖的化膿性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所產生的毒素引起中毒,屬於細菌性毒素所致的事物中毒。 岳麟說,在清理遇難者遺體時,可能會接觸多量的硫醇、屍胺之類的物質。為除惡臭,應戴用活性炭過濾的防毒口罩,接觸遇難者的手要戴手套,特別要注意防止手部外傷,以免沾有細菌毒素引起中毒。進行清理遇難者操作後及飯前必須認真洗手。另外,進行遇難者清理工作的人員,為防厭氧創傷感染(如破傷風、氣性壞疽等),必要時可進行接種免疫血清。 另外,可以用石灰水、黑色草木灰吸附屍體的含臭物質,也可用1%的二氧化錳與木屑混合吸附硫化氫的臭氣,也可噴灑3%~5%的來蘇爾。實踐表明,效果最好的是次氯酸鈣、氫氧化鈣和漂白粉混合噴灑,能很快除臭與消毒。 較多遺體的處理不應採用焚燒方法,以防污染大氣和防止周圍人群的吸入中毒。 「掩埋屍體後,還要注意對地下水和局部土壤可能會造成污染。所以在非常時期,必須遺體進行衛生處理措施。」岳麟說。 加強災區環境消毒 高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發生之後,如果我們處置不當,不能夠開展有效的衛生防疫工作,確實可能出現瘟疫的流行。因為在大災之後,衛生環境會遭受嚴重的破壞。食品、飲用水的獲取會面臨很多的困難,災民的心理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不能有效開展水源保護、環境消毒、食品衛生和傳染病防控工作,有可能帶來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有可能發生腸道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還有一些由病毒和細菌傳播的傳染病,以及以蚊蟲、媒蟲為媒介的傳染病。但是,我們的目標是要實現「大災之後無大疫」。 震後,災區的環境衛生急劇惡化,特別是夏季高溫時,屍體迅速腐化,大量滋生蚊蠅。一般氣溫在25攝氏度的條件下,蒼蠅繁殖一代只需十天左右。調查表明,夏季的垃圾堆放六天後生蛆、七天成蛹。因此,災區的垃圾必須每周至少清除一次。同時,還必須採取多種消殺滅措施。 事實表明,在強地震後,大量的建築物倒塌、瓦礫不能及時清除。而瓦礫堆縫隙下又極有利於蚊蠅滋生,而且又是噴葯消毒的盲區。在高氣溫條件下,很容易為中毒與傳染病的傳播創造條件。因此,所採用的消殺滅方法必須要仔細、深入和同時採用多種方法,也就是說,不僅要將化學葯劑噴塗在瓦礫的表層,還必須仔細地深入到瓦礫的縫隙中。 「我們當時採用的方法是一方面用飛機大面積地進行航空噴葯,同時在地面用人工背葯桶,進行局部噴葯,和個人用小噴壺仔細地進行瓦礫縫隙間的噴葯。只要不間斷地同時採用這些方式噴葯,蚊蠅的滋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岳麟介紹說。 「在炎熱的夏季,為預防食物中毒,必須抓緊時間確定食品是否可食。為此,不能等待一些需時較長的化驗結果(如細菌培養)來確定食品是否可食。當時,我們是根據感觀指標(即按食品的色澤、粘度、彈性與氣味四方面)進行食品的分類處理,決定哪些肉品為條件可食的。」岳麟說。 高強表示,有很多災區群眾在地震中失去了親人,有很多失去了家庭和財產,醫療負擔不能再加在他們身上,政府有責任幫助他們享受到比較好的醫療救治。 他強調,決不能在嚴重自然災害給人民已經造成嚴重損失的情況下,「由於我們工作不力,出現嚴重的傳染病流行,再使災區的群眾雪上加霜。」 據昨日衛生部通報,目前災區沒有發生嚴重的傳染病。 目前,首要工作是做好災區的飲用水和食品的衛生安全保障,防止出現食源性的疾病;在災區實施一些有針對性的消毒、滅菌工作,防止出現由於一些病毒或細菌導致的傳染病;有針對性地對災區群眾注射防疫疫苗,有效防止某些疾病的傳播。會同有關部門盡快適當地處理好屍體,防止由於屍體腐爛而導致一些有害細菌的蔓延;加強疫情的監測,對已經出現的傳染病要實行嚴格的隔離控制措施,防止傳染病的蔓延;從事防疫工作的人員也要注意好自身的飲食衛生和健康。 但是當前最為緊急的還是消毒用品,已經緊急調運的國家儲備物資用於消毒防疫的葯品不多,只有5000瓶。各省市派遣到災區參與衛生救援的醫療隊自帶了大量的消毒用品。據高強介紹,這些消毒葯品還是遠遠不夠。因為衛生防疫是一個長時間的工作過程,還需要大量的衛生消毒用品、防疫葯品源源不斷地送往災區。
『捌』 為什麼地震後會有傳染病拜託了各位 謝謝
地震後由於潔凈飲用水和食物供應受到影響,同時周邊生態環境等受到破壞,如不注意,專極易引屬起以下傳染病的流行: 第一類是腸道傳染疾病, 主要是通過糞口傳播的腸道傳染疾病等。這些疾病是通過攝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導致的,比如痢疾、手足口病、甲肝等,災區群眾要注意預防。 第二類是呼吸道傳染疾病。 地震後人員聚集程度高,流動性大,相互之間接觸頻繁,容易導致麻疹、風疹和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別是麻疹和風疹現在正處於高發期,一定要注意防範。 第三類是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 地震後人員接觸頻繁,同時,原有的生活規律被打亂。特別是一些災區群眾為了節省飲水,往往幾個人共用一盆洗臉水或共用一條毛巾等,容易引發紅眼病的暴發。 第四類是可能出現的乙腦疫情。 每年6月到8月是部分地區乙腦疫情高發的階段,這種疾病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這種疾病影響人的中樞系統,致死率高,容易導致痴獃等後遺症,需高度關注
『玖』 日本大地震如何預防傳染病
日本大地震後有效預防理縣災後傳染病疫情的發生。方法緊緊抓住傳染病流行的三環節,採取科學的衛生防疫方法,開展疾病症狀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控制可疑傳染源;科學消殺,衛生監督,切斷疾病傳播途徑;健康教育,疫苗接種,提高人群免疫力。結果理縣災後傳染病疫情明顯低於歷年水平,確保理縣大災之後無大疫。結論採取科學的衛生防疫方法能夠有效預防災後傳染病暴發流行。
『拾』 地震之後如何防治傳染病
1、 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是通過攝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導致的,比如痢疾、傷寒、霍亂、手足口病、甲肝等。
防治方法:
一定要堅持服用煮開後的水或合格的瓶裝水,吃煮熟後的飯菜。不要飲用生水,剩餘食物要及早、干凈地密封包裝,並確保在不變質的情況下才能食用,水果等應用潔凈水清洗干凈後才能食用。
當災區患病、受傷群眾遇到的緊急困難時,及早和適當的自我救治和緊急處理,是搶救生命的關鍵要素。同時,受傷病困擾的群眾一定不要慌亂而隨意服用葯物。為了盡快救治,並避免身體的進一步傷害,確保正確服用正確的葯品,是所有群眾必須牢記的基本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