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耐性真菌
1. 「超級真菌」肆虐因抗真菌葯濫用
細菌的抗葯性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話題,部分小學生都知道致病細菌中的一些「刺兒頭」可能由於發生突變而產生對抗生素的抵抗能力。也正是基於這種「全民都知道一點名詞,但是沒有幾個人確實完全了解真相」的現狀,民眾一提到抗生素馬上就想到「濫用」和「耐葯性」,使用抗生素的時候也小心翼翼,已然成為驚弓之鳥。
然而,細菌抗葯性的話題到目前還沒被掰扯清楚,耐葯真菌又隆重登場。2019年4月6日,美國《紐約時報》以「致命真菌,治療無解」為引子報道了一種名為「耳念珠菌」的真菌。這種真菌在短短10年時間內在世界各地相繼現身,並且仍然在不斷開疆拓土。感染者約有半數在90天內死亡,最終死亡率達到60%,且目前仍無特效葯物,甚至全世界最頂級的醫療機構都無能為力。
《紐約時報》關於致命真菌的報道截圖
那麼,這種可怕的神秘真菌是何時開始現身的?促成它們在世界各地同時出現的誘因又是什麼?這次的鍋又是抗生素來背?如此高的死亡率會不會造成如中世紀黑死病一般的嚴重災難?謎團背後,除卻感嘆渺小生物亦有的頑強求生本能,人類與環境和其它生物間復雜而微妙的相互作用著實叫人細思極恐。
真菌?細菌?病毒?別傻傻分不清楚
在耐葯真菌的故事開始之前,我們有必要重新復習一下初中生物課上學習過的這三種微生物。
首先,從結構上來說,病毒最簡單,細菌次之,真菌比細菌還要更復雜。如果把病毒比作人力平板車的話,那細菌起碼是電三輪,真菌可能就得是小汽車了。
其次,三者都可能導致人類患上疾病,並且治療時需要採取不同的方式。大部分抗生素都只針對細菌感染,病毒性疾病需要用抗病毒葯物來治療,而真菌感染也有相對應的抗真菌葯物。
例如,由於病毒結構簡單,不存在細胞壁也不自行合成蛋白質,那麼以攻擊細胞壁或者阻礙蛋白質合成為抗菌手段的抗生素就無法對病毒發生作用。
此外,不是所有抗生素都能夠針對各種細菌,如綠膿桿菌,它的細胞壁上開孔較小,很多抗生素無法侵入其內部因而對其殺滅效果有限。
形形色色的抗生素
最後,雖然三者中都有危害人類健康的「大敵」,但也有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盟友。多種真菌在釀造和發酵工業中不可或缺,很多細菌對人類消化和生物圈的物質循環有重要作用,病毒中也有噬菌體可以協助人類殺滅細菌或者幫助人類進行蛋白質合成等等。
肆虐全球的超級真菌:耳念珠菌
接下來,讓我們揭開耐葯真菌「耳念珠菌」的真容。
耳念珠菌可引起侵襲性念珠菌病,如念珠菌菌血症、心包炎、泌尿道感染和肺炎等。由於其多重耐葯性、致死性高、感染診斷困難,它也被稱為「超級真菌」。目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已將耳念珠菌列入「緊急威脅」名單。
2005年,日本組織科研力量對境內的真菌群落進行了一次集中的普查。當時,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的醫護人員從一名70歲的日本婦女耳道中採集到了某個樣品。在之後持續多年的分析鑒定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這件樣品無法歸類於現存的任何一種真菌。於是,日本科學家於2009年首次報道了這種被命名為「耳念珠菌」的新真菌。誰料在那之後,亞洲和歐洲多國都爆發了耳念珠菌感染引發的重症案例。
培養皿中的耳念珠菌
美國的第一例病例出現在2013年。當時紐約一處醫院救治了一名自訴呼吸不全症狀的女性。這位出生於阿聯酋的61歲婦女在入院一周後檢出耳念珠菌陽性,並最終在不久後去世。不過,鑒於當時耳念珠菌還沒有目前這么大的影響力,該醫院並未將情況上報,直到2016年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才接到了來自院方的病例報告。
真正讓耳念珠菌開始進入大眾視野的是2016年的英國皇家布朗普頓醫院集中爆發的感染事件。當時,該院一時間出現了72名感染病例,ICU也因此關閉了長達兩周之久。由於院方初期對情況嚴重程度的估計不足,沒有在第一時間對社會公開院內情況。
然而,據事後披露的情況顯示,早在媒體大規模介入報道之前的數個月,該院已經在內部發出過相關警報,並嘗試對疫情出現的區域進行除菌操作。作業人員用專用的氣霧劑向收治過受該真菌感染患者的區域附近噴灑過氧化氫溶液,理論上這種噴劑的蒸汽會浸透到房間的每個角落。
這些房間維持過氧化氫氣霧的飽和狀態達一周之久,之後研究人員在房間中央放置一個表面皿,並觀察其底部培養基內微生物的生長情況。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個耳念珠菌群落在培養皿中現身。然而,這一事件最終被病院隱瞞了下來……
僅僅在過去五年間,耳念珠菌就在美國、西班牙、委內瑞拉、印度、巴基斯坦、南非乃至中國等地的醫院中出現,而其中尤以西班牙巴倫西亞大學醫院發生的大型感染事件最為慘烈。這所擁有992張病床的大型醫院在當時總共出現了372名感染病例,其中85人發生念珠菌菌血症,其中的41%在30天內死亡。
多地幾乎同時爆發:耐葯真菌的神秘起源
耳念珠菌從2009年被發現以來,短短十年間已經在全球多地造成多次殺傷。但真正令研究人員感到費解的是該種真菌的神秘起源及其在全球的傳播路徑。鑒於最早的病例報告於亞洲,最初科學家們推測,亞洲出現的毒株引發了全球其它地區的疫情。然而,對採集自南亞、委內瑞拉、南非和日本的毒株進行遺傳信息比對後,研究人員們驚奇地發現,它們屬於四個獨立的分支,彼此之間不存在親緣關系。
進一步的基因序列對比結果顯示,這四個分支大約在數千年前從同一個祖先處分離出來,並在世界各地的環境中以無害菌落的形式存在著,直到大約十年前開始同時出現耐葯性菌株。也就是說,流行於全球各地的耳念珠菌其實是在幾乎一瞬間內同時出現在不同地方,幾種菌株分別在各地獨立演化,且它們之間平行傳播的可能性很小。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它們像約好了一樣一起冒出來為禍人間呢?
耳念珠菌病例出現地區分布圖
遺憾的是,確切的原因目前仍然不得而知。
研究人員最初以耐葯細菌產生的原因作為參考,自然地認為,抗真菌葯劑在臨床治療上的過量使用是造成真菌出現耐葯性的主要原因。但是,臨床上治療真菌感染的葯劑種類雖然不多,但致命性的真菌感染其實發病率很低,且抗真菌葯的應用場景和抗葯性問題暫時也不如細菌普遍。
那麼,如果這鍋不讓濫用抗真菌葯來背?到底又是什麼因素造成耳念珠菌的突然爆發呢?確切答案雖然還不得而知,然而,用於殺滅植物真菌的農葯很可能是背後的真實原因。
貴圈太亂!真菌、人類、抗真菌葯、農葯間的相愛相殺
真菌不光可能危害動物健康,同樣會危害植物正常生長。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離不開抗真菌葯物的使用,土豆、豆類、小麥等作物都需要定期殺滅土壤中的致病真菌。與抗生素的名目繁多不同,抵抗真菌感染的葯物種類很少,並且絕大多數都是唑類化合物。而殺滅植物真菌的農葯同樣含有與唑類化合物類似的結構,這就導致在自然環境中棲息的真菌很可能在農葯的作用之下發生耐葯性突變,一旦感染人體,與農葯結構類似的抗真菌葯物也就無法發揮作用了。
其實,人類對耐葯真菌的認識達到如今的程度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歷程。
大約在1997年,一種稱為煙麴黴菌的常見真菌開始顯現耐葯性,由耐葯煙麴黴菌引發的肺炎死亡率高達60%。起初,醫學工作者自然地認為,治療過程中抗真菌葯劑的使用是造成真菌菌株發生耐葯性變異的原因,治療中對耐葯菌株占總菌株比例的監測事實也似乎證實了這一猜測。
然而,研究過程中卻發現不少從未經過唑類化合物治療的患者體內也發現了耐葯性菌株,這說明耐葯性菌株在真菌感染患者之初就已經存在了。
據此,研究人員開始懷疑環境中本來就已經有耐葯菌株的存在,而隨後的實驗結果佐證了這一猜測。
研究人員在醫院周圍的花壇、草叢以及空調系統中都發現了耐葯菌株的存在,土壤樣品中耐葯菌株佔比高達12%。另外,與醫用唑類葯物結構類似的抗真菌用脫甲基抑制劑(DMI)類農葯在世界農葯市場中所佔份額高達三分之一,而耐葯菌株對DMI類農葯也表現出了相應的抵抗能力。
培養皿中的真菌菌落,樣品全部來源於土壤
雖然這些觀測事實還不足以斷定農葯應用是真菌耐葯性產生的直接原因,但可以斷定的是,自然界中已經存在大量的耐葯性真菌,並且它們的威力與耳念珠菌不相上下。真菌感染原本以侵襲免疫力低下人群為主,當葯物能夠正常發揮作用時,感染會很快得到有效抑制。一旦抗葯性真菌出現,「人類武器庫」中原本就有限的選擇就會捉襟見肘,從而造成易感人群的較高死亡率。
新型抗真菌葯將從農葯中找靈感
未來,研究人員除了進一步探究真菌耐葯性、抗菌葯物和農葯間的關聯性,開發抑菌機理迥異的新型抗真菌葯同樣迫在眉睫。
然而,由於真菌和人類細胞同屬真核細胞,兩者間存在諸多聯系,對真菌細胞有殺滅作用的葯物也往往會傷害人體正常細胞,所以人類目前僅能從有限的幾個人類與真菌細胞的不同之處出發,來設計抗真菌葯物。不幸的是,這些葯物中的大部分已經不能有效殺滅耐葯菌株了。
不過,有不少學者卻提出人類其實可以從抗真菌農葯中尋找靈感。這是因為除去DMI類葯劑,還有若干種農葯可以在有效殺滅真菌的情況下保持較低的人體毒性。而這些農葯中的相當一部分至今仍處於殺菌機理並未完全解明的狀態。從這些行之有效的抗真菌農葯中尋找葯物設計靈感的思路不失為合理的選擇。
食用菌類也屬於真菌的一種
事實上,抗葯性在抗生素、抗病毒葯物、抗真菌葯物、抗寄生蟲葯物乃至抗癌葯等各種化學療法領域都是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是無法迴避的宿命。我們要明白人類與微生物的博弈過程將是一場長期而且不斷升級的戰斗。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要合理使用抗菌葯劑,又要避免因葯物不適當應用造成的抗葯性。同時,我們還需要將人類與致病微生物所在的整個生態系統都納入到研究和討論的范圍之內。
參考文獻:
1. Mysterious Drug-Resistant Germ Deemed An "Urgent Threat" Is Quietly Sweeping The Globe
2. 真菌感染症分野か直面している耐性の狀
3. 真菌の耐性化の狀は? そして今後は?
4. 感染した人の半分か「打つ手かないまま死亡する」史上最の耐性真菌
2. 什麼是單細胞真菌,什麼是多細胞真菌 單細胞真菌呈圓形或卵圓形,如酵母菌、白假絲酵母菌(白色念球菌)、新生隱球菌。單細胞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後脫落成獨立個體。多細胞真菌主要有蘑菇、靈芝、木耳等。 真菌即使單細胞生物也是多細胞生物。 真菌包括:即酵母菌、黴菌和蕈菌(大型真菌)。酵母菌是單細胞生物;黴菌和蕈菌屬於多細胞生物。 (2)多耐性真菌擴展閱讀: 單或多細胞生物的分類只是描述性的,並不能提供任何親緣,新陳代謝,構造和習性方面的信息。 植物單細胞生物一個特殊的形式是它們有被膜。單細胞生物雖然只由一個細胞構成,但也能完成營養、呼吸、排泄、運動、生殖和調節等生命活動。 單細胞生物主要分有核和無核的單細胞。有核的如草履蟲就是典型的有核單細胞生物。有核單細胞生物主要有細胞核、細胞質、還有細胞器。 3. 過敏原報告單里有一項多價真菌是什麼
意思就是抄說你對這些真菌昆蟲花粉的過敏吧?多價就是所含抗體可抗多種抗原。至於IgE是一種抗體即免疫球蛋白E,含量很少,可以引起過敏反應,是參與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和濕疹等發病機制調節的主要抗體。多了就說明有問題了。具體還是問醫生好些吧
4. 多細胞真菌有什麼菌
新年快樂
5. 抗真菌的葯物一般用多長時間
如果查出明確的真菌感染,那麼是需要使用抗真菌的葯物如兩性黴素等,一般用葯可能要到復查真菌檢查陰性為止。7797
6. 世界上有多少種真菌 全世界的真菌大約有25萬種。在生活里,它隨處可見。鮮美的蘑菇、木耳;發面用的酵母;生產青黴素的青黴菌;還有人葯的茯苓、冬蟲夏草,這些都是真菌。它們數量巨大,繁殖速度極快。 先說說數量吧!聽了,你會吃一驚。真菌是靠孢子傳宗攢代的。樹舌子實體能生產54600億個孢子,每天就放出3000億個孢子,可以連續放出6個月的時間。毛頭鬼傘能產生52.4億個孢子;翹鱗大孔菌的子實體能產生35.71億個孢子。多可觀! 它們傳播起孢子來,各有各的「高招」。 生長在大草原上的大馬勃,長得像個大皮球,它順著風力一直往前滾,邊滾邊散播它的孢子。 鬼筆和稜柱散尾菌,它的孢子呈粘液狀,還能發出一股惡臭之氣,吸引昆蟲來舐它們,孢子就粘在昆蟲身上「飛」向遠方了。 子囊菌的子囊會「發射」。當孢子成熟了,子囊里的壓力急劇增高,子囊越來越膨脹,最後,孢子沖破子囊頂部,像子彈似地射向遠方。 真菌中發射孢子的冠軍是彈球菌,菌體只有2毫米,但是卻能把直徑1毫米的含著孢子的小包足足發射到4米的高度。 真菌傳播孢子的方法,真是多種多樣。有的是一次放完,有的是連續放上它幾個月,有的「飛」上天空,有的順著風力、水力漂流到遠方。 為什麼能生活在空中的槲蕨和崖羌蕨 槲蕨和它的兄弟崖羌蕨都生活在熱帶森林裡。這里常年滿地腐葉,林中又陰暗又潮濕。喜歡陽光的槲蕨和崖羌蕨,只好爬上樹去生活了。 人們一定會問,槲蕨它們既然愛陽光,跑到樹上生活了,那它的根不就接觸不到土壤了嗎?肯定就像可惡的菟絲子那樣變成寄生蟲了。 那就實在冤枉了它們。它們為了更好地曬太陽,多製造些糧食,進行光合作用,才爬到樹上去。在高高的樹上,它們既不跟那些樹要水分,也不搶人家的養料,所以不是寄生蟲。植物學上把這些借人家地方住的植物叫附生植物。 離開了地面,又不肯從樹上吸取養料,那槲蕨和崖羌蕨不等於生活在空中了嗎?它們怎麼會有這么神奇的本領呢? 槲蕨喜歡長在老樹上,它的根狀莖肥月巴厚厚的,緊貼在樹皮上。根狀莖上長有許許多多的根毛。就在根莖之間有個空隙,隨風而落的塵土慢慢地在空隙里聚積起來。下雨的時候,這點土就能吸住一部分雨水,這樣,養料和水分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憑著這方寸之地,槲蕨的世世代代安然地在空中安居樂業了。 槲蕨和崖羌蕨都是在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類,沒有花,但有根、莖、葉之分,且用孢繁殖。 槲蕨的葉子分工明確。第一種營養葉,形狀橢圓,很小。邊緣裂紋淺,斜斜地長在根莖上,它只進行光合作用。第二種叫孢子葉,它長得像羽毛,長長地立在空中。它又厚又硬,裡面藏著許多粉末狀顆粒,那就是用來繁殖的孢子。 崖羌蕨構造和蕨差不多,葉子也分營養葉與孢子葉。但不同之處在於崖羌蕨的下部有個寬闊的「翅膀」,在葉柄和樹干之間形成了一個圓形的小槽子,這小槽子為崖羌蕨積聚了雨水和塵土,使崖羌蕨快活地生活在陽光之下。 7. 多細胞真菌有哪些霉
青黴
8. 過敏源報告單上三種類型的多價真菌都是什麼
真菌通常又分為三類,即酵母菌、黴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們歸屬於不內同的亞門。大型真容菌是指能形成肉質或膠質的子實體或菌核,大多數屬於擔子菌亞門,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常見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針菇、雙孢蘑菇、平菇、木耳、銀耳、竹蓀、羊肚菌等。它們既是一類重要的菌類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葯工業的重要資源。
9. 為什麼抗菌葯物中,抗細菌的種類多,抗真菌的種類少
通常用兩性黴素B (Fungizone) 兩性黴素B是一種對真菌有抗菌活性的抗生素.將其作為一種抗真菌、抗酵母菌以及抗黴菌制劑使用.它通過與固醇結合,干擾敏感真菌的細胞膜滲透性.通常的有效濃度是2.5μg/ml,在30μg/ml時有細胞毒性. 此外也可以選擇在培養基里加3u/ml的制黴菌素或放線菌素D. 真菌污染是個很麻煩的事,很難徹底消除,建議重新復甦細胞或從新分離或購買細胞. 在細胞培養中未見有用灰黃黴素的,用法與用量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