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及健康
凡由致病微生物(包括朊毒體、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螺旋體、真菌、寄生蟲)通過不同方式引起人體發生感染並出現臨床症狀者,即為感染病,或稱感染性疾病。
關於感染性疾病和傳染病的聯系和區別問題,曾在我國醫學界引起了爭論,目前已基本達成共識:即傳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種特殊類型,應歸類於感染性疾病。因為傳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或Contagious Diseases)的流行三個環節(傳染源攜帶病原體通過傳播途徑感染易感者)的最終結果都是造成機體的感染。感染性疾病不僅包含了我國的法定傳染病,而且涵蓋了那些平時不能找出明確傳染源的條件致病菌和免疫低下人群所引起的感染。因此感染病學包括了任何一種病原體所發生的感染,涉及到醫院臨床各個科室。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是由病原體侵入機體引起的疾病,不僅屬於內、兒科範圍,也涉及其他臨床科室。如外傷患者常見的厭氧菌感染,婦產科常見的鏈球菌感染以及各科室住院患者常常發生的醫院內感染等,都與感染病有關。以往我國將感染性疾病統稱為傳染性疾病即傳統的「傳染病」,傳染病是由傳染源攜帶的病原體,通過一定的傳播途徑進行播散的疾病。而感染病不僅包括了傳統的傳染病和寄生蟲病,而且還包括了一般情況下對健康人並無危害的條件致病菌的感染,如醫院內感染和免疫力低下或免疫相容患者遭受的各種感染,同時還包括以往不由傳染病科收治的有明確病原體感染的疾病,如除猩紅熱以外的其他鏈球菌感染、多種條件性致病菌感染、住院病人中在住院期間引起的各種感染等。感染病比傳染病包括的范圍更廣,涉及的病種更多。西方國家的感染病科不僅收治有關感染性疾病,還統管全院感染性疾病的會診,指導各科室對抗生素的應用,以及參與全院的醫院內感染的管理和防治。因此,現代的感染病概念已與既往不同,必須從思想觀念上予以更新
『貳』 我國近年新增的傳染病對人們健康有哪些危害
我國新增十餘種傳染病http://life.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16:25 《環球時報-生命周刊》4月4日,中國衛生部應急辦公室副主任梁東明在「亞太經合組織新發傳染病研討會」上說,中國目前已有至少十餘種新發傳染病出現,並造成流行,同時還存在其他新發傳染病傳入的可能。梁東明在研討會上說,中國目前部分傳染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細菌性痢疾等;部分曾被控制的疾病呈現流行擴散趨勢,如肺結核、性病、血吸蟲病;還有一些新發傳染病也在中國出現並造成流行,例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此外,中國還存在其他新發傳染病傳入的可能,包括埃博拉、西尼羅、尼帕。梁東明說,人類普遍缺乏對新發傳染病的免疫力,且新發傳染病的早期發現及診斷較為困難,缺乏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手段,中國應加強對於這種傳染病的防控。此前, 衛生部於3月30日印發《2006—2015年全國重點寄生蟲病防治規劃》。規劃指出,根據2004年全國調查結果推算,全國感染土源性線蟲的人數約為1.29億,感染率高達20.07%—56.22%,分布在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雖然,感染率比1990年下降了63.65%,但傳播形勢仍很嚴峻。土源性線蟲指不需要中間宿主,其蟲卵或幼蟲在外界(主要指土壤)發育到感染期後直接感染人的線蟲,如蛔蟲、鞭蟲、鉤蟲等。土源性線蟲感染容易在一個區域內大范圍傳播,會損害人體,尤其是對兒童的多個器官造成損傷,甚至威脅生命。例如,蛔蟲幼蟲可在人體內四處移行,對腸、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組織等造成損傷,或誘導過敏。重度感染時,幼蟲可進入體循環,侵入多個器官,引起異位損害;蛔蟲成蟲則可以奪取人的營養,導致腸梗阻,以及膽道、胰管、闌尾等蛔蟲並發症,嚴重時可以致命。此外,鞭蟲、鉤蟲等對人體的傷害也相當嚴重。衛生部已針對土源性線蟲受人類生活習慣、自然、經濟環境影響而傳播的特點,制定了遏止其傳播、流行的5年規劃,通過改進環境衛生,來減少寄生蟲的繁殖生存及感染空間。
『叄』 常見的傳染病症狀及傳播途徑和預防
您好,一般的有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性接觸傳播。每個傳染病它傳染的途徑和方式都不一樣,有些有多種傳染方式,有些比較單一。傳染病主要由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性接觸傳播。大腿腐爛如果一般感染,也沒關系,抗炎消毒即可。嚴重請就醫!
『肆』 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人類健康的三大傳染病
第一名:黑死病
黑死病曾一度被歐洲人認為是上帝降下的懲罰。因為在它肆虐的期間,摧毀了歐洲2500萬人。不過,也因此間接摧毀了基督教對歐洲人精神上的控制(連教士們都感染黑死病了,宗教信仰能有啥用),歐洲人也開啟了文藝復興,開啟了人文主義思潮。
同時,由於黑死病造成了大量歐洲人的死亡,勞動力嚴重不夠用,也推動了歐洲人研究機器的熱情,工業革命也隨之開展起來。所以說,災難往往伴隨著機遇,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並把握住這個機遇,迎頭而上,緊隨時代的潮流。
第二名:天花
天花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在肆虐歐亞大陸,從英倫三島到美洲新世界,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非洲好望角,只要是有人類活動的地方,都有天花的身影。天花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而且天花只傳染給人,難道是和人有仇?。
天花的恐怖之處在於,只需要一點點的媒介,就能迅速成幾何狀擴散。誰能想到,當初歐洲殖民者僅僅用了一塊無意間沾上天花病毒的毯子,就把偌大的阿茲特克帝國給滅絕了呢?死於天花的印第安人,遠比死在歐洲人槍炮下的多得多。
不過,天花再兇悍,也比不上人類的智慧。當牛痘種植法推廣開來後,天花這種東西就再也不足為懼了。198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人類已成功消滅天花!只要我們人類不斷努力,再兇悍的病毒也能制服,天花的消滅是起點,但絕不是終點!
第三名:瘧疾
瘧疾與人類的斗爭由來已久,當15年屠呦呦先生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我們才知道中國人與瘧疾的斗爭從未停止。瘧疾一直到現在,都是令人類十分頭疼的一種疾病。當第一隻帶有瘧疾病毒的蚊子飛出非洲大陸的時候,潘多拉的魔盒就被打開了。
『伍』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病原體侵入機體,消弱機體防禦機能,破壞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過程,稱為傳染(infection)。表現有臨床症狀者為傳染病。
分為四種傳播方式。
(1)水與食物傳播 病原體借糞便排出體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過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傷寒、霍亂、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2)空氣飛沫傳播 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3)蟲媒傳播 病原體在昆蟲體內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過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體進入易感者體內。蚊、蚤、蜱、恙蟲、蠅等昆蟲為重要傳播媒介。如蚊傳瘧疾,絲蟲病,乙型腦炎,蜱傳回歸熱、虱傳斑疹傷寒、蚤傳鼠疫,恙蟲傳恙蟲病。由於病原體在昆蟲體內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階段才能造成傳播,故稱生物傳播。病原體通過蠅機械攜帶傳播於易感者稱機械傳播。如菌痢、傷寒等。
(4)接觸傳播 有直接接觸與間接接觸兩種傳播方式。如皮膚炭疽、狂犬病等均為直接接觸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為接觸疫水傳染,均為直接接觸傳播。多種腸道傳染病通過污染的手傳染,謂之間接傳播。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病原體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進入疫區,部隊的新兵入伍,易引起傳染病流行。
病後獲得免疫、人群隱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傳染病流行或終止其流行。
傳染病如何預防?
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以綜合性防疫措施為基礎,其主要預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傳染源---1
甲類傳染病
鼠疫 霍亂
乙類傳染病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與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診傷寒、黑熱病、絲蟲病、包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一)管理傳染源---2
對病原攜帶者進行管理與必要的治療。特別是對食品製作供銷人員,炊事員,保育員作定期帶菌檢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和調換工作。
(一)管理傳染源---3
對傳染病接觸者,須進行醫學觀察、留觀、集體檢疫,必要時進行免疫法或葯物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4
對感染動物的管理與處理 對動物傳染源,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及家畜,應隔離治療,必要時宰殺,並加以消毒,無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發動群眾予以捕殺。
(二)切斷傳播途徑
根據傳染病的不同傳播途徑,採取不同防疫措施。
腸道傳染病作好床邊隔離,吐瀉物消毒,加強飲食衛生及個人衛生,作好水源及糞便管理。
呼吸道傳染病,應使室內開窗通風,空氣流、空氣消毒,個人戴口罩。
蟲媒傳染病,應有防蟲設備,並採用葯物殺蟲、防蟲、驅蟲。
(三)保護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點有計劃的預防接種,提高人群特異性免疫力。
人工自動免疫是有計劃的對易感者進行疫苗、菌苗、類毒素的接種,接種後疫力在1--4周內出現,持續數月至數年。
人工被動免疫是緊急需要時,注射抗毒血清、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後免疫力迅速出現,維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見傳染病的防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
麻疹
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
病原體經口侵入腸道並能由糞便排出病原體的傳染病,包括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等。
病人和病原體攜帶者是最主要的傳染源,所有腸道傳染病患者的糞便都含有大量病原體。病原體隨病人或攜帶者排出的糞便污染環境後,經水、食物、手、蒼蠅、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發病相應地以氣溫較高的夏秋兩季為多。
預防措施:
1、及時發現病人,加以隔離治療;
2、加強「三管一滅」工作;
3、開展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4、有特異性預防接種的要進行預防接種,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急起高熱,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輕度呼吸道症狀。該病潛伏期短,傳染性強,傳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脅最大。由於流感病毒致病力強,易發生變異,易引起暴發流行。
(一)病原體
流感病毒屬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
流感病毒不耐熱、酸和乙醚,對甲醛、乙醇與紫外線等均敏感。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人自潛伏期末到發病後5日內均可有病毒從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傳染期約1周,以病初2~3日傳染性最強。
2、傳播途徑:病毒隨咳嗽、噴嚏、說話所致飛沫傳播為主,通過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間接傳播也有可能。傳播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對同一抗原型可獲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與型之間無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徵:突然發生,迅速蔓延,發病率高和流行過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徵。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以冬春季節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當甲型流感病毒出現新亞型時,人群普遍易感而發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發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 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發,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發。
(二)流行病學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1~3日,最短數小時,最長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狀,雖有輕重不同,但基本表現一致。
1、單純型流感急起高熱,全身症狀較重,呼吸道症狀較輕。顯著頭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慾減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乾咳等。發熱多於1~2日內達高峰,3~4日內退熱,其他症狀隨之緩解,但上呼吸道症狀常持續1~2周後才逐漸消失,體力恢復亦較慢。
部分輕症者,類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視。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資料:冬春季節在同一地區,1~2日內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發生,或某地區有流行,均應作為依據。
2、臨床表現:起病急驟,有發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狀,而呼吸道表現較輕。結合查體及X線照片進行診斷。
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分類正常或相對淋巴細胞增多。如有顯著白細胞增多,常說明繼發細菌性感染。
另外,可將起病3日內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和病毒培養。
鑒別診斷:
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可根據臨床特點與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初步鑒別。
2、肺炎支原體肺炎:起病較緩。咯少量粘痰或血絲痰,病情和緩,預後良好。冷凝集試驗及MG型鏈球菌凝集試驗效價升高。
(五)治療
1、一般治療:按呼吸道隔離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狀消失。卧床休息,多飲水,給予流食或半流質飲食,進食後以溫鹽水或溫開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潔衛生。
2、對症治療:有高熱煩躁者可予解熱鎮靜劑,酌情選用APC、安乃近、魯米那等。高熱顯著、嘔吐劇烈者應予適當補液。
3、消炎抗病毒治療:早期用葯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縮短。此外清熱解毒的中葯治療,效果明顯。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病人隔離治療1周,或至退熱後2天。不住院者外出應戴口罩。單位流行應進行集體檢疫,並要健全和加強疫情報告制度。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可用食醋或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到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門,以減少傳播機會。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2小時。
3、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學生平時加強身體鍛煉,合理飲食和休息,增強自身抗病能力,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六)預防
4、接種流感疫苗:在疫苗株與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況下,均有肯定的預防效果。接種時間: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個月接種,推薦接種時間為9至11月份。接種對象:所有希望減少患流感可能性,沒有接種禁忌,年齡在6個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種流感疫苗。重點推薦人群
(1) 60歲以上人群;
(2) 慢性病患者及體弱多病者;
(3) 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特別是一線工作人員;
(4) 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
禁止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群:(1)對雞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過敏者;(2)格林巴利綜合症患者;(3)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4)急性發熱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發作期; (6)嚴重過敏體質者; (7)12歲以下兒童不能使用全病毒滅活疫苗; (8)醫生認為不適合接種的人員。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臨床特徵為發熱及腮腺非化膿性腫痛,並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系統及肝、腎、心臟、關節等器官。本病好發兒童,亦可見於成人。
(一)病原學
腮腺炎病毒屬於副粘液病毒科,
該病毒耐寒,對低溫有相當的抵抗力。對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敏感。強紫外線下僅活半分鍾,甲醛溶液、30%來蘇爾、75%乙醇等接觸2~5分鍾滅活。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毒存在於患者唾液中的時間較長,腮腫前6天至腮腫後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離出病毒,因此在這兩周內有高度傳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後,無腮腺炎表現,而有其它器官如腦或睾丸等症狀者,則唾液及尿亦可檢出病毒。在大流行時約30~40%患者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亞臨床感染,是重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過飛沫傳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傳染)其傳染力較麻疹、水痘為弱。孕婦感染本病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而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的發生率也增加。
(二)流行病學
3、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發生於1~15歲,尤其5~9歲的兒童。1歲以內嬰兒體內可有母遞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過顯性或隱性感染。兒童患者無性別差異,青春期後發病男多於女。病後可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徵 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為主。可呈流行或散發。在兒童集體機構、部隊以及衛生條件不良的擁擠人群中易造成暴發流行。其流行規律是隨著傳染源的積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續時間可波動在2~7個月之間。在未行疫苗接種地區,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傾向。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症狀。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慾不佳、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腮腺腫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腮腺腫脹最具特徵性。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亮但不發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言語、咀嚼(尤其進酸性飲食)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劇;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雙側腫脹者約佔75%。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時被累及。腮腺管開口處早期可有紅腫,擠壓腮腺始終無膿性分泌物自開口處溢出。腮腺腫脹大多於1~3天到達高峰,持續4~5天逐漸消退而回復正常。全程約10~14天。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低,後期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並發症時白細胞計數可增高。
2、血清和尿澱粉酶測定 90%患者的血清澱粉酶有輕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診斷。
3、血清學檢查 補體結合與血凝抑制試驗早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測定補體結合及血凝抑制抗體,有顯著增長者可確診(效價4倍以上)。國外採用酶聯免疫吸咐法及間接熒光免疫檢測IgM抗體,可作早期診斷。
4、病毒分離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腦脊液中分離到病毒。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流行情況及接觸史、典型急性發作的腮腺腫痛特徵,診斷並不困難。
對於無腮腺腫痛或再發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確診有賴於血清學及病毒方法。
鑒別診斷
1、化膿性腮腺炎 常為一側性,局部紅腫壓痛明顯,腫塊局限,晚期有波動感,腮腺管口紅腫可擠出膿液。分泌物塗片及培養可發現化膿菌。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和嗜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2、頸部及耳前淋巴結炎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局限於頸部或耳前區,為核狀體較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可活動。可發現頸部或耳前區淋巴結相關組織有炎症,如咽峽炎、耳部瘡癤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五)治療
流行性腮腺炎無特效治療,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葯物無效。可試用干擾素,對病毒有作用。常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症處理。
1、一般護理 隔離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潔,飲食以流質或軟食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證液體攝入量。
2、對症治療 宜散風解表,清熱解毒。用板蘭根60~90克水煎服或銀翅散加大青葉15克水煎服;局部外塗可用紫金錠或青黛散用醋調,外塗局部,一日數次;或用薄公英、;鴨跖草、水仙花根、馬齒莧等搗爛外敷,可減輕局部脹痛。必要時內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熱鎮痛葯。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 早期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完全消退為止。在集體兒童機構、部隊等接觸者應留驗3周,對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對污染場所進行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教育學生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自動免疫:用腺腮炎減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三聯疫苗。
4、葯物預防 採用板蘭根30克或金銀花9克煎服,每日1劑,連續6天。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水痘是原發性感染,多見於兒童,
臨床上以輕微和全身症狀和皮膚、粘膜分批出現迅速發展的斑疹、丘疹、皰疹與結痂為特徵。
(一)病原學
本病毒屬皰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徑150~200nm。中心為雙股DNA,其外為20面體核衣殼,衣殼表面有一層脂蛋白包膜,內含補體結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人為唯一的宿主。
該病毒不耐高溫,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劑滅活。但能在皰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水痘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乾燥結痂時,均有傳染性。易感兒童接觸帶狀皰疹患者,也可發生水痘,但少見。
2、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在近距離、短時間內也可通過健康人間接傳播。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發病最多。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獲得母體抗體,發病較少,妊娠期間患水痘可感染胎兒。病後獲得持久免疫,但可發生帶狀皰疹。
4、流行特徵 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見。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後約90%發病,故幼兒園、小學等幼兒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14~16日(10~24日)
1、前驅期 嬰幼兒常無前驅症狀。年長兒或成人可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納差及上呼吸道症狀,1~2日後才出疹。
(三)臨床表現
2、出疹期 發熱同時或1~2天後出疹,皮疹有以下特點:
(1)先見於軀干、頭部,後延及全身。皮疹發展迅速,開始為紅斑疹,數小時內變為丘疹,再形成皰疹,皰疹時感皮膚搔癢,然後干結成痂,此過程有時只需6~8小時,如無感染,1~2周後痂皮脫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橢園形,3~5mm,周圍有紅暈,皰疹淺表易破。皰液初為透明,後混濁,繼發感染可呈膿性,結痂時間延長並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軀干最多,其次為頭面部及四肢近端。數目由數個至數千個不等。
(4)皮疹分批出現,同一部位可見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同時存在。
(四)診斷
1、流行病學 對冬春季有輕度發熱及呼吸道症狀的學齡前兒童,應注意仔細查體,詢問有無與水痘患者的接觸史。
2、臨床表現根據皮疹的特點,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現,各種疹型同時存在,出現粘膜疹,全身症狀輕微或無,多能確立診斷。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增高。
(2)病毒分離 在起病3天內取皰疹液做細胞培養,其病毒分離陽性率高。
(3)血清抗體檢測可用補體結合試驗等方法測定。
(五)治療
1、一般處理與對症治療
呼吸道隔離,卧床休息,加強護理,防止庖疹破潰感染。皮疹已破潰可塗以龍膽紫或新黴素軟膏。繼發感染者應及早選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癢者可給予爐甘石洗劑及抗組織胺葯物。激素一般禁用,當合並有嚴重並發症時,在應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病前已用激素者應用盡快減量或停用。
2、抗病毒療法
干擾素,10~20萬μ/日,連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無環鳥苷等也可選用。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至全部皮疹結痂,在集體兒童機構的接觸者應留驗3周,對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對污染場所進行消毒。流行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體活動。病人用過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陽光暴曬。教育學生養成勤洗手,不面對他人咳嗽、大聲說話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接種水痘疫苗:用水痘減毒活疫苗,接種對象:1周歲以上兒童。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臨床特徵為發熱、流涕、咳嗽、眼結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膚斑丘疹。
(一)病原學
麻疹病毒屬副粘液病毒。
該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強,易被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滅活;耐寒不耐熱,4℃可存活5個月,-15℃存活5年;而20~37℃僅存活2小時,56℃30分鍾即被破壞。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者為唯一傳染源。一般認為出疹前後5天均有傳染性。該病傳染性強,易感者直接接觸後90%以上可得病
2、傳播途徑:患者咳嗽、噴嚏時,病毒隨飛沫排出,直接到達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結合膜而致感染。間接傳播很少。
(二)流行病學
3、易感人群 未患過麻疹,也未接種麻疹疫苗者均為易感者。病後有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個月至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6個月以下的嬰兒具有母遞免疫力,極少發病。麻疹活疫苗預防接種後可獲有效免疫力,但抗體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觸傳染源還可發病。開展廣泛預防接種後,發病年齡有增大趨勢。
4、流行特徵 本病目前多為散發,但如傳染源進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區,則可致暴發流行。流行多發生於冬春兩季。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10~14天。嚴重感染或輸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動免疫或接種疫苗者,可長達3~4周。
本病典型經過分三期。
(三)臨床表現 --- 1、前驅期
又稱出疹前驅期,持續2~4天,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發熱,咳嗽、流涕、噴嚏、畏光流淚,結膜充血、眼瞼浮腫。咳嗽逐日加重。嬰兒可伴有嘔吐腹瀉。起病2~3天第一臼齒對面的頰粘膜上出現針尖大小,細鹽粒樣灰白色斑點,微隆起,周圍紅暈稱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診斷價值。初少許,隨後擴散至整個頰粘膜及唇齦等處。粘膜斑多數在出疹後1~2天完全消失。下臉緣可見充血的紅線(stimson's line)。
(三)臨床表現-- 2、出疹期
於第4病日左右開始出疹,一般持續3~5天。皮疹首先開始耳後發際,漸及前額、面頸、軀干與四肢,待手腳心見疹時,則為「出齊」或「出透」。皮疹初為稀疏淡紅色斑丘疹,直徑2--4mm,逐漸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園形或不規則形,疹間可見正常皮膚,皮疹出透後轉為暗棕色。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體溫高達40℃,精神萎糜、嗜睡,有時譫妄抽搐。面部浮腫,皮診,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連眼瞼不易睜開,流濃涕,上述表現之面貌稱為麻疹面容。舌乳頭紅腫,咽部腫痛,咳嗽加重,聲音嘶啞,呼吸道急促,胸部X線檢查,可見輕重不等的較廣泛的肺部浸潤病變。肺部體征,除重症病人肺部聞有細濕羅音外,多為陰性。該期病人肝脾可腫大,嬰幼兒易伴腹瀉稀水樣便,糞檢含有少許膿細胞。
(三)臨床表現-- 3、恢復期
皮疹出齊後,中毒症狀明顯緩解,體溫下降,約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慾好轉,呼吸道炎症迅速減輕,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並留有糠麩樣細小脫屑及淡褐色色素沉著,以驅干為多,1~2周退凈。若無並發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四)診斷
1、流行病學 易感者(未出過麻疹,亦未經自動免疫),在病前3~4周內有與麻疹患者接觸史。
2、臨床表現 凡有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結膜充血、流淚等症狀應疑為麻疹,如口腔查見麻疹粘膜斑,可基本確診。若有典型皮疹,退疹後留有色素沉著,其它症狀相應減輕,則診斷更加明確。
(四)診斷
3、實驗室檢查 僅用於不典型的疑難病例或久無麻疹地區的首發病例的確診。
(1)病毒核酸檢測或病毒培養:采早期病人漱口液或鼻、咽拭子。
(2)血清學檢查: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免疫熒光技術檢測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檢測麻疹抗體IgG,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呈4倍升高,均有診斷價值。
鑒別診斷
1、風疹(rubella):多見於幼兒,中毒症狀及呼吸道炎症輕,起病1~2天即出疹,為細小稀疏淡紅色斑丘疹,1~2天退疹,無色素沉著及脫屑。耳後、枕後、頸部淋巴結腫大是其顯著特點。
2、幼兒急疹(exanthema subitum,roseda infantum):多見於2歲以內嬰幼兒,驟發高熱,上呼吸道症狀輕微,患兒精神好,高熱持續3~5天驟退,熱退時或退後出疹,無色素沉著,亦不脫屑,是本病的特徵。
鑒別診斷
3、猩紅熱:前驅期發熱,咽痛,起病1~2天內出疹,皮疹為針頭大小,紅色斑點狀斑疹或粟粒疹,疹間皮膚充血,皮膚彌漫性潮紅,壓之退色,退疹時脫屑脫皮,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
4、腸道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發生皮疹。多見於夏秋季,出疹前有發熱,咳嗽、腹瀉,偶見粘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結腫大,皮疹形態不一,可反復出現,疹退不脫屑,無色素沉著。
(五)治療
1、一般治療及護理:
(1)呼吸道隔離 患者應在家隔離、治療至出疹後5天。有並發症患者應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延長5天。
(2)保持室內溫暖及空氣流通,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膚及眼、鼻、口、耳的清潔,用溫熱水洗臉,生理鹽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葯水保護眼睛,防止繼發感染。
(五)治療
2、對症治療 高熱者可用小劑量退熱葯,但體溫不得降至39℃以下,或適量鎮靜劑防止驚厥。忌用強退熱劑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響皮疹透發。煩躁不安或驚厥者應給復方氯丙嗪、魯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葯。
3、並發症治療:肺炎、喉炎等。
(六)預防
1、管理傳染源:對病人應嚴密隔離,對接觸者隔離檢疫3周;流行期間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機構應暫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兒入所。
2、切斷傳播途徑:病室注意通風換氣,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醫護人員離開病室後應洗手更換外衣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鍾方可接觸易感者。
(六)預防
3、保護易感人群:
(1)自動免疫:麻疹活疫苗的應用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辦法。按免疫程序對未患過麻疹的8個月以上幼兒接種麻疹疫苗,1.5歲及6周歲復種。由於注射疫苗後的潛伏期比自然感染潛伏期短(3~11天,多數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觸病人後2天接種活疫苗,仍可預防麻疹發生,若於接觸2天後接種,則預防效果下降,但可減輕症狀和減少並發症。
(2)被動免疫:有密切接觸史的體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兒應採用被動免疫。肌注丙種球蛋白0.1~0.2ml/kg,胎盤球蛋白0.5~1.0ml/kg,接觸後5天內注射者可防止發病,6~9天內注射者可減輕症狀,免疫有效期3周。
『陸』 健康方面的問題,會不會的上傳染病
艾滋病毒離開精液,血液是生存不了了,所以你放心吧,套子上市不會有版艾滋病毒的,再說權了套子上的斑點不可能是病毒,因為病毒人得肉眼是看不見得,這你不會不明白吧.......最後提醒你句,用安全套首先看生產日期,過期不用,二是要打開時要小心,防止弄裂套子,以免受孕,2用完要處理衛生,不要隨便扔........環境.......你懂的!
『柒』 什麼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傳染疾病
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傳染性疾病有三種,一是登革熱,二是艾滋病,三是乙肝。這三種疾病均可以通過婦娠和分娩由母親傳給嬰兒。
『捌』 為什麼說傳染病至今仍是人類健康的主要危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人類健康的傳染病仍然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從衛生部公布的全國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中就能看出端睨。 2004年全國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總數為318萬多例,死亡7151例。發病數居前5位的病種為:肺結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甲型肝炎,占發病總數的 85.01%,死亡數居前五位的病種依次為:狂犬病、肺結核、乙型肝炎、艾滋病、新生兒破傷風,占死亡總數的82.65%。衛生部公布的05年3、4季度法定傳染病疫情甲、乙類發病數居前五位的病種為肺結核、乙肝、痢疾、淋病、梅毒。死亡數居前五位的病種依次為:肺結核、狂犬病、艾滋病、乙肝、乙腦或出血熱。發病數和死亡數居前五位的傳染病,均是危害民眾健康主要的和重大的傳染病。盡管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和衛生管理、醫療部門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以防治,但每位公民從自身做起,主動健康和主動防治是必不可少的。
結核病是歷史上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在19世紀,「白色瘟疫」——肺結核(癆病)曾無情地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直到1945年特效葯鏈黴素的問世才使肺結核不再是不治之症。隨著抗生素、卡介苗和化學葯物的問世,肺結核一度得到很好控制。但是近年來肺結核卻在全球死灰復燃。自2000年以來全球每年有200萬人死於肺結核,近千萬人新感染結核病。我國目前約有5.5億人感染過結核菌,感染率達44.5%。全國有活動性肺結核病人達500多萬人,居世界第二,且80%患者在農村。每年全國新發生患者約145萬人,有13萬死於結核病及其並發症,約有1/4患者呈耐葯性。自05年3月份起肺結核首次超過狂犬病成為甲、乙類傳染病死亡率最高的病種。由於肺結核病菌的抗葯性和結核桿菌的變異,提高了這種疾病的威脅,讓肺結核成為致命的傳染病。沒有治療過的結核病人是最危險的傳染源,而結核病患者一經治療其傳染性可迅速降低。因此,發現和及時治療結核病人是防治的頭等大事。講究衛生,不隨地吐痰,兒童期接種卡介苗,勞逸結合,加強鍛煉等均可較好地預防結核病。
我國是乙肝高發區,人群感染率達60%左右,其中10%成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因此全國大約有7億多人曾經感染過乙肝病毒,其中約1.3億人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在乙肝病毒攜帶者中,約25%的人最終將轉化為慢性肝炎,包括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因此死亡約30萬例,其中一半是因肝癌而死亡。因無特效葯治療乙肝,一旦發病只能對症治療,全國一年用於肝炎治療直接費用超過1000億元。一個人如果感染了乙肝病毒,不僅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干擾正常生活,影響升學、就業、婚姻,還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外表上看不出有病的樣子,本人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但這些人可以把病毒傳給健康人。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源性傳播、母嬰傳播、醫源性傳播、性接觸傳播和密切性傳播等途徑傳播疾病。只要及早接種乙肝疫苗,注意切斷傳播途徑,乙肝是可以很好的預防的。
狂犬病又稱瘋狗病、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的疾病,表現為急性、進行性、幾乎不可逆轉的腦脊髓炎。犬傷者經過二至八周潛伏期才會發病,也有的長達數十年才發病,一旦發病,病死率高達100%。狂犬病毒是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除狗和貓可以傳染外,狐狸、狼、豬、鼠、兔、牛和蝙蝠等很多動物都可傳染狂犬病,一些表面上「健康」的狗有可能帶有狂犬病毒。近年來我國狂犬病發病數持續快速上升,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城鄉各地養犬數大量增加,而犬的免疫接種率卻很低,管理中漏洞多,犬傷人事件時有發生,且有相當多的人在被犬傷後沒有按規范處理傷口,沒接種狂犬病疫苗和抗血清,致使狂犬病成為傳染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在05年3月以前,連續7年狂犬病死亡率一直處於我國法定傳染病的第一位。每年我國因被動物咬傷接種狂犬病疫苗人數約800—1000萬人,處理傷口、注射疫苗與抗血清等直接葯費約15—20億元。狂犬病的流行不僅是一個健康的問題,更與社會的文明和法規健全有直接的關系。要防止狂犬病的流行,首先要做到狗的管理和免疫工作,家養寵物應定期注射動物疫苗。人被動物咬傷或抓傷應立即處理傷口並注射疫苗。狂犬病是「可防不可治」的疾病,做好預防工作尤為重要。2705
艾滋病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嚴重傳染病,目前還沒有治癒的葯物和方法,但可以預防。艾滋病醫學名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艾滋病毒通過性接觸、血液及其製品、母嬰傳播疾病,病毒侵入人體後破壞人的免疫功能,使人體發生多種難以治癒的感染和腫瘤,最終導致死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傷口滲出液中均含有大量艾滋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感染者經過7—10年間的潛伏期可發展為艾滋病病人,在此之前外表看上去正常,可以沒有症狀的生活和工作,但能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我國於1985年發現首例艾滋病到現在已達84萬。艾滋病感染者年增長速度高達40—58%。與國家和各級政府提出的艾滋病感染率年增長10%的控制目標相距甚遠。如果控制不好到2010年我國將有 1000萬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帶來的早死和殘疾、期望壽命降低、沉重的家庭和社會負擔以及嚴重損害綜合國力的提高和國家的國際聲譽已是不爭的事實。而艾滋病更是一個關系民族振興乃至國家安全的政治問題,每一位公民應該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責任感來重視和開展預防工作,才能遏制艾滋病的傳播。
性病是一種通過性傳播的疾病,包括淋病、梅毒、生殖器皰疹、艾滋病等。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政府十分重視性病的防治工作,性病曾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迅速減少和消失。但從1980年以來,性病在我國重新出現,並迅速蔓延。性病是危害人類最嚴重、發病最廣泛的一種傳染病,它不僅危害個人健康,也殃及家庭,遺害後代,同時還危害社會。性病的流行已對人們的健康和社會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性病對人體健康的損害是多方面的,得病後若不能及時發現並徹底治療,可損害人的生殖器官,導致不育,還可損害心臟、腦甚至死亡。有些性病一旦染上難以治癒。還有相當一部分性病患者症狀較輕或沒有任何明顯症狀,卻可以通過性病傳播途徑傳給其他健康人。性病防治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在動員社會各方面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同時,加強性病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人們的自我防護能力,是預防和控制性病的有效方法。
以上所介紹的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傳染病,無論從發病數還是死亡數均居高位。為了讓我們自己、家人、朋友幸福安康,為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讓我們人人都行動起來,關注傳染病,遠離傳染病,營造和諧的健康家園。
齊康網
『玖』 預防傳染病健康伴我行
暑假過去了,在新學期開學之際,我們應對即將到來的秋冬季流感做好預防准備,盡快把散了的心收攏回來,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規律,同時飲食也要注意科學、衛生,並堅持適量的體育鍛煉,以便健康地投入新學期的學習。
由於大多數人對流感認識不足,往往直至嚴重流行時,才引起重視,但此時再進行預防為時已晚。因此,學校要盡早做好流感預防的宣傳和應對工作:一是在上課時,要保持教室內空氣的流暢,即使天氣較冷,也要打開一兩扇窗戶透氣。二是要引導我們盡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如電影院、網吧等地方,以減少受傳染的機會。三是要教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人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同時加強體育運動,積極增強抵禦疾病的能力。此外,抵禦流感還有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注射流感疫苗。現在較為有效的一種流感疫苗就是「防感靈」,它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的、通過中國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的檢定。通過對各年齡段的臨床觀察結果證實,「防感靈」適合中國人接種,它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流感疫苗。
暑假期間,我們的學習負擔減輕了,往往比在學校時胃口大增,而當重新入學時,由於注意力又集中到學習中來,一旦疏忽,就會因進食時間不定、飢飽不均,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影響消化吸收,難免會影響到學習。因此,我們一定要養成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這樣有利於促進消化腺的分泌,有利於胃腸形成有規律的蠕動;而飯前飯後半小時內不要從事緊張的腦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更不要邊吃飯邊看書,否則會造成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進而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嚴重時還會引起胃炎或其他胃腸道疾病。
此外,我們的膳食營養安排應適應其生理、心理的特點,除了保證生長發育需要的營養之外,還必須考慮到我們繁重的學習任務而需要供給額外的營養,以達到三餐飲食營養全面、合理和平衡。每餐應有葷有素,也可以糧、豆、菜混食。主副食品搭配要適宜,這樣可以充分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要食用含豐富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食物,以保證機體的需求。秋冬是疾病好發季節,平時,要養成飯前、便後用肥皂洗手的衛生習慣,不吃變質及不衛生的食物,以防病從口入。
入學後,我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去,有時我們讀書時很專心,並認為沒有廢寢忘食就不可能取得優異成績。其實不然,一些研究表明,只有長期堅持有規律的學習、生活,方可使神經活動過程變得更加均衡和靈活,才能保證大腦的健康和智力的充分發揮。如果生活沒有規律,想學習的時候心靜不下來,想活動的時候又不能很快地集中注意力,那麼,每進行一項新的活動,都要付出意志上的超常努力,這就必然會加重大腦的負擔,引發腦疲勞,學習效率也就難以提高。由於學習效率低、效果差,就會產生不必要的煩惱,無形中導致心理負擔加重,一旦形成惡性循環,反過來又會影響學習效果。
所以,我們在入校後,一定要把放飛的心收回來,對一天中的學習、鍛煉、娛樂、休息等做出科學的安排並嚴格執行,讓學習和休息協調、規律地進行,這樣做有利於注意力的集中,學習效率自然能夠隨之提高。
讓我們大家齊動手,預防傳染病!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健康的精神風貌,讓我們的每一天都充滿陽光,充滿歡笑!
『拾』 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
傳染病肆虐人類的歷史不下數千年,是對人類危害最大的疾病。隨著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醫葯學科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生活衛生條件的改善、抗菌素的應用和免疫疫苗的不斷問世,使傳染病對人類生存和健康的威脅日益減輕,疾病的防治重點由傳染病逐漸向非傳染性慢性病過渡和轉移。然而,近年來,全球傳染病發病率大幅度回升,流行、暴發事件不斷,一些被認為早已得到控制的傳染病卷土重來,同時又新發現了數十種傳染病。WHO總幹事在《1996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振聾發聵地提出:「我們正處於一場傳染性疾病全球危機的邊緣,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躲避這場危機。」因此,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仍是世界各國乃至全球的一個突出重點。
1、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策略
(1)預防為主:預防為主是我國的基本衛生工作方針。多年來,我國的傳染病預防策略可概括為:以預防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發展三級保健網,採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傳染病的預防就是要在疫情尚未出現前,針對可能暴露於病原體並發生傳染病的易感人群採取措施。
①加強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通過改變人們的不良衛生習慣和行為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可通過大眾媒體、專業講座和各種針對性手段來使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獲得有關傳染病預防的知識,其效果取決於宣傳方式與受眾的匹配性。健康教育對傳染病預防的成效卓著,如安全性行為知識與艾滋病預防,飯前便後洗手與腸道傳染病預防等,是一種低成本高效果的傳染病防治方法。
②加強人群免疫:免疫預防是控制具有有效疫苗免疫的傳染病發生的重要策略。全球消滅天花、脊髓灰質炎活動的基礎是開展全面、有效的人群免疫。實踐證明,許多傳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乙型肝炎等都可通過人群大規模免疫接種來控制流行,或將發病率降至相當低的水平。
③改善衛生條件:保護水源、提供安全的飲用水,改善居民的居住水平,加強糞便管理和無害處理,加強食品衛生監督和管理等,都有助於從根本上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2)加強傳染病監測:傳染病監測是疾病監測的一種,其監測內容包括染病發病、死亡;病原體型別、特性;媒介昆蟲和動物宿主種類、分布和病原體攜帶狀況;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資料等。必要時還應開展對流行因素和流行規律的研究,並評價防疫措施效果。
我國的傳染病監測包括常規報告和哨點監測。常規報告覆蓋了甲、乙、丙三類共37種法定報告傳染病。國家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了艾滋病、流感等監測哨點。
(3)傳染病的全球化控制:傳染病的全球化流行趨勢日益體現了傳染病的全球化控制策略的重要性。繼1980年全球宣布消滅天花後,1988年WHO啟動了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經過14年的努力,全球脊髓灰質炎病例下降了99.8%,病例數從1988年估計的350000例減至2001年的483例;有脊髓灰質炎發病的國家由125個降至10個。中國在2000年也正式被WHO列人無脊髓灰質炎野毒株感染國家。
為了有效遏制全球結核病流行,2001年,WHO發起了全球「終止結核病」合作夥伴的一系列活動,其設立的目標為:2005年,全球結核病感染者中的75%得到診斷,其中85%被治癒。2010年,全球結核病負擔(死亡和患病)下降50%。2050年,使全球結核病發病率降至l/百萬。
此外,針對艾滋病、瘧疾和麻風的全球性策略也在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地展開。全球化預防傳染病策略的效果正日益凸現。
2.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
包括傳染病報告和針對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的多種預防措施。
(1)傳染病報告:是傳染病監測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具體要求參照《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
(2)針對傳染源的措施
①病人: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病人一經診斷為傳染病或可疑傳染病,就應按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實行分級管理。只有盡快管理傳染源,才能防止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蔓延。
甲類傳染病病人和乙類傳染病中的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病人必須實施隔離治療,必要時可請公安部門協助。
乙類傳染病病人,根據病情可在醫院或家中隔離,隔離通常應至臨床或實驗室證明病人已痊癒為止。
丙類傳染病中的瘤型麻風病人必須經臨床和微生物學檢查證實痊癒才可恢復工作、學習。
傳染病疑似病人必須接受醫學檢查、隨訪和隔離措施,不得拒絕。甲類傳染病疑似病人必須在指定場所進行隔離觀察、治療。乙類傳染病疑似病人可在醫療機構指導下治療或隔離治療。
②病原攜帶者:對病原攜帶者應做好登記、管理和隨訪至其病原體檢查2~3次陰性後。在飲食、托幼和服務行業工作的病原攜帶者須暫時離開工作崗位,久治不愈的傷寒或病毒性肝炎病原攜帶者不得從事威脅性職業。艾滋病、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瘧疾病原攜帶者嚴禁做獻血員。
③接觸者:凡與傳染源有過接觸並有受感染可能者都應接受檢疫。檢疫期為最後接觸日至該病的最長潛伏期。
留驗:即隔離觀察。甲類傳染病接觸者應留驗,即在指定場所進行觀察,限制活動范圍,實施診察、檢驗和治療。
醫學觀察:乙類和丙類傳染病接觸者可正常工作、學習,但需接受體檢、測量體溫、病原學檢查和必要的衛生處理等醫學觀察。
應急接種和葯物預防:對潛伏期較長的傳染病如麻疹可對接觸者施行預防
接種。此外還可採用葯物預防,如服用青黴素預防猩紅熱等。
④動物傳染源:對危害大且經濟價值不大的動物傳染源應予徹底消滅;對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動物應予捕殺、焚燒或深埋;對危害不大且有經濟價值的病畜
可予以隔離治療。此外還要做好家畜和寵物的預防接種和檢疫。
(3)針對傳播途徑的措施:傳染源污染的環境,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去除和殺滅病原體。腸道傳染病通過糞便等污染環境,因此應加強被污染物品和周圍環境的消毒;呼吸道傳染病通過痰和呼出的空氣污染環境,通風和空氣消毒至關重要;艾滋病可通過注射器和性活動傳播,因此應大力推薦使用避孕套,杜絕吸
毒和共用注射器;而殺蟲是防止蟲媒傳染病傳播的有效措施。
消毒(disinfection)是用化學、物理、生物的方法殺滅或消除環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一種措施,包括預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兩大類。
預防性消毒:對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場所和物品施行消毒。如乳製品消毒、飲水消毒等。
疫源地消毒:對現有或曾經有傳染源存在的場所進行消毒,其目的是消滅傳染源排出的致病微生物。疫源地消毒分為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隨時消毒是當傳染源還存在於疫源地時所進行的消毒;終末消毒是當傳染源痊癒、死亡或離開後所作的一次性徹底消毒,從而完全清除傳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對外界抵抗力較強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才需要進行終末消毒,如霍亂、鼠疫、傷寒、病毒性肝炎、結核、炭疽、白喉等。對外界抵抗力較弱的疾病如水痘、流感、麻疹等一般不需要進行終末消毒。
(4)針對易感者的措施
①免疫預防:傳染病的免疫預防包括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其中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此外,當傳染病流行時,被動免疫可以為易感者提供及時的保護抗體,如注射胎盤球蛋白和丙種球蛋白預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等,但因為血液製品的安全性尚存在隱患,除非必要,目前已不主張使用。高危人群應急接種可以通過提高群體免疫力來及時制止傳染病大面積流行,如麻疹疫苗在感染麻疹三天後或潛伏期早期接種均可控制發病。
②葯物預防:葯物預防也可以作為一種應急措施來預防傳染病的傳播。但葯物預防作用時間短、效果不鞏固,易產生耐葯性,因此其應用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③個人防護:接觸傳染病的醫務人員和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配置和使用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有可能暴露於傳染病生物傳播媒介的個人需穿戴防護用品如口罩、手套、護腿、鞋套等。瘧疾流行區可使用個人防護蚊帳。安全的性生活應使用安全套。
(5)傳染病暴發、流行的緊急措施: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在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當地政府需立即組織力量防治,報經上一級政府決定後,可採取下列緊急措施:①限制或停止集市、集會、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動;②停工、停業、停課;③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④封閉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
在採用緊急措施防止傳染病傳播的同時,政府衛生部門、科研院所的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和微生物學專家、各級衛生防疫機構的防疫檢疫人員、各級醫院的臨床醫務人員和社會各相關部門應立即組織開展傳染病暴發調查,並實施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包括隔離傳染源,治療病人尤其是搶救危重病人,檢驗和分離病原體,採取措施消除在暴發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傳播途徑和危險因素,如封閉可疑水源,飲水消毒,禁食可疑食物,捕殺動物傳染源和應急接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