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的問診
㈠ 問診的步驟有那些
問診的步驟是: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疼痛四問便,五問嘔眩六問悸,七苦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
問診通過詳細詢問病人的情況作出初步判斷,問診的內容包括:患者的年齡、姓名、性別等,主訴(病人就診的最主要原因或最主要症狀),現病史(當前症狀的開始時間,誘因,部位,持續時間等),既往史,系統回顧,月經史,生育史,家族史等。問診也可初步區分一些疾病,如闌尾炎和輸尿管結石可致急性下腹痛,這時,醫生通過詢問病人月經史即可初步區分。
(1)傳染病的問診擴展閱讀
問診是指中醫採用對話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詢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和現在症狀、治療經過等,以診斷疾病的方法。為四診之一。
其內容最早見於《素問·征四失論》等篇。《難經》則將望、聞、問、切四種診法並列。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十問篇》,較全面地歸納總結了問診的內容、順序及其辨證意義。清代林之翰《四診抉微》將問診始列為專篇。
㈡ 對發熱為主訴的患者問診要點包括哪些
1.起病時間、季節、起病情況(緩急)、病程、程度(熱度高低)、頻度(間歇性或持續性)、誘因。
2.有無畏寒、寒戰、大汗或盜汗。
3.應包括多系統症狀詢問,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腹痛、惡心、嘔吐、腹瀉;尿頻、尿急、尿痛;皮疹、出血、頭痛、肌肉關節痛等。
4.患病以來一般情況,如精神狀態、食慾、體重改變、睡眠及大小便情況。
5.診治經過(葯物、劑量、療效)。
6.傳染病接觸史、疫水接觸史、手術史、流產或分娩史、服葯史、職業特點等。
㈢ 詳細敘述問診的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問診內容包括一般項目、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史、月經史、婚姻史、生育史以及不同疾病的有關症狀(系統回顧)。
(一)一般項目
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出生地、民族、婚姻、住址、工作單位、職業、人院日期、記錄日期、病史陳述者及可靠程度等。若病史陳述者並非本人,則應註明其與病人的關系。記錄年齡時應填寫實足年齡,不可以「兒」或「成」代替,因年齡本身亦具有診斷參考意義。
(二)主訴
病人感受最主要的疾苦或最明顯的症狀和體征,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即就診最主要的原因。主訴應言簡意明,用一、兩句話全面概括,並註明疾病發生到就診的時間。如「發熱、咳嗽、右胸痛二天」,「多飲、多食、多尿伴消瘦三年」,「腹痛、嘔吐伴腹瀉四小時」等。
(三)現病史
病史中的主體部分,包括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演變的全過程,是問診中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起病情況(緩急)與患病的時間(生病多久?)。
2.主要症狀的特點,包括所在的部位、放射區域、性質、發作頻度、持續時間、強度、加重或緩解的因素。
3.發作原因與誘因。
4.病情的發展與演變(按時間順序記錄,包括主要症狀的發展和其他有關症狀的情況)。
5.伴隨症狀。
6.診斷、治療經過(葯物、劑量、療效等)。
7.患病以來的一般情況(精神狀態、食慾、體重改變、睡眠及大小便等情況)。
8.歸納、小結,再度核實。
9.用過渡語言轉入過去史的問診。
(四)既往史
又稱「過去史」。包括:
1.病人既往的健康狀況。
2.過去曾患過的疾病(包括各種傳染病),特別是與現病有密切關系的疾病史。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應詢問過去是否有過高血壓病、糖尿病等。記述時應注意不要和現病史混淆。
3.外傷、手術、意外事故和預防接種史。
4.過敏史(對葯物、食物及環境因素)。
5.對居住或生活地區的主要傳染病和地方病,也應記錄於既往史中。
6.記錄順序一般按年、月的先後排列。
(五)系統回顧
是在詢問既往史之後,為避免問診過程中患者或醫生忽略或遺漏有關內容,最後一遍收集病史資料。方法是按身體的各系統詳細詢問可能發生的疾病。它可以幫助醫生在短時間內扼要地了解病人的某個系統是否發生過疾病,以及這些已發生過的疾病與本次疾病之間是否存在著因果關系。現病史或過去史中已提及的項目,應避免重復。應記錄陽性和有臨床意義的陰性項目。
㈣ 對發熱為主訴的患者問診要點包括哪些
①起病時間、季節、起病緩急、病程、熱度高低、頻度、誘因;
②有無畏寒、寒戰、大汗或盜汗
③多系統症狀詢問
④患病以來一般情況
⑤診治經過
⑥傳染病接觸史、疫水接觸史、手術史、治療或分娩史、服葯史、職業特點等。
㈤ 四診的問診
是醫生對病人或其家屬,親友進行有目的的詢問病情的方法。有關疾病的很多情況,如病人的自覺症狀、起病過程、治療經過、生活起居、平素體質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過問診才能了解,所以問診是中醫診法的重要一環,它對分辨疾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能提供重要的依據。
自覺症狀主要靠問診,問診並有助於他覺症狀的發現,問診的一般內容及主訴大致與西醫問診相同,首先抓住主訴,即病人就診時自覺最痛苦的一個或幾個主要症狀及時間,圍繞主訴的症狀,深入詢問現病史,則需根據中醫的基本理論,從整體出發,按辨證要求,搜集資料,與西醫問診的重點有所區別。 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婚姻、職業、籍貫、住址等。
了解一般情況,可取得與疾病有關的資料,不同的年齡、性別、職業、籍貫等可有不同的生埋狀態和不同的病證,如麻疹,水痘,百日咳多見於小兒;青壯年患病以實證多見;老年人體弱久病以虛證多見,婦女除一般疾病外,還有經、帶、胎、產等特有疾病。長江以南的江湖岸區有血吸蟲病;蠶桑地區則多見鉤蟲病。矽肺、鉛中毒、汞中毒與職業病有關。 起病到就診時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及治療經過。
1.問起病
起病的原因、過程及症狀,發生症狀的部位及性質,突然發病或起病緩慢,發病的誘因。
了解疾病的經過和主要症狀的特點及變化規律,例如是持續性還是間歇性,加重還是減輕,性質有無變化,病程中是否經過治療,曾服何葯,有何反應等等。
了解起病的過程,對於掌握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指導辨證治療,有重要意義。
2.問現在症狀
(1)問寒熱:惡寒、發熱常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現,注意有無惡寒、發熱、時間、發作特點和惡寒發熱的關系及輕重。
①惡寒發熱同時並見,多為表證或半表半里證。
惡寒重,發熱輕,多為表寒證;發熱重,惡寒輕,多為表熱證;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稱寒熱往來,多為半表半里證。
②發熱不惡寒,多為里熱證。
高熱、口渴,尿赤,便秘,為里實熱證;久病潮熱,五心煩熱,骨蒸勞熱,多為陰虛內熱證。
③畏寒不發熱,怕冷,手足發涼,體溫低,為陽虛里寒證。
(2)問汗:注意有汗、無汗、出汗時間,發汗部位,出汗多少及特點。
①外感病發熱惡寒而有汗者,為表虛證;發熱惡寒而無汗者為表實證。高熱大汗出而不惡寒者為里熱盛。
②日間經常出汗,活動後更甚,汗後自覺發涼,氣短乏力,稱為自汗,多為氣虛陽虛;入睡後出汗,醒來汗止,稱盜汗,多屬陰虛。
③出汗局限於頭部,可見於熱不得外泄,鬱蒸於上的濕熱證;半身出汗、多屬氣血運行不周。
④全身汗出,大汗淋漓不止並見身涼肢冷,屬陽氣欲絕的「亡陽證」。
(3)問飲食
注意詢問是否口渴,飲水多少,食慾食量,喜冷喜熱,以及口中異常味覺及氣味等。
①口渴與飲水:
口渴多飲,且喜冷飲,屬實熱;口不渴不喜飲,或喜熱飲,多屬虛寒證;口渴不喜飲,多為濕熱;口乾咽燥但飲水不多,多屬陰虛內熱。
②食慾與進食:
食慾減退,久病多為脾胃虛弱,新病多為傷食、食滯、或外感夾濕而致脾胃氣滯;食慾亢進,多食善飢,屬胃火亢盛; 飢而不食,多屬胃陰不足。
病中能食是胃氣未傷預後較好;病中食量漸增,為胃氣漸復,病雖重也有轉機。
③口中異常味覺和氣味:
口苦 多見於熱證,特別常見於肝膽郁熱; 口酸腐 多屬胃腸積滯; 口淡無味 為脾虛濕盛;口咸多屬腎虛; 口有臭味多屬胃火熾盛。
(4)問大小便
①大便:問排便次數,時間,糞便性狀及伴隨症狀。
便秘:便次減少,排便困難,糞便量少,乾燥而堅硬。新病便秘,腹滿脹痛,多屬實證、熱證;久病,老人或產婦便秘,大便難解,多屬津虧血少或氣陰兩虛。
腹瀉:便次多,糞便稀軟不成形。多為脾胃虛寒。黎明即瀉,多屬脾腎陽虛;泄瀉如水,為水濕下注;泄下如噴射狀,肛門灼熱,為濕熱瀉;大便膿血,里急後重,為痢疾,多屬大腸濕熱;大便色黑,為內有瘀血;便血鮮紅,肛門腫痛,為血熱;便色暗紅,面黃乏力,為脾不統血。
②小便:問小便色、量、次數和伴隨症狀。
小便短赤:小便量少,色黃而熱,多屬熱證;小便短少,不熱,可見於汗吐、下後或其它原因所致津液耗傷。
小便清長;小便量多而色清,多屬虛寒證,也可見於消渴證。
小便頻數不禁或遺尿;多屬氣虛或腎氣不固。
尿痛或尿頻尿急:多屬膀胱濕熱,或伴尿血、砂石則為淋症。
排尿困難:點滴而出為癃證,小便閉寒不通無尿為閉證,突然發生癃閉,點滴外流,尿味臭,兼有小腹脹痛或發熱,屬實證;尿量逐漸減少,甚至無尿,伴腰酸肢冷。面色光白,屬虛證。
(5)問疼痛及不適:
①部位:頭、身、胸、脅、腹、少腹、腰、關節等不同部位的疼痛或不適反應不同臟器的病變。
頭痛,以後頭部、枕部為重,連及項背,為太陽經病;前額疼痛連及眉棱骨為陽明經病顳側頭痛、偏頭痛,為少陽經病,巔頂痛牽引頭角,為厥陰經病。
身痛、全身酸痛,發熱惡寒,多屬外感,久病身痛,多屬氣血不足。
胸痛,伴發熱咳喘,咳痰多為肺熱;久病胸痛反復發作,多為胸陽不振,夾有氣血痰飲瘀阻。
脅痛,屬少陽證,或為肝氣郁結。
上腹(胃脘)疼痛,多為脾胃病或食滯。
腹痛 多為腸病、蟲積、或大便秘結。
少腹疼痛,多為肝脈郁滯,或為疝氣,腸癰,婦科疾病。
腰痛多屬腎虛。
關節疼痛多為病邪陰於經脈。
②性質與程度:
遊走疼痛,多為病邪阻於經脈。 沉重、酸困、腫脹、多為濕證、 冷痛、怕涼,痛劇,多為寒證; 熱痛,怕熱,紅腫,多為熱證; 疼痛脹滿,持續不解,多為實證; 隱痛、綿綿痛,時痛時止,多為虛證;竄痛、脹痛、時重時輕,多屬氣滯; 刺痛、劇痛、痛有定處,持續痛,多屬血瘀。
③一般說,暴痛多實,久痛多虛。
疼痛拒按為實證;喜按為虛證。
喜溫為寒證;喜涼為熱證。
食後脹痛加重為實證;食後疼痛緩解為虛證。
④注意與其他症狀的關系,如惡心,嘔吐,噯氣,虛恭以及大小便、月經等與疼痛的關系。
(6)問耳目:詢問聽覺與視覺的改變。
暴聾多為肝膽實火;久聾多為腎虛。
耳鳴伴頭暈腰酸者為腎虛;耳鳴伴口苦脅痛為肝膽火旺。
視力模糊,夜盲,為肝虛;目赤腫痛為肝火。
(7)問睡眠情況:詢問睡眠多少,深淺及伴見症狀。
難以入睡,睡而易醒以及多夢等,多屬心陰不足,心陽不藏,或心腎不交;夜睡不安,心煩而易醒,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為心火亢盛,夢中驚呼多為膽氣虛或胃熱。
睡意很濃,常不自主的入睡稱為嗜唾,多為氣虛、陽虛,或濕困於脾,清陽不升,重病患者的嗜唾多為危象;熱性病患者的昏睡,多為熱入心包。
(8)問婦女經帶胎產:詢問月經初潮年齡、停經年齡及周期。月經的量、質、色澤及行經的天數,月經時伴見有症狀。已婚婦女詢問胎產情況,末次月經日期。
月經推遲;經血色暗,有血塊,伴痛經,多屬血瘀或寒證;經量少,色淡,多為血虛;經量多而色淡,多為氣虛。
月經先後無定期:多伴有痛經、或經前乳房發脹,屬肝鬱氣滯。
月經不來潮:先分別是有孕還是閉經。閉經可有血枯,血瘀,血癆及肝氣郁結。如行經突然停止,應詢問有無受寒或郁怒太過。
白帶:詢問白帶的量、色和氣味等。白帶量多,清稀,色白,少臭或有腥味多屬虛寒;白帶量多,粘稠,色黃,臭穢,多屬濕熱。
(9)小兒患者病史依靠詢問家屬及陪帶人員,除一般內容外,還應詢問出生前後,生長和發育狀況,父母、兄妹等健康情況,預防接種史,傳染病史等。 含過去史及個人史、家族史:
了解病人既往健康情況,曾患過何病,作過何種治療。素有肝陽上亢者,可引起中風。素有胃病、癲癇、哮喘、痢疾等,均易復發。
個人和生活起居習慣,飲食嗜好,婦女的孕產情況對病情會有一定影響,對患傳染性和遺傳性疾病者,詢問病人的家族史,有助於診斷。
附: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葯參機變,
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㈥ 痢疾的問診知識有哪些
1,根據你所提供的情況,我們主要考慮這幾個方面: 1,腸易激綜合征.也就是習慣性拉肚子,這種情況一般問題不大.主要是在飲食上注意清淡,特別是頭天晚上不要吃的過飽.也建議服用整腸生或黃連素調理腸胃. 2,腸胃著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晚上睡覺要注意保暖. 3,感染性腸炎.春天感染性腹瀉病是極為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平常要注意飲食衛生. 謝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㈦ 問診的內容有哪些
問診的內容主要包括一般情況、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㈧ 現病史的詢問內容和程序是什麼
一、內容:
記述患者病後的全過程,即發生、發展、演變和診治經過。可按以下內容詢問:
①起病情況與患病的時間。患病時間:從起病到就診的時間。(年、小時)
②主要症狀的特點:主要症狀出現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和程度,緩解或加劇的因素。
③病因與誘因:病因—如外傷、中毒、感染等。誘因—如氣候變化、環境變化、情緒等。
④病情的發展與演變:包括患病過程中主要症狀的變化或新症狀的出現。
⑤伴隨病狀:主要症狀的基礎上又同時出現一系列其他症狀。陰性症狀——按一般規律在某一疾病應該出現的伴隨症狀而實際上沒出現。
⑦病程中的一般情況:如病後的精神、體力狀態,食慾、睡眠、大小便。
二、程序如下:
1、現病史包括疾病(主訴所述的疾病)從起病之初到就診時病情演變與診察治療的全部過程,以及就診時的全部自覺症狀。
2、起病情況:要詢問起病的環境與時間,自覺有否明顯的起病原因或誘因,是否有傳染病接觸史,起病的輕重緩急,疾病初起的症狀及其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程度等。
3、病情演變過程:要按時間順序詢問從起病到就診時病情發展變化的主要情況,症狀的性質、部位、程度有無明顯變化,其變化有無規律性,影響變化的原因或誘因是否存在,病情演變有無規律性,其總的趨勢如何?
4、診察治療過程:要詢問起病之初到就診前的整個過程中所作過的診斷與治療情況。疾病初起曾到何處就醫?作過何種檢查?檢查結果如何?診為何病?作何治療?服用何葯物,以及劑量、用法、時間、效果如何?有否出現其它不良反應等。以上都應重點扼要地加以記錄。
5、現在症狀:要詢問這次就診的全部自覺症狀醫學|教育網,這是問診的主要內容,將另列於後詳述。
6、現病史,是整個疾病史的主要組成部分,了解現病史,可以幫助醫生分析病情,摸索疾病的規律,為確定診斷提供依據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問發病時間,往往可以判斷目前疾病的
7、性質是屬表還是屬里,是屬實,還是屬虛。問發病原因或誘因,常可推測致病的病因與疾病的性質,如寒熱濕燥等。有傳染病接觸史,常可為某些傳染病的診斷提供依據,如白喉、麻診、痢疾等。問清疾病的演變過程,可以了解邪正斗爭的情況。對機體正氣的盛衰、預後的良惡等情況作出初步的判斷。問清疾病的診察治療過程,可為目前疾病診斷提供依據,為進一步提供線索,也是決定治療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