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傳染
⑴ 伊斯蘭教是怎樣傳播的中國來的
伊斯蘭教於公元7世紀中葉從阿拉伯傳入中國,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伊斯蘭教分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宗派,中國主要是遜尼派。在回、維吾爾、塔塔爾、柯爾克孜、哈薩克、烏孜別克、東鄉、撒拉、保安等少數民族1700多萬人口中,絕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中國穆斯林大多數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及甘肅、青海、雲南等省,其他各省、市也有分布。
1953年5月11日,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在北京成立。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是中國穆斯林全國性的宗教團體。其宗旨和任務是: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發揚伊斯蘭教優良傳統,愛護祖國,團結伊斯蘭教人士和各民族穆斯林群眾積極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同各國穆斯林的友好聯系和友好往來,維護世界和平,搜集整理伊斯蘭教史料等。最高機構為全國代表會議。
2001年4月23日,中國伊斯蘭教教務指導委員會在北京成立。該委員會為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專門委員會,由愛國愛教、德高望重、代表中國伊斯蘭教最高宗教學識和經學水平的大阿訇、大毛拉組成。其宗旨和任務是:在法律和政策范圍內,依據伊斯蘭教經典,對伊斯蘭教教義教規作出權威性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准確解釋,編寫講經範本,提高伊斯蘭教教職人員水平,規范講經內容,反對利用伊斯蘭教搞宗教極端主義,積極引導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⑵ 穆斯林群眾去世後屍體處理過程中洗屍員怎麼樣防護未知傳染病
第十八章 人類死亡的喪葬哀悼禮儀
人類死亡的喪葬禮儀,是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出現而產生的。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各民族的歷史發展狀況不同,文化傳統沿襲過程不同,對生命和死亡的觀念認識不同,因此,人們不可避免地對喪葬禮儀有著不同的方式、有著不同的觀點,從而引發了不同的社會意義。總的說來,適當的有節制的喪葬禮儀對於人類社會還是必要的,因為其本身所含有的倫理道德和社會意義,有益於對死者的追念、對家屬的慰藉以及對社會倫理道德關系的調適。
第一節 中國傳統喪葬哀悼禮儀
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喪葬禮儀中,中國,特別是中國漢族的傳統喪葬哀悼禮儀最為復雜,規模也較宏大,許多繁文縟節,表現了儒、道、佛傳統文化對死亡喪葬民俗的厚積影響。僅以中國中原地區的民間喪葬習俗為例,將傳統喪葬禮儀過程簡述如下。
一、初終與裝殮
(一)衣殮
衣殮指給即將死去的病人穿壽衣。古代儒家的定製,衣殮分兩次進行,三日給死者穿常服,稱為「小殮」;五日給死者穿官服,稱為「大殮」。現在衣殮多一次性完成,稱小殮,棺殮為大殮。常在彌留之際,便給瀕死者沐浴穿戴好內外壽衣。死者衣服里外三新,衣褲鞋帽齊全,夏天也要穿棉衣。褥子黃色,被單白色,是為「鋪金蓋銀」。壽衣不許有紐扣,不許打死結,有「冤家宜解不宜結」的意思。
(二)遺囑與「易簧」
臨終者如果尚有餘力,在臨終時刻要囑托子女後人續辦未了事宜,有財產則予以分配,即是遺囑。「簧」是指竹席,「易簧」是指在人臨終時,把他從睡床上移挪到另一處地方,在北京地區稱為換床。福建沿海多移至祠堂,安徽合肥是移至廳前,山東是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山西北部則是移至充當靈床的門板上,稱作「挺屍」。換床表面上是對臨終者「沖喜」,實際上是減少生者的恐懼心理。
(三)招魂與「飯含」
確定死亡之後,家人到房頂或高坡呼喚死者的名字,叫他回家,是為「招魂」。其後還要檢查死者鼻息、脈搏,表面看是希望親人歸魂的禮儀,實際是一種防止假死的措施。初死之時,還有給死者口中含物的習俗,富家含玉、珍珠,稱「飯含」,或在死者袖內放小面餅和紙錢,以便在去「冥府」的路上給「攔路狗」吃餅、給「攔路鬼」撒錢、以及「渡河」、「過橋」的費用。
(四)喪服
人們為死者穿喪服時,須根據喪服的質料和穿喪服時間的長短,來體現血緣關系的遠近尊卑。繁瑣的「五服」制度反映了中國封建家庭宗法觀念,一般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幾個等級。其中斬衰與死者關系最近,系由兒子對父親、未出嫁的女兒對父親、孫子對祖父、妻妾對丈夫所穿的喪服。而母親死了,兒子、未出嫁的女兒只能以齊衰之服對待,反映了封建父權思想。喪禮上的「五服」,漸漸成為了決定人們親屬關系的代詞,人們常以「五服」來界定親緣關系。
(五)棺殮
棺殮也叫入木,就是將死者的遺體殮入棺木,是正式入殮,故稱為「大殮」。死者的一生功過就此論定,所謂「蓋棺論定」。入殮是親友與死者最後的告別,所以入殮時,親人親屬朋友都要參與。將死者遺體從靈床放入棺木之後,有一系列的「開光」、「摔罐」、「躲釘」、「挽發」等禮儀程序,大殮遂告完成。
二、弔祭儀禮
人死之後,孝子要及時向親友報喪,而親友也按照一定的規矩來弔祭死者,形成了喪葬禮儀中的重要活動內容。
(一)報喪、奔喪與吊喪
人死之後,死者的親人,主要是孝子要及時向親友報告死訊,以及喪期、葬期等有關事宜。或孝子著孝服前去報告,或寄訃文信函,或在報紙上登載訃告。
出門在外的子女及親友接到訃告後,趕路回來稱為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因疾病、工作等原因而不能奔喪者,要寄物以吊,否則被人視為不孝。
親友接到訃聞後即攜禮來吊喪,所攜之禮不外糖果點心、花圈紙馬或錢物。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哀悼,要將哀痛的思緒訴諸文字,諸如輓聯挽幛、悼詞、誄文等。
(二)哭喪
哭喪是中國民間喪禮的一大特色。若沒有人哭喪,人們會認為死者人緣不好,或子孫不孝。該哭的人不哭,人們會認為他(她)不知禮、不孝順。哭喪據親戚遠近、男女性別各有約定俗成的規矩。特別是婦女不僅要哭出聲來,還要有詞有調,稱頌死者的賢良,表達自己的哀傷懷念。實際上哭喪的程度與內心的情感並非都是一致,對一些人來說不過是囿於形式而已,誠如希臘學者路吉亞諾斯在《論居喪》中所說:「喪家的感情實際上是全受著風俗習慣的指導。」[1]在哭喪和守靈時還要按一定的時辰間隔焚燒紙錢,嘴裡念叨死者的名字或稱謂,以讓死者來「拿錢」。
(三)超薦與煉度
在吊喪禮儀過程中佛教、道教直接地影響者喪葬儀式,僧侶、道士直接參加民間喪葬活動,誦經禮懺、設壇作齋、煉度超薦,使釋、道的信仰觀念在喪葬禮儀活動中得到了貫徹實施。延僧邀道、誦經超度成為中國喪葬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三、送葬與居喪
(一)送葬時間
把棺木靈柩送到埋葬的地點下葬,稱為送葬,又稱「出殯」。也有將出殯和下葬的日子分開的。送葬多選擇單日。古禮三日而殯、三日而葬,夏天屍體易於腐壞故十分不便,因而又有所謂「渴葬」、「血葬」,即7日內不卜而葬。
(二)送葬程式
出殯之日,先由孝子「摔盆」。盆即放在靈前燒紙用的瓦盆,暗喻給死者在陰間用的鍋,摔碎方好帶去陰間,並表示一種既定的繼承關系。出殯的儀仗順序一般是:最前面是扛著引魂幡的孝子,其後依次為靈柩、抱明器的孝子、鼓樂班子、送殯的女眷。一路上有專人撒紙錢,以「買路」送靈。送葬的規模盛況不一,視喪家貧富和權勢大小而有所區別,其懸殊甚大。
(三)下葬
到達墓地之後,將棺木徐徐放入墓坑,填土埋葬,堆起墳丘,將引魂幡插在墳上。中國早先「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挖墓坑,不築墳丘,地上也就沒有任何標志。後來不僅要築墳丘,還要植樹、立墓碑、鐫刻墓誌銘。下葬回來後,還有一套繁褥的禮儀,如進家門前要從火上邁過,以消驅邪氣等。
第二節 其他國家民族宗教的喪葬禮儀
一、古希臘羅馬人的葬禮
(一)古希臘人的葬禮
古希臘視掩埋死者是種神聖的義務,掩埋陣亡者包括敵人成為一條規定。對戰死者,將死者置於屍床之上讓人們哀悼慟哭,同時有專門的樂工領唱輓歌。婦女要哭,但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不許表現出過分的悲痛。由親屬為死者凈身,塗上油,為他穿上生前的甲胄,並在死者的口中放一枚硬幣,是付給陰間轉渡靈魂者卡戎的費用。人死後第三天,遺體要在日出之前出殯,由僱傭的哭靈人、親友護送下葬。如果火葬,死者的屍體放到柴堆上以後,將其生前所用的器物置於身旁,同時殺獻犧牲,人們圍繞火葬堆哀哭,最後點火焚燒。火葬後死者的骨灰撿入精美的容器,並在火葬堆所在地壘土築墓,將死者的骨殖葬入墓中。在這些儀式前後有專門的喪葬宴會,酬謝參加葬禮的親友,並舉行規模巨大的殯葬賽會,項目包括戰車競賽、拳術、角力、賽跑、擲鐵餅、擲標槍等,優勝者可以得重獎。歡騰熱烈的賽會,說明哀期已經過去,新的正常生活由此開始。
(二)古羅馬人的葬禮
古羅馬人死後由喪事代理(類似現在的殯儀館)派來收屍工,給死者凈身、塗油,再把遺體放到靈台上,安葬在第八天進行,出殯或隆重或簡單。在送殯行列中有樂隊、哭靈人、表演死者生平故事喜劇的演員,並帶著死者祖先的蠟面具和描繪死者業績的圖畫。在進行火葬時,先在地上撒上鮮花等,然後點燃木柴,還要在火上灑酒或香料。火熄滅後,把死者的遺骸收拾起來,灑上酒和牛奶,干後再裝入骨灰壇或骨灰盒。土葬時,屍體裝在木棺或石棺里放入墓穴。參加葬禮的人回家後要從火堆上跨過用以凈身。安葬後第九天,要在墓地進行祭祀和酒宴儀式招待客人,有時還要舉行角斗游戲。
二、古埃及人的葬禮
古埃及富人和貴族的葬禮送殯隊伍人數眾多,第一組僕人用扁擔挑著餡餅、花、瓦罐和其他勞動工具;第二組抬著陪葬用品如安樂椅、床、匣子、櫃子、拆開的馬車等;第三組搬運死者的個人用具、裝防腐處理過的死者臟器的箱子、手杖、權杖、全身人像等。石棺放在靈柩台上,靈柩台放在葬船上,葬船又放在帶滑軌的爬犁上,兩頭牛在前拉著爬犁。在墓地舉行葬儀後,將裝木乃伊的石棺放進墓中,並在旁邊分別擺好帶來的陪葬品,然後,由砌石工把入口砌死。最後在墓旁舉行追悼酒宴,請演唱者歌頌死者,感謝上帝,祝願生者愉快。窮人死後只能用粗布裹著的屍體(木乃伊),扔進被認為是窮人的公墓的深溝里,填上一層砂土,上邊再扔上新的木乃伊再填土,這樣一層又一層,稱為窮人的合葬墓。
三、基督教的葬禮
基督教喪葬禮儀的特點是簡單、庄嚴,各類禮儀包括唱詩、祈禱、讀經、宣訓、證道等。其程序先是入殮(入木),即牧師訓勉後,參加葬禮者一齊唱詩時,由親屬及幫忙的人一起將死者的遺體小心地放進棺材內;然後是告別禮拜,在靜默祈禱時思念死者生時的業績,並為遺族禱告。埋葬時親友們圍著墓穴唱聖詩、讀經,祈禱後予以安葬;最後是追思禮拜,多在忘日舉行,目的是思念故人,以死者為楷模,並盡對先人的崇敬和孝道。
四、天主教的葬禮
天主教的葬禮程序也較為簡單,開始是誦早課經行追思禮,全體親友來賓一同進行彌撒聖祭,再到靈柩前行追思禮,念誦追思已亡祝文。然後是告別式,由司祭降福祭品,由死者親人自行奠拜。然後按照尊卑長幼的順序向靈柩灑聖水,行鞠躬禮,或向遺像上香。接著是封棺出殯,出殯行列的順序是遺像在先,其後是彩挽、輓聯、花環,接著是由大鼓等樂器組成的樂隊。教友、司祭走在靈柩前面,靈柩後面是死者的親屬家人和前來吊喪的親朋好友。到了墓地,則請司祭降福墓壙後將棺木掩土埋葬。
五、俄羅斯斯拉夫民族的葬禮
俄羅斯人早在10世紀就信奉基督教,但後來在長達2~3百年的時間內, 許多鄉村居民則按照多神教的習俗安葬死者,有時還把基督教和多神教兩種宗教葬禮結合起來。人死後要給死者凈身,換上干凈華貴的衣服。從死後到安葬前,每天夜間都要由受雇的誦讀者讀聖詩和作安魂祈禱。
東斯拉夫民族習俗,死者在安葬時,要穿和舉行婚禮時一樣的衣服。年輕未婚的姑娘或男子死了,安葬時也要象結婚時一樣打扮。在烏克蘭,未婚的姑娘死後要舉行結婚摹仿儀式,請來媒婆、辦喜事的人等,還就要選一個年輕人扮「鰥夫」,給姑娘的手指上戴上鑲寶石的鍍金戒指,如同中國的冥婚。
六、伊斯蘭教教徒葬禮
伊斯蘭教對待葬禮的觀念有著自己的特點,認為所有的穆斯林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主張人們在生前多做善事,穆聖說「多記得死亡,為死亡多做善功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有的國家讓臨終者面向天房,靠右側而卧,並對臨終者頌讀《雅辛章》,認為這樣可以減輕他的罪行。伊斯蘭教徒死後不用棺材,用棉布做的屍衣把死者裹起來,死後第三天在阿訇的引導下用抬床將死者送至墓地,有的國家要在墓底上鋪氈毯。安葬時不舉行盛大喪禮,僅由阿訇念誦祈禱文。穆斯林的墳墓崇尚節儉,甚至不留任何標志,中國的穆斯林墳墓有樹碑的,大約是受現代喪葬禮儀的影響所致。
七、猶太人的葬禮
猶太人力求盡可能快的安葬死者,他們的傳統看法是,盡快安葬是對死者的尊敬。他們還主張節儉,包死者遺體的布用普通的亞麻布,棺材用普通木製棺材。他們認為簡朴象徵著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猶太人也不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因為他們認為「人就是由塵灰變來的,死了應再變成塵灰。」如果是父母死了,要由死者的孩子讀一種特殊的祈禱文。
八、襖教教徒葬禮
襖教教徒死了以後,家人要吃齋3天,並請神職人員念祈文。第三天夜裡, 要用帶血的祭品和宗教供品供火──讓火照亮供品肉和死者的衣服。在前30天每天都要為死者備供品。到第30天再供第二次帶血的祭品,一年以後還要供一次帶血的祭品。以後每年都要對死者的靈魂進行一次祭祀,直到滿30年。襖教教徒把死屍看作是邪惡之軀,生者應避免和死人接觸,因此屍體的搬運和安葬都由專業人員進行。
九、其他民族或宗教的葬禮
許多民族都認為與死屍接觸是危險的,北美達科塔部族的印第安人,在殺人或接觸過屍體之後,要採用氣浴凈身。在馬達加斯加,凡是參加過送殯的人,在沒有洗澡之前不得進入庭院。祖魯人、卡非爾人及其他非洲部族,在安葬死者後也要通過洗腳禮來凈身。有的民族清洗時用火不用水,如南非的巴蘇陀部族,孩子從墓地走過後,母親就要在他的兩腿旁點燃起小火,以驅邪魔。日本神道教宣布,任何與死亡有關的都是不幹凈的,按照神道教教徒的信仰,每年要進行兩次全民洗禮。aware天 貓
⑶ 伊斯蘭教是如何傳教的
(1)伊斯蘭教是從阿拉伯地區的一個國家的宗教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宗教宗教。阿拉伯伊斯蘭國通過各種手段廣泛傳播,例如不斷的外部擴張,商業聯系,文化交流以及將教師派往世界其他地方的結果。
(2)四大哈里發(632~661)期間。在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後,他最親密的門徒,阿布伯克爾,奧馬爾,奧斯曼和阿里,先後繼承了他的職業生涯,稱之為「哈里發」(意為安拉使者的繼承人)。在四個哈里發的30年中,他們為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3)吳邁耶王朝(661~750)時期。在661年,它由Mu'awiyah(600-680)創立,他出生在Wu Maiye家庭,並在大馬士革定居。
(4)阿拔斯王朝(750~1258)時期。 750年,它由阿布阿巴斯(722-754)創立,並在巴格達定居。在政治上,哈里發屈服於「地球上安拉的陰影」,並奉行同等重視宗教和世俗主義的政策。
(5)奧斯帝國時期(1299~1922)。在13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亞崛起。 1299年,他的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致電蘇丹並正式建立了奧斯曼帝國。
(6)在6世紀和16世紀,反對奧斯曼帝國的波斯薩法維王朝和印度的莫卧兒王朝出現在伊斯蘭世界。 Shia Safavid王朝(1502-1722)於16世紀初在伊朗成立,其領土位於阿富汗東部,西大叻河以北,Amu Darya以北,波斯灣以南,以及什葉派至國教。掀起波斯伊斯蘭文化的復興。
(7)伊斯蘭教早日傳播到世界與阿拉伯帝國向外征服密切相關。但自10世紀以來,伊斯蘭教在非洲,亞洲和東南亞的廣泛傳播,以及伊斯蘭化的進程,往往是通過貿易活動,文化交流和教師的傳教活動來實現的。
(3)穆斯林傳染擴展閱讀:
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的伊斯蘭教一般被認為是在651年(唐朝的第二年)從阿拉伯人引入中國的泉州,廣州等地。那時,伊斯蘭教的光明時期,東正教會非常接近先知的時代。那時,主要有阿拉伯商人,士兵和阿姨。根據「隋書」的記載。
伊斯蘭教分為兩大派,遜尼派和什葉派。中國主要是遜尼派。在回族,維吾爾族,韃靼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東鄉族,撒拉族,寶安族等少數民族20多萬人最信仰伊斯蘭教。
1953年5月11日,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在北京成立。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是中國穆斯林的國家宗教團體。其宗旨和使命是:協助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弘揚伊斯蘭教的基本精神和優良傳統,代表穆斯林的合法權益。
⑷ 伊斯蘭教的傳播是怎樣的
伊斯蘭教最初主要在貧困而缺乏文化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如貝都印人中間得到傳播,反映了阿拉伯民族要求進一步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和形成集權國家的迫切願望。穆罕默德在世之日,就致力於建立以伊斯蘭教為最高信仰的統一的阿拉伯帝國。他的形象被描繪為一手拿《古蘭經》、一手持劍的英雄,意味著信仰與征服。在他死後的50年間,歷屆哈里發(阿拉伯政教合一的領袖,意為「繼承人」)不斷向外擴張,他們從拜占廷帝國奪取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把拜占廷式的基督教教堂改造成為清真寺,征服伊朗高原,擊敗波斯的薩珊朝(中國古籍稱「安息國」),在烏瑪雅德朝(公元661年-750年)進一步擴張,向東深入中亞地區,占據阿富汗和印度北部,並一度威脅中國西部邊境,唐史稱之為「大食國」。向西進入非洲,沿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公元711年),從而踏上了歐洲的領土。
烏瑪雅德王朝建都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在那裡建造了宮殿和清真寺。後來,阿巴斯王朝(公元750年-1258年)遷都於今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在這里興建的宮殿和寺院,明顯地受到薩珊朝波斯藝術的影響。阿巴斯朝阿拉伯王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伊斯蘭建築和繪畫藝術的黃金時代。
⑸ 現在伊斯蘭教通過什麼方式傳播教義
在中國不具備宗教發展的社會條件,雖然是宗教信仰自由,但無法主動去接觸社會,無法開展廣泛宣傳——通過報紙、電視等,也不可能派傳教士。伊斯蘭教也是如此,所以伊斯蘭教主要是在信仰伊斯蘭的少數民族內部傳播的,更多的是家族傳承,民族自發,而清真寺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既是宗教活動場所,又是教育機構。所以,伊斯蘭主要通過家庭和清真寺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動來傳播教義的。當然,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就開辦了一些穆斯林幼兒園和小學。
⑹ 伊斯蘭教產生的原因和傳播的重大影響
產生:
伊斯蘭教起源於公元七世紀初,由阿拉伯半島麥加人穆罕默德所創建。其教義主要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經典,信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並信仰「死後復活」、「末日審判」等。目前信徒約6億人。主要流傳在西亞、北非、南亞、東南亞。聖地是麥加和麥地那。
傳播的影響:
打破了狹隘的民族界限,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最重要)。 伊斯蘭教之所以和平和迅速的傳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伊斯蘭教信條的簡潔明了。伊斯蘭召喚人類信仰應受崇拜的獨一的造物主-真主。伊斯蘭同時不斷地教導人類應用智慧和觀察的能力來認識真理。在很短的時間內,人類以往偉大文明的結晶及文學藝術事業得到迅猛的發展。正如先知所教誨的「求知是每一位穆斯林男女應盡的責任」。東西方思想和新老觀念的融合,帶動了醫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建築學、藝術、文學以及歷史學等領域的前所未有的進步。許多關鍵的學科及概念體系,諸如代數學、阿拉伯數字,以及零的概念(對於數理科學的進步至關重要)都是經由伊斯蘭文明傳播到中世紀的歐洲大陸。許多復雜的儀器,包括觀象儀(星盤)、象限儀和精確的航海圖的發展為歐洲人的遠航探索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⑺ 伊斯蘭教的傳播分布
伊斯蘭教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歐、北美、澳洲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展,是上述地區發展最快的宗教。伊斯蘭教的復興人為穆罕默德,在610年,為了統一內亂的阿拉伯半島,他建立了伊斯蘭教,之後又建立了穆斯林軍隊打下了周邊國家,成為地跨歐、非、亞的大帝國,與之前的古羅馬帝國相似,但是由於是以武力打下的,在10世紀之後就衰竭了。它自創興到21世紀初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和一種文化體系,傳入世界各地後,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對許多國家和民族的社會發展、政治結構、經濟形態、文化風尚、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亞非50多個伊斯蘭國家中,穆斯林佔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在30多個國家中,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盡管穆斯林們分布於世界各地,國籍,民族、膚色和語言各不相同,卻共同恪守著那古老而純潔的教義,即宇宙間只有一個主宰——「安拉」,並且依照各自的理解,遵循著《古蘭經》的教義。在當代,伊斯蘭國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國際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愈益重要的作用。
伊斯蘭教的復興者穆罕默德曾經說過:「求知對穆斯林男女都是天命。」「求知須從搖籃到墳墓。」「教育孩子一次,強於施糧一升。」「你們教人知識,給人方便,報人喜訓,不可恐嚇,若生氣動怒時應當沉默。」
「哲理是:信士的遺失物,無論在哪裡發現它,信士必當拾取。」「愚昧是最卑賤的貧窮;智慧是最寶貴的財富;驕傲是最令人難受的孤獨。」
他的話鼓舞了廣大穆斯林求知的願望。從公元七世紀開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著海陸交通線到達了世界各地。他們或是進行貿易,又或是旅行,伊斯蘭教亦跟隨著他們傳播著。
⑻ 伊斯蘭教有哪些傳播過程
伊斯蘭教最初主要在貧困而缺乏文化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如貝都印人中間得到傳播,反映了阿拉伯民族要求進一步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和形成集權國家的迫切願望。穆罕默德在世之日,就致力於建立以伊斯蘭教為最高信仰的統一的阿拉伯帝國。他的形象被描繪為一手拿《古蘭經》、一手持劍的英雄,意味著信仰與征服。在他死後的50年間,歷屆哈里發(阿拉伯政教合一的領袖,意為「繼承人」)不斷向外擴張,他們從拜占廷帝國奪取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把拜占廷式的基督教教堂改造成為清真寺,征服伊朗高原,擊敗波斯的薩珊朝(中國古籍稱「安息國」),在烏瑪雅德朝(公元661年~750年)進一步擴張,向東深入中亞地區,占據阿富汗和印度北部,並一度威脅中國西部邊境,唐史稱之為「大食國」。向西進入非洲,沿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公元711年),從而踏上了歐洲的領土。
⑼ 伊斯蘭教產生和傳播的重大影響
產生:
伊斯蘭教起源於公元七世紀初,由阿拉伯半島麥加人穆罕默德所創建。其教義主要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經典,信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並信仰「死後復活」、「末日審判」等。目前信徒約6億人。主要流傳在西亞、北非、南亞、東南亞。聖地是麥加和麥地那。
傳播的影響:
打破了狹隘的民族界限,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最重要)。 伊斯蘭教之所以和平和迅速的傳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伊斯蘭教信條的簡潔明了。伊斯蘭召喚人類信仰應受崇拜的獨一的造物主-真主。伊斯蘭同時不斷地教導人類應用智慧和觀察的能力來認識真理。在很短的時間內,人類以往偉大文明的結晶及文學藝術事業得到迅猛的發展。正如先知所教誨的「求知是每一位穆斯林男女應盡的責任」。東西方思想和新老觀念的融合,帶動了醫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建築學、藝術、文學以及歷史學等領域的前所未有的進步。許多關鍵的學科及概念體系,諸如代數學、阿拉伯數字,以及零的概念(對於數理科學的進步至關重要)都是經由伊斯蘭文明傳播到中世紀的歐洲大陸。許多復雜的儀器,包括觀象儀(星盤)、象限儀和精確的航海圖的發展為歐洲人的遠航探索提供了必備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