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熱息痛過敏
❶ 為什麼我吃撲熱息痛會過敏,全身起疙瘩,以前吃為什麼
葯物過敏是由葯物降解產物或雜質引起的,通常與用葯劑量無關,僅見於少數過敏體質病人。特異性過敏體質病人即使是使用常規劑量或小劑量時同樣會發生過敏反應。葯物過敏反應一般發生在用葯的當時或片刻後,也有的發生在用葯後的較長一段時間內。
過敏反應是一類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免疫反應 的異常,無論是過強或過弱,對身體都是不利的,會引起一系列的病變;由葯物引起的這種情況就是葯物過敏。常表現為皮膚潮紅、發癢、心悸、皮疹、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或死亡。
常見的葯物如青黴素、頭孢唑啉、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普魯卡因、精製破傷風抗毒素、磷黴素鈉、復方新諾明、細胞色素C、各種疫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黃連素等均可引起過敏反應,其中青黴系過敏反應發生率居各種葯物過敏反應的首位,約佔用葯人數的0.7%~10%,其過敏性休克發生率也最高,佔用葯人數的0.004%~0.015%,其中過敏性休克發病最急驟,危險最大,通常在注射後數秒鍾(甚至在剛注射的一瞬間)發生。也有在數分鍾到半小時或在連續用葯的過程中發生。注射青黴素停葯72小時以上者,必須重新進行皮試,陰性者方可再用此葯。另外,換用不同廠家生產或不同批號的青黴素,亦必須皮試,陰性者方可再用。另外,衛生部規定青黴素制劑(包括長效制劑、半合成制劑),不論採用何種給葯途徑(即使是口服給葯),用葯前都要做皮膚試驗,陰性者方可使用。近年,衛生部審核批准青黴V鉀片免做皮膚過敏試驗。總之,青黴素皮試呈陽性者禁用青黴素類各種制劑。
IgE與過敏
血清IgE升高是過敏性疾病最有力的提示。過敏原進入機體誘導產生特異性IgE,IgE結合到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使機體進入對該過敏原特異致敏狀態,當過敏原再次接觸時,與細胞膜上的IgE受體結合引起一系列生化反應,繼而釋放出諸如組織胺等各種與過敏反應和炎症有關的生物活性介質。
過敏是一種免疫疾病,是人體內免疫功用失調呈現不平衡的情況。過敏體質患者,在臨床上調查的時分,往往發現多種過敏反響性疾病常可見於同一患者,與正常人比較,過敏體質患者血清IgE顯著升高,肥大細胞數較多並且細胞膜上的IgE受體也較多。臨床醫學經過細胞水平研討證明:輔助性T細胞及其發作的細胞因子對IgE的組成起重要調理效果。依據排泄細胞因子品種的不一樣,將輔助性細胞分成為TH1和TH2兩個亞群。而TH2細胞排泄的細胞因子主要在抗體構成及過敏反響過程中起效果。TH1和TH2之間經過細胞因子而相互調理,在健康情況下,TH1和TH2會相互平衡,且同時接受輔助性T細胞調控,在輔助性T細胞調控能力欠缺時或接觸到某些異性蛋白質或細微分子(如塵蟎、花粉或海鮮食物等)後,TH2過度活化,致使TH2細胞激素排泄量過高,促使IgE升高,使血清中IgE濃度上升,從而引發過敏。降低IgE抗體需補充獲得降低血清IgE抗體的復方抗過敏益生菌菌株。
降IgE
研究證實,唾液乳桿菌,格氏乳桿菌,約氏乳桿菌,副乾酪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都具有顯著的抗過敏功能,其中唾液乳桿菌是研究最多的抗過敏的乳酸菌分離菌株,唾液乳桿菌集中存在於康敏元益生菌當中,採用了具有增強抗過敏能力的、生理上可接受的益生菌組合物,通過促進白介素質12(IL-12)和干擾素γ的分泌增加,可有效改善過敏症狀,調控Th1型免疫反應而抑制免疫球蛋白IgE,改善Th2型免疫反應過度的過敏現象的方法。抗過敏益生菌菌株和腸道壁上的樹突裝細胞上的受體結合,活化細胞內的轉譯蛋白移至核內而釋放大量細胞激素,屬於先天免疫的一個環節,因此,藉由其細胞壁多糖尿病類物質如肽聚糖、脂多糖、多糖等,經先天免疫系統,確實能活化T細胞的發育。
過敏
過敏遺傳因素
過敏會由父母遺傳給子女,父母皆無過敏遺傳機率佔5-20%;父母其中一方過敏遺傳機率佔20-50%;父母雙方過敏遺傳機率高達80%以上。加上日益惡化的生活環境及食物鏈的轉變,各種速成食物擺滿餐桌及食品添加劑的大量使用,使各種過敏疾病在近十年翻了幾倍,已成社會流行病,發病人群每年都在成倍的增加。
過敏環境因素
有關過敏疾病的增加,認為與環境的變化有密切關系,特別是在生活環境及飲食方面有更明顯的關系。人體腸道中的益生菌會刺激免疫系統作用,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食品所含抗生素或是類固醇的含量太高的話,都會導致腸道內的益生菌降低,因而無法有效地刺激免疫細胞中輔助型T細胞1(Th1)的生成,而這些輔助型T細胞1的生成與輔助型T細胞2(Th2)相關過敏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如果能利用抗過敏益生菌刺激免疫系統,激發可以調節過敏免疫反應中的Th1型免疫反應來平衡過敏所發引發的Th2型免疫反應,將可達到改善過敏體質的效果。
❷ 發燒燒了三天還未退熱。前天去醫院的時候醫生開了撲熱息痛。但是我對撲熱息痛過敏。身上會有皮疹。一直退
發燒就是存在病毒感染有炎症,去連續輸液!免疫力太低了身體
❸ 撲熱息痛這個葯有什麼副作用啊
撲熱息痛就是對乙醯氨基酚,它在常規用量下不良反應較少,它不能長期用葯,會引起專急性肝壞死。屬在用於發燒一般不超過3天,鎮痛不超過10天。1、肝臟的毒副反應:長期服用或過量服用均可引起肝細胞壞死。撲熱息痛引起肝細胞壞死是其直接對肝細胞的作用,可能是過量服用撲熱息痛致使體內生成一種毒性代謝產物,當積存達到一定量時,造成肝臟甘胱谷肽耗竭,使肝臟解毒能力大大下降,毒性代謝產物破壞肝細胞,產生細胞變性和壞死。由於過量撲熱息痛所致急性肝小葉中心性壞死,進展迅速者可發生暴發性肝功能衰竭並引起死亡。 2、腎臟的毒副反應:過量撲熱息痛所生成的毒性代謝產物同樣可損害腎臟,造成腎細胞壞死,特別是合用水楊酸鈉或咖啡因時,更易損傷腎臟。 3、血液系統的毒副反應:長期過量撲熱息痛,所生成的毒性代謝產物可直接作用於骨髓造血系統,構成破壞,還可能誘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白血病。 4、神經系統的毒副反應:如果小兒過量服用撲熱息痛,還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中毒症狀,主要出現大腦損害、神經功能減退、陷入昏迷等。
❹ 撲熱息痛過敏 哪些葯我不能用
退燒應該要用退燒葯物 如果39一下撲熱息痛還行,不然就要用布洛芬或雙氯芬酸了
❺ 對撲熱息痛過敏是怎麼回事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可能對任何葯物產生過敏反應!
如果知道是對撲熱息痛過敏,以後用葯時注意不要再服用含有撲熱息痛成分的葯物!
❻ 撲熱息痛的不良反應都有什麼症壯
我看了,你哥們身上紅紅的,也有可能是吃這個葯吃的,就像二樓說的過敏一樣,這個葯吃了也過敏.具體請看文章:
在解熱鎮痛葯物中,撲熱息痛是最常用的、相對安全系數大的葯物,中小劑量應用除仍有過敏反應,以及長期應用有胃粘膜損害、腎功能不全外,一般情況下是安全的,因此它適用於包括兒童、老年人在內的各個年齡段的患者,具有良好的退熱和止痛作用。
但不可忽視的是,撲熱息痛切忌劑量過大,若過量(成人日服量超過 10- 15克) 則會產生中毒症狀,初期為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厭食和腹痛,服葯 12- 48小時內出現黃症。谷丙轉氨酶(GPT)升高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肝損害症狀,嚴重者可致肝昏迷及死亡。
過量撲熱息痛所致肝損害與其毒性代謝產物有關,使之堆積於肝細胞內,產生不可逆損傷和壞死。一般來說,要達到1O克以上的使用劑量,臨床醫生無論如何是不會開出這類處方的,過量的原因大多為患者誤服或盲目加大劑量。因此要加強醫葯知識宣傳,杜絕過量服用撲熱息痛。
一旦發生過量服用撲熱息痛,應按一般葯物中毒處理原則治療,立即洗胃和對症處理,給予護肝劑,並使用半胱氨酸或蛋氨酸制劑解毒,用葯越早越好,若超過15個小時方才給葯,就會失去作用。能夠及時發現,早期處理,絕大多數患者的肝功能將得到有效保護,僅可能出現肝功能輕度異常,月余可恢復正常。
❼ 撲熱息痛過敏的臨床表現!!
你好:
撲熱息痛,中文名:對乙醯氨基酚
葯理:
葯效學
本品鎮痛作用的機制尚未十分明了,可能是通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包括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以及阻斷痛覺神經末梢的沖動而產生鎮痛,後者可能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使痛覺受體敏感的物質(如5-羥色胺、緩激肽等)的合成有關。解熱作用則可能是通過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而起作用,可能與下視丘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有關。
葯動學
口服後自胃腸道吸收迅速、完全( 在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後服葯可能降低吸收),吸收後在體液中分布均勻,約有 25%與血漿蛋白結合。小量時(血葯濃度<60μg/ml)與蛋白結合不明顯, 大量或中毒量則結合率較高, 可達43%。本品90~95%在肝臟代謝,主要與葡糖醛酸、硫酸及半胱氨酸結合。中間代謝產物對肝臟有毒性作用。半衰期β一般為1~4小時(平均2小時), 腎功能不全時不變,但在某些肝臟疾患者可能延長, 老年人和新生兒可有所延長, 小兒則有所縮短。口服後0.5~2小時血葯濃度可達峰值, 劑量在650mg 以下時血葯濃度為5~20μg/ml, 作用持續時間為3~4小時。 哺乳期間婦女服用本品650mg,1~2小時報乳汁中濃度為10~15μg/ml; 半衰期β為1.35~3.5小時。本品主要以與葡糖醛酸結合的形式從腎臟排泄,24 小時內約有3%以原形隨尿排出。
適應症:
本品為乙醯苯胺類解熱鎮痛葯,其解熱作用與阿司匹林相似,而鎮痛作用較弱。適用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疼痛,如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關節痛、神經痛以及偏頭痛、痛經等。本品因僅能緩解症狀,消炎作用極微,且不能消除關節炎引起的紅、腫、活動障礙,故不能用以代替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體抗炎葯治療各種類型關節炎。但本品可用於對阿司匹林過敏、不耐受或不適於應用阿司匹林的病例,如水痘、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包括應用抗凝治療的病例),以及消化性潰瘍、胃炎等。應用本品時必要時還須同時應用其他療法解除疼痛或發熱的原因。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口服。一次 0.3—0.6g,每 4小時 1次,或每日 4次;一日量不宜超過 2g,療程為退熱一般不超過 3天,為鎮痛不宜超過 10天。
2.小兒常用量口服。按體重每次 10—15mg/kg或按體表面積每天 1.5g/平方米,分次服,每4—6小時 1次;12歲以下小兒每 24小時不超過 5次量,療程不超過 5天。
[制劑與規格]對乙醯氨基酚片(1)0.38(2)0.5g
口服,每次0.25-0.5g,一日3-4次.最大劑量一日2g,療程不宜過10日.兒童:2-3歲日160mg,4-5歲日240mg,6-8歲日320mg,9-10歲日400mg,11歲日480mg,每4小時服一次,或必要時服.長期使用有腎病綜合症,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
禁 用慎用:
(1)交叉過敏反應:對阿司匹林過敏者對本品一般不發生過敏反應。但有報告在因阿司匹林過敏發生喘息的病人中,少數(<5%)可於服用本品後發生輕度支氣管痙攣性反應。
(2)本品可通過胎盤,故應考慮到孕婦用本品後可能對胎兒造成的不良影響。
(3)雖然哺乳期婦女服用本品後在乳汁中可達一定濃度,但在哺乳嬰兒尿中尚未發現過本品或本品代謝產物排出。
(4)下列情況應慎用;①乙醇中毒、肝病或病毒性肝炎時,有增加肝臟毒性作用的危險;②腎功能不全,雖可偶用,但如長期大量應用,有增加腎臟毒性的危險。
3歲以下兒童及新生兒避免使用。肝病時發生不良反應的危險性加大,有嚴重心、腎或肺疾患的患者應嚴格控制使用此葯。
給葯說明:
給葯前應注意患者肝、腎功能,對長期較大劑量用葯者應定期復查(包括血象、肝腎功能等)。
()在大量用葯或長期治療期間應定期作造血功能及肝功能檢查。
長期使用有腎病綜合症,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
不良反應:
(1)一般劑量較少引起不良反應,對胃腸刺激小,不會引起胃腸出血。少數病例可發生粒細胞缺乏症、高鐵血紅蛋白血症、過敏性皮炎(皮疹、皮膚瘙癢等)、肝炎、血小板減少症等。
(2)長期大量用葯,尤其是在腎功能低下者,可出現腎絞痛或急性腎功能衰竭(少尿、尿毒症)。
(3)服用超量(包括中毒量)時,可很快出現惡心、嘔吐、胃痛或胃痙攣、腹瀉、厭食、多汗等症狀,且可持續 24小時。2—4天內出現肝功能損害,表現為肝區疼痛、肝腫大、黃疸。第 3—5天肝功能異常可達高峰,第 4~6天可出現明顯的肝功能衰竭,表現為肝性腦病(精神、神志障礙,躁動,嗜睡)、抽搐、呼吸抑制、昏迷等腦水腫症狀,以及凝血障礙、胃腸道出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低血糖、酸中毒、心律失常、循環衰竭、腎小管壞死。曾有報道一次服用 8—15g導致嚴重肝壞死,並於數日內死亡。
白細胞減少,皮疹.精神病性反應.嚴重過量時可引起肝腎損害,死亡.長期使用有腎病綜合症,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
[心血管系統]心血管性虛脫是嚴重過量引起肝中毒的一個表現。
[呼吸系統]它能使對阿司匹林過敏患者的支氣管痙攣加重,因此,在同時應用此葯和復方阿司匹林時應注意此點。嚴重中毒時可抑制呼吸中樞。
[神經系統]過量致有肝壞死時可出現精神錯亂、激動和注意力障礙,但通常不會有意識喪失。
[消化系統]過量可引起急性肝損害,偶伴有腎小管壞死,伴胰腺炎更罕見。有報道3例每天服5~8g共數周,血清肝細胞酶短暫性升高,組織學證明為中毒性肝炎,長期飲酒者對此葯有異乎尋常的敏感性。
[泌尿系統]長期服用大劑量對乙醯氨基酚可致有腎病,包括乳頭壞死性腎衰。
[造血系統]可以認為對乙醯氨基酚是潛在的誘發血小板減少的葯物。
[皮膚]可發生蕁麻疹以及偶見皮炎伴瘙癢,有發生固定性葯疹者。
相互作用:
(1)在長期飲酒或應用其他肝酶誘導劑,尤其是應用巴比妥類或其他抗痙葯的患者,長期或超量服用本品時,更有發生肝臟毒性反應的危險。
(2)抗凝葯:大量或長期應用本品時,因可減少凝血因子在肝內的合成,有增強抗凝葯的作用,故抗凝葯的用量應根據凝血酶原時間進行調整。
(3)長期大量與阿司匹林、其他水楊酸鹽制劑或其他非甾體類消炎葯合用時(如每年累積用量至 1000g,應用 3年以上時),可明顯增加腎毒性(包括腎乳頭壞死、腎及膀胱癌瘤等)的危險。
(4)與抗病毒葯齊多夫定(zidovudine)合用時,由於兩葯可互相降低與葡糖醛酸的結合作用而降低清除率,從而增加毒性,因此應避免同時應用。
二氟尼柳(Diflunisal)使血中對乙醯氨基酚濃度升高。口服避孕葯加速它在腎臟的排泄,而降低它的作用。能誘導肝酶的葯物使它的中毒更嚴重。它與香豆素類葯合用,使凝血時間更延長。
撲爾敏:
中文名:馬來酸氯苯那敏
葯理:
競爭性阻斷組胺H1受體的作用甚強,對中樞抑製作用較輕,抗膽鹼作用亦較弱,是最常用的抗組胺葯。服後10~30分鍾生效,能持續3~6小時。思睡反應較輕,適用於白天需要工作者服用。
適應症:
臨床主要用於皮膚黏膜的過敏性疾病,如蕁麻疹、枯草熱、過敏性鼻炎、葯疹、蟲咬、神經性皮炎等。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每次4毫克,每日1~3次;兒童每日3次,1歲以下每次0.3毫克;1~3歲每次0.3~0.5毫克;4~6歲每次0.5~1.0毫克;7~9歲每次1.0~1.5毫克;10~12歲每次1.5~2毫克;12歲以上每次2~4毫克。
禁用慎用:
癲癇病人、嬰兒及哺乳期婦女禁用,高空作業、機械操作者禁用。
老年病人使用此葯即使常用劑量,反應也較敏感,易致頭暈、頭痛、低血壓,應注意適當減量。
幽門梗阻、前列腺肥大、膀胱頸阻塞、閉角型青光眼、甲亢及高血壓病人慎用。
不良反應:
(1)可有胸悶、咽喉痛、疲勞、虛弱感、心悸或皮膚瘀斑、出血傾向,但皆很少見。此外,尚有嗜睡、痰液黏稠等反應。
(2)兒童易發生煩躁、焦慮、入睡困難和神經過敏。
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葯!
❽ 去痛片 和撲熱息痛有相同成分嗎,我過敏
有 那你也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