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菌與真菌
1. 粘菌和黏菌是一回事嗎
粘菌門
粘菌門(myxomycophyta)是介於動物和植物之間的一類生物,約有500種。它們的生活史中,一段是動物性的,另一段是植物性的。營養體是一團裸露的原生質體,多核,無葉綠素,能作變形蟲式運動,吞食固體食物,與原生動物的變形蟲很相似。但在生殖時產生具纖維素細胞壁的孢子,這是植物的性狀。
發網菌屬(stemonitis) 是粘菌中最常見的種類,其變形體呈不規則網狀,直徑數厘米,能藉助體形的改變在陰濕處的腐木或枯葉上緩慢爬行,並能吞食固體食物。在繁殖時,變形體爬到乾燥光亮的地方,形成很多發狀突起,每個突起發育成一個具柄的孢子囊(子實體)。孢子囊通常長筒形,外有包被(peridium)。孢子囊柄伸入囊內的部分,稱囊軸(columella),囊內有孢絲(capillitium)交織成孢網。然後原生質團中的許多核進行減數分裂,原生質團割裂成許多塊單核的小原生質,每塊小原生質分泌出細胞壁,形成1個孢子,藏在孢絲的網眼中。成熟時,包被破裂,藉助孢網的彈力把孢子彈出。
孢子在適合的環境下,即可萌發為具2條不等長鞭毛的游動細胞。游動細胞的鞭毛可以收縮,使游動細胞變成1個變形體狀細胞,稱變形菌胞。由游動細胞或變形菌胞兩兩配合,形成合子,合子不經過休眠,合子核進行多次有絲分裂,形成多數雙倍體核,構成1個多核的變形體。
粘菌的大多數種類生於森林中陰暗和潮濕的地方,多在腐木、落葉或其他濕潤的有機物上。只有幾個種寄生在經濟植物上,危害寄主。
粘菌(slime mold)是一類有趣的真核微生物,它們既像真菌,又似原生動物,有的學者曾稱之為粘菌蟲(mycetozoa)。在分類上,粘菌隸屬於真菌界。它們的經濟價值尚待研究開發。
黏菌是一群類似黴菌的生物,會形成具有細胞壁的孢子,但是生活史中沒有菌絲的出現,而有一段黏黏的時期,因而得名(slime molds)。這段黏黏的時期是黏菌的營養生長期,細胞不具細胞壁,如同變形蟲一樣的,可任意改變體形,故又稱為」變形菌」(荻原博光等, 1995),被歸入和原生動物一樣的生物界: protozoa (hawksworth et al., 1995)。在這protozoa生物界中,黏菌被分成四門(4 phyla);其中的myxomycota是成員最多的一門,包含兩個綱。下文所講述的是其中的一個綱(class): myxomycetes,也就是一般人所稱的黏菌。
myxomycetes又名為真黏菌(true slime molds),以別於細胞黏菌的網柱黏菌門(dictyosteliomycota)和myxomycota中的另一個綱: protosteliomycetes (原柱黏菌綱)。包含六目12科60屬。
黏菌(myxomycetes)大多性喜陰涼潮濕的場所,因而只要足夠潮濕的有基物質都可能成為其棲息之所,常見的棲息地(子實體形成、出現地)有腐木、枯枝、落葉、枯草等腐爛的植物殘留物。庭院中或野外的活樹干、樹枝上也常見有其蹤影,特別是在下雨時節過後數天(3~7天),可以看到不少的樹皮黏菌。其他尚有糞生黏菌、雪缐黏菌等。在自然界中,黏菌分布甚廣,常是世界性的,地區性的黏菌記錄多寡,往往與當地參與採集人員多寡相關,越多有興趣人士參與採集,就會有更多的區域性黏菌種類被開采發掘出來。常見的黏菌有: arcyria cinerea(灰團網黏菌)、a. denudata(暗紅團網黏菌)、cribraria confusa(惑篩黏菌)、dictydium cancelatum (燈籠黏菌)、lycogala epidendrum(粉瘤黏菌)、physarum mellum(淡黃絨泡黏菌)、stemonitis splendens (大孔美發網黏菌)等
2. 細菌和真菌什麼區別
細菌性病害主要表現為:壞死與腐爛,萎蔫與畸形。壞死、腐爛與畸形,都是細菌破了薄細胞壁細胞組織所導致的後果。在其網狀葉脈的葉片上,病斑呈多角斑,病斑周圍有黃色的暈環。在肥厚組織或果實上的病斑,多為圓形。在柔嫩肉、多汁的組織上,組織死亡易生腐爛。有的部位被害後發生促進性病變,形成腫瘤,這種現象多發生在根或莖上。萎蔫是細胞侵染維管束的結果,可局部或全部發生。維管束細胞被破壞後,水分、營養物質不能正常輸送,會造成植株萎蔫死亡。
細菌性病害沒有菌絲、孢子,病斑表面沒有霉狀物,但有菌膿(除根癌病菌)溢出,病斑表面光滑,這是診斷細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據。真菌性病害的類型、種類繁多,引起的病害症狀也千變萬化。但是,凡屬真菌性病害,無論發生在什麼部位,症狀表現如何,在潮濕的條件下都有菌絲、孢子產生。這是判斷真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據。
病害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包括細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就是缺素症。病毒性病害在多數情況下以系統侵染的方式侵害農作物,並使受害植株發生系統症狀,產生矮化、叢枝、畸形潰瘍等特殊症狀。病毒病害的傳播、侵染和致害過程與細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的表現有很大的區別,在防治上對病毒病僅僅依靠單一的技術手段往往很不奏效,所以要實行綜合措施為主進行防治。
另各種真菌性病害:
1.根腫菌屬和粉痂菌屬。多引發細胞膨大分裂,使受害部位呈根腫或癭瘤。
2.霜霉屬和盤梗霉屬真菌。多引發霜霉病,腐生和弱寄生菌,使作物的花、果實、塊根、塊莖等儲藏器官的組織壞死。
3.子囊菌亞門真菌中的白粉菌。在寄主的葉片下面呈白色或灰色的霉層,布滿整個葉片,後期散生黑色小點。
4.擔子菌亞門中的黑粉菌和銹菌。可誘發黑粉病和銹病。
5.半知菌亞門的真菌。引發寄主發生性的組織壞死,其中無孢子目病原真菌,主要侵害根部和莖基部,造成根腐和莖基腐。
6.芽孢綱病原真菌。以侵害作物的疏導組織為主,造成全株系統發病,如枯萎病,黃萎病等。
7.腔孢菌綱的黑盤孢菌。其表現症狀為常見的炭疽病,病斑為同心輪紋排列的小黑點,有的還分泌粉紅色或白色的黏液。
8.球殼菌目的真菌。引起的病狀類型較多:斑點型的,主要危害葉片;潰瘍型的,主要危害莖、枝條;腐爛型的,被害部位形成干腐或濕腐。
真菌 細菌 病毒 的區別:
這可是針對蔬菜病害的一種做好區別的方法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個龐大的家族,在蔬菜上出現的約有1000種,常見的有800種左右,占整個蔬菜病害的8
3. 細菌和真菌的區別
4. 比較細菌、黏菌、真菌的特徵
細菌是原核生物
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的是多細胞的。
細菌
特點: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組成,當然上述的是一般細胞所具有的基本結構,但是有很多細菌能在這個大自然生活存在是因為他們還具有特殊的結構既:莢膜,鞭毛,菌毛,芽孢!
黏菌(Myxomycetes)大多性喜陰涼潮濕的場所,因而只要足夠潮濕的有基物質都可能成為其棲息之所,常見的棲息地(子實體形成、出現地)有腐木、枯枝、落葉、枯草等腐爛的植物殘留物。庭院中或野外的活樹干、樹枝上也常見有其蹤影,特別是在下雨時節過後數天(3~7天),可以看到不少的樹皮黏菌。其他尚有糞生黏菌、雪線黏菌等。在自然界中,黏菌分布甚廣,常是世界性的,地區性的黏菌記錄多寡,往往與當地參與採集人員多寡相關,越多有興趣人士參與採集,就會有更多的區域性黏菌種類被開采發掘出來。
真菌是一類低等真核微生物,主要有4個特點:①有邊緣清楚的核膜包圍著細胞核,而且在一個細胞內有時可以包含多個核,其他真核生物很少出現這種現象;②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營養方式為異養吸收型,即通過細胞表面自周圍環境中吸收可溶性營養物質,不同於植物(光合作用)和動物(吞噬作用);③以產生大量無性和有性孢子進行繁殖;④除酵母菌為單細胞外,一般具有發達分枝的菌絲體。
5. 細菌,細胞,真菌有什麼區別
細菌:細菌(英文:germs;學名:bacteria),是微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擬核區(nuclear region)(或擬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兩大類群。人們通常所說的即為狹義的細菌,狹義的細菌為原核微生物的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隻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細胞骨架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
真菌:真菌(Fungus)是一種真核生物。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黴菌和酵母。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現在成為自己的界,分為四門。真菌自成一門,跟植物、動物和細菌相區別。真菌和其他三種生物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真菌的細胞有含甲殼素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壁,和植物的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組成的不同。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黏菌(現屬於變形蟲界)、卵菌及絲壺菌(被歸於囊泡藻界不等鞭毛門)不再列入真菌的范圍,但是真菌學與真菌學家的研究范圍仍包括上述物種,因此,現在把傳統的廣義真菌稱為菌物(中國大陸)或菌類(台灣、日本)。[1]
細胞:細胞(英文名:CELL)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如今比較普遍的提法是: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但病毒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一般來說,細菌等絕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動物由一個細胞組成,即單細胞生物;高等植物與高等動物則是多細胞生物。細胞可分為兩類:原核細胞、真核細胞。但也有人提出應分為三類,即把原屬於原核細胞的古核細胞獨立出來作為與之並列的一類。研究細胞的學科稱為細胞生物學。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細胞為鴕鳥的卵子。細胞的繁殖方式有直接分裂、間接分裂和減數分裂,組成細胞的元素分別是C、O、H、Ca、N、K、P、Mg、Si,其中O、C、H、N四種元素佔90%以上。[1]
(以上資料來自搜狗網路)
真菌和細菌都是細胞。
6. 真菌,細菌,粘菌解釋
細菌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回要參與者。細菌主要由細胞答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體等部分構成,有的細菌還有夾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結構。絕大多數細菌的直徑大小在0.5~5μm之間。可根據形狀分為三類,即: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粘菌門(Myxomycophyta)是介於動物和植物之間的一類生物,約有500種。它們的生活史中,一段是動物性的,另一段是植物性的。營養體是一團裸露的原生質體,多核,無葉綠素,能作變形蟲式運動,吞食固體食物,與原生動物的變形蟲很相似。但在生殖時產生具纖維素細胞壁的孢子,這是植物的性狀。
真菌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道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低等真菌的菌絲無隔膜,高等真菌的菌絲都有隔膜,前者稱為無隔菌絲,後者稱有隔菌絲。在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最具特徵性的是含有甲殼質,其次是纖維素。常見的真菌細胞器有:細胞核,線粒體,微體,核糖體,液泡,溶酶體,泡囊,內質網,微管,鞭毛等;常見的內含物有肝糖,晶體,脂體等。
7. 比較細菌.黏菌.真菌的特徵
細菌是原核生物
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的是多細胞的。
8. 真菌與菌物的區別和聯系
菌物抄是菌類的一種。其包括真菌、黏菌、卵菌和絲壺菌,它們之間在形態、營養方式和生態上有諸多的相似,因此構成了一個關系十分密切的生物類群。
真菌是單細胞或多細胞異養的真核微生物,無光合色素,細胞壁含幾丁質和纖維素。
真菌在菌物之下。
9. 高中生物:黏菌是一種介於原生動物和真菌之間的微生物,所以它的代謝類型是異養需氧型嗎
黏菌是一群類似黴菌的生物,會形成具有細胞壁的孢子,但是生活史中沒有菌絲的出現,而有一段黏黏的時期,因而得名(slime molds)。這段黏黏的時期是黏菌的營養生長期,細胞不具細胞壁,如變形蟲一樣,可任意改變體形,故又稱為「變形菌」(荻原博光等, 1995),歸入原生生物界 (Hawksworth et al., 1995)。既然是原生動物門,那一定是異養型生物,也一定不具有線粒體,不能進行有氧呼吸
10. 菌類植物分哪幾種放線菌與真菌、細菌、粘菌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菌類植物啊,你直接說真菌吧,真菌分粘菌和真菌兩個大門,真菌下面又有鞭毛內菌亞門、容接合菌亞門、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半知菌亞門五個,大多數擔子菌亞門和少數的子囊菌亞門可以形成大型真菌,就是蘑菇mushroom或蕈菌macrofungi 了,蘑菇一般又分為食用菌、葯用菌、毒菌、木腐菌、外生菌根菌和其他幾類。
至於幾者的關系嘛,看看三階系統分類樹一下就明了了,三界就是真菌界、細菌界、古菌界。放線菌暫時是歸在細菌下面,真菌和粘菌的關繫上面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