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無傳染
Ⅰ 非典如何傳染
遭遇「非典」給我們的啟示和反思
作者:馬光祖 吉星亮
「非典」作為一種新型烈性呼吸道傳染病,全稱是「非典型性肺炎」, 國際上稱之為「SARS"。半年多來,「非典」 疫情在我國及全球各地區的流行和蔓延,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遭遇突如其來的災難,分析這場疫情的由來和演變情況,總結回顧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得到幾多啟示和反思。
一、識別「非典」危害,勇敢面對「世紀災害」
1、借鑒歷史,識別「非典」危害
傳染病是危害極大的一種全人類災害。1348年歐洲爆發的鼠疫,3年時間奪去了6200萬人的生命,幾乎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1918年美國爆發的流感,10個月內造成全世界4000萬人的死亡。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這些傳染病,無一例外的具有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並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難以控制等特點,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創痛。今年出現的「非典」,在流行初期呈發散傳播趨勢,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甲類傳染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歷史的悲劇就可能重演。
疾病防治是人類安全健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廣義的安全系統工程原理和程序,控制任何一個系統風險的首要任務,就是必須進行系統風險的識別。搞不清楚風險的起因、作用機理和危害程度,就相當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風險的防止和控制就無從談起。 「非典」作為一種新型傳染病,科學家初步查明是由一種「冠狀病毒」引起,但該病毒的發源地、病毒載體、傳播途徑以及病毒的變異性等問題不明,病理學界尚處於摸索、研討之中。「非典」問世初期,醫療界對該症沒有明確的診斷標准、有效的醫療防護方案和對症葯品,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凶險而隱蔽的頑敵,在無從戒備和束手無策之際,包括醫護人員在內,數千人遭到病魔侵襲,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無助地消逝。人類和「非典」的斗爭剛剛拉開序幕,完全摸透「非典」病毒的真面目,徹底戰勝這一凶惡的敵人還尚需時日。
2、勇敢面對「世紀災害」,管理者應首先負起責任
「非典」是當今的「世紀災害」。「抗擊非典」事關全人類的生命和健康,需要嚴密周到的組織和社會各方面的配合,任何一個國家合格的、負責任的政府和公眾事務的管理者,都理應全力擔負起組織、動員抗災斗爭的責任,並迅速付之行動。
應當指出,當今年2月份「非典」在我國廣東初露端倪的時候,民眾表現出恐慌,曾發生了搶購食鹽、白醋等日用品的風波,而某些政府官員和媒體則表現為認識的模糊和滯後。3月份前衛生部部長答國外記者問時聲稱:「我國的疫情已得到控制」,鍾南山院士修正這句話為「得到遏制」,意指在廣東的疫情「得到了遏制」,「遏」、「控」一字之差,反映了對疫情發展階段完全不同的認識。應該說,衛生部官員對疫情形勢作了完全錯誤的估計,滯後的認識和不力的行動使北京喪失了阻止「非典」蔓延的寶貴時機。進入4月份,北京的疫情進入高潮期,並迅速向全國一些地區擴散,如果不是黨中央採取斷然措施,撤免部分官員,啟動媒體每日公布疫情,進行專題報道,動員全國上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取嚴格的消毒、隔離等預防措施,全力以赴抗非典,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二、「體系保證、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戰勝「非典」
如何有效、有序地開展這場斗爭?抗擊「非典」斗爭的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建立和啟動「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動員全社會實行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才是保證這場斗爭勝利的正確途徑。
1、建立體系,依法防治
安全衛生系統風險的防範和控制必須依靠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來保證。這個「體系」應包括環境和安全衛生評價、制訂方針目標、建立組織機構,確定職責和工作計劃、制訂緊急事故應急預案、落實資金和設施以及技術支持等。顯然,應對「非典」這一類傳染性很強、具有突發性的疾病災害,必須建立並運行「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啟動「疾病預防應急機制」,動員全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資源,組織全體公民展開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才能真正奏效。在這次全球抵禦「非典」的斗爭中,美國在今年3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公布「非典」疫情後,決定提前啟用新建的「國家疾病預防應急工作中心」,該中心耗資710萬美元,可以24小時運轉,它的啟用明顯增強了美國各府部門、各級地方衛生機構的實時信息交流能力,保證了早發現、早治療、隔離檢疫和預警應急措施的落實,這無疑對美國人民在抗擊「非典」戰役中創零死亡記錄起到重要作用。
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肯定了中國在「抗擊非典」方面取得的成就,並呼籲世界各國積極幫助中國建立「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5月12日,國務院公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其中包括預防與應急准備、報告與信息發布、應急處理、法律責任等重要內容。該條例的發布與實施,是我國建立「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實行「依法防治」的重要步驟。
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是「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該體系和運作模式的要求,衛生設施的新建、改建和擴建應在設計之前進行環境保護和職業衛生評價,以減少布局、功能配置不合理等弊端。據近期自治區衛生廳「非典」督導組在我市的反饋意見,我市各醫院發熱門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布局不合理,人流、物流交叉等問題,回想「非典」流行期間,在北京當時有很多人不願意到醫院去看病,就是由於醫院內交叉感染,使一些醫院成了「疫院」,這種教訓必須引以為戒。以此推理,我市正在改建中的傳染病定點醫院也理應認真作好這部分前期工作為宜。
SARS事件中為諸多人非議的疫情報告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依法防治」的問題。在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有明確的責任規定:對突發事件不得瞞報、緩報、漏報,不得授意他人謊報、瞞報,否則將面臨嚴厲的法律責任。醫護人員是疫情的法定報告人,但他們中的一些人由於責任心不強、專業素質較差、法律意識淡薄等原因,常常緩報或不報疫情,造成防疫部門收集疫情信息困難和不準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還規定:不僅醫療衛生機構或監測機構在接到突發事件報告後要迅速報告,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接到報告後,也必須在1小時內作出反應,向上一級政府通報,並有責任通告毗鄰的省市地。對於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的石油城,信息較為閉塞,政府和醫療衛生機構更應嚴格遵守上述「應急條例」中的規定,作到遵法守法,為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負責。
2、全民動員,科學防治「非典」
「科學防治」是指在對疾病的風險識別基礎上所採取的科學的措施、方法和手段。人類「抗非典」的斗爭尚在初級階段,認識上的不確定和不完全性會造成行動的盲目、低效或無效,反科學的錯誤認識還可能擴大危害,造成大眾的盲從、恐慌甚至荒唐的迷信行為,引起嚴重的後果。而只有真正掌握了「非典」病毒的致病機理和正確的防治方法,社會全員實施「科學防治」,才可能真正戰勝「非典」。
對抗SARS的斗爭使全球的科研組織團結起來。全世界的病理學、醫學科技人員,在「非典」問世以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以「與病魔搏鬥,和時間賽跑」的忘我精神,共同尋求征服新型冠狀病毒的途徑,在「非典」研究和醫護設施方面上取得了飛速的進展:包括完成SARS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圖譜,研製成功SARS病毒快速富集裝置、酶聯快速診斷盒以及SARS病毒基因晶元檢測技術等,為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非典」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和防治手段。
在救治「非典」患者的重役區前線,我國醫療專家和醫護人員以自己生命和健康的代價,挽救了眾多「非典」病人的生命。鍾南山院士在廣東初發疫情時果敢採用「激素療法」,大大降低了叫「非典」病死率。軍事醫學院姜素椿老教授在救治前線不幸染病,他冒著極大的風險,對自己實施了「血清療法」,獲得了一種可在特殊情況下採用的「救命療法」。葉欣、鄧練賢、李曉紅等「白衣天使」在與病魔的搏鬥中義無返顧地獻出了生命,換來了寶貴的預防、救治經驗,成為世界人民以科學方法抗擊「非典」的實踐依據。
我市的「科學防治」工作作的較好。各單位、各社區在「防非典」知識宣傳、環境消毒、對外來人員嚴格檢查和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為今後我市防疫及環境衛生工作的深入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非典」災害給予我們的反思
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非典」的確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經濟帶來了重大損失,但「非典」災難的影響是暫時的,人們從災難中學到的東西和汲取的教訓卻久遠深長。「非典」時期,全社會思緒活躍,人們反思的問題林林總總,其中關於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價值、關於人與自然環境和其它物種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的行為和習慣等問題成為熱門話題。
1、生命和健康的價值
「非典」災害如一面鏡子,暴露了中國在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方面存在的弊端,凸顯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人民健康及人的自身發展」之間的不和諧狀態。2000年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衛生報告》披露:中國人均衛生支出金額在全球191個國家中排位188名, 目前中國大約76%的人沒有參加醫療保險,我國工業生產領域中煤礦、金屬冶煉等行業的職業安全衛生狀況也令人堪憂。2000年,國家財政總投入15886億,衛生事業費占國家財政的1.74%,為272億,而公共衛生方面財政則只佔其中的10%左右,約為30多億元。2001年,國家有衛生防疫站4253個,人員20多萬,這些錢基本上只夠發工資,沒有資金進行研究和業務開拓。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路線本來就旨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保障人民過上安全、健康的「小康」生活。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國民經濟GDP的高速增長與公眾的健康醫療、環境衛生條件狀況形成落差,「非典」災害的降臨威脅到每一個人。現實警示我們,人民需要的不僅僅是GDP,經濟建設的基礎是人,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最可寶貴的,對人的尊重和生存狀況的關注應該得到更多的強調。
國家一直強調「預防為主」,但在實際工作中,「重治輕防」的問題沒得到有效解決。公共衛生事業不應簡單的納入市場經濟的渠道來管理,政府有責任在公共衛生方面投入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只有公共衛生體系建立、健全了,才談得上有能力去應付突發事件。
我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是隸屬於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事業單位,從硬體上講,我市的疾病控制機構在全疆是較好的,但與內地城市相比,與本市各臨床醫療機構相比,經費投入相形見絀,「重治輕防」的問題依然存在。況且我市是一個地域偏遠的石油工業城市,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應該不僅僅體現在傳染病的防治方面,食品衛生、職業衛生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處理工作也尤為重要。
抗「非典」斗爭以一種強大外來沖擊力量,促進了政府各級部門思維的轉變和政策取向的矯正:「非典」時期,政府和各級管理部門在媒體宣傳、財務撥款、物資調運、交通運輸、稅收政策等方面全方位為抗「非典」讓路。抗災斗爭凈化了人們的靈魂,無形中提升了全社會關心生命和健康的意識,人們在呼喚「尊重生命、健康和權利」的「人文主義」精神,溫暖的熱流在涌動,仁愛、護助、無私、自我犧牲的崇高品質閃現在數不清的感人故事中。一種超功利的信仰把全體人民團結起來,足以讓任何災害退卻。
2、「天人合一」是人類的正確選擇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重要哲學思想。它簡潔而本質地揭示了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密切而和諧的關系。這一思想是對現代環境保護觀念從深層次的意義上的一種詮釋。人類只能應順自然規律,有計劃地開發自然資源,合理地改造自然環境,努力保持生態平衡,而決不能依靠高科技瘋狂地向大自然索取,全然不顧這個星球的承受能力和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
20世紀以來,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科學技術創造了人類嶄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同時破壞了大自然的平衡,造成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危機、核污染等新問題。工業和交通產生的廢水、廢氣污染大氣、海洋和河流,影響了人類健康,造成多種海、陸生物的滅絕危險。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和發達並未能阻止住致命傳染病頻發的勢頭,多種流感、愛滋病、登格熱、西尼羅河病、埃博拉病等惡疾先後登陸世界各地,「非典」正是這眾多病毒種族中的新成員。無論如何,環境的失衡和破壞,無疑是新生傳染病的誘發因素,所謂「天病了,人還能健康嗎?」,此話的確值得人類深深的反省。
近幾年來,隨著我市引水工程、大農業、污水處理等重大工程的開發,使本地區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工作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持之以恆,為把我市建設成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市而努力。
3、動物的報復
關於「非典」的病源,科學界有說法認為來於動物。這種理論在廣東初現疫情時成為一種普遍的看法,其判斷依據主要是初期患者中有多名餐館廚師,而廣東人嗜好吃山禽、野獸和蛇等野生動物。世界衛生組織有專家認為SARS病毒與野生動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前一段時間,日本科學家通過對SARS病毒作基因分析,聲稱SARS是一種鳥類體內病毒的變異形式,他們認為這種變異病毒通過鳥類傳播到人類,成為有致命危險的作用因子。近期,我國廣東疾病控制中心、香港大學及農業部疫源調查組發布了最新調查結果:初步查明SARS病毒很可能來自果子狸等野生動物。
無論上述說法最終的確認結論如何,人類濫食野生動物的惡習顯然是有悖自然規律的。豬、牛、羊、雞等飼養動物經過人類幾千年的馴化和食用,相對來說已經比較適用和安全,但一些人吃膩了家畜家禽,求鮮的心態造成食野味之風盛起,大量未經檢疫的野生動物成為人們餐桌上所謂的美味佳餚。人們貪婪食慾的代價是慘重的,可能來自野生動物的不明病毒流行是大自然對我們人類不良飲食嗜好的懲罰。著名網路人張朝陽在「非典」期間談到:「SARS是動物界一次強大的哀鳴與報復。人類進化並沒有準備讓我們對付所有病毒,而病毒在其它生物身上廣泛存在。」面對「非典」,「動物的報復」之說的確值得反思。
4、傳統和習慣面臨挑戰
「非典」的傳播使一些地方的中餐館生意受到影響,因為共聚一桌、共食一盤的共餐制存在著交叉傳染的可能,傳統的「中華美食」聚餐方式受到了挑戰;「非典」時期,人們的環境衛生觀念大為增強,生活垃圾的清除和處理引起廣泛關注,隨地吐痰的不良習慣遭到全社會的圍剿和重罰;居室通風和環境消毒成為全民一致的自覺行動;人們講究食用綠色無污染食物,注重戶外活動以促進身體健康,增強自身免疫力;對疑似病人及與「非典」密切接觸者的隔離得到多數公民的理解與支持,連農民打工者在返鄉後都能作到自覺隔離,人們在約束和制度面前變得空前理智和自律。
「非典」病痛和死亡的威脅使更多的人深層次地思索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為了利益和權利的爭斗減少了,而代之以更多的關愛、諒解和互助;企業領導者和社會公務員放棄過多的宴請、應酬和迎送,選擇與家人共進晚餐,以享受家庭的溫馨,盡到孝敬老人和教育子女的責任;追求文明、寧靜、深邃的精神生活漸成風氣。
現實在向我們展現:「非典」的沖擊正在促使民眾自覺地改變和修正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改掉不良陋習,並不斷凈化自己的靈魂。但是,事物總是波浪式的發展,不良陋習的回潮也隨時可能出現的。例如近期在我市的各小區,一些不自覺的人亂扔垃圾的惡習有所抬頭,加強教育和管理依然任重道遠。
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偉大的,當仁愛、善良、文明、科學滲透入每一個社會細胞中之時,人類才可能真正獲得戰勝愚昧和疾病的力量。
2003年5月27日,全國新增臨床診斷病例僅為9例,至6月4日,首次出現零病例,「非典」疫情已經得到初步控制。「抗非典」斗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科學和歷史告訴我們:控制流行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反彈可能隨時發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非典」如此迅猛出現,有極大可能會在國內外繼續流行,並很可能像絕大多數呼吸道傳染病一樣,形成季節流行高峰,即使目前疫情已下降的地區,疫情仍然有再度回升的可能,在沒有疫情或者病例報告不多的地區,也絕不可掉以輕心。
換個角度看,「非典」流行以來,迄今為止全球感染人數不到萬人,死亡人數不到千人。與上個世紀任何一次瘟疫流行時期的情況相比,其損失都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人類社會的團結、組織力量、科技水平以及尊重生命、健康和環境的意識已經今非昔比,我國現政府在本次抵禦疾病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強於中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非典」必將被戰勝,人民在「抗非典」斗爭過程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將轉化為偉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闊大道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Ⅱ 傳染性和非傳染性上呼吸道感染有什麼區別
上呼吸抄道感染的確沒有傳染襲性,因為吧,在嗓子眼裡也傳染不出來呀,你說對吧?並且上呼吸道感染不具有感染性(我上呼吸道感染已2個月了)如果你上呼吸道感染,請別吃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嗓子的食物。(如果有傳染性的請離他/她遠點)。
Ⅲ 什麼是非傳染性疾病
一樓說的很好,補充一點,指從發現之日起算,超過3個月的非傳染性疾病。
這些疾病主要由職業和環境因素,生活與行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腫瘤、心臟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無傳染性。
Ⅳ 這樣是不是沒有任何傳染性疾病啊
合格就是大部分的傳染病都可以排除了,有一些是血站沒有做的就不能排除
Ⅳ 我媽媽得肺結核20年了,我一直沒有傳染,請問她是不是非傳染性的.
不能排除,也有可能是陳舊性肺結核病(不傳染)。此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月子里患病感染可能性較低。
Ⅵ 怎樣預防非傳染病
怎樣預防傳染病吧?
(1)管理和控制
傳染源是指體內有病原體寄生繁殖,且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或動物。消滅傳染源或使傳染源無害化的工作稱為管理傳染源。
對傳染病病人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許多傳染病,如痢疾、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在發病的早期傳染性最強,早期發現傳染病病人,就能及時防止傳染病的蔓延。早報告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流行的重要手段,發現可疑傳染病病人或確診傳染病病人後,應迅速向當地衛生院或防疫站報告。早隔離能夠防止病原體向外擴散,做到病人不出門,他人不串門。早期合理的治療,有利於早期治癒,降低病死率。
對帶菌者和與傳染病病人接觸者也應加強管理,應在防疫人員指導下對他們進行觀察和定期檢查。
許多動物傳染病也能傳染給人。因此,對有經濟價值的有病動物,如患布魯氏菌病的家畜可給予隔離治療。對無經濟價值或危害性大的有病動物,如患狂犬病的狗,患炭疽的動物,應殺滅、焚毀。人與家禽、家畜分居,也是預防人獸共患病的重要措施。
(2)切斷傳播途徑
傳染病從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再傳染給健康人,中間需要特定的傳播途徑。常見的傳播途徑有呼吸道傳播、腸道傳播、接觸傳播、蟲媒傳播。有些傳染病如乙型肝炎還可通過輸血、性交、分娩等途徑傳播,也可以由母親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以切斷傳播途徑。
(3)保護易感人群
預防接種:就是注射或服用有預防疾病作用的疫苗、菌苗,使人獲得對相應疾病的抵抗力,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如人體注射麻疹疫苗後,就能產生對麻疹的免疫力,避免麻疹的發生。
葯物預防:有些傳染病,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疫苗來預防,但有些葯物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如瘧疾,可口服乙胺嘧啶預防。對接觸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人的人,口服復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或磺胺嘧啶可以預防。
Ⅶ 非典是怎麼傳染的
非典MS是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一種
不過是可以致死的流感
所以傳播渠道是與流感大體一致的
望採納
Ⅷ 跪求回答!請問什麼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有這種病嗎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指從發現之日起算超過3個月的非傳染性疾病。它不是一種疾病,回而是答一組疾病的統稱。這些疾病主要由職業和環境因素,生活與行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心臟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無傳染性。
Ⅸ 非傳染病是指由患者自生__等結構發生異常變化而引起的疾病,無_和_ .如_,_
非傳染性疾病,指生活與行為方式以及環境因素引起的疾病,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致死病因,全球因非傳染性疾病而死亡的人口八成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盡管面臨非傳染性疾病對公共衛生帶來的嚴峻挑戰,根據世衛組織估算低收入國家人均每年僅需投入1.2美元就可有效應對非傳染性疾病。傳染病艾滋乙肝霍亂等等天 貓艾滋aware試紙可自檢。
Ⅹ 傳染性疾病與非傳染性疾病的區別如題 謝謝了
傳染病是指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潛伏期和臨診表現:有傳染性的疾病。包括細菌性傳染病,如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等;病毒性傳染病,如鴿新城疫(巴拉米哥)、腺病毒、鴿痘等;寄生蟲病,如鴿毛滴蟲病與鴿球蟲病,以及由其它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衣原體病、支原體病、螺旋體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是指不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而是由其它致病因素所引發機體發生機能障礙不具有傳染性的這一類疾病。如營養性疾病、代謝性疾病、中毒性疾病、應激性疾病等。如要正確區別傳染病和非傳染病,還不能單一地從某一點進行區分,還需要從以下多方面來進行綜合分析。 一.從疾病特點區分 1.傳染病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而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新城疫歪頭病是由副粘Ⅱ病毒(即鴿新城疫病毒)引起,副傷寒歪頭病是由沙門氏桿菌引起,而維生素缺乏症歪頭病是由維生素B1或B6缺乏引起。 2.傳染病具有傳染性,而非傳染性疾病沒有傳染性。傳染病是接觸患病鴿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如在集鴿、擠籠、參賽等特定條件下,病原微生物入侵具有易感性的健康鴿體內,引起與患病鴿相似的臨床症狀,這正是所有傳染病具有的共同特點。如鴿舍在集鴿擠籠訓放等超強應激下經過潛伏期過程染病;而非傳染性疾病是在先天基因缺陷,飼養管理失誤,不科學誤導或環境氣候異常惡劣等致病因素下所導致發生的疾病,它不具有傳染性。如某鴿舍由於使用霉變玉米後引起黃麴黴毒素中毒,而另一鴿舍沒有使用這袋飼料就沒有發病;不當高蛋白飼料所誘發的痛風病等。 3.傳染病具有流行性,非傳染病沒有流行性。所謂流行性是指在非特定時間內鴿群發病率超過預期異常水平傳播范圍廣的流行,傳染病大多具有此特點。如新城疫從一個鴿舍傳染到另一個鴿舍或周圍鄰近鴿舍,甚至造成區域性或全球性疫病大流行。而非傳染性疾病就沒有此特點。 4.傳染病引發機體的特異性反應,能獲得特異免疫抗體,非傳染病就沒有此特點。如已感染過鴿新城疫、鴿痘的鴿群,可獲得永久性抗體而終生不再感染,多數傳染病都具有此特點,而沒有染過病的幼齡鴿就容易染病。 5.傳染病大多具有該種病的特徵性症狀和病程經過。如新城疫的第一症狀通常表現為呼吸道症狀,緊接著出現拉水便,繼而出現歪頭等症狀。腺病毒的第一症狀表現為嗉囊積食或頻繁嘔食,直到病程的中、後期,發病的第3天到第4天才出現拉糊便,繼而出現拉水便等症狀,只有在沙門氏菌或大腸桿菌繼發感染的情況下才出現二種各自不同的歪頭症狀。 6.非傳染病與客觀條件致病因素有直接關聯,而傳染病與客觀條件並不直接關聯。如潮濕、氣溫過低,鴿舍設計缺陷、通風過度或通風不良,引起棲息於風口巢位、落地巢箱幼鴿、亞健康鴿季節性感冒發病。而傳染病的發生和這些氣溫環境客觀條件因素,只是起到推波助瀾提高鴿舍發病率、加重疾病症狀和提高死亡率的作用,並不直接關聯。 二.從流行病學區分 1.大多數傳染病發病有明顯的日齡性,而非傳染性疾病發病就不受此限制。如新城疫、鴿痘、腺病毒等每年幾乎都是當齡幼鴿感染發病。 2.傳染病多數有明顯的季節性。如新城疫、流感在秋末冬初季節多發。這是由於季節影響病原微生物在外界環境中的生存、傳播有關,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高,對新城疫、流感病毒存活不利。球蟲病易在春天雨季潮濕環境下發病,這和雨季空氣濕度高適於球蟲繁殖鴿舍卵囊密度驟增有關。鴿痘易在夏秋季發生,這和蚊蠅蜱蟎等節肢動物大量孳生有關。而非傳染性疾病除了中暑等物理因素性疾病外就沒有此特點。 3.傳染病從被傳染到發病都有一定病程經過。整個發病過程先後分潛伏期、前驅期、發病期和恢復期四個階段。而非傳染性疾病沒有病程特點。 4.傳染病不一定局限於同種動物間相互傳播,如流感、沙門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人、畜、禽(鴿)間也可相互傳播發病。而非傳染性疾病沒有病程特點。 三.從症狀表現區分 1.傳染病發病鴿多有怕冷縮頸、發燒爪涼、精神萎靡等前期先兆症狀,而非傳染性疾病就不一定有此類症狀。如鴿新城疫、沙門氏菌病等,而營養性、代謝類和管理缺陷類疾病就不一定是怕冷、發燒、精神萎靡等症狀。 2.多數傳染性疾病先後會有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系統綜合症狀出現。而大多數非傳染性疾病除通風不良、舍塵過高等外,不一定具有典型的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系統綜合症狀。 3.大多數傳染性疾病具有其固有病理變化進展過程所產生的固定特異模式。如先出現呼吸道症狀隨後再出現消化道症狀或先出現消化道症狀隨後再出現呼吸道症狀等。如鴿新城疫、鴿喉頭氣管炎總是先出現呼吸道症狀,隨後再出現拉稀等消化道症狀;而鴿霍亂、沙門氏菌病總是先出現消化道症狀,然而才出現呼吸道症狀,且具有相同病程的一致規律性。如都是在發病後3~4天出現拉稀等消化道症狀。而非傳染性疾病就往往是多系統症狀同時出現,僅有損害程度不同的輕重緩急差異,而沒有如此典型的一致規律性。 四.從疫病防疫區分 1.傳染性疾病大多數可以通過疫苗接種,使機體獲得特異性抗體得到免疫保護。凡接受過疫苗接種,除免疫失敗外通常不再感染發病。如新城疫、鴿痘等。 2.大多數傳染性疾病病原體對消毒劑敏感,可通過強化鴿舍消毒措施得到有效控制,而非傳染性疾病與消毒措施無關。如流感、鴿霍亂等。 五.從治療效果區分 傳染病可以通過敏感抗微生物葯物治療得到有效控制,而非傳染性疾病則必須採取針對性病因解除,而使用抗微生物葯物治療無效。 六.從臨診實踐區分 1.鴿舍里突然或相繼出現症狀類同的疾病,首先考慮的當然應該是傳染性疾病,然而才能將傳染病發病的可能性排除出去。因為無論是個人鴿舍還是賽鴿公棚,傳染病的發生是威脅鴿群健康安全,影響出賽「戰鬥力」——賽績發揮,鴿舍存活率——公棚績效成敗的毀滅性災難。力爭快速有效控制傳染病必須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把握有效時機抓早、抓緊、抓好是拯救愛鴿生靈,有效控制疫病、降低鴿舍死亡率的最有效手段。 2.鴿舍里突然或相繼出現症狀類同的疾病,要按照各種傳染病潛伏期進行倒計時推算,聯想近期是否收留過路鴿、引進種鴿、集鴿放路和與舍外發病鴿接觸,去過發病鴿鴿舍或發病鴿鴿舍鴿友來串過門,調查周圍附近地區鴿舍是否有類似發病鴿等情況,然而按照當令季節最易發生的傳染病試行對號入座,採取排除法進行逐個比照剔除,對於一時還難以確診的發病鴿進行嚴密系統隔離觀察,最後才能排除傳染病可能獲得正確結論。 3.鴿舍里突然或相繼出現症狀類同的疾病,首先要進行調查的是飼料喂飼因素。如發生在飼料變更後的鴿群發病,秋糧收割前新陳飼料交替期間霉變飼料或經添加防霉劑處理拋光飼料和春糧播種後拌過葯的種子飼料余糧等。這些都是平時在鴿舍群體發病中最容易忽略也是最常見而處理極其簡單而快速見效的常見疾病。 4.鴿舍里突然或相繼出現症狀類同的疾病,須從自己鴿舍環境條件軟肋著手,從飼養管理疏忽、照顧不周、氣候惡劣等病因著手,尋找足以引起發病的可疑因素,逐個排除以期獲得可靠病因依據,利於及時對因對症處理。 5.鴿舍里突然或相繼出現症狀類同的疾病,如若近期或長期使用某種營養保健添加劑的鴿友,要慎思重新翻閱整理這些產品的說明書,使用是否正確?配比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如維生素、微量元素平衡失調、卡尼丁過量等,諸如此類的時髦病近些年來時有發生,且正在呈現上升趨勢。 6.鴿舍里突然或相繼出現症狀類同的疾病,人非全能,對於那些既無法解釋而又陌生和從來沒有經遇過和實踐經驗不足的疾病要不恥下問,請教求助於鴿友老手、專家等專業技術人員,也可臨時抱佛腳翻閱書本理論知識進行充電。通過鴿友間相互交流充電提升總要比那些自以為是、不懂裝懂、胡亂隨意用葯者要強得多,類似於此的沉痛教訓我們經受得還不夠多嗎? 正確區別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確實需要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即使是醫家對於大部分疾病的診斷,也還是需要通過病理剖視等輔助診斷和獲得實驗室檢測依據之後才能給予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