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弱陽性會傳染嗎
㈠ 請問丙肝抗體陽性會傳染的嗎
首先肯定一點,丙肝是傳染病,但傳染性的大小取決於你化驗HCV-RNA,的結果,數值專越高,傳染性越屬大。至於「共用碗筷吃東西」,正常情況下,如果同餐人沒有口腔潰瘍、胃潰瘍等消化道破損類疾病的話是不會傳染的,但你能保證大家連牙齒出血都不能有嗎?丙肝病毒可以說「見血封侯」,只要有破損就傳染了,所以還是分餐為好!
㈡ 丙肝抗體陽性會傳染嗎
有傳染的可能。因為丙肝的傳播途徑中就有一條是「無防護的性傳播」。
㈢ 體檢丙肝弱陽性抗體會傳染嗎
原來有沒有輸過血或者血製品?大多數丙肝都是通過血液傳播的。丙肝抗體陽性並不能說明什麼,而且有假陽性的可能。不放心的話可以去醫院測一測丙肝病毒RNA,看看體內到底有沒有病毒。
㈣ 丙肝弱陽性
何謂丙型肝炎?
引致肝臟炎症的病毒性感染。在美國,是當前最常見的經輸血傳播的肝炎。過去,本病診斷依賴於排除甲型、乙型肝炎和其他引致肝臟損傷的原因後歸類於丙肝,現已可通過檢驗確診。
如何感染?
因接觸感染性血液而傳播,亦可經性接觸傳播,人與人之間傳播的作用尚不明。感染的危險人群包括:接受輸血者、靜脈葯癮者、感染者的家庭成員包括性伴侶及接觸感染血液的醫務人員。夏威夷對供血員作常規丙肝檢查,陽性者除名。
有那些症狀?
食慾消失、嘔吐、胃痛、疲乏、皮膚鞏膜黃染。疾病早期,症狀類似乙肝,但較輕,如感染超過6個月,稱慢性丙肝,許多丙肝感染者並無症狀。
症狀何時出現?
通常在感染後7周,幅度為2-24周。
傳染期多長?
在症狀出現前幾周至整個患病期間均有傳染性。慢性丙肝攜帶者的傳染性仍不明確。
如何治療?
有一種抗病毒葯對某些患者有效,可就醫獲得更多信息。
如何免受感染?
防止接觸可能為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和其他體液。不共用可能被污染的牙刷、剃刀、注射器和其他物品。
肝炎患者就診牙醫或其他檢查,應向醫師告知病情,以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肝炎感染者不得作為供血員。
丙型肝炎的流行情況如何?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腸道外傳播的一類傳染病。輸血及血製品引起傳播是本病的主要途徑。據國外報道,輸血後引起的肝炎中,90%以上是丙型肝炎;10%~25%散發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為丙型肝炎。在美國,每年約有15萬~17萬人罹患本病。我國溫表於缺乏系統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故確切發病人數尚不清楚,但輸血後丙肝的比例約佔60%~80%。而急性散發性肝炎患者中,丙肝約佔12%~24%。此外,因單采血漿回輸血球發生血液污染而引起丙肝暴發流行的報告亦較多。
近年來,靠輸血途徑傳播的丙肝例數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如美國1988年的調查數字表明,急性丙肝中46%有靜脈注射毒品史,10%有不正當性接觸或家庭內肝炎接觸史,5%有經常接觸血液或血液透析史,而輸血引起者僅佔6%。其中不正當性行為與家庭內肝炎接觸史的發病率要比不具備這些因素者分別高出11倍和6倍。此外,母嬰垂直傳播也是一個途徑。丙肝的這種多途徑傳播,造成了預防上的困難,故其發病率正呈逐漸上升趨勢,流行范圍也逐漸擴大。
而對部分正常人群開展的抗一HCV的檢測調查表明,人群中存在的較多的慢性HCV攜帶者也可通過各種途徑傳播HCV,從而有可能造成丙型肝炎的發生和流行。
得了丙型肝炎怎麼辦?
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丙型肝炎也可分為急性、慢性與重型三種不同的臨床類型,故其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
(1)急性丙型肝炎:適當的休息、合理的營養和飲食及保肝葯的合理使用,是所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共同療法。至於急性丙肝要不要及早使用抗病毒的干擾素治療,目前專家們仍持不同意見。有的主張應早期應用干擾素消除丙肝病毒,防止其轉為慢性肝炎;也有人認為丙肝也有自愈傾向,干擾素不僅價格昂貴,部分病人還會產生副作用,再說也未必能完全防止慢性化,故急性期不主張應用。但臨床上應靈活掌握,如果病人經一般治療後病情好轉不明顯,血清轉氨酶(ALT)或血清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HCV-DNA)持續或反復升高,在病家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則可以考慮使用干擾素。
(2)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療:具體措施有三:
1)抗病毒治療:目前公認比較有效的抗病毒葯首推α-干擾素(IFN-α),劑量為300萬單位/次,每周3次,皮下或肌肉注射。以後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及治療效果,增至500萬單位/次,每周3次,療程為3~6個月。據報道,約50%病人出現復發,但再次應用干擾素治療仍可獲效。因此有人主張加大劑量,延長療程至一年,或配合應用其他抗病毒葯,可提高療效,減少復發。用葯後如出現貫寒、發熱、類感冒反應及眩暈、脫發,甚至末梢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等副作用,應立即停葯,多可自然恢復。此外,應用廣譜抗病毒葯——病毒喚(三氮喚核耷)治療丙肝,有明顯降低及恢復轉氨酶和丙肝病毒會氧核糖核酸(HCV-DNA)水平的效果。用量為每日口服l~1.2克,或0.4~0.6克/日,肌注或加入500毫升5%的葡萄糖液中靜脈點滴。療程為3~6個月。
2)免疫調節劑治療:可以糾正慢性丙型肝炎出現的免疫功能障礙,促進丙肝病毒的清除和病體的恢復。也可配合應用其他抗病毒葯。
3)改善肝功能治療:可參考有關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條目。
(3)重型肝炎治療:丙肝病毒(HCV)若與其他類型的肝炎病毒、特別是乙肝病毒(HBV)混合感染,極容易引起重症肝炎。
丙型肝炎的傳播方式與流行狀況是怎樣的?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據國外報道,90%以上輸血後肝炎和25%以上急性散發性肝炎為丙型肝炎。我國目前由於獻血員篩查的方法尚不夠靈敏,輸血後丙肝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①經血傳播:HCV主要經血液或血液製品傳播。輸血後丙肝病毒的感染率與獻血員的HCV攜帶狀態有關。美國與日本的獻血員抗-HCV檢出率為1.2%~1.4%,義大利為0.9%,德國為0.4%。我國曾對588名合格獻血員進行抗-HCV檢測,結果9.35%抗-HCV陽性,經PCR檢查HCVRNA,說明抗-HCV陽性者大多具有感染性,此為HCV無症狀攜帶者,具有高度傳染危險性。
HCV經血液製品傳播也屢見不鮮。國內外報道有因輸注第Ⅷ因子、第Ⅸ因子或纖維蛋白原而發生丙型肝炎者。
經常暴露血液者,如血友病患者,婦產科、外科醫生、手術者,胸外手術體外循環病人,腎移植血液透析病人及腫瘤患者,均極易感染丙型肝炎。靜脈毒癮者亦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②性接觸傳播:研究發現丙型肝炎發病與性接觸尤其與接觸多個性夥伴明顯相關。
③母嬰傳播:有學者研究認為母嬰傳播不如HBV多見,主要是家庭水平傳播。
④日常生活接觸:雖然經血傳播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但至少15%~30%散發性丙型肝炎病人,無經血或腸道感染史。丙型肝炎病人的精液、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發現HCV RNA陽性。提示性接觸和日常生活接觸可能傳播HCV,但機率較低。
丙型肝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特徵?
①潛伏期約為2~26周,平均7.4周。輸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潛伏期7~33天,平均19 天。
②丙肝較乙肝為輕,多為亞臨床無黃疸型,轉氨酶峰值較低,大多數患者不易被發現。
③丙肝常見單項轉氨酶(ALT)升高,且長期持續不降或反復波動。
④短潛伏期丙肝,病情較重,症狀突出,常有黃疸,但較少發展為慢性化。長潛伏期和輕型或無黃疸型丙型肝炎,易發展成慢性。
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據觀察研究,約40%~50%發展成為慢性肝炎,25%發展成為肝硬化,余為自限性經過;從HCV發展成慢性肝炎平均約為10年,肝硬化平均約20年,少數患者惡變成為原發性肝細胞癌需30年。
⑥雖然一般丙型肝炎經過較輕,但亦可見急性丙型肝炎暴發型與亞急性經過,或慢性遲發性肝功衰竭等嚴重表現,而丙型暴發肝炎時與乙型肝炎不同,HCV仍處於高度復制狀態。
丙型肝炎與乙型肝炎有何相似之處?
①丙型肝炎的傳播方式與乙型肝炎相似,兩者均是經過血液、通過輸血、血製品、血液透析及靜脈內濫用葯物等方式傳播。
②丙型肝炎臨床表現與乙型肝炎相似,但丙型肝炎無症狀及無黃疸病例較多,有些患者不易被發現,且肝功檢查常表現單項轉氨酶升高,持續不降或反復波動。
③丙型肝炎與乙型肝炎一樣,也有無症狀丙肝病毒攜帶者,且無症狀帶病毒供血者,能傳播丙型肝炎給受血者。
④丙型肝炎與乙型肝炎均有向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發展的傾向,其發生率甚至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也可發展為原發性肝細胞癌。
⑤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由於傳播途徑上的相似,因此丙肝與乙肝可以重疊感染,且重疊感染較單個感染發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表明丙肝與乙肝重疊感染可加劇肝臟的損害。
⑥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觸傳播及母嬰傳播,但不如乙型肝炎發生率高。
丙型肝炎病毒血症有哪幾種類型?
通過對輸血後HCV感染者的系列血清標本進行抗-HCV的檢查及HCVRNA研究,發現HCV感染的病毒血症有以下三種類型。
①急性感染的短暫病毒血症。主要見於急性自限性丙型肝炎。應用PCR法可在ALT升高之前檢出HCVRNA,但病毒血症持續時間較短,可僅數天或數月。而抗-HCV往往要在ALT升高後數天或數月才能檢出。
②慢性感染的持續病毒血症。HCVRNA可在急性期,ALT升高之前檢出,並且持續存在。現已觀察至少存在三年以上。
③慢性感染的間歇病毒血症。表現在感染早期出現病毒血症,其後病毒血症消失數月,幾年以後,重新出現病毒血症。重新出現的病毒血症與急性階段出現病毒血症相似,一般在ALT 出現升高之前。提示肝內病毒活動性復制。
丙型肝炎有何病理特點,其發病機制是怎樣的?
慢性丙型肝炎的肝組織學改變與其他肝病難以區別,可表現為慢活肝、慢遷肝及肝硬化等改變。無症狀HCV感染者肝活檢組織病理改變也可見到慢活肝及肝硬化病變。
急性期丙型肝炎病人肝臟組織病理改變常見:①肝實質可見小脂肪滴;②肝竇壁細胞明顯活化,枯否細胞增生,肝竇內可見淋巴細胞,有的表現為「單核細胞增多症狀樣改變」;③肝細胞漿內呈不規則嗜伊紅變及嗜伊紅小體;④肝細胞形成氣球樣變,肝細胞漿疏鬆,肝細胞膜界分明,似中毒性肝細胞損害改變;⑤可見巨細胞。
匯管區病變一般較急性甲肝與乙肝輕,但差別較大,輕者僅見淋巴細胞浸潤為主,重者可見大量濾泡淋巴細胞聚集,片狀壞死與橋接壞死在重症葉也可見到,亦可見小膽管損傷。反復急性發作的丙肝病人,連續肝活檢證實其中約10%~15%伴有肝硬化病變。有人報告發病後6 個月內約1/3丙型肝炎組織學證實有肝硬化。
丙型肝炎是以肝細胞損傷為主的疾病,肝細胞破壞的機制有兩種可能性。
①丙肝病毒直接破壞肝細胞,由於採用聚合酶鏈反應和原位雜交檢測均顯示血清及肝臟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的變化與轉氨酶異常變化相平行。認為病毒在復制過程中可能直接損傷肝細胞的細胞器,促使肝細胞膜對轉氨酶的通透性增強。HCV抗原肝細胞可見胞漿明顯疏鬆水腫,可見小空泡性脂肪變性及氣球樣變。均提示HCV具有直接破壞肝細胞的作用。
②較多實驗證明免疫因素也是肝細胞損傷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細胞免疫可能是丙肝病毒導致肝細胞損傷的重要因素。
丙肝病毒是否可以發生母嬰傳播?
丙肝病毒可以通過母嬰傳播,現已發現母親體內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能促使丙肝病毒傳播給下一代,妊娠後期急性丙肝病毒感染可促使母嬰間傳播,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分娩過程中,圍產期傳播率為10%左右,有人報道,正常分娩較經腹剖宮產更易導致嬰兒丙肝病毒(HCV)感染。至於母乳喂養是否可以傳播丙型肝炎,目前尚無證據證明。
唾液能傳播丙肝嗎?
國外有人收集感染丙肝黑猩猩的唾液,經皮接種於另一隻猩猩後,被接種的黑猩猩雖無臨床症狀,但電子顯微鏡證實確已感染了丙肝病毒。這提示患丙肝的黑猩猩的唾液中,可能會有丙肝的傳播因子並能經皮傳播給其他黑猩猩。
國外對丙肝患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調查發現,其家庭成員中丙肝抗體陽性率為4.9%,臨床丙肝患者唾液中40%能測出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陽性。認為接吻、唾液污染可能是造成家庭成員和密切接觸者傳播丙肝的重要方式之一。
丙肝能通過性接觸傳播嗎?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調查1988年急性丙肝的傳播途徑時發現,僅6%的患者有輸液史,5%的患者有血液接觸史或血液透析史,46%的患者有靜脈內濫用毒品史,10%則是與家庭內有肝炎病史者有性接觸的主婦或性夥伴。另一次對照研究表明,凡有2個以上異性伴侶的人群組,較無性夥伴的對照組的丙肝發生率高11倍;有性接觸或家庭內接觸丙肝患者史者較對照組高6倍。
國內報告7例輸血後丙肝患者的精液中4例查出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陽性,9例輸血後丙肝女性患者的陰道分泌物中2例HCV RNA陽性。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性接觸在丙肝的傳播中起重要作用。
丙肝在配偶中的感染情況如何?
丙肝主要是通過輸血及血製品傳播,但實際上有不少並非通過輸血傳播。日本時四元對丙肝患者能否將丙肝病毒傳染給其配偶進行了研究。研究對象是82名慢性丙肝患者的配偶,對照組為47名慢性乙肝患者的配偶。結果表明慢性丙肝患者配偶的肝功能障礙發生率較慢性乙肝患者配偶肝功障礙發生率明顯高。因此認為,丙肝病毒可在配偶間發生傳播。
慢性丙肝在其配偶中的傳播率可高達21%,顯著高於其他家庭成員。研究還表明,夫妻間感染的丙肝病毒,其核糖核酸(HCV RNA)基本上是一樣的。對夫妻間感染的丙肝病毒的序列分析已肯定,其同源性顯著高於其他人群。
干擾素對急性丙肝治療有效嗎?
Omata等曾在1990年對11例急性肝患者用干擾素治療4周,14例急性丙肝患者不接受治療作對照。1年後,對照組的14例患者中有13例的血清丙氨酸基轉移酶(ALT)波動,而治療組11例中只有4例波動。兩組差異顯著。用干擾素治療的丙肝患者,體內的丙肝病毒可被抑殺,發病過程可以中斷。另有一些學者認為,對急性丙肝患者採用干擾素治療,至少可以防止30%的丙肝患者向慢性化發展,而且急性丙肝一旦明確診斷,干擾素的應用越早越好。
丙肝的預後怎樣?
雖然丙肝臨床症狀相對較輕,但易向慢性化轉變,血清轉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續達 6 個月者(佔57%)比乙肝(佔28%)更為多見。長潛伏期和輕型或無黃疸型者,易發展為慢性;女性較男性更易發展為慢性;老年和高劑量丙肝病毒急性感染者易發展為慢性;經皮傳播者,特別是輸血後丙肝較非腸道外傳播者更易發展為慢性。其中10%~20%發生肝硬變,有時在急性起病後幾個月至1年之內,在無症狀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演變為肝硬變,而且,少數患者病情發展迅速,預後不良。
丙肝與原發性肝癌有關系嗎?
丙肝病毒感染後,尤其是已有肝硬變者,發生肝癌的危險性就增加。丙肝在多年後可發展為肝硬變,甚至發生肝細胞癌。急性丙肝一定要轉為慢性後才可能發展為肝組織纖維化、肝硬變、肝癌,迅速惡性變者約要歷時13~17年,緩慢惡性變者需25年或更長。定期檢查丙肝患者的血清轉氨酶及甲胎球蛋白水平,對了解病毒血症和病變活動情況以及對預防肝硬變、肝癌的發生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預防丙肝?
丙肝病毒感染後,人體並不產生對同源或異源病毒的免疫保護作用,目前尚無疫苗可用。有人使用非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作為被動免疫,其效果亦欠佳,似乎沒有中和抗體,因此,目前預防丙肝只能通過間接手段。
①盡量減少輸血。
②盡量用志願供血者的血,而不用職業供血者的血。
③篩查供血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丙肝抗體及乙肝核心抗體。
④進行有創檢查或治療時,一定要嚴格無菌操作。
⑤採取教育和宣傳手段,禁毒,禁止賣淫嫖娼,禁止注射毒品。
干擾素治療輸血後丙型肝炎的效果如何?
國外報道,用干擾素治療輸血後丙型肝炎11例,治療前肝活檢證實5例為慢性活動性肝炎,6例為急性肝炎。方法是將人成纖維細胞干擾素300單位加入500mL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每周3次,共4周。治療結束後,對4例急性肝炎及4例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進行了肝活檢,另1例急性肝炎於1年後行肝活檢,結果如下:
①4例急性肝炎患者中的3例和4例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中的2例,其門靜脈區和肝小葉周圍炎性浸潤改善,未發現肝細胞壞死,但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無改善;另1例急性肝炎在治療1年後,肝活檢示組織學正常。
②5例慢性活動肝炎於1周後,轉氨酶開始下降,3例降至正常范圍,但1個月後,全部患者轉氨酶回升,12個月達治療前水平;6例急性肝炎,5例轉氨酶降至正常范圍,其中4例穩定12 個月,1例3周後谷丙轉氨酶回升,4個月後自行恢復正常,穩定7個月;另1例急性肝炎於治療結束後,轉氨酶立即恢復正常,且穩定12個月。
上述結果表明,輸血後急性丙型肝炎,干擾素治療效果肯定,而對輸血後慢性丙型活動性肝炎,僅有暫時降酶作用。因此認為,干擾素小劑量治療輸血後急性丙型肝炎,療效良好,前景廣闊,但能否防止急性肝炎慢性化,還需要作對照研究。
重組干擾素治療丙型肝炎的效果如何?
有人用重組干擾素治療10例丙型肝炎患者,500萬單位/日,1個月後8例轉氨酶明顯下降,繼續治療(劑量減至100萬單位,3次/周),轉氨酶持續得到改善。隨訪肝活檢顯示,所有轉氨酶降低的患者,其組織學均改善。這8例患者持續1年,停葯後有6例在生化和組織學方面均持續改善,隨訪1~3年一直無症狀,血清轉氨酶正常或接近正常。僅有2例復發,血清轉氨酶回升到治療前水平。
另一作者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以評價重組干擾素對慢性丙型肝炎的療效。共觀察166例患者,均接受過輸血或在職業上暴露於血液者,血清轉氨酶至少持續升高1年,肝活檢符合慢性肝炎。對患者隨機分為3組:第一組58例,皮下注射重組干擾素300萬單位/次,3次/周,共注射24周;第二組57例,100萬單位/次,3次/周,共24周;第三組對照組51例,未接受干擾素治療。結果24周後,轉氨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者,第一、第二和第三組分別佔46 %、28%及8%,兩個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值分別<0.001和<0.02。在第一組治療有效的26例中,轉氨酶完全降至正常者有22例,佔85%;而在第二組有效的16例中有9例轉氨酶正常,佔56%。停葯後6個月內復發者,第一組佔51%,第二組佔44%。因此認為,24周干擾素療法對控制大多數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是有效的,但停葯後常會復發。
丙型和戊型肝炎是怎樣命名的?
應用敏感的特異性血清學試驗診斷甲型及乙型肝炎以來,發現一些具有傳染病特點,但缺乏目前已知的病毒血清學(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及單純皰疹病毒)證據的急性和慢性肝炎,統稱為非甲非乙型肝炎。主要具有2個明顯的特徵:
①通過腸胃外途徑傳播:是輸血和輸入某些血漿提取物,如第Ⅷ因子和第Ⅸ因子的一個重要並發症,在血液透析、骨髓和腎移植、血友病及心臟外科患者、靜脈內濫用葯物和經皮注射的患者中,多次發生非甲非乙型肝炎暴發流行。日本菊地金男報告1644例接受輸血的患者中,246例發生了輸血後肝炎,僅3.7%(9/246例)為乙型肝炎,96.3%(237/246例)為非甲非乙型肝炎,本型在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與乙型肝炎相似。
②經糞-口途徑傳播:由於水源或食物被糞便污染所致,如供應人口眾多的水源受到嚴重污染,可造成大規模非甲非乙型肝炎暴發流行,故又稱水源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其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類似甲型肝炎。1989年9月,在東京召開的國際非甲非乙型肝炎和經血傳播的傳染病學術會議上,將上述兩型肝炎分別正式命名為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是指經常腸道外暴露血液者,如血友病患者、靜脈內濫用葯物成癮者、血液透析患者、骨髓和腎移植患者、心外科患者以及經常經皮注射的患者。據來自西班牙的報告,血友病患者、靜脈內濫用葯物成癮者及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率分別為64%、70%及20%,較一般人群明顯為高。
我國檢測65例單項轉氨酶異常的供血者表明,其丙肝抗體陽性率為90.8%(59/65),說明我國供血者是丙肝高危人群。這些人群經常是無肝炎症狀和體征,而僅是單項轉氨酶升高。提示我們今後對單項轉氨酶增高而無肝炎臨床症狀者不僅要檢查乙型肝炎病毒的標志,更應該檢測丙型肝炎病毒抗體及丙肝病毒RNA。
丙型肝炎與丁型肝炎有何相同之處?
①傳播途徑相同,主要通過胃腸外途徑傳播。
②臨床上,兩者均可使病情發展為慢性化,而且最常見的組織學損害為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肝硬變,預後不好。
③兩種病毒實驗感染的黑猩猩,肝組織學損傷相似,均以細胞毒表現為主,而且在電子顯微鏡下,肝細胞漿中均可見相似的管狀結構改變。
丙肝抗體陽性者有無傳染性?
丙肝抗體陽性患者的血中含有丙型肝炎病毒,具有傳染性。有人對1984~1986年間接受5150 份血製品注射後的383例心外科手術患者的丙型肝炎發生率,進行了前瞻性研究,結果9例發生輸血後丙型肝炎患者中,有6例(67%)丙肝抗體陽性,而374例未發生丙型肝炎者中,只有9例(2.4%)丙肝抗體陽性(P<0.001)。9例輸血後丙型肝炎患者共接受血製品151 份,其中6份(3.9%)丙肝抗體陽性,374例未發生丙型肝炎的患者共接受血製品4999份,其中丙肝抗體陽性31份(0.6%),P<0.001。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輸丙肝抗體陽性患者的血,丙型肝炎的發生率顯著高於輸丙肝抗體陰性者的血。
㈤ 我男朋友是丙肝弱陽性是怎麼回事啊能結婚嗎影響下一代嗎
能不能結婚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主要看你們的感情基礎了!
丙肝是弱陽性的話,可能是感染到了丙肝病毒,但有時侯檢查結果也會有一些假陽性的情況,可以再復查一下.到醫院消化內科就診,做一個抗丙肝抗體檢查。如果確切檢查出來是丙肝,及時治療,部分患者都是可以治癒的。據統計數據表明,丙肝是可以通過性接觸,接吻唾液傳染的,也可以通過母嬰傳播,所以存在感染下一代的幾率。
㈥ 弱陽性丙肝會傳染嗎
丙肝弱陽性抄,即表示攜帶襲病毒,只是病毒含量較少,但依然會傳染。
至於你的問題,我只能這樣告訴你:有一定的傳染幾率,看你自身的抵抗能力是否強大,另外也看針頭上的血液量。
坦白說,你的情況不是太樂觀,被傳染的幾率相當大,建議你去進行一次抽血化驗。
㈦ 弱陽性丙肝會傳染嗎
丙肝弱陽復性,即表示攜帶病毒制,只是病毒含量較少,但依然會傳染。
至於你的問題,我只能這樣告訴你:有一定的傳染幾率,看你自身的抵抗能力是否強大,另外也看針頭上的血液量。
坦白說,你的情況不是太樂觀,被傳染的幾率相當大,建議你去進行一次抽血化驗。
㈧ 丙肝它屬陽性它會傳染嗎
指導意見: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過輸血或血製品、血透析、單采血漿還輸血球、腎移植、靜脈注射毒品、性傳播、母嬰傳播等傳染引起的。急性丙型肝炎雖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對所有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應給予積極治療,因為急性期的療效好。其治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對症治療,其中最主要的治療當屬抗病毒治療。
㈨ 丙肝抗體是弱陽性怎麼回事
我們知道丙肝抗體成陽性的話, 就被認為是感染上了丙肝,是丙肝患者。那麼,其中也內有不少人的檢容查結果顯示是弱陽性。那麼丙肝抗體是弱陽性的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丙肝抗體是弱陽性的話,是丙肝患者嗎?會不會傳染呢?導致丙肝檢查結果出現抗體弱陽性的原因主要是:健康人輸入了丙肝患者的血製品,並且這些血製品沒有經過嚴格的消毒,最終導致血液中還存在有微涼的丙肝病毒。同時血液中還產生了丙肝抗體,這樣一來,做丙肝檢查就會顯示抗體是弱陽性。 很多人都認為丙肝抗體如果是弱陽性的話,那一定就是感染上了丙肝,屬於丙肝患者。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丙肝抗體弱陽性的人並不一定是丙肝患者,並且也不一定會具有傳染性。 想要判斷自己是否是丙肝患者,可以到正規的專業醫院去進行檢查肝功能、HCV-RNA、肝膽脾B超等相關檢查。如果肝功能正常、HCV-RNA陰性的話,就不需要過於擔心。
㈩ 丙肝病毒不復制但是是陽性會傳染嗎
丙肝抗體呈陽性的話,考慮感染了丙肝病毒。是有一定的傳染性的,但是具體的病毒量是多少傳染性強弱還需要檢測一下丙肝病毒定----內容來源於太原中醫肝病